-
祖傳7個特效穴的針灸或按摩方法
一、三間穴治頭面病 三間穴為手陽明經之俞穴,臨床上常用於治牙痛、咽喉痛、眼痛、手背紅腫、瘧疾等。 早年治一頭昏頑症頗棘手,後請祖母診治,謂三間穴能治頭面諸疾,針之竟愈。自後仔細觀察,體會到對腦血流圖所查之頸或椎-基底動脈痙攣,腦血管彈性減低之頭昏最為有效。
-
性功能要穴—新八髎的取穴方法
《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間」,《針灸大成》也載:「八髎總治腰痛」,說明八髎四穴同為治療腰痛的要穴。近代醫家通過臨床實踐,對其功效主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謝文志氏說:「目前對於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溝部疼痛(骶業神經炎、肌纖維炎等)取八髎穴,其療效尤為顯著」,鄭魁山氏進一步指出:「上髎與次髎、中髎、下髎合稱八髎穴,是治療婦科和二陰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劉冠軍氏則把其主治作用歸納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陽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
-
遊泳前按摩承山穴 可防止腿抽筋
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推拿科醫師高山說,在下水前通過點按穴位,或者進行有針對性的鍛鍊,可以很好地預防腿抽筋。 腿抽筋是突然受到寒涼外邪刺激,氣血瘀滯、經絡不通造成的。在我們的小腿肚上,有一個穴位叫「承山穴」,它是治療小腿痙攣、腿部轉筋、疼痛的常用穴。承,就是承受、承託的意思;山就是土石大堆的意思。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讓小腿更加粗壯有力。
-
無痛腹針的準確取穴與治療的病情
每天安排固定時間讓學員進行動手操作,讓沒動過針的學員可當場學會扎針。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標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標定: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標定: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3) 側腹部分寸的標定:從神闕、經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1.2腹部分寸的測量:水平線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
-
【會陰穴】 一穴開 百穴開
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得之者,身體康強,容顏返壯。在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生氣之根,產鉛之地也。」道教龍門派千峰老人趙避塵所著《性命法訣明指》一書,則詳細介紹了開通奇經八脈的十個步驟,其每一步驟都圍繞海底為核心進行,使氣沿八脈上下、前後運轉,故稱海底為八脈之總根。如有不懂的請搜公號脈脈健康諮詢 關注,疾病搜索,醫生在線諮詢道家還認為海底是一扇鐵門,九箭難穿。
-
彭靜山獨特取穴大揭秘:一點二穴三線四面
為兒童保健穴⑶,可預防傳染病,尤其是預防流感效果良好⑷。註:⑶兒童常灸身柱,可強身防病。⑷預防流感等傳染病,針身柱得氣,留針20分鐘,行補法3次。每天針1次,連續3天,頗效。5.大椎:是治勞瘵發熱較快的穴,對嘔吐、鼻衄有特效。尤其是治瘧疾的名穴。有激發周身陽經經氣、振奮精神、強壯等功效。6.百會:是周身諸陽經的總穴。陽虛可補。
-
【每日一穴】胸鄉穴——治療咳嗽、胸脅支滿、乳汁少等
導讀:按摩胸鄉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咳嗽、胸脅支滿、乳汁少等,胸鄉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怎麼找
-
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陳佩永治療疑難雜症取穴120法
-
曲差[cī]穴,像神經般彎彎曲曲的穴!
我們是連載的形式,按照經絡把所有穴位串起來講完,幫助大家解決記憶穴位難的問題,熟悉了穴位之後,針灸艾灸如何取穴,今天給大家分享足太陽膀胱經-曲差穴。曲差穴在哪兒呢?標準定位:曲差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上。
-
按摩承山穴,趕走全身溼氣
承山穴是人體祛溼第一大穴。溼氣重的人,按揉承山穴時,脹痛感會非常明顯。持續按揉承山穴幾分鐘,會感覺身體微微發熱,這代表膀胱經的陽氣正被激發出來,身體會將體內溼氣慢慢排出。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
董氏針灸依據什麼取穴?
董公於此法甚為精通,並以此形成固定治療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氣咳喘,五虎穴治手腳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為此方法之發揮。青筋即青紫暴張之靜脈血管,亦稱鬱絡。多見於肘、膝或小腿外側,亦可見於魚際、然谷部位。董公認為許多久病、怪病、頑症痼疾均可見此反應,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處則永不能根治。
-
眼周六穴按起來!
眼周六穴的日常保養可以快速的緩解眼睛疲勞。每天堅持按摩或刮拭10分鐘眼周六穴,對眼睛乾澀、迎風流淚、眼睛疲勞、視物模糊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堅持按摩眼周六穴,讓眼睛好好的休息一下吧。取穴:(1)睛明——正坐合眼,目內眥角旁開一分處,即眼眶內緣與眼瞼內側之間,即為本穴。(2)承泣——正坐平視,在瞳孔直下七分眼眶凹陷中取穴。
-
一穴開,百穴開!
會陰穴的位置在陰部,男性在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前列腺炎等症。
-
【每日一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就按這三個穴位,太給力了!
不妨按摩具有健胃消食作用的養生穴位,既綠色又不花錢,何樂而不為呢? 足三裡穴 中醫認為,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足三裡是治療脾胃疾病的要穴。《四總穴歌》裡說「肚腹三裡留」,是指凡是消化系統問題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裡治療,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
-
孩子經常感冒?耳穴按摩讓孩子體質變好!
採用耳穴按摩不僅可以防治疾病,且簡單易學無創傷,可為孩子的健康保駕護航,各位寶爸寶媽趕緊學起來!耳穴按摩六步法:1、揉提耳尖用雙手拇、食指捏住耳朵上部,先揉捏此處,直至該處感到發熱為止,然後再往上提揪10-20次。
-
兒童發燒按摩哪個位置 兒童發燒按摩哪個位置那隻胳膊
孩子發燒怎麼按摩退燒孩子發燒是常見現象,一般是由感冒引起的,由於孩子體溫調節中樞發育還不完善,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引起體溫波動。一般建議不超過38度,是不需要服用退燒藥的,可以以物理降溫為主,酒精擦身,溫水擦洗臉部,額頭。如果孩子發燒不到38.5℃,千萬不要孩子一發燒就給他吃退燒藥,特別是精神看起來還不錯的,最好先採取物理降溫。
-
朱燕中 | 內經中關於熱病的針灸取穴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張介賓註:「治熱之法,本有不同,故欲並聞其意。頭上五行者,督脈在中,旁四行,足太陽經也。中行五穴:上星、囟會、前項、百會、後頂也。次兩旁二行各五穴: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也。又次兩旁二行各五穴: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也。五行共二十五穴,俱在巔頂之上,故可散越諸陽熱氣之逆於上者。大杼,足太陽經穴。膺俞,中府也,手太陰經穴。缺盆,足陽明經穴。
-
孩子身上有五個「吃飯」穴,一揉就狼吞虎咽!
你還在為孩子不肯吃飯而憂心忡忡嗎?你還在挖空心思琢磨色香味全的美食嗎?你還在用盡招數追著寶寶餵飯、求著寶寶吃飯嗎?
-
根據「三邊三間取穴法」分析手三陰經的腧穴定位
楊甲三先生在取穴時非常重視穴位的解剖結構,通過對腧穴形、質的研究,提出了「三邊三間取穴法」。所謂「三邊」是指骨邊、筋邊、肉邊;所謂「三間」, 是指骨間、筋間、肉間。此外還有筋骨間、筋肉間等。雖然腧穴「非皮肉筋骨」, 但其定位則需藉助骨、筋、肉解剖標誌完成。《標幽賦》雲:「大抵取穴之法, 必有分寸, 先審自意, 次觀分肉。」
-
艾灸開穴和封穴,掀開它的神秘面紗
艾灸開穴封穴的詳細研究以及解說艾灸的開穴以及封穴穴的技術,被人說的很神秘,也是很多高手大師的不傳之秘,被一些初學者呢極為的羨慕。好像就像功夫裡的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第2個角度就是按摩推拿外力刺激經絡穴位的角度第3個角度就是艾灸手法的角度。那麼根據子午流注氣血經絡穴位開合,那麼人體的穴位經絡在一定的時辰,氣血運行的旺盛和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