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倉央嘉措·《地空》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東西,沒有之一,我們感知這個世界,靠的就是生命。如果沒有了生命,那一切的財富都將化為烏有,毫無意義。但是這個世界上,也存在著很多的無可奈何,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自己的生命終結於某一個時刻,實屬可惜。
如今,在這個醫療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的生命得到了拯救,他們能繼續去感知這個世界,去品嘗世界上的酸甜苦辣,去感受悲歡離合。醫學的發展解決了很多的疑難雜症,也拯救了很多已經被"宣判死刑"的人群,人類的壽命開始原來越長,器官移植就是醫療發展的產物。
醫學器官移植的發展
在醫學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歷史要從很早開始說起,最早的器官移植技術實際上是器官移植,也就是說並不是從人身上獲取移植所需的器官,而是從動物身上獲取。將動物身上的器官移植到人類的身上,需要解決的問題一點也不少,因此很少有醫生敢思考這是否可行,更別說去真正的執行,畢竟這似乎是天荒夜談。
無論如何,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缺少願意嘗試的人,1682年,就有一名荷蘭的外科醫生邁出了這一步。據他的報告顯示,他在給一名俄羅斯的士兵修補骨頭的時候,就用了一片狗的骨頭來代替了人骨頭,給士兵進行修補,關鍵是這名士兵在手術以後一切正常,只是當時人們並沒有對器官移植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這份報告也淹沒在了時間的洪流裡。
直至兩百年後的1902年,一名醫生成功進行血管縫合手術,血管縫合術的出現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似乎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也正正是因為這項技術,讓器官移植手術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無論如何,器官移植的發展仍然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不少的器官移植手術都宣告失敗,讓人們對於器官移植是既排斥又嚮往,縱使不涉及倫理問題,也讓很多人覺得殘忍。
美國女嬰移植狒狒心臟
雖然很多人都沒法接受器官移植,當時也有不少人為了讓自己的親人成功地活下去,還是決定接受器官移植這一冒險的方案,而特蕾莎就是其中之一。1984年,一名叫做特蕾莎的孕婦產下了一名左心房發育不全的女嬰,救治成了很大的問題。這個時候,有人向她提議了器官移植,並且將一名熱衷於器官移植的醫生介紹給她,縱使知道這個手術有極大的風險,面對可能存活和死亡,她沒有猶豫。
特蕾莎最終還是決定冒這個險,畢竟1967年也有一例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也就是說這個手術還是有成功的可能的,一旦成功,那就是存活,失敗了也就是死亡罷了。可能存活就是還有希望,為了女兒的性命,她還是決定接受。於是乎這名醫生將自己的方案擺了出來,決定將狒狒的心臟移植到女嬰的身上。手術很成功,女嬰似乎也恢復了生機,這個手術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但是手術成功並不等於存活,後續的排異反應才是最為致命的。1905年,一名法國醫生就進行過類似的異種器官移植手術,他將兔腎移植到一名腎功能衰竭的兒童的體內,確實,手術時順利的。但是在手術結束16天後,因為排異反應,這名兒童肺部感染,最終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也就是說,對女嬰的考驗,此刻才剛剛開始。
女孩現狀如何
手術的成功給了這位媽媽希望,但是接下來女嬰所接受的考驗不是一星半點,她需要熬過強烈的排異反應,最終才能真正宣布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剛開始的時候,女嬰身體的各個指標都完全的正常,這顆來自於狒狒的心臟似乎真的給女嬰帶來了生存的希望,而作為母親的女子也逐漸的看到了希望。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手術完成的第21天,女嬰身上的各個指標開始急轉直下,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排異反應開始了。醫生發現這一情況的時候,馬上對女嬰進行搶救,他迅速的將狒狒的心臟從女嬰的身體中分離,但是沒了心臟,人怎麼可能存活呢?因此,最終這名女嬰還是沒有熬過去,不幸離世。
據大多數的資料分析,女嬰真正的死亡的原因就是排異反應,機體排斥外界植入的器官,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器官衰竭死亡。也就是說,這顆狒狒的心臟在女嬰的身體裡僅僅跳動了21天,21天以後,女嬰也死亡了,狒狒也死亡了。很多人質疑醫生,認為他以人類生命的名義剝奪了另一條生命存活的權利,一時間,社會各界對醫生惡語相向。
結語
女嬰的死亡說明了異種器官移植的方法或許根本就不適用於人類的器官移植,嚴重的排異反應會引起併發症,造成死亡。而且,異種器官移植的實行必然會危害到另外一個生命,人的命很重要,別的動物的命就不重要了嗎?
時至今日,器官移植手術已經變得非常的成熟,但是也不會有人提出異種器官移植,因為科學家們知道,這中間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許比想像中的還要多。與其做出無謂的犧牲,倒不如踏踏實實的發展這一項已經成熟的技術,或許還能造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