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秦·兵馬俑》
作曲:彭修文
演奏:香港中樂團
指揮:閔惠昌
《我所知道的幻想曲《秦·兵馬俑》》
彭 弘
1984年初,在廣電部院內,我父親彭修文先生偶遇中國唱片總公司的高級音樂編輯王苑珠,談到近期出土的陝西秦兵馬俑這一轟動世界之事,王苑珠說:「老彭,你能寫點兒東西嗎?……」「我想想看……」。之後整個春節假期父親都潛心於兵馬俑的創作準備。
由於彭修文沒有參觀過陝西秦兵馬俑,手裡也只有王苑珠給他的一本畫冊,反覆翻看,覺得無從下手,只得另闢蹊徑。站在書櫃前尋思,猛抬頭,看見前段時間因其他事情找資料翻過的《史記》,馬上覺得何不換個角度去斷想一下秦史,臆寫一下兵馬俑——士兵呢?打定主意,便開始仔細翻閱《秦本紀》、《秦始皇本紀》。
秦王通過五代艱苦卓絕的努力,橫掃六國,建立起統一的帝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秦始皇功勳彪炳。但其苛政猛如虎,窮兵黷武,使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揭竿而起,大澤鄉暴動是全民內怨的爆發,秦朝既輝煌且短暫地覆滅了。
有了理性的思考,如何用音樂來表現,也就是如何以感性的方式來表達呢?彭修文想,音樂是讓人聽的,如果音樂作品不能讓人們聽進去,聽懂,感動,無論你如何說好,人們也是不領情的。
中國人的文化表達方式多以感性的表現去開掘理性的思考。藝術的表達多以感性的方式呈現,理性是隱藏在顯像之後的,是藝術家的深層思考。直接以藝術家的哲思示人,不僅在表達方式上有難度,更重要的是對受眾的接受度有很大的挑戰。這就凸顯了藝術家是表現自我,還是表達群體意識,而這群體意識所體現的又是國家、民族的核心價值與文化取向——和。人們需要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引領性,可提升大眾的價值取向、文化品位,所以不可小覷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對意識形態的影響力。
中國的詩、詞、歌、賦、寓言、典集,無一不是以最簡潔、凝練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哲思。在今人讀來有點艱澀,但在當時卻是通常語彙。由此引來另一個話題,即作品的時代性。彭修文在「文革」期間曾為幾百首古詩詞譜曲。為寫幻想曲《秦·兵馬俑》,他精選了幾首與他構想的內容相符的歌曲作為音樂的主題動機。
杜甫《兵車行》(節選)兩首、範仲淹《蘇幕遮》,前者為軍隊的主題,後者為第二段思念的主題。既用了當下人們都能理解的音樂語言,同時又融入了在人們共同記憶中認同的歷史音樂語言,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領人們進入時間隧道,走入秦士兵的內心。所以叫幻想曲《秦·兵馬俑》,是為了使聽者能有感同身受的意念,感同身受的感動。通過耳朵,浮現畫面 :軍隊的雄壯,始皇的功勳,兵士的疾苦,成就了大秦帝國王朝的霸業。而連年徵戰,使得士兵勞苦不堪,積怨成憤怒的吶喊,音樂結束在憤懣的怒吼之中。
當時有位朋友到我家裡,跟我父親談到有一件古樂器——陶土製作的壎——很有意思,並吹奏了一下。其音色暗淡悠遠,讓我父親一下子就想到他的作品中思念所需的音色,正好用古老的樂器去表現古代的故事。
所有拉過胡琴的人都知道,如果練琴吵人時,會用一根鉛筆夾在弦和琴筒之間,或用一個小鐵夾子夾在琴弦上,這樣就起到一個弱音器的作用了。同時,其音色也發生了變化,有一種悽悽苦苦的感覺。彭修文把這種技法用到第二段,對秋夜秋風情境氛圍的音響烘託得非常貼切。
老廣播民樂團排練有個習慣,不管是誰的作品,一定要在開排前,由指揮詳細介紹作品的作者、內容、風格、特性,以喚起演奏員的主動性演奏,儘快地「入戲」。這種工作方式加上多年的合奏默契,排練比較容易進入音樂內容的表現中。幻想曲《秦·兵馬俑》在廣播民族樂團第一次視奏時就已獲得團員們的認可了。大家問:「老彭那旋律是哪兒的?」「中段的壎,使得挺好的。」「胡琴加弱音器挺像秋風颳過水邊樹葉兒聲的。」……團員的認可,給了彭修文很大信心。
記得首演幻想曲《秦·兵馬俑》,是1984年4月在北京海澱影劇院,我們賣票二百七十多張。臺上的演奏員都擔心最後一首新作品能否留住這不多的觀眾。當要演奏到最後一曲時,彭修文走到臺中央,向觀眾致敬,並細緻地介紹全曲——
今天我們將為大家演奏一首我的新作品,幻想曲《秦·兵馬俑》。因為是個大部頭的作品,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寫這部作品的一些想法:秦陵出土之兵馬俑群,轟動世界。秦始皇統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功勳彪炳,武功赫赫,這是他的歷史功績。然秦王朝暴政專橫,人民不堪忍受,終於在幾十年內覆滅了。這首樂曲不是實寫兵馬俑,而是從俑想到了人——當年的士兵。因此寫成一首幻想曲。
一、軍整肅,封禪遨遊幾時休
拂曉,遠處傳來的鼓聲,軍隊行進的聲音與號角的起伏聲混在一起。樂隊在不斷地漸強,把音響推到了頂點。紅日噴薄而出,陽光普照大地,原野上甲仗鮮明的大軍正浩浩蕩蕩地行進著。由中音嗩吶吹出了輝煌雄勁的軍隊主題。不久在二胡上出現了一段富有感情而又略帶愁苦的旋律,這是士兵們內心的情感。音樂再次高漲,金鼓齊鳴,管樂奏出了華麗而又威嚴的調子,顯示了皇帝鑾駕的氣派,音樂具有儀仗性。在一段密鑼緊鼓之後,大軍收兵了。
二、春閨夢,徵人思婦相思苦
夜色四合,篝火點點,報時與警戒的更鼓不時敲打著……在寂靜中傳來了如泣如訴的歌聲(由古樂器壎奏出),加了弱音器的胡琴群奏出了起伏的震音,仿佛是秋夜的風聲,更增加了思鄉的愁緒……梆子不緊不慢地打著,引出箏的獨奏(這是彭修文曾寫過的一首《搗衣歌》),好像是一位婦女在為戍邊的丈夫拆洗冬服,默默地思念、回憶離她遠去多年而不歸的良人,漸漸地入夢了,「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多麼晴朗的秋日啊,是這樣的一個秋日,良人離她而去……忽然間,仿佛看到丈夫就在眼前,真是悲喜交集(由中胡與柳琴二重奏),正訴說著,一聲鑼響,夢碎了……
三、大纛懸,關山萬裡共雪寒
還是行軍,還是皇帝的儀仗,不過朔風怒吼,天上飄飄揚揚落下片片雪花,正是「玉龍飛舞、鐵甲生霜、關山望斷、歸程何日」。音樂變得悲壯蒼涼,「將軍白髮徵夫淚」。
最後,樂隊奏出了不安而略帶怒氣的動機。像是一聲吶喊:蒼天吶,我們何時能回家呀?音樂在強烈氣氛中結束。
(纛:dào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車輿上的飾物。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觀眾在聽介紹時非常專注,當樂團演奏樂曲結束時,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臺上的演員也為之鼓舞。演出結束,後臺聚滿了要求指揮籤名的觀眾,大約有七八十人。民樂團新來的團員非常驚訝 :「民樂團居然有那麼多的樂迷吶。」觀眾爭相說「我聽懂了」「我聽懂了」……有一位觀眾對彭修文說,「這種講解特好,以後多給我們講講……」「下回能給我們講講《春江花月夜》是怎麼回事兒嗎?……」後來我父親說:「看來,大家是聽懂了才有那麼大興趣,音樂是要讓人們聽的,不聽,說什麼都沒有用。」
首演的成功,這部作品即成為廣播民族樂團的保留曲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部編輯進行專訪,中央電視臺製作專題片播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對外國聽眾介紹,中國唱片總公司錄製發行唱片。隨著影響的不斷擴大,海內外不少院團演奏此曲,唱片公司也跟進錄製發行。臺灣的福茂唱片公司第一次到大陸來錄音,就找到彭修文要出他的專輯,題目就是幻想曲《秦·兵馬俑》,據說銷路非常好。後香港雨果唱片公司也出版了以《秦·兵馬俑》為題的彭修文專輯唱片。1991年初在香港,彭修文親自指揮香港中樂團演奏題為《兵馬俑傳奇》的音樂會,連續演出三場爆滿。1993 年,也是彭修文親自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出題為《兵馬俑》的音樂會,幾乎全臺灣省的國樂同仁都欣然前往聆聽。演出結束後,時任臺灣《中央日報》董事長的曹聖芬先生對我父親說 :「今天你指揮的音樂會,讓我對國樂刮目相看,氣勢磅礴,嘆為觀止。」1994 年在新加坡,彭修文率團演出四場完全不同曲目的音樂會,場場爆滿,許多人是連看四場,其中就有《秦·兵馬俑》。然而這些都是以華人世界為主的反映,那麼外國人是否有興趣呢?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對外播出此曲反響強烈。其中,對日本播出後,日本的聽眾每年三月自發組織團隊到北京來聽廣播民族樂團的演奏,堅持了三年,每次來都少不了要聽幻想曲《秦·兵馬俑》。1993 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五周年,日本福岡市政府特邀彭修文與其市民管弦樂團合作題為「中國的傳統與現代音樂」彭修文作品音樂會,彭修文將音樂會上演奏的作品全部改編成管弦樂版,其中就有幻想曲《秦·兵馬俑》,演出反響強烈。中國駐日大使說 :「在日本舉辦中國人的個人作品音樂會還是第一次。」中唱廣州分公司曾在 1990 年找我父親改編錄製了一批民族樂器演奏外國古典音樂的唱片,並發行到了美國。一位名叫大衛·拉克辛的好萊塢電影音樂作曲家(寫了二百多部電影配樂)專門收集《圖畫展覽會》改編版。他從唱片店裡看到我們的唱片有《圖畫展覽會》,就買來收藏,並找到中國留學生幫他給我父親寫信,詢問改編曲裡配器的問題,同時希望能了解更多的中國音樂。我父親給他寄去了一張唱片,其中有幻想曲《秦·兵馬俑》,很快,他回信說 :「我喜歡幻想曲《秦·兵馬俑》,它寫了一個婦人,一個魔鬼,一群士兵……」。要知道,我父親不會英語,回信只是幾句中文。對方手中也沒有樂曲說明,能體會到如此,真讓人驚異於音樂是沒有國界的!
1994 年 10 月,彭修文終於有機會去西安參觀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距他寫成幻想曲《秦·兵馬俑》已過去整整十年了。真正是幻想曲啊!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帶著「兵馬俑」,走訪了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這浩浩蕩蕩的兵俑隨著音樂走進了不同國度人們的視線,為中國音樂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人曾對我父親說:「您應該寫本書……」他答:「我想說的,都寫在我的音樂裡面了。」有人曾勸我父親說:「您應該寫本民樂配器法。」他答:「我還有許多設想沒實踐呢。」有人甚至直說:「我願意幫您著書立說。」他答:「還早。有些事情我自己還沒搞懂呢。」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和」的文化精髓始終貫穿於父親的音樂中。他認為,樂可以教化人,從而達到和諧社會。中國的音樂家,首先要會說中國話,講中國人的事,抒中國人的情。父親是個標題音樂家,他的音樂都有明確的指向性,同時,他也欣賞聽眾藉此散發的聯想。高尚的愛國情操,高度的文化自覺,神聖的使命感,成就了他用音樂書寫歷史。幻想曲《秦·兵馬俑》這部史詩篇的音樂作品,就是他對那段歷史的感悟。作品從人道主義角度,闡釋了官民關係,對人民大眾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選自華樂論壇《樂譚》第一卷
聲明:本音視頻內容均來自網際網路本平臺僅作分享請不要用作商業,否則一切後果與本中心無關。此音視頻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