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D小調第五交響曲Op.47》(The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又名「革命「交響曲,創作於1937年4至7月間,同年的11月21日由葉夫根尼·亞歷山德羅維奇·姆拉溫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列寧格勒進行了首演。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來自觀眾的歡呼聲持續了半個多小時。
《第五交響曲》因其態度樂觀,淺顯易懂,末樂章又十分熱鬧,因而被某些人認為是對共產黨要求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讓步。這首曲子被廣泛地認為是交響曲中的傑作。
孤獨肖氏那分裂的古怪形象在這部交響曲中躍然出現:一半在充滿猜忌和恐懼的古拉格群島般的無情現實裡漠然地戴著眼鏡屏息靜氣裝孫子,另一半卻在抽象音響中盡情地質問、嘲諷、鞭笞,痛快淋漓地爆發靈魂的熱量。
作品結構
此部交響曲共四個樂章,演出時間大約為45分鐘。
第一樂章:中速——不太快的快板
作品以弦樂器演奏的卡農開始,最初的跳躍節奏先是落在小六度和弦,經收窄後進入小三度和弦。鮮明的附點節奏始終伴奏著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的寬廣抒情旋律。這一主題的變型貫穿於第三和第四樂章並進行反覆。第二主題則建立在八度音階和七度和弦上。鑑於第一主題是基於鮮明的附點節奏,第二主題則依賴於一個靜態的長-短-短樂句模式。這些是第一樂章所有的音樂素材——準確地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高潮部分刺耳粗糙。樂章的結尾部分,弦樂器在小調上演奏的溫柔衝突,對應著鋼片琴的半音音階,以縈繞心頭的歧義音符結束。
第二樂章:小快板
在這首有著華爾茲風格的諧謔曲中,其開頭的動機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變體;在整個第二樂章中,還能發現其它變奏。該樂章的音樂風格保持了機智、嘲諷、刺耳的沙啞,還有一點神經質。
第三樂章:廣板
在第一樂章中自信的小號和第二樂章中刺耳的法國號都陸續登場以後,該樂章沒有再使用任何一件銅管樂器。貫穿整個樂章的是弦樂器的合理配置以及分組演奏(三組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兩支低音樂器)。蕭士塔高維奇在這一樂章裡譜寫了美麗而悠長的旋律——其中的一個旋律再次源於第一樂章中的主旋律——但不時被由木管樂器獨奏的間奏曲所打斷。豎琴和鋼片琴也在此樂章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音樂充滿了感性色彩,甚至具備了輓歌的曲風;在諧謔曲被打斷以後,音樂回歸至冷靜節制的情緒。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此部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為縮簡的奏鳴曲樣式(再現部沒有出現第二主題),重拾了開頭樂章高潮部分的交響曲元素,這一點即使不體現在具體的音樂素材上,至少也在音樂風格上有所呈現。一個顯得有點緊張的末樂章,將作品引入更為寧靜的樂段。結束部分,小軍鼓和定音鼓獨奏的短暫樂句中,出現了一個簡短的黷武動機,也由此結束了全曲——D大調上的擴展和難以釋懷的旋律重複且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