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排名(15部交響曲全收藏)

2021-12-29 古典音樂

令人困惑費解的俄羅斯作曲家德米特裡·蕭士塔高維奇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作品深思熟慮、大膽、幽默且陰鬱,一直在吸引著廣大聽眾;而他傳記的各個方面仍然存在爭議,特別是與蘇聯政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蕭士塔高維奇是位多產的作曲家,僅交響曲就創作了十五部,無數愛樂者雄心勃勃地去探索,但也需付出不懈的努力。以下是我們按作品順序聆聽完這十五部交響曲之後所作出的排名。我們也提供了一些相對較新的獲獎唱片供大家參考鑑賞。

B小調第六交響曲

Op.54:Symphony No.6 in B minor

1939

推薦唱片

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

1972-,俄羅斯

倫敦愛樂樂團

廠牌:LPO

由三個樂章組成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有著和蕭士塔高維奇許多其他交響曲相類似的預感,但卻沒有完全相同的前進運動感。這也許是由於三個樂章不平衡的屬性。第一樂章比第二和第三樂章合起來還要長,承載著更多的情感份量,總體來說是一種不完整和不均勻的感覺。

D小調第十二交響曲

「一九一七年」

Op.112:Symphony No.12 in D minor, The Year 1917

1961

推薦唱片

科尼利厄斯·邁斯特

1980-,德國

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

廠牌:Capriccio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十二交響曲》是他創作的幾部關於1905年和1917年俄國革命交響曲中的一部。音樂上有一些引人入勝的瞬間,但與作曲家交響曲體系中的其他作品相比似乎有點顯得缺乏靈感。在聆聽了前面十一部交響曲之後,感覺蕭士塔高維奇好像在隱瞞著什麼。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五一」

Op.20:Symphony No.3 in E♭ major,The First of May,for mixed chorus and orchestra

1929

推薦唱片

瓦列裡·捷吉耶夫

1953-,俄羅斯

馬林斯基管弦樂團

廠牌:Mariinsky

第三交響曲的標題為「五一」,旨在慶祝勞動者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這部早期作品顯示了蕭士塔高維奇風格的許多特徵。這部作品感覺像是沒有點擊率的「最受歡迎」作品集。未來交響曲中偉大時刻的很多暗示,卻在一部不那麼引人入勝的作品中表現出來。

G小調第十一交響曲

「一九〇五年」

Op.103:Symphony No.11 in G minor, The Year 1905

1957

推薦唱片

謝米揚·畢契科夫

1952-,俄羅斯

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

廠牌:Avie

《G小調第十一交響曲,1905年》是一部關於1905年俄國革命的綱領性作品,這意味著它的各個樂章名義上是代表了起義的不同方面。音樂本身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時刻(比如第二樂章中的一個打擊樂部分),但這些似乎永遠都不會超過那些聽起來就很有趣的解讀。這部交響曲也被稱為「沒有電影的電影配樂」,但感覺尚不夠連貫或電影化,無法達到描述中的這種境界。

B大調第二交響曲

「致十月」

Op.14:Symphony No.2 in B major,To October,for mixed chorus and orchestra

1927

推薦唱片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

1937-,俄羅斯

皇家愛樂樂團

廠牌:DECCA

在某些方面,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二交響曲》可以被稱為貝多芬和查爾斯·艾夫斯的「音樂可愛的孩子」。一方面,這部長度為十七分鐘的單樂章交響曲以一個勝利的合唱終曲結束,就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另一方面,作品開始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系列抽象的聲音效果,這樣的效果只有在艾夫斯的作品中才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儘管風格隨處可見,但其結果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新奇事物。

F小調第一交響曲

Op.10:Symphony No.1 in F minor

1923–1925

推薦唱片

古斯塔沃·吉馬諾

1976-,西班牙

盧森堡愛樂樂團

廠牌:PentaTone

關注蕭士塔高維奇交響曲一個令人愉悅的方面是追尋他風格的演變。人們可以在這部交響曲中聽出即將到來事情的端倪,但作品本身也是一部年輕的傑作。很多人都希望在十九歲的時候就能譜寫一部這樣的交響曲。

第十四交響曲

Op.135:Symphony No.14,for soprano,bass,string orchestra,and percussion

1969

推薦唱片

瓦西裡·佩特倫科

1972-,俄羅斯

加爾詹姆斯(女高音)

亞歷山大·維諾格拉多夫(男中音)

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

廠牌:NAXOS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十四交響曲》是第二部為女高音、男低音和管弦樂隊創作的交響曲,也是敬獻英國作曲家班傑明·布裡頓之作。十一篇風格不同的文本來自費德裡科·加西亞·洛卡、阿波利奈爾、庫切爾貝克和雷納·瑪麗亞·裡爾克,並由死亡主題統領。結果是一部非常不正統的作品,禪精竭慮地提醒著人們死亡總是在等待。

降B小調第十三交響曲

「巴比亞爾」

Op.113:Symphony No.13 in B♭ minor,Babi-Yar,for bass,bass chorus,and orchestra

1962

推薦唱片

瓦雷裡·波利安斯基

1949-,俄羅斯

Ayik Martyrosyan (男低音)

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

廠牌:Chandos

這部交響曲的標題「巴比亞爾」是指烏克蘭基輔附近的一個峽谷名,二戰期間的兩天多時間之內至少有34,000名猶太人被德國人在那裡屠殺。蕭士塔高維奇在交響曲第一樂章中譜曲的文本是關於大屠殺,這是他最陰鬱的交響曲之一。從純粹的音樂角度來看,「巴比亞爾」是蕭士塔高維奇作為交響樂作曲家在形式上的回歸。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發現作曲家的創作充滿激情和緊迫感,而不僅僅是技巧。聆聽鑑賞《第十三交響曲》並非易事但絕對值得努力嘗試。

C小調第四交響曲

Op.43:Symphony No.4 in C minor

1935–1936

推薦唱片

埃薩-佩卡·薩洛寧

1958-,芬蘭

洛杉磯愛樂樂團

廠牌:DG

《第四交響曲》體現了蕭士塔高維奇豐滿龐大、自以為是、咄咄逼人以及精彩絕倫的創作能力。作品的雄心壯志明顯超過前三部交響曲,也是第一次看到蕭士塔高維奇在如此大規模上的自由創作。當然這部作品並不適合懦夫的聽覺,也不是可以邊做其他事邊聆聽的某種作品,如果你至少想有點什麼收穫的話就不能那麼幹。

C小調第八交響曲

Op.65:Symphony No.8 in C minor

1943

推薦唱片

馬裡斯·楊松斯

1943-,拉脫維亞

匹茲堡交響樂團

廠牌:Warner Classics

創作於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的《第八交響曲》,是一部美麗、陰鬱、令人費解的傑作,也是蕭士塔高維奇最長的交響曲之一,動蕩喧囂的五個樂章演奏時間超過一個小時。這部勢頭始終強勁的交響曲從未有過片刻的鬆懈——即使是平靜拖沓的部分也傳遞出這樣一種意境:儘管殘酷的旅程已經結束,但一切都沒有萬事大吉。

瓦列裡·捷吉耶夫/馬林斯基劇院管弦樂團

降E大調第九交響曲

Op.70:Symphony No.9 in E♭ major

1945

推薦唱片

尼姆·賈維

1937-,愛沙尼亞

皇家蘇格蘭國家管弦樂團

廠牌:Chandos

自從貝多芬以他那不朽的《第九交響曲》樹立了標杆以來,作曲家們就在他的陰影之下創作著各自的《第九交響曲》。蕭士塔高維奇並沒有想要不負所望,他用「之字形的轉彎」代替了「急轉彎」,以海頓而不是貝多芬做模板。結果雖然簡短而克制,但卻像那些更龐大、更誇張的交響曲一樣充滿衝擊力。

C大調第七交響曲

「列寧格勒」

Op.60:Symphony No.7 in C major,Leningrad

1941

推薦唱片

麥克·桑德林

1967-,德國

德勒斯登愛樂樂團

廠牌:SONY

《「列寧格勒」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奇的主要作品之一,1942年在列寧格勒的首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一個重大文化時刻,當時這座城市和它的公民已經被納粹殘酷地包圍了一年多。聆聽這部獻給列寧格勒人民的交響曲,成為這座被圍困、正在忍飢挨餓城市裡很多民眾的希望之源。恰如其分,這部交響曲使人感覺像是英雄的徵程,希望與絕望交織其中。《第七交響曲》也是蕭士塔高維奇最長的交響曲之一,演奏時間大約七十分鐘,需要聽眾和演出者都具備耐久力,但這也可能會使新聽眾更加難得其精髓。

特奧多爾·克雷提茲/西南廣播交響樂團

A大調第十五交響曲

Op.141:Symphony No.15 in A major

1971

推薦唱片

馬克·韋格爾沃思

1964-,英國

荷蘭廣播愛樂樂團

廠牌:BIS

美國電影製作人、音樂家大衛·林奇,曾一邊聆聽蕭士塔高維奇的《第十五交響曲》一邊給電影《藍絲絨》寫劇本。這比你對這部交響曲的想像更能說明問題:這是一個巧妙精彩、極其怪誕而又完整徹底的神秘事件。作品中充滿了音樂典故——包括在第一樂章中引用了羅西尼《威廉·退爾》中的相關音樂元素以及後面樂章中的華格納音樂——但蕭士塔高維奇並沒有發表任何宏篇大論,而是將牌留在了桌子上便走開了,留下聽眾去揣摩他想表達的意思。

E小調第十交響曲

Op.93:Symphony No.10 in E minor

1953

推薦唱片

安德烈斯·尼爾森斯

1978-,拉脫維亞

波士頓交響樂團

廠牌:DG

《第十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奇最至高無上、神秘莫測的成就之一。在巨大的第一樂章和狂熱的第二樂章之後,蕭士塔高維奇在第三樂章中引入了兩個重要的音樂主題,每個主題都用音樂符號拼寫出一個名字:他自己姓名的首字母以及一個學生的名字。在最後一個樂章中,蕭士塔高維奇將先前的樂章與作品其他部分的主題聯繫在一起,將作品帶進一個令人震驚的結局。

D小調第五交響曲

Op.47:Symphony No.5 in D minor

1937

推薦唱片

尤裡·特米卡諾夫

1938-,俄羅斯

聖彼得堡愛樂樂團

廠牌:Warner Classics

1936年,蕭士塔高維奇廣受歡迎的現代主義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麥克白夫人》遭到蘇聯當局的譴責。這部最初被本人稱作是「一個蘇聯藝術家對於公正批評的實際的、創造性的回答」的交響曲,使他重新受到蘇聯當局的青睞。《第五交響曲》也被稱作「革命交響曲」,集中體現了蕭士塔高維奇諸如戲劇、智慧、陰鬱等聲音特徵。音樂瘦削而緊繃,尤其體現在作品的靈魂——可能會令一些人厭煩的第三樂章中。學者們依然不能就樂觀快樂、積極向上的終樂章是史達林主義的勝利頌歌還是一個拙劣的模仿之作達成共識。有關這部作品的一切都使得《第五交響曲》成為這份榜單最好的開始。

帕佛·賈維/巴黎管弦樂團

謹紀念

德米特裡·蕭士塔高維奇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9.25-1975.8.9

去世四十四周年

有溫度,更要有深度

相關焦點

  • 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D小調第五交響曲Op.47》(The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又名「革命「交響曲,創作於1937年4至7月間,同年的11月21日由葉夫根尼·亞歷山德羅維奇·姆拉溫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在列寧格勒進行了首演。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來自觀眾的歡呼聲持續了半個多小時。
  • ...裡卡爾多·穆蒂|蕭士塔高維奇|卡爾·伊利亞斯博格|第七交響曲|...
    近80年前的1941年12月27日,也就是卡爾多·穆蒂出生的那年,蘇聯音樂家蕭士塔高維奇在當時極端惡劣和困苦的戰爭環境下,在古比雪夫完成了《第七交響曲》,並把作品題獻給被圍困的列寧格勒,後稱《列寧格勒交響曲》。1942年8月9日,第七交響曲在卡爾·伊利亞斯博格的指揮下,由列寧格勒廣播樂團在被德軍圍困的列寧格勒完成了首演。
  • 收藏指南 當代指揮家心中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
    下面是前20:第一名: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二名:貝多芬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三名:莫扎特第四十一《朱皮特》交響曲第四名: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五名:馬勒第二《復活》交響曲第六名: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七名:伯遼芝《幻想交響曲》第八名: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第九名: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十名:馬勒第三交響曲
  • 這5部《第六交響曲》,每部都盪氣迴腸
    讓人非常驚異的是,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曲》與《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兩部大相逕庭的作品寫於同時。在前兩部交響曲中,老柴分別通過「走到人民中間去,讓自己的苦難淹沒於人們的狂歡」和帶有貝多芬性質的努力去與命運抗爭而取得了暫時的「勝利」。 「悲愴交響曲」可說是柴可夫斯基帶有總結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創作活動的終結。其中對於內心痛楚、灰心絕望、鬱鬱寡歡、愁腸百結的描寫,可謂是淋漓盡致。「我把我的整個心靈都放進這部交響曲了」,老柴如是說。
  • BBC音樂雜誌評選的最偉大20部交響曲
    BBC音樂雜誌問詢全球151名著名指揮家,得出這份「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的榜單。推薦版本: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Pierre Monteux17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 (1937)1936年1月,蕭士塔高維奇的歌劇《姆欽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
  • 《列寧格勒交響曲》第四樂章
    蕭士塔高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在火光硝煙中,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拒絕了音樂學院為他安排疏散到中亞地區的計劃,留在戰爭的前沿。他頭戴消防盔,一邊做防空監察員,一邊開始了第七交響曲的創作,他要用音樂把這場正義之戰和蘇聯人民不屈的精神告訴給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
  • 「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排行榜
    通過讓每位指揮說出三部自己認為最偉大的作品,然後按票數得出這份「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的榜單,接下來為大家按順序揭曉其廬山真面目。正值蘇共大清洗最嚴厲的時期,蕭士塔高維奇決定另撰寫一出新的交響樂,對黨的批評作出回應。這首交響曲在第三樂章發出的悲嘆,表達了史達林「大恐怖」時期無法言表的危險。首演時,許多觀眾被這部作品感動得熱淚盈眶,他們甚至起立鼓掌將近半個小時。
  • 五首改變音樂史的交響曲
    正是得益於海頓,交響曲這種形式才成為了一個作曲家最宏偉、最原始和最大膽的樂思可以寄託的載體。海頓早期的交響曲更像是組曲,就是從這種歷史體裁中,交響曲才逐漸發展了起來。這種冒險的精神在這部交響曲其他三個樂章中得到了延續,它是這樣一部作品:你會感到交響曲的風格擴大到一種公眾集會的範圍,表現了一個作曲家最深刻的思想。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這是一部將交響曲的長度、結構和意義推進到一個新的程度的作品。據說最初貝多芬是為了向拿破崙的成就致敬而創作的,但是當拿破崙自立為王時,貝多芬感到非常憤怒,他撕去了原本的獻詞。
  • 分享 | BBC音樂雜誌: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排行榜(附完整音頻)
    有音樂學習方面疑問,歡迎關注後對話公眾號不過有個值得放下手中的琴,來看一看的是,BBC音樂雜誌問詢全球151名著名指揮家,得出這份「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的榜單出爐啦!推薦版本: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Pierre Monteux17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 (1937)1936年1月,蕭士塔高維奇的歌劇《姆欽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令史達林勃然大怒
  • 151位偉大指揮家票選的10大交響曲榜單
    這批世界上最棒的指揮家們選出的第一名,是貝多芬那令人戰慄的《英雄交響曲》。這部原本獻給拿破崙的作品,後來用於歌頌橫掃整個歐洲的革命英雄精神。位於《英雄交響曲》之後的,是貝多芬的另一部作品第九交響曲。莫扎特的第41交響曲《朱庇特》位列第三。馬勒的第九和第二交響曲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
  • 《黃河大合唱》與《列寧格勒交響曲》
    回想六十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也依然有數不清的戰歌與民謠,這些戰歌與民謠依然在戰爭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日後被確認為中國的國歌。但是,如果從更深層次看「二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我們則應著眼於那些大型音樂作品。
  • 海頓和莫扎特,各寫了多少交響曲?
    14、紀念海頓丨簡述其鋼琴奏鳴曲早期與晚期的音樂風格與演奏特點;15、「海頓爸爸」說:「別害怕,孩子們;有海頓在,誰也傷害不了你們!」莫扎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他早期的交響曲因受不同音樂風格的影響,而帶有模仿的痕跡,特別是海頓和以斯塔密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的影響。1781年,海頓與年輕的莫扎特相識,二人相互敬重成了忘年交的好友。兩人相互學習切磋技藝,莫扎特對海頓的創作影響在「巴黎」交響曲中清晰可見。
  • 聽蕭士塔高維奇,讓人心顫!
    僅交響曲體裁來說,蕭士塔高維奇一生共譜寫了15部交響曲,而他的第一部交響曲在19歲時就已完成。 蕭士塔高維奇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因為他通過音樂已經完全表達了自己的思想。他以一種罕見且充滿矛盾的力量,給自己的創作打上了深刻的個性烙印,而這種個性不僅是一個作曲家和藝術家的個性,而是一個對世界上所發生的的一切都十分敏感的人的個性。
  • 音樂使人變得更聰明,BBC音樂雜誌評選的最偉大20部交響曲
    BBC音樂雜誌問詢全球151名著名指揮家,得出這份「史上最偉大的20部交響曲」的榜單。推薦版本: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Pierre Monteux蕭士塔高維奇《第五交響曲》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5 (1937)1936年1月,蕭士塔高維奇的歌劇《姆欽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
  • 選曲推薦 | 蕭士塔高維奇《機器娃娃》
    德米特裡·蕭士塔高維奇於1906年出生在聖彼得堡。他求學於本地的音樂學院,憑著驚人的天賦獲得長輩和老師們的欽佩,並直到他寫下他的第一部交響曲之後。1927年,作為一名鋼琴家,他榮獲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頭獎。隨後,他受邀創作一部紀念十月革命的交響樂,並就此正式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終其一生,蕭士塔高維奇始終身處祖國的政治和社會圈中,也因此經歷了從榮耀到失寵的起起落落。
  • 151位指揮家的推薦:20首最偉大的交響曲
    世界上151位著名指揮家投票選出了他們認為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曲。
  • (六)卡拉揚指揮 貝多芬交響曲全集—— 第六交響曲《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整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與貝多芬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同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貝多芬1792年從波恩來到維也納,在這裡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幾乎都在這裡寫成。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維也納。
  • 馬勒第一交響曲
    李斯特的交響詩更是大刀闊斧,他認為其中的音色、音響、節奏、旋律與題材、內容緊密相關,如果不給它們加上標題和序言,聽眾可能會錯誤地理解交響詩的內容。標題音樂「表現作曲家心靈的印象和經歷,把它們轉達給聽眾」;而絕對音樂「則按照一些規定的法則調度、聚合和連接一個個音,遊戲般地克服難題,力求取得新穎、大膽、錯綜複雜、不同凡響的組合」。
  • 「那些激動人心的交響曲」聆聽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貝多芬作為交響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的大師無可爭議地處於主宰地位。他後世的作曲家在一段時間都處於他的輝煌功績陰影下。交響曲被公認為是表達最深邃思想的音樂體裁,是最富表現力的音樂形式。歷史上處於古典音樂時期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把交響曲發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貝多芬更是把交響樂發展到了最巔峰的狀態和一個新的境界。現今影視劇的配樂片段,與流行音樂的旋律都有取材於貝多芬的交響樂作品。
  •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貝多芬創作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響曲》),是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4年的交響曲,作品55號。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英雄在戰鬥中成長;第二樂章是葬禮進行曲,亦是貝多芬獨創;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