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你的臉,卻看到天使般的身影-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4 光明數字報

    【暖心】    

    2月4日17時,昆明長水機場,102名白衣護士共同宣誓:「眾志成城!抗擊肺炎!武漢加油!」她們是雲南省派出援助湖北的護理專業醫療隊,也是第二支雲南援助湖北醫療隊。她們多數年僅20多歲,匆匆告別家人,告別家鄉,在機場安檢門口,留下了一個個青春美麗的背影。

    早在1月27日,大年初三,由138名醫務人員組成的雲南首批援助醫療隊就已趕到湖北鹹寧市的各個縣區,與當地醫務人員並肩戰鬥。紅土高原飛來的白衣天使,與正在受難的荊楚同胞一起,共同築起抗擊新冠肺炎的長城。

感染風險加劇,你卻毫不猶豫伸出雙手

    走進湖北抗疫戰場,雲南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息。

    1月29日,在定點收治新冠肺炎的鹹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當醫院負責人問誰自願到感染性疾病病區工作時,醫療隊危重患者救治組所有人齊刷刷地站了起來。最後,雲南省腫瘤醫院的醫生趙力、護士張靜和趙燕秋作為先頭部隊首先進入感染性疾病病區。

    2月3日,趙力為一位需無創機械通氣的危重患者進行中心靜脈穿刺置管。悶熱的防護服,水汽糊在護目鏡上,嚴重影響視覺,「做中心靜脈穿刺的時候會有風險,離病人很近,而且是有創的,會有血液噴濺的可能,平時駕輕就熟的工作,進到隔離病房後難度突然大了好多,不允許你出錯,精神上的壓力也比較大。」做完治療,趙力電話裡告訴記者。

    相對於醫生,醫療隊的護士們與新冠肺炎患者的接觸更多,傳染的風險也更高。在每次4至6小時的值班中,醫生護士們因為身穿防護服,不能吃喝,不能上廁所,為防萬一,大家還第一次穿上了成人紙尿褲……

    雲南白衣天使們與湖北的戰友們並肩奮戰,短時間內就救治了大批湖北同胞。截至2月6日,雲南援助湖北醫療隊共診治患者5600餘人次,培訓醫護人員1500餘人次,確診患者治癒出院4人,疑似患者解除隔離出院43人。

告別了家人,你卻有了新的親人

    醫療隊員們匆匆離開雲南時,有些隊員來不及與家人商量就報名參加了醫療隊,離開了年幼的孩子,離開了年邁的父母,到異鄉去救助陌生的同胞。雲南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分布在6個縣區的7個定點醫院,在這裡,他們又很快有了「新的親人」。隊員們來到新冠肺炎患者身邊,為他們帶來溫暖。

    醫療隊副領隊、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鄧毅書發給記者一段視頻:2月1日,在通城縣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裡,一位身穿防護服的護士站在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床前,用小勺一勺一勺地給患者餵稀飯,就像照顧自己的家人。58歲的鄧毅書告訴記者,視頻中的護士是來自雲南省中醫院的醫療隊員劉榮梅,護士們每天都在為患者打針、測體溫,還要為重症患者餵稀飯、水果,協助患者大小便,看似普通,可每項操作都面臨高度傳染風險。

    「新冠肺炎患者往往很焦慮,情感很脆弱,我們在救治護理患者的同時,還要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讓他們振作起來。」鹹寧崇陽縣醫院醫療隊護理組組長餘力銳說,她來自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一位年輕女患者因為想念家裡年僅10個月大的孩子,每天都非常焦慮。身穿防護服的餘力銳在她床邊與她聊家常,教她做放鬆操,使她逐漸消除了焦慮,積極配合治療。2月5日,這位年輕的媽媽終於病癒出院。

看不見你的臉,卻能看見你美麗的眼睛

    在鹹寧,醫療隊員們工作時因穿防護服、戴口罩,難以辨認,大家便在自己的防護服上寫上名字,雖彼此看不見對方的臉,卻能看見對方美麗的眼睛,都知道彼此身上令人淚奔的故事。

    「以前是我送丈夫上『戰場』,這次是丈夫送我上『戰場』。」堅守在鹹寧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療隊員金其鳳告訴記者,她是來自雲南省腫瘤醫院的主管護師,丈夫詹超文是雲南一名武警軍官,多次趕赴各種自然災害現場搶險救災,金其鳳每次都為丈夫送行。這次送妻子出徵,詹超文以軍人的習慣說:「一定要完成任務,平安回來!」

    在鹹寧,雲南白衣戰士激戰正酣。在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又一批更年輕的雲南白衣天使開赴「戰場」,雲南省援鄂護理專業醫療隊於2月8日進駐剛建成的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這批白衣天使來自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等9家醫院。

    來自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的年輕隊員們在機場排隊安檢時,醫院副院長胡琳與她們一個個拍掌送別,看著她們一個個過了安檢口,眼淚奪眶而出。她哽咽著告訴記者:「她們都很年輕,雖有很多不舍,但她們都勇敢地站出來,去遠方抗擊病毒!」

    (本報記者 張勇)

相關焦點

  • 看不見你的臉,卻看到天使般的身影
    萬麗萍攝/光明圖片2月4日17時,昆明長水機場,102名白衣護士共同宣誓:「眾志成城!抗擊肺炎!武漢加油!」她們是雲南省派出援助湖北的護理專業醫療隊,也是第二支雲南援助湖北醫療隊。她們多數年僅20多歲,匆匆告別家人,告別家鄉,在機場安檢門口,留下了一個個青春美麗的背影。
  • 堅守不孤獨的食物美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王美瑩、楊颯、張雪瑜、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李方舟、李宜蒙)
  • 治癒系漫畫:方艙醫院裡一味撫人心的良藥-光明日報-光明網
    廣東省第十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醫療主管、來自廣東湛江中心人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王磊介紹,「有的患者,家裡有親人也被感染了,甚至去世;有的患者,看到別人很快出院,心裡著急,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種焦慮也在蔓延增長。」    每天下班後,醫療隊都會在微信群裡分析、探討應對方法,除了積極聯繫心理治療師進行指導和跟進,他們想到了用漫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 《天使的身影》裡「的」怎麼讀音,大家都讀「di」,你認為呢
    為此國家大劇院由袁英作詞,張千一作曲推出了《天使的身影》,以此來歌頌一線的天使,無疑是當今難得的好作品。據說為了排練這個作品,藝術家們在線持續排練了40多小時,且在國家大劇院無觀眾演出,很是直擊人心。今天,在家查了一下資料,我覺得《天使的身影》裡面的「的」,就應該唱「de」,唱「di」是沒有依據的。
  • 《荊州驕傲》之少小離家: 陸先高 向著光明的事業
    從1949年到2016年,這張以「光明」命名的報紙,始終守護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追尋著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光明之路。有一位從公安縣南平鎮走出去的讀書人,大學畢業後就選擇了《光明日報》,直到把這份職業做成了事業。他就是《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
  • 陶夢婷:雖然我們還很年輕,但我們有擔當-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蔡闖、吳春燕、陸健、晉浩天、章正、李盛明、張銳、王斯敏、安勝藍、劉坤、張勇、王忠耀、陳怡、盧璐、姜奕名,光明網記者蔡琳、李政葳、季春紅採寫)
  • 醫者仁心,在戰「疫」一線熠熠閃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他各省區市的疫情防控一線,也閃耀著醫護人員的身影。他們奮不顧身、無所畏懼,有些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面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時,「廣大醫務人員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捨己救人,贏得了全社會高度讚譽」。光明智庫約請醫學專家,結合戰「疫」實踐為您探尋「醫者仁心」背後的基因密碼,為破解公共衛生危機、守衛人民健康凝聚力量。
  • 大醫與大愛-光明日報-光明網
    誰知近日上網看到一篇報導,說截至2018年,全國竟有1700多家貼著「協和」名字的醫院,哎喲喂!    其實真正與「協和」之名有歷史淵源的,僅有三家,為北京協和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福建協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這三家,以北京協和為首,代表了中國最高級醫療水平,是中國所有醫院的旗艦。
  • 二〇一九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記者牛夢笛 通訊員路靜怡)17日,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在北京舉行。
  • 《光明日報》評價肖戰事件的文章,發了又刪,我們應該怎麼看?
    你看過的每一場戲,都值得被記錄——小井筆記。點擊「關注」,讓我為你記錄看過的每一場戲。楔子近日,關於《光明日報》評價肖戰事件的文章,發了又刪,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對於這件事,許多人的看法並不一樣,但是,我們應該怎麼看?
  • 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通過在線觀察、深度訪談、文本分析、案例調查等方式,透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並對其傳播模式、社會影響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次元文化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 良渚的故事(下)-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體上部是一個人,臉呈倒梯形,圓圓的眼睛由兩重圓圈組成,兩側還有小三角形表示眼角,寬嘴闊鼻,嘴裡刻了上下兩排十六個牙齒。頭上戴的是一個巨大的羽冠,外層共有22組放射狀的羽翎,高高地伸向四周。他聳著肩膀,平舉手臂,向下屈肘,用雙手扶著身下的坐騎,肘關節位置還突出表現,有點像機械人的模樣。他的坐騎瞪著一對大眼,眼珠渾圓,眼睛則是微微上挑的橢圓形。
  • 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致敬英雄——2020...
    讓趙世鑫全身心投入的是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的新書——《致敬英雄——2020抗疫報告文學集》。該書忠實展現2020全民抗疫圖景,收錄的19篇報告文學均首發於《光明日報》,作者中既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等,也有《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的記者,同時還收錄了120餘幅來自抗疫一線的珍貴攝影圖片。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封底的二維碼收聽由電臺著名播音員錄製的有聲版圖書。
  • 探測器傳回火星照片,讓我們看到火星南極「天使身影」的樣子
    火星探測器拍攝到火星南極形似「天使身影」的樣子 火星,一顆與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的類地行星,雖然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但從目前的探索情況來看
  • 用文字狀寫一座城市的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你會如何評價你所在的城市?如果是故鄉,大約可以書寫童年的記憶、年少的心事、街邊的美食;如果只是暫居他鄉,從點滴日常入手,事無巨細地還原與總結,也是描繪城市一角的捷徑。    張愛玲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總是先看到海的圖畫,後看到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在這個意義上,在了解與抵達一座城市之前,先看看別人所寫,感受形態各異的、書寫城市的目光與視角,也別有一番趣味。    程章燦教授在文化隨筆集《山圍故國:舊聞新語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的引言中,就說明了他與南京城的淵源與距離。
  • 家雀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家雀兒是標準的「夜盲眼」,天剛落黑就看不清東西了,以至於早早進窩上宿。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在天黑時拎著手電筒,去屋後的房簷下摸雀兒,手電一照它就驚得一動不動,手伸進窩裡,順順噹噹就能把呆呆的家雀兒掏出來,有時還能摸到一窩兒家雀兒蛋。也有倒黴的時候,冷不丁摸到一條蛇,未及掏出來,那種冰涼涼的感覺就已經意識到了,直嚇得「哎呀」一聲,差點兒從小夥伴的肩上栽下來。
  • 抗擊疫情·警徽閃耀|我看不見你的臉
    —寫給抗疫一線的公安民警輔警我看不見你的臉但能看到你標準的警姿你曾用青春熱血駐守邊關如今,你藏起一枚枚軍功章紮根基層埋頭苦幹突遇疫情,你挺身而出你說,讓我去吧國家有難,我理應上前 我看不見你的臉但能聽到你鏗鏘的誓言疫情就是命令,接到任務
  • 高倍放大鏡裡的堅持-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是科學家、工程師、「大國工匠」,他們也是鄉村教師、基層醫生、一線文藝工作者,他們更是在平凡崗位上揮灑汗水、辛勤奮鬥的你和我。    正是千千萬萬平凡又不凡的我們,把出彩人生熔鑄復興偉業,把個人宏圖施展追夢徵程,我們才無愧於這極不平凡的2019,無愧於這偉大的新時代。
  • 以硬核醫術和暖心關護挽救生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每次護理時,他枯葉般的臉龐,低垂的眼角總讓病區護士長張英英很揪心。再這樣下去可不行,心態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而這也關乎病人能否儘快康復。我們對患者除了有「硬核」醫術,也有「暖心」關護。    這天護理完,張英英找了個機會跟王先生說了會兒話。原來,他的心結在這裡:全家五口人因為新冠肺炎感染住院,自己和年邁的父母病情嚴重,住進ICU;妻子和女兒為輕症,在方艙醫院隔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