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看多了影視劇,你早已對「翻拍」兩字深惡痛絕。
不奇怪,十部翻拍,九部翻車。
但開罵之前,先冷靜。
翻拍=爛片?
泰國年度翻拍片前來打臉。
別小瞧,它既是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翻拍」,也是一場騎在懸崖馬背上的「翻身」。
《天才槍手(劇版)》
導演:Pat Boonnitipat
主演:普莉恩皮察雅·克瑪拉娜君 / 金傑特·瓦塔納辛
豆瓣 :8.6 | IMDb :8.2
豆瓣評分8.6,如今仍呈上漲之勢。
這個成績,對於翻拍劇,且是懸疑犯罪類型,已是難得。
什麼,你說它沾了影版的光?
原劇本的確劍走偏鋒。
同時也必須承認,劇版的故事框架的確繼承於影版。
這是你在大部分影視作品裡,都難看到的「文戲武拍」的青春題材。
青春題材裡讓人臉紅心跳的難道只有愛情嗎?
明明還有考試作弊。
不信你看。
小琳,各科成績都異常優異的模範生。
家境貧寒的她帶著父親的期望,轉入了一所貴族學校。
機緣巧合之下,小琳認識了傻白甜的葛瑞絲和她的富二代男友小巴。
一場陰差陽錯,小琳與這群富二代們達成交易:
每人一學期交3萬泰銖,就可以在期末考試中得到所有學科的答案。
如你所見,她從一個高智商「天才」,變成一個幫別人作弊的「槍手」。
慢慢地,小琳已不滿足眼前的小打小鬧,而是把目標對準了STIC這個國際考場。
一場高智商亂鬥,就此開啟…
問題來了。
時隔三年,將130分鐘的電影擴充成12集的劇集。
設定早就不新鮮了,如何再次抓住觀眾?
篇幅加長了,又該填充什麼內容?
劇版做出教科書般解答,首先,是橫向上的延伸。
看這一幕。
女主出了教室,手握著筆,但這握的哪是筆,分明是把著利劍。
這一把利劍,把劇版的「懸念感」挖到了極致。
凌厲的剪輯,極具壓迫感的配樂,超高速的無縫轉場,配合節奏鼓點的緊張抖腿,分秒必爭中大汗淋漓的額頭,伴隨不斷抬起偷瞄的眼神…
懸疑深,反轉強,節奏快。
無疑,這是它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即,在精益的小空間內,塑造出比原版更加刀光劍影的智鬥。
原版的作弊手法是什麼?
用四首鋼琴曲子,分別代表ABCD四個答案,考試時,小琳逐題敲出旋律,其他同學根據旋律寫出答案。
但,Bug也一大堆。
距離太遠看不清楚怎麼辦?弄錯一個題號,不就意味著全錯?鋼琴琴譜也太難了,都已經是學渣了,怎麼可能記得住!
於是,劇版掙脫原作束縛,在親自吐嘈完影版的操作之後,創造了另一種作弊手法:時鐘作弊。
分針代表題號,秒針代表選項。
小琳在前一個小時做完題目,從第二個整點開始,一分鐘對應一道題,正好六十題,分針指向第幾,則對應第幾題;秒針指向1234,則代表ABCD。
小琳會根據答案,在對應的秒針指向處做出任意一個幅度較大的動作,比如第三題選C,那麼在9點零3分零3秒的時候,她會隨意做出一個動作。
在劇中,你能看到超越影版的懸疑感和壓迫感鋪陳。
比如,上一秒剛轉頭,下一秒就被突然飛來的粉筆砸中頭。
比如,右手突然被老師抓住,而右手上正攥著橡皮。
比如,正傳著答案,坐在小琳隔壁的男主突然對正在做動作的小琳說:「你能不能別動來動去,煩死了。」
比如,除了那些與小琳達成交易的富二代,考場裡竟還有其他人也擁有了答案…
這些細節,像一道道迷魂陣,在悄無聲息間如螻蟻般爬滿你全身,讓你暈眩,又讓你一刻也不敢眨眼。
但它顯然不想簡單停留在一般的智勇較量上。
於是,劇版亮出它第二道利劍。
它對影版開始了縱向的挖掘,用懸疑,拆解人性。
一個重要改編,劇版對小琳和班克的犯罪行為和犯罪動機進行了補充。
小琳,她作弊,是在意外得知學校收取贊助費之後。
她的動機很簡單:學校可以賺我的錢,為什麼我們不能賺學校的錢?
而班克呢,你可以看到他在社會底層的掙扎。
他幫人作弊,只是為了錢。
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一切。
在劇版裡,所有人物都豐滿起來。
葛瑞絲不同意與富二代男友小巴發生關係,小巴滿口理解,下一秒就偷摸著找了另外的女人上床。
而為了一個作弊的秘密,葛瑞絲竟同意付出身體。
細思極恐。
圍繞著作弊,人性開始慢慢變得面目猙獰。
當那個洩題的老師被解僱,善與惡的界限在這一刻愈發混淆。
表面看,小琳揭發了他的惡。
可實際上,小琳對他的揭發,不為伸張正義,而是為了完成作弊的一種手段,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另一種惡。
以暴制暴,以惡制惡,不同樣是一種惡?
目光對視,兩個角色之間的弧光開始交匯,琳看著他的兒子,內心的善與惡開始糾纏。
在劇中,你可以看到,人性在每一次被撬動時,難以捉摸的轉向。
還不夠。
你仔細看,在那把利劍上,還沾著一滴血。
除了設置懸疑和解剖人性,它還增加一層敘事謎題之外的追問。
試圖用人性,剖開社會。
劇中,作弊的,只有小琳和班克兩人嗎?
一場比賽,最後關頭,對手的教練卻在偷偷地給他提示。
所謂贏家,卻是常常倚靠著場外輔助才走到最後一關的。
而在這個貴族學校,只要是轉校的學生,都需要暗地裡支付一筆高昂的轉校費,而收費標準,又因人而異,學校會根據費用進行不同程度的「關照」。
學校不正是以另一種作弊的方式,在用利益交換的形式為自己謀取好處。
期中考試,學生們只要上「補習班」,就能拿到考試的試卷。
大罵學生作弊的老師,背地裡卻在洩題,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你看,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種「現實符號」。
這部劇,又何嘗不是一張寫給當下社會的病態診斷書。
努力學習,是小琳與班克擺脫貧窮的唯一方法。
當這些貧富差距滲透進校園,他們比起那些富二代,每走一步,都得多掉一層皮。
但他們慢慢發現,在這所學校裡,改變命運的不是學習,而是考試。
作弊,於是成了他們在這個不公平象牙塔裡的最後籌碼。
可哪怕把這籌碼攥得再緊,小琳的命運還是沒被改寫,班克家的洗衣店裡還是依舊得用手洗衣服。
你覺不覺得似曾相識?
《寄生蟲》裡,窮人最快的向上方式,不是靠不斷奮鬥,而是寄生。
但哪怕寄生,階級固化還是不會改變,有人天生就在羅馬,富人還是富人,窮人還是窮人。
而這部《天才槍手》,揚起一把利劍,以教育失衡為切入點,插進這塊社會的土壤,拔出的,全是關於階層固化的泥汙。
它表層是教育失衡帶來的失控,深層卻是對這個社會階層差距的探尋和反問。
你肯定還遺憾於影版那個過於正確的結局。
劇版告訴你了,這次的結局與影版全然不同,它要撕咬出一個更加虛偽骯髒的成人世界。
看,夠生猛,夠魔幻吧。
更魔幻的是,同樣是青春題材,在今天的國內院線,充斥在我們眼前的,是一部部連及格線都夠不上的青春疼痛爛片。
這才是《天才槍手》留給我們的最後一把利劍。
它刺向今天我們這個被娛樂噪聲和粗製濫造緊緊包圍的盲目市場。
濺起一地血淋淋的虛妄與浮躁。
痛了嗎?
痛就對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