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菲奈格的華格納盛宴——古典音樂的原鄉之旅(中)

2021-01-18 音樂之友


8月19日 瓦豪河谷_格拉菲奈格露天音樂堂

晚:上半場,《紐倫堡的名歌手》序曲、《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愛之死」、《女武神出騎》;

下半場,《女武神》第一幕

 


晚上7點半,格拉菲奈格音樂節進入了高潮——華格納之夜,而分量最重的是下半場,由當今最重量級男高音之一的約納斯·考夫曼,攜女高音馬丁娜·澤拉芬、男中音法爾克·施圖克曼,在指揮大師梵志登棒下演繹《女武神》第一幕。


《女武神》  


據說很多人聽了《女武神》會瘋……


《女武神》又名《英雄傳喚使》,改編自古老的北歐神話,是華格納四聯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的第二部,講述了女武神布倫希爾德被人間情侶齊格蒙德和齊格林德的真摯愛情所打動(這兩人也是她同父異母的弟妹),違背父神沃坦的命令幫助齊格蒙德並私自放走已經孕育了未來英雄的齊格林德而遭父神懲罰的故事。


▲ 格拉菲奈格露天音樂堂


最早接觸《女武神》的音樂是佛朗西斯・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那個著名的上帝視角:排成矩陣的美軍戰鬥機,在靜遠高闊的藍天白雲間勻速行進,機艙裡《女武神出騎》突然響起,此時的戰鬥機像是交響樂隊的巨型樂器,以一種狂野的徵服和獨尊的冷漠,瞬間模糊了文明和野蠻的邊界,上演了一幕「毀滅你與你無關」的空中殺戮……


▲ 《現代啟示錄》中《女武神出騎》鏡頭


演出前「拜會」了格拉菲奈格古堡。正是有了古堡主人梅特涅家族繼承人的支持,才有了這座獲設計大獎的雲塔戶外演出廳,以及10年來的格拉菲奈格音樂節。古堡裡面除了瑪麗亞·特蕾莎女皇、約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以及梅特涅家族諸多繪像、影印照及家族收藏,更設有專屬大廳展示各個時期作曲家繪像及手稿。中國作曲家譚盾因曾作為格拉菲奈格音樂節駐會作曲家也位列其中。


▲ 格拉菲奈格古堡


女武神出場前,我下意識地抬頭看了看右上方的天空,一輪明月清冷地孤懸在黑藍的天幕間,與雲塔內灼熱的橘紅光幕遙遙相應。隨著銅管樂奏出轟鳴般的持續強音,圓號由弱漸強吹出女武神出騎的主導動機,我似看見英姿颯颯的女武神們騎著飛馬自月輪中湧出,馳過天際……雄壯的長號緊跟其後載著這主導動機持續上行,與纖韌的弦樂交疊編織,此時的樂隊火力全開,臺上臺下,每一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正在見證一場空前的英雄之旅,蓄勢已久的女高音突然飆聲,我的手心冒汗,脊背僵直,腦神經有崩裂之感,一股巨大的聲潮閃電般瞬息撞擊開我的身體、心靈和精神的邊界……


▲ 格拉菲奈格露天音樂廳——雲塔(楊上青攝)


下半場《女武神》第一幕是高潮中的高潮。考夫曼和澤拉芬激情演繹了齊格蒙德和齊格林德這對兄妹戀人的荒野相遇、傾心相愛、為愛決鬥、人神永別。帶著腿傷上陣的考夫曼不僅展示了非比尋常的專業精神,更是帶來了超常發揮,在與整個交響樂隊一次次協作、對抗、滲透、和飆升中,不斷突破高音區,最終與這幕宏大戲劇的超級英雄融為一體!


(楊上青攝)


現今被廣大樂迷奉為經典的《尼伯龍根的指環》版本中,指揮家兼作曲家布列茲在1976-1980年拜羅伊特指揮並參與製作的版本是其中翹楚。在他的回憶錄中詳細地描述了《女武神》第一幕的構思:「在我的構想中,這整個段落應似涅槃般流暢,一如有節制的心醉神馳。華格納擁有一種天賦,使他避免將這重要的第一幕結尾落入欣喜若狂的平庸俗套。可以說,結尾想要描述的是深情與歡悅難解難分地交織後的凝定,是被溫柔舒緩過的激烈……然後一瀉千裡……」


▲ 《女武神》劇照


多年來對《女武神》的印象都受科波拉《現代啟示錄》中那組鏡頭的影響,直到終於有一天將它放置在華格納自己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裡諦聽,才明白華格納所要表達的真實涵義。音樂作為最抽象的藝術形式,由於其不具明確所指,本來最應跳出意識之爭,但也因為此,將它置於什麼樣的畫面下、故事中,就會交錯出怎樣的精神異型……




《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和很多人一樣,我與華格納的緣分始於《特裡斯特與伊索爾德》。2007年聖誕夜,在朋友家中第一次接觸巴倫博伊姆指揮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10年之後……



2017年2月7日,北京冬天常見的一個陰霾天,下午去北京畫院看了林風眠&齊白石特展,很奇怪之前的幾天總是在聽《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前奏曲,看完展在三樓咖啡廳休息時,無意間在屏幕上看到凱文·雷諾茲執導,詹姆斯·弗蘭科、索非亞·邁爾斯出演的《王者之心》,其時特裡斯坦已經死去,伊索爾德抱著特裡斯坦溫熱尚存的身體,在蒼茫的大海邊唱道:「我不知道生命和死亡哪個更偉大,但愛超過這兩者……讓新大陸成為歷史,航海家知道那些事,讓其他人也了解世界,地圖對他們有用;這份空間給我們吧,每一個小小的空間,都可搭建愛的帳篷,愛情如死之堅強,我真猜不透,相愛之前我是誰?你的在我中,我的在你中,無人能分辨其中的不同……」


在心頭無上的歡愉裡,伊索爾德恬然赴死……

竟然真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2017年8月29,由國家大劇院與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波蘭華沙國家歌劇院、巴登-巴登節日劇院聯合製作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最後一場,我專程從上海匆匆趕回,來赴這場召喚久遠的約會。這是華格納這部經典歌劇第一次來中國,五個小時,座無虛席……雖然整個舞臺的黑白灰布景、演員的服裝道具、電影分鏡頭式多維空間展示削弱了華格納劇的部分戲劇張力,但從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中長篇大論沉溺式描述,到電影版少年男女愛不懼死的縱情放性,再到多少次聆聽積攢的勢能,我這一次高濃度釋放非比尋常……


▲ 國家大劇院版《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


今時今日,在下奧地利的格拉菲奈格,傾聽由梵志登指揮Gstaad Festival Orchestra樂團演奏《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和「愛之死」。


▲ 荷蘭指揮家、小提琴家梵志登指揮 Gstaad Festival Orchestra樂團


也許是對巴倫博伊姆版的舞臺布景印象太深,當大提琴奏出第一個音節,我驟然間仿佛墜入無始無終的極度荒寒,那是天地之初,除了溼氣和巖石萬物皆無……然後是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無休無止的愛欲繾綣。未完成的短暫小高潮後,帶著無限的眷戀,前奏曲在大提琴若有若無的叩弦聲中歸於沉寂……許久,大提琴細若遊絲起死回生,「愛之死」拉開帷幕,然後暗潮蠢動,然後波濤洶湧,然後驚濤拍岸!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在對彼此無法遏制的渴望中雙雙赴死。音樂和戲劇抵達終極高潮,歸於熱寂……



「在我的一生中,還從未享受過如此真實的愛之歡愉,我要為這世界上最美麗的夢想豎立一座紀念碑,它自始至終都要洋溢著那樣的愛……」這是1854年12月16日華格納寫給李斯特的信,當時他正在《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創作狂熱中不能自已。



真正寫出來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不只是愛之歡愉,更是死之歡愉,還有這中間的「愛而不得,得而不久,不死不休」的痛楚。整部歌劇通過綿延不盡的「特裡斯坦和弦」,創造出深陷禁忌之愛無法緩解的緊張、焦灼、渴望和欲望無法滿足的巨大張力。「特裡斯坦和弦」正是華格納對叔本華 「意志」的音樂化表述——人類被持續而無法實現的欲望所驅動,欲望和實現它們可能性之間的鴻溝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激烈執著的愛欲讓天地變色也讓肉身難以承受,唯有共同赴死,才能結束這燒灼,棄絕這「意志」,完成終極解脫,實現本源的愛。



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道——


「我欣賞拜羅伊特的大師時絲毫不帶某些人的顧慮,那些人和尼採一樣,責任命令他們在藝術和生活中逃避那誘惑他們的美,他們要擺脫《特裡斯坦》正如他們否認《帕西法爾》,他們通過精神上的禁慾,逐漸的苦修,沿著最血腥的苦難之路,終於升到對《隆朱莫的驛站馬車夫》的徹底認識和完全欣賞。我意識到華格納的作品中存在的一切現實的東西,我再次看見在一段樂曲中出現的執著而又短暫的主旋律,它們消失後又捲土重來,它們有時遙遠,緩和,幾乎斷裂,而在其他時刻,在始終模糊不清的同時卻又是那樣的急促,那樣的迫近,那樣的內在,那樣的有機,那樣的發自肺腑——」

……

 


夜深時回到酒莊,心情激越的樂友們直奔酒窖,好客的老闆早已準備好自製的各色鹹肉、火腿、香腸、奶酪、麵包和最好的白葡萄酒。明天我們就要離開瓦豪趕往薩爾茨堡了,今夜無人入睡!今夜不醉不歸!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音樂之友與網絡)



長按掃描二維碼

諮詢 + 報名


相關焦點

  • 格拉菲奈格音樂節為何如此鍾情這首鋼琴協奏曲?
    2017年8月,我參加了雪楓師兄組織的德奧音樂之旅,在格拉菲奈格音樂節的一場音樂會上,我現場聆聽了鋼琴大師魯道夫·布赫賓德與俄羅斯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合作的勃拉姆斯
  • 古典音樂還可以這樣聽丨華格納《女武神》第一幕主導動機一覽
    新的一年到了我們會繼續建設好公眾號以及各類古典音樂微信群與大家一起生活在古典音樂中巴赫創作音樂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是為了每個人的成為孤獨聆聽者?還是通過音樂讓人們相互理解,幸福生活在一起?建立巴赫微信群的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通過巴赫的音樂,讓古典音樂把人團聚在一起,然後一起慢慢成長,不斷學習古典音樂知識,讓每日聆聽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生活方式。
  • 古典音樂 | 華格納《女武神的騎行》
    韋啟昌在《人生的智慧》一書的譯者序中也寫到:「叔本華為他的巨著《附錄和補遺》所引用的這一句拉丁文題頭語「把整個一生都獻給了真理」,確實就是他作為哲學家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因深刻而挑剔的哲學家尼採對他的哲學一度推崇備至,並曾寫下《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的讚美文章。音樂大師華格納特地把他的音樂名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獻給了他。」
  • 我為何迷上華格納的音樂?
    ——1、古典派的勃拉姆斯與未來派的華格納;2、你更喜歡勃拉姆斯還是華格納呢?但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也僅僅是加強氣氛,起著情節過渡,烘託得作用,讓觀眾落淚的作用。最優秀的電影音樂之一比如《辛德勒名單》主題曲,也就是一小段悲傷的小提琴曲,對全劇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龍還是要靠畫面敘述來畫。但華格納音樂不是這樣,他的音樂本身就在述說故事,表現動機,他的音樂似乎介於交響樂和歌劇之間,所以他稱為 「樂劇」。
  • 【古典選播】華格納《女武神的騎行》
    【古典選播】華格納《女武神的騎行》 華格納在他的樂劇中所表現出的對女性的崇拜。多年來,華格納一直認為女性身上有救贖和毀滅兩種特性,這種矛盾性使他創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複雜的、懷著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華格納創作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和《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等劃時代的經典樂劇,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華格納的音樂手法與劇場觀念,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各種藝術。
  • 原鄉、煙花秀、無人機、古典戲法……今年跨年這樣過!
    》一場非看不可的客家大戲與客家先賢一起跨年(《原鄉》需另購票觀影)全劇力求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現客家人的鄉愁與希冀,是一臺融藝術性、民族性、思想性、觀賞性、震撼性於一體的視聽盛宴。情緣故鄉夢當歸。《原鄉》以「穿越•溯源•回歸」三大演出線索,跨越時間維度,從「母親」到「家」,從「家」到「國」多層次多領域演繹客家歷史名人故事。「長歌當哭,遙望當歸」。不管走的多遠,總有一個「原鄉」在等你!
  • 古典音樂題材紀錄片之BBC 製作:《華格納》、《交響樂的故事》、《巴赫:激情的一生》
    音樂紀錄片,在唱片音響所無法企及的視覺、人物和傳奇的領域,為我們保留了關於音樂文本與闡釋之外最好的關於音樂語境的資料。BBC 製作:《華格納》、《交響樂的故事》、《巴赫:激情的一生》而它所製作的一系列電視紀錄片更是能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裡就能看到古典音樂最華美、也最豐富的一面。 比如在《華格納》中,出演過《V字仇殺隊》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的英國著名演員兼超級華格納迷 Stephen Fry 就現身說法,帶我們去了解華格納音樂背後的故事,從特裡斯坦和弦,到拜羅伊特華美的舞臺製作與小鎮風情,再到華格納家族與納粹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 以古典音樂為背景而作的超高人氣日本動漫《金色琴弦》
    據說日本有段時間大興古典音樂熱就是因為此動漫的上映喔!
  • 三大歐洲古典音樂節陸續奏響
    每年夏季,世界主要古典音樂節陸續登場。據記者了解,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和德國拜羅伊特音樂節已先後開啟;8月,瑞士琉森音樂節也將緊隨其後舉行。這三大歐洲古典音樂節都為期一個月左右,從演出體量到陣容,堪稱全世界古典音樂的「大聚會」,因此讓不少音樂「發燒友」魂牽夢縈。
  • 音樂故事|音樂改革家華格納
    滑稽作家吉洛姆寫的一篇小說中,幾個姑娘議論舞會中的男客無聊,開口不離幾句聽厭了的套話:您愛聽華格納吧?這倒正好可以為卡爾家信作個註腳:到處都用同一個問題折磨人:您對華格納的看法怎樣?聽華格納的音樂,有時像莊嚴端麗的大理石雕塑,手觸是冷的,一旦激情噴湧則又像病人高燒升火了。比才的歌劇、戲劇配樂與唯一的一部交響樂,卻是健全的生人肉體中散發著的體溫。然後就會想到勃拉姆斯這另一個對立面了。粗聽之下,此人似比瓦氏冷麵冷心,其實他是古典其面浪漫其心,無怪瓦派人士攻他是偽君子了。
  • 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聽古典音樂
    最早的時候,在90年代以前,我們國家《人民音樂》這樣的雜誌,更多是為主流音樂,為我們國家的民族音樂、歌曲服務,很少有人對中國古典音樂、西方古典音樂做一些評論、講解、引導,所以才有了1992年《愛樂》雜誌的應運而生。這個雜誌出來後,才湧現出來一批真正做古典音樂評論的評論家。其實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人。
  • 齊格弗裡德·耶路撒冷的「華格納人生「
    早在70年代初期沃夫岡·溫德加森 (Wolfgang Windgassen)退離華格納舞臺之後,巴伊洛伊特華格納國際音樂節總監沃夫岡·華格納(WolfgangWagna), 在劇院大門上懸掛了一塊牌子,宣告公眾: 「劇院從此關閉,直到新的男高音找到」.幸運的是, 一個名叫齊格弗裡德·耶路撒冷(Siegfried Jerusalem)的德國年輕歌劇演員出現了!
  • 拿索斯音樂集團華格納指環系列榮耀歸來!
    音樂會自2015年以來,於每年的1月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現場音樂會由拿索斯音樂集團進行灌錄並於同年的11月全球發行。近年來在國際華格納歌劇舞颱風頭正勁的澳大利亞男高音斯圖亞特·斯蓋爾頓(Stuart Skelton)擔任齊格蒙德(Sigmund)一角;而作品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沃坦(Wotan)則由著名男中音Matthias Gorne 擔任。
  • 音樂奇才華格納和閱兵神曲《女武神的騎行》
    《魔戒》作者託爾金以這部歌劇中的黃金指環為靈感來源。《冰與火之歌》作者馬丁則在小說中借鑑這部歌劇中的冰島女王和巨龍形象,甚至關於瘋王的靈感也來自這部歌劇的贊助人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尼伯龍根的指環》由四部歌劇組成,分別是《萊茵河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和《眾神的黃昏》。
  • 金庸與古典音樂
    香港科幻作家倪匡評金庸有一句話:「金庸在年輕時,曾學過芭蕾舞,對古典音樂的造諳極高,隨便揀一張古典音樂唱片放出來
  • 《萊茵的黃金》天交開啟華格納之旅
    華格納是一尊神,一尊充滿智慧和力量的神,他的藝術是德意志歷史的見證,德意志文化的象徵。在世界音樂史上,每當人們提及華格納,都會對其包羅萬象的藝術創造力產生頂禮般的膜拜。     《尼伯龍根的指環》是華格納歌劇改革的典範。在這部龐大的作品中,戲劇與音樂融為一體的構想、「主導動機」的創作理念等都得到了完美的、盡情的體現。
  • 古典音樂並不高冷,經典電影中總有點睛的迴響!
    貝多芬的《歡樂頌》是古典音樂中的經典之作,電影中經常將其用作配樂,表現激昂的情緒。但是有些別具一格的導演,喜歡「反用」這段音樂,形成強烈的戲劇效果。伴著機槍的轟鳴聲,喇叭以大分貝的功率播放著華格納的歌劇《女武神》,無辜的越南村民在戰火和音樂中呼號奔跑,這段音樂和畫面的配合顯示出戰爭的非正義性,熟悉歷史就不難理解科波拉要選這段音樂的原因,希特勒就曾經把華格納的音樂作為納粹的宣傳動力,科波拉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 2013北京音樂廳蓄勢待發 打造古典音樂盛宴
    、層次立體,演出陣容也更加強大,且獨具創新的表演形式以及與跨界藝術的探索結合都將為觀眾展現古典音樂的現代之美,一掃以往觀眾對古典音樂高深莫測的固有印象,這,將是一次觸手可及的古典音樂盛宴。、層次立體,演出陣容也更加強大,且獨具創新的表演形式以及與跨界藝術的探索結合都將為觀眾展現古典音樂的現代之美,一掃以往觀眾對古典音樂高深莫測的固有印象,這,將是一次觸手可及的古典音樂盛宴。
  • 德國——古典音樂之王
    德國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之鄉,在音樂方面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世界上幾乎沒有哪一個國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能像它一樣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樂名家。巴赫、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一代代的音樂家延續著數百年的音樂傳統,也向世界傳播著他們的文化。18世紀70、80年代起至19世紀初形成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是德意志古典音樂發展的高峰。從此,歐洲音樂中心由義大利轉到了德意志。維也納古典樂派的3位主要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的音樂使內容與形式、理智與情感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
  • 拜羅伊特、《尼伯龍根的指環》與華格納
    大家懷揣對華格納作品的滿腔熱情相聚在「綠丘」上。  拜羅伊特因三位文化巨人而聞名——文學家讓·保爾,作曲家和鋼琴家李斯特,劇作家和作曲家華格納。最負盛名的自然是華格納,如同歌德在18世紀末讓小鎮魏瑪成為歐洲文學的心臟一樣,華格納在19世紀末讓小鎮拜羅伊特成為歐洲音樂之聖地。尼採、德彪西、馬勒、理察·施特勞斯都有朝聖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