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大人的耳朵 《路邊野餐》以詩入畫和以詩入歌

2021-03-02 騰訊娛樂

騰訊娛樂專稿(主筆 | 騷大人)

《路邊野餐》配樂以臺灣民謠和流行歌曲為主,《告別》、《小茉莉》等民謠的年代稍遠,陌生卻入耳,像熟悉卻想不起在何處聽過的旋律。《世界第一等》、《新鴛鴦蝴蝶夢》、《浪人情歌》的流行度極高,是屬於幾代人的記憶。可以用熟悉感「割裂」開來的兩種類型的歌曲,成為片中現在時與過去時的穿梭機、現實與夢境的連接器,穿插入畫的苗人笙歌,將這一切勾連成氤氳的西南。


《告別》的歌聲和那盤磁帶貫穿全篇,第一次出現是在陳昇和老醫生光蓮的工作場景中,李泰祥的演唱作為背景,而後女醫生關掉時斷時續的錄音機,談起送給她這盤磁帶的舊情人林愛人。在這之前,《告白》的藍色磁帶盒曾出現在畫面中。

歌聲再出現時,陳昇已經決定了去找侄子衛衛,他請人將老醫生的錄音機修好,此時機器裡正播放著《告別》的女聲部分。老醫生把林愛人留下的照片、襯衫和磁帶交給陳昇,陳昇答應老醫生會在去鎮遠的途中將這些東西捎給病重的林愛人。途中,陳昇遇到了看起來很像死去妻子的女理髮師,本該交給林愛人兒子的《告別》磁帶被他鄭重的送給了理髮師。《告別》的歌曲再度出現是在片尾處,陳昇在回凱裡的火車上睡著了,時間回溯,《告白》最終響起。

《告別》不僅是音樂的主題,更是故事的主線。林愛人將《告別》磁帶送給老醫生,似是一語成讖的道出了二人的結局,他留在蕩麥教人吹笙,此生再未與老醫生相見。陳昇將《告別》的磁帶送給長得像妻子的理髮女子,坐上衛衛的車趕去渡口,仿佛做了一場夢。現實中,林愛人已經去世,陳昇的妻子張夕也早已去世,《告別》串聯起陳昇和老醫生兩個孤獨的個體,讓陳昇沿著林愛人和老醫生的舊路,行走在告別的路上。

「再看一眼 一眼就要老了/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原來的歸原來 往後的歸往後」《告別》中的歌詞充滿著時間易逝、分割的意味,和片中幼時在牆上畫鐘錶、後來被開鐘錶店的花和尚接走,成年後在火車上畫鐘錶企圖讓時光倒流的衛衛一致,時間是二者共同的意向。

《告別》的曲作者是李泰祥,這位臺灣音樂史上當之無愧的大師在內地的知名度不高,其創作多是大格局的藝術歌曲,傳唱度並不高,《橄欖樹》、《歡顏》算是內地聽眾最熟悉的作品,相較於《告別》,它的前身《不要告別》更為人熟知,這首歌曾被鳳飛飛、劉文正、齊秦等名歌手唱過,但李泰祥始終認為《不要告別》被演繹的太過通俗,當十年後他遇到學生唐曉詩,二人才覺得可以重新演繹這首歌曲,這才有了片中二人合唱的這版《告別》。


和《路邊野餐》將詩融入敘事相似,李泰祥也常以詩入歌,《不要告別》由三毛填詞,因為版權原因,重新譜曲的《告別》請來了詩人夏宇填詞,作為填詞人,夏宇更著名的筆名叫做李格弟。在與李泰祥合作過詩人中,更著名的還有餘光中、羅青等。

片中另一首具有詩意的歌曲是羅紘武的《堅固柔情》,出現在陳昇與朋友駕車行駛在盤山公路時的廣播中。《堅固柔情》同名專輯是blues曲風,羅紘武也是華語歌手中較早的進行blues創作的音樂人,英文名為《kaili blues》的《路邊野餐》也在《堅固柔情》響起時點了題。


和《告別》同等重要的是《小茉莉》。這首被樂隊樂手稱作「兒歌」的歌,實際上也是臺灣新民樂的代表作,原唱包美聖的另一首歌《捉泥鰍》更加出名,如今,這首歌也被視作是「兒歌」存在。《小茉莉》的出現是全片的亮點,說它是亮點,是因為這首歌真的會點亮銀幕,和李泰祥古典氣息濃厚的《告別》、羅紘武不落俗套的《堅固柔情》呈現出兩極,《小茉莉》富有明亮的氣息,曲調和簡單到幼稚的歌詞,甚至會讓人懷疑它為何《路邊野餐》這種氣質的電影中突兀的出現,但拋開思維定勢,這首歌與畫面的結合充滿魔力,在陳昇走進樂隊,用忘詞和卡不上節奏的水準演繹了之後,《小茉莉》的魔力更被完全釋放,此處堪稱全片的華彩,讓人分不清現實和虛幻,甚至願意拋開故事去相信,這幾十年前誕生的歌是為了這一刻的閃耀而存在。

《路邊野餐》的配樂豐富,在於他的拿來主義。一方面片中大量將人們熟知的歌曲作為配樂使用,另一方面這些歌曲也是以環境聲的形式出現,你可以將其視作配樂,也可以不這麼看。伍佰的《浪人情歌》、《世界第一等》、《突然的自我》、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這本就是在小鎮的播放介質中極為長壽的歌曲,這些歌也出現在了小鎮樂隊的排練曲目當中,在42分鐘的長鏡頭中越過索橋、經過渡河,串起了陳昇、理髮師、衛衛、洋洋四個人的細膩情感變化。略顯不同的是片中還短暫出現了樂隊排練內地痛仰樂隊《公路之歌》的音樂,在一眾臺灣歌曲中成為了獨特的存在。


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出現在陳昇與妻子張彤結識的KTV中,陳昇在撞球廳找弟弟老歪時播放的鄧麗君《美酒加咖啡》都是小鎮生活的尋常背景聲,和伍佰、任賢齊的歌一樣,是劇中人生活的一部分,如同片中所處的山、水、矮屋、渡船一般。如果非要指出其暗含隱喻,則見仁見智。

另一個重要的聲音是貫穿全片的苗人的笙歌、鑼鼓,這具有當地民間風情的音樂屢屢伴隨著陳昇的夢境出現,陳昇抵達母親的墓地後,環境中的鑼鼓聲、得知林愛人去世後,林愛人的苗人徒弟為他吹響的最後一首曲子都是此類。如果說臺灣民謠和流行歌橫亙在夢境與現實之間,苗人笙歌更像是穿越生死之界的回聲,與片頭出現的《金剛經》一道,為這部西方美學演繹的電影中注入了神秘的東方色彩。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路邊野餐》片段,詩歌旁白催人淚下。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的詩性研究
    講故事,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是《路邊野餐》的主要目的。畢贛想要它成為一首詩。《路邊野餐》在開場中,通過旁白,點出了同片名一樣的詩集的名字,暗示了全篇的詩性。一首詩裡面,有個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有一個詩人,和他的詩。
  • 《路邊野餐》把音樂吟成了詩
    民歌時代的主力——新格唱片的版權,後來被臺灣滾石唱片全部買下,而《路邊野餐》的歌曲絕大部分版權屬於滾石。其實可以聯想,影片的配樂林強早年震驚臺灣樂壇的閩南語唱片《向前走》,也是滾石發行的,他和滾石的關係非同一般。在《路邊野餐》獲獎的2015年金馬獎中,有三部熱門影片都是林強配的,另外兩部是《刺客聶隱娘》和《德蘭》。
  • 不止《路邊野餐》,這些影片都有你要的"詩和遠方"
    這句話出現在7月15日上映的電影《路邊野餐》宣傳海報上,它來自導演畢贛的一首詩,同時也出現在影片《路邊野餐》中。    《路邊野餐》是畢贛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畢贛本身是一位詩人,寫過詩集《路邊野餐》,而影片《路邊野餐》則是他用夢境與現實打造的時空交錯的電影詩。
  •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
    畢贛的《路邊野餐》是致敬了塔可夫斯基,是長鏡頭和詩的交響曲。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4月4日出生於蘇聯小鎮扎弗拉熱,詩人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之子。1986年12月28日因癌症病逝於巴黎,享年54歲。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電影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不由想到畢贛。
  • 畢贛《路邊野餐》海報:90後海報設計師陸雲帆的入行
    《路邊野餐》導演: 畢贛編劇: 畢贛主演: 陳永忠 / 謝理循 / 餘世學 / 郭月 / 趙達清
  • 馬世芳的「聽說」 以詩入歌的誠品全記錄 (上)
    今天這個題目其實挺偷懶的,因為要說什麼都可以,只要你們把耳朵借我就行了。所以我想還是要找一個主題把它串起來,今天可以談一談臺灣在流行音樂歷史上大概有這麼一條路線挺有意思的,就是詩和歌、文壇、樂壇,怎麼樣在過去的30年裡面發生了一些交流跟激蕩。
  • 光明文化周末版:詩堪入畫方稱妙
    作者:蘇惠崇  「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清代方薰《山靜居畫論》)題畫詩多出自文人畫,有著特殊的審美標準:畫美、書工、詩妙。畫中蘊含著文人情趣,畫外流露出文人思想,具有文心、詩情、畫意。故古人以「詩堪入畫方稱妙,畫可融詩乃為奇」來讚譽題畫詩。
  • 向塔氏致敬的內地詩意電影《路邊野餐》
    >《路邊野餐》這種純粹個人囈語表達方式的電影,看的吃力不說,而且由於長鏡頭的緣故,竟然有暈車暈船的感覺。讀詩和看電影,關鍵是感受,而非自以為是的理解詮釋,若是沒有還被有感染,便生搬硬套焚琴煮鶴地提煉梗概,那大概是與詩歌和電影無緣了。  安哲與塔氏作品皆以如詩如夢的意境著稱,主題宏大,流連於對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評價塔氏「創造了嶄新的電影語言,把生命像倒影、像夢境一般捕捉下來」,如此詩意與夢境,也要心緒平靜地欣賞。
  • 你好西藏28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千樹萬樹入詩入畫.
    獲取節目圖文和配樂請在微信公眾號搜索,阿境。了解更多,你還可以關注阿境的新浪微博,白日夢想家阿境。本期節目,不如閉上眼睛,一起來感受桃花盛放的三月林芝。最近仙俠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熱播,不禁喚起了人們心中的桃花情結。春之桃花,灼灼其華,讓人聯想到美好的愛情。累世情緣,誰撿起,誰拋下,誰忘前塵,誰總牽掛。憶當時年華,誰點相思,誰種桃花。三生三世,愛恨情仇,散落在十裡桃林的冬夏春秋。
  • 《路邊野餐》:一場關於時間、地域的詩意探索
    途中偶遇在手上畫著表的摩的司機衛衛,唱流行歌曲的青年樂隊,將要去凱裡當導遊的洋洋,理髮店的女老闆……鏡頭依靠這些人物的視線轉換、推進以及延續,這些情節和對話又像套嵌的夢境和囈語。由一人到一人,搭建起完整的、虛幻的路邊蕩麥。洋洋聽到火車開過的聲音,老陳用手電筒照著理髮店老闆的手指,虛擬出看到海豚的樣子,更像是夢,也是嚮往。
  • 詩詞/七絕.關於成語入詩的思考
    詩詞/七絕.關於成語入詩的思考作者/肖連成(筆名,笑雨)善從妙化自翻新,直取入詩詞彙貧。腐朽如能雕若畫,神奇突現是高人。2020.12.15日上午作於湖北襄陽市簡釋: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詩友直接用成語入詩,這種現象是不是可取呢?大家都知道,成語是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來自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也有很多成語是從詩詞中衍生而來的,比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衍生的成語是「曲徑通幽」;還如「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全方位解讀《路邊野餐》:長鏡頭內外的詩與佛
    去年的中國電影也給了世界很多驚喜,處女作方面當屬為畢贛拿下洛迦諾當代影人單元最佳導演的《路邊野餐》。其實他之前已經拍過一部長片《老虎》(2011),但因資金和經驗的限制,質量一般,從未問世。而《路邊野餐》從三月起,分別在法國和臺灣地區公映,口碑極佳的同時,也拿下了對於藝術片來說不錯的票房。今年夏天,這部讓全球評論者耳目一新的影片,在雪藏了一年後,終於要與中國大陸的觀眾見面了。
  • 中國青年導演畢贛:《路邊野餐》是用長鏡頭寫的詩
    中國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獲得「當代影人」競賽單元兩項大獎。 王天行 圖瑞士當地時間2015年8月15日21點,第68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的頒獎禮上,中國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長片處女作《路邊野餐》獲得「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以及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兩項大獎。
  • 畢贛的《路邊野餐》:國產片這些年缺少的,正是這部電影的氣質
    1、畢贛獨有的氣質《路邊野餐》的氣質亦如同故事所在的那片大霧瀰漫的亞熱帶故土,這是一個紮根於故土現實,又超脫於現實經驗,如夢似幻,結構如同詩歌,使詩句與電影語境無縫銜接的電影。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內核,它們不盡相同,有的是搖滾樂,有的是禪,有的則是純粹躁動的荷爾蒙。而《路邊野餐》的內核是首感傷的詩,恬靜而又絢麗。這跟導演畢贛個人的氣質和追求有直接聯繫。
  • 其實,《路邊野餐》也沒那麼難懂
    《路邊野餐》劇照對於我這個湖北人而言,貴州方言、「山路十八彎」、野人傳說、穿著微透內衣的廉價劣質緊身上衣的女人,這些都不陌生,看《路邊野餐》,我沒有絲毫獵奇心。對村民而言,外面的世界和貧困的當地反差太大,有人去了趟凱裡,即《路邊野餐》裡那個看來不那麼發達和特別的城鎮,回村之後就絕望自殺了。快離開時,村民送別支教的大學生們,一起喝了數不清多少碗米酒,朋友第一次喝醉,釋放了大量情緒。聽說《路邊野餐》,就是在這種米酒灌溉下培育出的。所以,請想像一下那個由四十分鐘長鏡頭拍下的沒有時間界限的虛擬村莊,蕩麥,會是怎樣一個地方。
  • 《路邊野餐》,這是一部極度內向和主觀的電影
    《路邊野餐》整個影片都是夢境。不僅長鏡頭的部分是夢境,整個影片都是一個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獨身男子的夢。最後火車上的那個逆行的鐘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這就是關於《路邊野餐》的第一個美學討論——電影中的夢境呈現。很有趣的一個部分,也是被討論較多的,是影片中的音樂。
  • 魔性神片《路邊野餐》:詩意就在眼前 不要因難懂而拒絕
    這句話出現在7月15日上映的電影《路邊野餐》宣傳海報上,它來自導演畢贛的一首詩,同時也出現在影片《路邊野餐》中。《路邊野餐》是畢贛導演的長片處女作,畢贛本身是一位詩人,寫過詩集《路邊野餐》,而影片《路邊野餐》則是他用夢境與現實打造的時空交錯的電影詩。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⑦】詩詠陝西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為此,詩人們以激情的筆觸從各個側面記錄這一偉大的進程,共誦美麗鄉村、詩畫中國。庚子年「兩會」期間,本輯推出由陝西省詩詞學會組織的主題詩詞作品,以饗讀者。 西江月•新村丁應明錦繡新村依水,畫簷樓閣凌煙。柏油山道十八彎,車泊誰家庭院。嶺上茶姑歌好,田間百合花妍。
  • 為什麼會看不懂《路邊野餐》呢?
    這與觀眾熟悉且期待的線性敘事模式不同,觀眾很難在《路邊野餐》中體驗到被故事帶入的快感,也同時就失去了看懂這部電影的耐心。無奈觀眾還是把《路邊野餐》當成了故事片來看,甚至與同期上映的幾部商業電影的故事進行對比,殊不知《路邊野餐》打破線性敘事模式的做法就是與商業電影的邏輯背道而馳的。
  • 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最迷人的詩(附臺詞、配樂)
    用刀尖入水 用顯微鏡看雪 還是想問一問 你數過天上的星星嗎 它們和小鳥一樣 總在我胸口跳傘如果說《路邊野餐》是「鏡中月」,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則像「水中花」——畢贛再次回到了氤氳的凱裡,拍攝了一個私人化、作者化的故事。相較於之前全部由素人演員出演的《路邊野餐》的野生感,明星的精緻和親切,也大大地拉近了《地球》與普通大眾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