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巴赫:用音樂給世界最深的安慰

2021-03-05 新京報書評周刊


著名華人大提琴家王健,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演奏「巴赫無伴奏完整組曲」的音樂家,在大提琴領域,這套組曲難度係數極高,堪稱經典。2017年,王健應邀擔任英國伯明罕音樂學院大提琴系國際部主席,華人音樂家在音樂教育的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王健而言,巴赫是他內心永存的密室,是他靈魂的避難所。巴赫的音樂享譽世界,但他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安逸,難以體會到巴赫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敏感,需要具備肅靜的能力,用心聆聽,才能真正抵達巴赫的音樂世界。

特約採寫  | 陳佳峰(小提琴家、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教授)

 

王健,大提琴家,現任英國伯明罕音樂學院大提琴系國際部主席。

陳佳峰,小提琴家、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教授。曾獲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一名,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第二名。

音樂無國界

巴赫是靈魂的避難所

 

新京報:說起巴赫在當代的演繹,我們無疑要想到你,你是為數不多有能力演奏巴赫無伴奏完整組曲的大提琴家,在你的演奏生涯中,巴赫意味著什麼?


王健:巴赫毫無疑問是音樂之父。他的音樂總結了之前,指明了後來。他的大提琴組曲對我來說是自己心裡永存的密室。巴赫的音樂是對人生信仰的創作,我始終為這種信仰而感動,他所處的時代生活艱難,生命時間不如現代人長久,他的20個孩子中,有11個先於他去世,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們,生活是多麼艱苦和沒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強烈而敏感的,所以巴赫才能寫出這種音樂,在他的音樂裡你可以聽到對幸福的渴望。
  

巴赫無伴奏組曲不是靠衝擊力來吸引觀眾,它可以引發人們內心的美好與感動。它們成為我靈魂的避難所。在我演奏了很多的協奏曲,感覺疲憊的時候,當我厭煩音樂的時候,我就獨自演奏巴赫。接著,所有的東西變純淨了,我的靈感也回來了。

新京報:據說在巴赫那個時期,音樂是作為「科學課」的一門來學習的,有一些類似於「黃金分割線」這樣的理論。你覺得在演奏巴赫時,這些「科學公式」對於演奏有幫助嗎?還是更多地局限了音樂表現的「自由度」?


王健:理論很重要。但是在藝術領域,我個人認為感性更重要。理論是總結,理解感性的工具,而感性是指引我們的明燈。演奏家要奏出動人的音樂,首先自己要對音樂有強烈的感受力,光懂得理論而沒有感覺的人,是不可能寫出和奏出感人的音樂的。

新京報:你覺得音樂家對音樂「強烈的感受」,更多地來源於音樂教育、家庭背景、社會氛圍,還是與生俱來的呢?現代人的生活與巴赫所在的時代截然不同,你是通過什麼方式進入他的音樂世界的?


王健:對藝術的感覺必須有與生俱來的種子。大多數人有這個種子,有些人通過追求、培養和後天的經歷,能使這種感覺更強烈。
  

音樂講的是人性。人性使全人類成為一體。不分種族、文化、國家和時代。音樂是人們心靈的結晶,更是靈魂的探索。巴赫心靈中的美好我們都可以體會得到,因為我們所有人心靈中都有美好。音樂是讓人們心靈之間產生共振的媒體。我會努力體會巴赫當時的審美觀、人生觀,以及整個歐洲文化的趨向性,來幫助我體會他音樂裡的追求。

王健(左)與陳佳峰合影。


出色的演奏家

永遠是創造者,而不是翻譯

 

新京報:你覺得演奏者應該原汁原味地演繹巴赫當時的審美觀、人生觀,還是應該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畢竟,我們的樂器不同了,表演技術也不同了,比如揉弦、運弓等等。你是更喜歡巴赫那個年代的演繹風格嗎?


王健:我覺得,用當時的演奏方法,更容易找到巴赫音樂的美好。但是,原始的樂器和演奏方法有局限性。巴赫如果聽得到現在的樂器聲音和演奏水準,很難說會不會覺得更喜歡。所以,要注重巴赫當時音樂裡的虔誠純真、樸素和豁達,手法和技術應該放在次要地位。我不贊同歐洲許多人把音樂演奏搞成考古學。演奏家永遠是一個創造者,而不是翻譯。

新京報:現在國際音樂比賽常常把巴赫作品作為第一輪的規定樂曲,為什麼演繹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一個演奏家的能力?巴赫與別的作曲家有什麼區別?


王健:巴赫的作品最能反映出一個演奏家的內心世界。許多作曲家講的是他們的故事,而巴赫作品所反映的更本真,更接近於哲學,給予了演奏者更大的再創造空間。沒有兩個優秀的大提琴家拉出的巴赫是一樣的。拉巴赫,只要有充分的自我感受,就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有時候,比賽有點像哲學演講論壇。比如,下面坐著孔子、老子、孟子之類的哲學家評委,偶然來一個柏拉圖站在了講臺上,他的哲學必定會有人喜歡,有人反對,因為柏拉圖已經有自己的哲學了。孔子、老子、孟子必定會對他的哲學打分,意見不一。而另外一個年輕人站在講臺上,講的是他對現有哲學的理解,他聰明、銳捷,有理解哲學、推進哲學的能力,但還未有自己的哲學。這不會引起某些評委的反對,但所有評委都覺得他有成為哲學家的天才,這個人就有可能成為第一名。而日後,柏拉圖的理念流傳與否要靠時間考驗,而第一名的有可能成為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也有可能無法自成一體,被人遺忘。
  

大多數時候,比賽比的是能力,絕大多數人在30歲之前不可能定型,也不可能有登峰造極的藝術造詣。比賽比的幾乎全是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對樂器的操控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對音樂的感受有多深,格局有多大。贏得比賽只是第一步,而能否自成一體、成為藝術家,則是一輩子的事情。

英國音樂家加德納指揮的巴赫《馬太受難曲》CD封面。《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

追求美好

巴赫音樂裡的生命哲學

 

新京報:隨著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增長,每個音樂家表達巴赫音樂的手法也會隨之變化。你曾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比如謙遜、願望不要成為欲望、喜愛但不一定佔有」,你覺得中國人在演奏巴赫時,會有天生的些許優勢嗎?為什麼中國只有少數學生會喜歡演奏巴赫,也只有少數聽眾熱衷於去音樂廳欣賞巴赫?其實,演奏巴赫的滿足感,遠超於一些炫技曲甚至協奏曲。


王健:是的。人的逐漸成熟,使我們對生命中更本真的東西看得更清楚。大多數古典音樂有娛樂的成分,需要取悅於買票的聽眾。巴赫的音樂不同,他的職務和地位使得他不需要娛樂聽眾,他的音樂是為了喚醒人們心靈中的神聖而寫。大提琴也有炫技的曲目,但是不多,它的強項是抒情。開獨奏音樂會時,我會注意曲目的搭配,讓聽眾的情緒在不同曲目中有調節和變化。
  

巴赫的音樂與宗教密切相關,我確實在巴赫音樂裡感受到中國人的處世哲學,他的音樂完全打動了我,沒有德國血統或者沒有與他共同的宗教信仰,我並不感到緊張,我可以用我的方式理解他要訴說的東西。他對上帝的思考我不懂,這樣反而給我提供了空間。我每次演奏的時候,都能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靈魂在宇宙中的位置,這個感覺太奇妙了。

新京報:這給我們中國乃至東方演奏家提供了有力的借鑑,就是音樂總是跨越民族和宗教文化的,我們需要更自信地去尋找自己的演奏中想要表達或創造的內容。你熟知國內外的音樂教育,你覺得在巴赫的音樂教育中,我們國內還缺少什麼?學生常常看到「賦格」就被嚇到,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更多的孩子熱愛巴赫,更好地掌握巴赫音樂?


王健:我覺得,有一個方法可以提高中國孩子對巴赫音樂的理解力,就是多聽管風琴演奏,因為這是巴赫用過最多的樂器之一。但是,中國現在聽這個樂器的機會不多,需要去找一些資料。這是從感性上去理解巴赫,從理性或技術層面,則需要用樂器分析的手法,來學習他作品中的音樂結構,這樣可以幫助自己理清頭緒,拉起來會更有章法,兩者都不可或缺。

新京報:音樂藝術離不開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我常常思考,雖然巴洛克時期沒有電子設備、數碼產品,很多樂器演奏上的技術也都沒有探索出來,比如高把位,或者浪漫派的揉弦等等,但是人們對於生活的嚮往,對於情緒的宣洩是不會比現代人少的,甚至更多。巴赫創作的管風琴音樂有非常多的聲部,這個在弦樂器上一定要有非常良好的聲部概念才能讓樂曲有意涵。你覺得在巴赫多聲部的樂曲中,是否只有一種「正確」的理解方式?還是說,巴赫為後人留了足夠的空間去二次創作?


王健:就我個人經驗來說,我每一次對巴赫的演繹都是不一樣的,每次都格式化自己,把自己排空後開始對之有新的理解,我覺得近年的理解就更原始、更直接一些。你知道音樂表達比較直接,不隱晦,不需要中間的傳遞,所以我不完全是自己理性思考後的情感。
  

我在演奏時,經常感覺靈魂在半空中,沒有依傍,能特別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人說大提琴是比較孤獨的樂器,我喜歡用這種樂器表達巴赫。我想像巴赫孤獨、脆弱的靈魂,歷經苦難,可是沒有放棄對美好的追求。尤其是一些慢的樂章,是在祈禱,明知道沒有希望卻還存在著期待,他不放棄。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陳佳峰;編輯:徐學勤、張進。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相關焦點

  • 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 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
    ——華格納時間在衰老的戲劇傑作的上面罩了一片躲不過的黑暗,它的投影把最純淨的拉裴爾變成了倫勃朗;時間也給塵封的音樂傑作塗上永不褪色的巴洛克珍珠粉,它的光澤把理性的《六首不同樂器的協奏曲》變成「一切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蹟」。沒有浪漫主義時期巨大的復古思潮,巴赫所創造的一部分奇蹟就會湮沒無聞。音樂才能是一把火炬,它把火傳給那些快要熄滅的火炬,使天才重獲光明。
  • 如何用巴赫古典音樂平衡身心、療愈情緒?(附冥想音頻+配樂)
    提起德國古典音樂,人們自然會想起兩位齊名的音樂巨匠-巴赫和亨德爾。在世界音樂史上,時至今日,巴赫素有「西方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他的音樂對後世影響巨大。莫扎特等偉大作曲家均對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巴赫生前不出名,死後的50年中也幾乎被遺忘。今天他已被公認為世界上兩到三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 王健 巴赫的音樂是為喚醒人心中的神聖而寫
    對王健而言,巴赫是他內心永存的密室,是他靈魂的避難所。巴赫的音樂享譽世界,但他認為,現代人的生活安逸,難以體會到巴赫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敏感,需要具備肅靜的能力,用心聆聽,才能真正抵達巴赫的音樂世界。
  • 「視頻」馬友友與13國YMCG音樂家隔空合奏巴赫,用音樂聲援全球抗疫
    近日,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與來自13個國家的YMCG(每屆音樂周都會組建的交響樂團)成員隔空合奏巴赫作品。發起人、青年音樂家林晶詩與陳穎蕾表示,「希望用音樂連結你我,連結世界每一個角落,為全球受疫情波及的人們帶來安慰。」
  • 巴赫的音樂神學
    透過裝飾樂句、多重形象、節奏與流動的空間,巴赫的音樂揭露了創造性智慧無上自由的遊戲。進一步而言,聆聽巴赫的音樂會在內心深處開拓一條寂靜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通向上帝心中的體驗,結合了音樂與心靈的體驗。巴赫的音樂開啟了一條弔詭之路: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 本文旨在探索這樣的體驗。
  • 巴赫 音樂神壇永無窮盡的光芒
    埃森納赫的瓦爾特古堡,隱於森林之中,馬丁·路德在改革前夜,為了逃避教皇和皇帝的追捕躲藏於此,在城堡中,他以神奇的速度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為德文。作為虔誠的路德新教徒,巴赫用一種音樂體系和制度來展示馬丁·路德思想,用的是音樂語言,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我們若未能有宗教之信,亦可信仰善良。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 巴赫音樂作品演奏指南
    這是巴赫作品裡面最常見的復調音樂作品。通過認真分析結構,搞清楚音樂作品的主題、高潮、調式調性、和聲、分段分句分聲部等問題。 一個音樂流派或者演奏風格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積澱出來的。巴赫身處與巴洛克時期,這是西方音樂飛速發展真正騰起的時代,其中巴赫的功績不可磨滅。站在巨人的肩膀吸收前人鍵盤樂器演奏技巧後創造屬於自己的表現手法。
  • 巴赫音樂的特點是什麼?
    《哥德堡變奏曲》信仰藝術 信仰巴赫    自從門德而松將巴赫重新發掘以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對這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大師的了解更上層樓。於是,音樂的宗教感,人文化,進而可以說是大眾化,成為巴赫音樂的特點(而此一大眾化,可以說一直化到當代的音樂會上;化到無數音樂大師對他的永無止境的理解當中;而一般的音樂愛好者們,也逐代而進,日益對巴赫的音樂表現出沒有窮盡的巨大興趣!)
  • 巴赫以外,我又愛上了他的音樂
    對於我這樣一個入門級的古典樂迷來說,現在的我對巴赫的熱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我這裡,是絕對不允許有人說巴赫的不好,哪怕一句。因為我覺得,在這麼長的時間以來,我受巴赫的恩澤實在是太豐厚了,而我又無法向這位大我293歲的恩人致以最誠摯的感謝,所以只好用這種維護他尊嚴的方式,來回報他的恩德。
  • 對於我,音樂就是巴赫!不是情感,不是人的欲望,是從虛無中升起的純淨的聲音!
    巴赫、上帝(下)對於我,音樂就是巴赫的音樂。是實現的天堂,是完美、純淨和豐富。對於我,巴赫的音樂是純粹音樂,是純粹的美和虔誠。正是這種人為的滿足使得它永遠有著欠缺---在心靈最深的深處。只有巴赫,一開始就是完美的。那音樂不是為人,為塵世之人古怪任性的情感而寫。它是在教堂,為供養一位叫音樂的上帝而寫的。它有著神聖的結構。巴赫的上帝是音樂上帝。它是最抽象,沉悶,難解的--相對於那些訴求人的本能和衝動的音樂而言--因為它越出了人類的極限。它在人類之外關懷人類。這就是真正的音樂,上帝,完美。
  • 對巴赫音樂性格的思考
    導讀:西方音樂史上最重要的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也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對於巴赫,只有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巴赫確實太偉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樂影響了300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無以言說,難以描述。——巴赫性格的四個標籤 提到巴赫,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人類文明相聯繫起來,因為他的音樂藝術是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 巴赫鋼琴音樂
    彈奏巴赫的音樂時,觸鍵即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要符合音樂本身的要求,巴赫在自身演奏時,手指彎曲的用指尖直接觸鍵,同時手臂和手的力量的稍輕些,巴赫這樣觸鍵的方法,能彈奏出非常清晰而且非常具有表現力的非連奏音符。但也不能片面的依靠這些,這只是一個方面,決定用怎樣的觸鍵,另一方面要根據樂曲的趣味,如果樂曲沒有明確的指示,我們也可以根據音符的排列邏輯設計觸鍵。
  • 巴赫及其音樂對人的教化體現在哪些方面?大提琴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很多旋律表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巴赫靠的不是豪言壯語,也不是後人撰寫的事跡,而是用音樂——世界通行的語言,溝通心靈的橋梁。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蘊,充滿了現實生活的氣息。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巴赫借宗教音樂抒發了對人類痛苦的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的渴望,並且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321巴赫生日快樂丨他的音樂使我感到愉快丨我們可以安靜的吃草啦!
  • 巴赫的音樂與奧斯卡電影
    被譽為 「西方現代音樂之父」的德國古典音樂大師——巴赫,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 那個叫巴赫的人,他不是上帝
    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內在的和自發的戲劇形式,它不需要刻意去描寫高度激情或是強烈情緒。巴赫的音樂,在聽者的眼睛裡,看到的是一部帶著衝突與和解的戲劇;在聽者的靈魂裡,感受到的是一種宏浩的經歷。那位夫人抓住了實質:她感受到不舒服,因為音樂震撼了她。
  • 領導幹部減壓利器:巴赫的音樂可以激活右交感神經
    巴赫的復調音樂堪稱後人的楷模,是人類音樂史上的寶貴財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也譯作巴哈,1685-1750),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不可超越的大師」,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世界音樂史上,時至今日,巴赫素有「西方音樂之父」的美稱。
  • 永恆的巴赫
    這一切的苦難,迫使巴赫在他的創作中尋找重生,尋求慰藉。這也是為什麼巴赫的音樂對於世人有療愈的作用,他用音樂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就像歷史上許多天才藝術家一樣,巴赫生前並不被人重視,他的作品也很少出版。巴赫去世後,他和他的音樂很快就被人們遺忘。直到1802年德國史學家弗爾凱爾出版了第一本巴赫傳。
  • 巴赫音樂特點極簡指南
    「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不說一句話!」大師的回答雖然有些「意氣用事」,但還是道出了不少真諦: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有時是不可言傳的。    除歌劇以外,巴赫的創作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 用巴赫抵抗庸俗的社會風氣
    從大環境來講,如果大家都關注巴赫,說明這個社會是相對穩定的,這樣大家才有閒情逸緻去了解巴赫,如果現在正在打仗,估計這個事就不成了。最近這些年,中國的古典音樂聽眾,聽了很多古典音樂演出的唱片,但是大家聽的大多是浪漫主義的音樂,演奏的多是明星式的音樂家,他們的演奏還是炫技式的居多,對巴赫的關注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