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火星第一步?NASA探測器明年登陸挑戰制氧實驗

2021-01-09 提升小妙招

美國航太總署( NASA)希望十年後太空人就能登陸火星,但人類想在另一個星球殖民,該如何解決供氧的問題?

首先,遠從地球載運氧氣和燃料過去並不可行,必須想辦法在火星上自給自足。由於火星大氣有96%是二氧化碳,因此NASA的對策是運用一種實驗裝置,就像地球上的樹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

NASA今年7月底發射探測器毅力號,預計明年2月18日就會登陸火星。除了繼續勘查火星地形,毅力號還肩負一項特殊任務,就是要在這顆紅色行星上進行製造氧氣的實驗,利用一個體積小如烤麵包機、名為MOXIE的裝置。

除了MOXIE之外,聖路易華盛頓大學近日也提出另一種制氧方法,就是利用火星地下湖存有的大量鹽水,電解分離出氫和氧。

對此,MOXIE計畫主持人赫克特指出,水的電解有朝一日會在火星的燃料生產扮演重要角色,但空氣無處不在,從中提取氧氣相對容易,不必去挖什麼東西出來,才被我們當成最初的目標。科技大亨馬斯克對於解決火星大氣問題也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火星南北極引爆核武。

相關焦點

  • 關於NASA火星車即將登陸火星的7件事
    將與目前在火星上工作的另一輛火星探測器和著陸器以及上方天空中的幾顆軌道器一起飛行。這些儀器將使科學家能夠比以往任何火星探測器都更詳細地分析這些特徵。 毅力還將使用一些儀器從遠處收集科學數據:Mastcam-Z的攝像機可以放大遠至足球場的巖石紋理,而SuperCam將使用雷射使巖石破碎並重塑(破碎的巖石和粉塵)以研究其在產生的蒸氣中的組成。RIMFAX(火星地下實驗的Radar Imager的縮寫)將使用雷達波探測地下地質特徵。
  • Linux 「登陸」火星啦!
    即將進行史上首次火星飛行的無人機機智號 (Ingenuity),藏在火星車腹艙內一起登陸。最終,機智號實現了在-90℃的模擬火星環境下正常工作,水平移動的速度為10米每秒,爬升速度為3米每秒。實現基本功能後,無人機還有一個重要挑戰,就是通信和控制。
  • NASA 核動力火星車帶上無人機探索生命!1090 萬人訂了票的「毅力號...
    具體來講,其載荷即 7 臺科學儀器:變焦全景相機 Mastcam-Z:位於桅杆上,不僅能鑑定巖石成分、輔助火星車行進,還能得到高清晰度的全景 3D 立體圖像;火星環境動力學分析儀 MEDA:記錄、分析火星的大氣溫度、溼度、氣壓、風速、風向、沙塵大小與形態;制氧儀 MOXIE:
  • 免費宣傳全力吆喝 《火星救援》就是NASA的火星移民計劃?
    過去的幾個月裡NASA一直在幫這部片搞義務宣傳,科普各種知識……如何用氫氧合成水外,如何在火星上生成氧氣,如何在火星上種土豆,這些技術據稱NASA都有科學實驗原型。巧合?《火星救援》就發生在火星的這裡?10月9號,NASA公開了一組由火星偵察軌道器上高解析度成像科學實驗相機「HiRISE」拍攝的照片,並且宣稱電影裡的主角,由馬特·達蒙扮演的沃特尼就是在這裡被困住的。
  • Linux 登陸火星,佔有率再超 Windows,NASA 還在 GitHub 發布源碼教程
    近日,開源領域的 Linux 作業系統也成為了 To infinity and Beyond 的一員,乘坐美國「毅力」號火星車成功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澤羅隕石坑著陸。在這之中,該火星車首次搭載了一架使用 Linux 系統的直升機——機智號,NASA 也將直升機的 Linux 飛行控制系統在 GitHub (https://github.com/nasa/fprime)上進行了開源。
  • 即將上映的《火星救援》告訴我們,NASA一直在準備登陸火星……
    在現實生活中,國際空間站也在使用一套獨特的制氧系統,將水電解為氫氣和氧氣,以供太空人呼吸。3.在火星上種植蔬菜就在吉姆·格林與雷德利·斯科特開始合作後不久,火星上的好奇號探測器發現星球上擁有遠超以往人們認知的含水量,這讓在星球上種植人類必須的食物成為可能。
  • NASA毅力號登陸火星的七件事
    毅力號火星漫遊車(之前又名「火星2020」)於2020年7月30日發射,經過長達七個月的飛行後,預計在2021年2月18日登陸火星,計劃在火星表面的耶澤洛隕石坑著陸,NASA之前的研究表明,耶澤洛隕石坑在數十億年是一個湖泊,水深超過250米,在這裡或許能發現生命存在的跡象。
  • NASA 的 OSIRIS-REx 探測器即將登陸小行星並採樣
    ▲ 經過4.5小時的緩慢降落,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幾秒鐘內登陸小行星貝努並採樣(想像圖)北京時間 9 月 28 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旨在進行小行星採樣並返回的 OSIRIS-REx
  • 曾計劃2023年殖民火星,火星一號最終被證明是一場騙局
    人類對於火星,擁有無盡的想像,從古代對於火星的種種神話傳說,到近代,各國不斷發射許多火星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測,獲取了許多的火星信息,其中,最重要的發現了火星地下水的存在,這對人類進行火星殖民計劃都是非常好的有利條件。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相信,人類殖民火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 NASA公布「毅力號」火星車的5項任務,擔心無人機不能飛行!
    NASA在2020年夏季發射的「毅力號」探測器將在2021年2月18日到達火星,目前探測器距離火星還有8000萬公裡,上一次NASA發射火星探測器還是2011年發射的「好奇號」,最新的「毅力號」探測器的製作費用也達到了驚人的27億美元,NASA對於這輛充滿了高科技的火星車也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目前
  • NASA毅力號明年2月登陸火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展示了重達一噸的「毅力」號火星車將如何在明年2月18日登陸火星。「毅力」號火星車將被送往火星上一個名為「傑澤羅」Jezero的隕石坑,去尋找火星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但要進行這項研究,火星車必須首先實現軟著陸。登陸火星的一系列程序通常被稱為「恐怖七分鐘」,之所以這麼說是有充分理由的。
  • NASA聯播快訊兩則
    /item/7408675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webb-sunshield-successfully-unfolds-and-tensions-in-final-tests/「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用望遠鏡相機創造了新的馬賽克成像記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火星車使用小型化學攝像機遠程微成像儀(RMI
  • NASA官宣:2020火星探測器的名字,非常浪漫
    「像我們之前每次的探索任務一樣,我們的探測器將會面臨挑戰,同樣它也會有驚人的發現。」繼其前輩之後,「毅力」號又在全國範圍內的競賽中由學齡兒童命名——從1997年的「旅居者」號到2004年登陸火星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再到從2012年開始探索火星的「好奇」號。
  • 【番外】NASA Perserverance 毅力號火星車即將著陸,準備好拍攝慶祝視頻了嗎?
    (官方圖片)毅力號搭載了多項有助未來人類探索和登陸火星的技術。毅力號將藉助提供動力的、名為「天空起重機」的助降系統著陸在火星。它的減速傘上備有傳感器,會記錄它進入火星大氣層時升溫及運行情況,從而幫助工程師優化未來載人探測器還有太空人棲息設施等大型太空設備的著陸設計。毅力號還搭載了名為「地形相對導航」的系統,它能使火星車迅速「理解」自己在火星表面所處位置,在向著火星表面降落過程中自動調整下降軌跡,以降至安全著陸點。
  • NASA漫畫:當人們去月球和火星不再是事兒,超震撼!
    我們透過他們的漫畫,一起來看看第一批在月球和火星建立基地的探索者們會過一種怎樣的生活吧。這是藝術家設想的月球擺渡船,在月球軌道和地球低空軌道之間往返。擺渡船中用桶狀貨櫃裝載著在月球表面生產出來的液態氧。月球採礦作業,生產液態氧。鈦鐵礦是月壤中很常見的富氧化合物,機器正在開採的就是這種礦物。
  • 火星男孩揭秘火星,可探測器登陸後,發現火星並不是他形容的樣子
    「火星男孩」,恐怕是世界所有知名預言家中最年輕的一位「先知」了,他的出現,令世界各領域專家為之一驚。10多年來,火星男孩曾預言過很多世界大事,並且有不少都相繼應驗,而他對自己「家鄉」火星的描述,更是神乎其神。至於火星男孩所描述的火星環境是否與真實情況相符?
  • 《火星任務》20年了 人類仍未登陸火星
    首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維京一號」發回的照片(1976年)  火星一直用她的紅色警告我們:這裡不適合你們人類,甭想移民!  但目前人類技術發展前景來看,人類如果非要被迫離開地球,火星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當然這個過程比去月球難太多。
  • 三大火星探測器奔向火星:路程已過半將尋找外星生命
    「希望號」(Hope Mars)火星任務是首個被送往另一個星球的阿拉伯衛星,它將跟蹤整個天氣周期,從而傳回火星的天氣信息。「天問一號」是中國首個完整的火星任務,包括用自己研發的火箭發射,也將是繼美國之後又一個登陸火星的國家。當然,這三個任務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的太空機構要實現的目標和裡程碑也略有不同。
  • 火星疑似發現「廢墟」?未來太空人登陸火星,如果無法返回怎麼辦
    現在已經是2020年7月中旬,意味著今年的火星發射窗口即將到來,在今年7、8月,將會有3個探測器擇機發射升空,開「奔火」之旅。在沒意外的情況下,火星將會在明年迎來這3個新的火星探測器。「奔火」的飛行時間長達半年多,主要是因為火星離我們地球的距離比較遠。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左)馬德勒和比爾在1840年發布的首張火星全球地圖;(右)直徑約500米的艾利-0撞擊坑,位於直徑40千米的艾利撞擊坑內部。© MGS MOC此後三十年間,也有各種版本的火星地圖陸續問世,但最終一統江湖的,還是時任義大利布雷拉天文臺臺長的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基於1877年火星大衝時期的觀測繪製的火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