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在辦公室的座位上,看到同事愁眉苦臉地盯著深圳房價走勢,十分的不解,於是把腦袋湊過去幫忙瞅瞅。最近深圳二手房的房價明升暗降,表面上看很多房地產中介的APP都是微漲,但是實際想要賣的話根本不可能以這個價格出手。
主要是最近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下降太多,想要出手不毛估估先打折個20W以上,根本沒人詢盤。沒有成交量的價格都是虛浮的,就像股票中的掛單一樣,你可以掛個高很多的賣單,但是人家根本不買,你就無法將房子流轉出去,浮盈再多沒有套現離場也是枉然。
2018年5月,同事看中了龍崗區萬科的一處房子,久經考慮後以4.36萬/㎡的單價拿下一套112㎡的三室一廳,總價達到了488.32W。自己湊了250W首付,剩下的以5個點左右利息的商業貸款分30年還清。同事上車還算比較早,如果從帳面計算,以現在已經6.54萬/㎡的單價,2年時間已經浮盈有244.16W。
如果此時出售,由於不滿5年,就需要繳納成交價*5.6%的營業稅,還有成交價*1%的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即便以6.54萬/㎡的單價出售了,光是交稅就去了48.3W,自己可以到手的錢為684.1W。這些錢足以回到老家買兩個門面,做點小生意,過上很好的生活了。
原本一年憑空賺了122W,而且房價還在繼續蹭蹭蹭的上漲,從此走上人生巔峰指日可待。但最近恆大打7折降價售樓的消息,還是讓他感到壓力很大,每天一有時間就盯著樓盤看,有點坐臥不寧的感覺。雖然說恆大打折多半又是噱頭,虛晃一槍而已,但是融創和萬科已經跟進,還有更多的中小房地產商多半會跟進。
在「三道紅線」政策發布後,房企向銀行借錢的融資渠道,已經基本被切斷,回款成了首要任務,房地產企業才會祭出用老的套路——先漲價後打折,7折甩賣,與「電商節」套路如出一轍。
8月份,有權威機構公布了今年的房企破產報告,截止到今年8月14日,全國已經有380家房企申請破產保護,而在6月份的時候,申請破產的房企還只有228家,短短2個月又暴漲152家,平均每天就有2.5家房地產企業破產。
根據房地產研究機構發布的《中國房地產業發展觀點指數2020白皮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約90%的房地產銷售企業,包括華潤、世茂等一線房企,均沒有完成銷售目標。綠城地產前6個月,僅完成了綜合計劃的26.9%,與目標相差甚遠。這就意味著,9月份以後,房地產行業或將掀起新一輪的「降價潮」,對有購房意向的人群進行「搶收」。
假如,我們以假設的方式來計算一下,如果同事的房子也被打7折出售,那麼他就只有512.73W的帳面價值收益了,以他488.32W的購房成本,外加2年的本金利息以及貸款利息,這樣算下來他的浮盈不過也才3個漲停板而已,房企真要打7折這麼一衝擊,2年浮盈全成了泡影。
假設再狠一點(僅作測算,不具真實參考),在現在房價的基礎上,打5折他能承受的麼?也就是現在6.54萬/㎡的單價,跳水到3.27萬/㎡,房子的帳面價值變成了366.24W,但是他還欠著銀行238.32W的貸款,兩者一扣除只剩127.92W,此時250W的本金,就已經損失過半。
如果真遇到這種超級極端的情況,在房子的帳面價值抵不上銀行貸款的數額時,估計很多人會選擇斷供貸款,但是徵信估計也會被畫上一個不好的字樣。現實中肯定不會這麼極端,房價走勢也沒有人能夠完全預測,唯一能夠做的正確操作就是:謹慎。
做這個假設,只是為了告訴大家,當前樓市波動非常大的情況下,炒房是風險極大的。你再多資金,手裡握再多紅本本,難道還能比房企的更多麼?房企才是這個市場最大的玩家,散戶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收割,成為被淹沒在大海裡的一粒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