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一場來自歲月的回眸

2021-01-08 詩酒當趁年華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涉獵廣泛,被稱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余光中先生最廣為人知的成就就是《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這首被譽為「鄉愁」代表作的詩歌,寫於余光中先生44歲那年,據說,寫好這首詩僅用了20分鐘的時間。究其緣由,余光中先生之所以能寫這麼快,是因為這種鄉愁已在他的心中醞釀了整整20年。

1950年,在時代的洪流中,22歲的余光中先生跟隨父母漂流到海峽對面的臺灣定居,和大多數那個年代的大陸青年一樣,直到1992年,余光中才再次踏上這片生養他的土地——中國大陸。在這漫長的40多年間,余光中通過寫詩抒發鬱結在他心中的思念。在他的文學創作中,「鄉愁」是一個重要的主題。

而翻開余光中先生的履歷簿,會發現,其實早在9歲那年,余光中先生就開始了遷徙、漂泊的一生。逃難途中,他住過破廟,藏在佛像下逃過追捕。後來啊,他的母親帶著他經由水路過香港,繞道越南,再由昆明到重慶與余光中先生的父親匯合。在重慶大後方,余光中先生度過了自己整個青春歲月,讀書、學習、成長,余光中先生對那裡有著許多美好的回憶,直到晚年余光中先生仍能說得一口重慶話,並稱自己為「川娃子」。抗日戰爭結束後,余光中先生考上金陵大學外語系,誰又能想到另一戰爭的到來......

1947年,余光中先生輾轉到香港,1950年到臺灣,最終畢業於臺灣大學外語系。對余光中先生來說,他的鄉愁是多層次的,既有地理上的想回而不能回的「想」愁,也有文化上的鄉愁。

如果讀多些余光中先生的詩和文,會以為余光中先生是一位憂鬱、敏感、多思的人,其實余光中先生不只有鄉愁的一面,也有幽默的一面,這點余光中先生和他的老師梁實秋很像,余光中先生把有趣作為社交中的一種很好的潤滑劑。

據說,余光中先生剛到中山大學執教時,稱女研究生們為「村姑」。畢業後,這些女弟子們相約來為余光中先生祝壽時,他對「村姑們」說「不要以為畢業離校了,老師就沒用了。寫介紹信啦,做證婚人啦,為寶寶取名字啦等等,『售後服務』還多著呢!」,由此可以看出余光中先生是多麼幽默。他的學生們都把聽他的課當做一種享受。

余光中先生喜歡開車,而且是喜歡開快車。1950年至1970年間,余光中先生曾三次前往美國進修,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余光中先生學會了開快車。余光中先生甚至寫了首詩,叫做《與李白同遊高速公路》,詩中想像李白飄飄然欲醉,然後開車回高雄,李白開快車開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余光中先生在詩中說「我叫他慢一點,我說,這幾年高速公路上的車禍比安史之亂的傷亡率還要高。」甚至余光中先生覺得應該去坐的是王維的車,因為王維的車開得很慢。

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可謂是經典。聽一場雨,揮揮灑灑幾千字,讓人情不自禁陷進來、沉進去,這要感謝言辭和韻律的配合,它們讓一串串漢字順滑靈動,內心的小心思都表露無遺。看的時候我總在想「這我想到過」「那兒我也有感覺」,可終究寫不出這麼漂亮的文字。散文不似固定鏡頭,像一卷徐徐展開的古畫,一點一點打開來,不斷變換視角,一情一感打動人。「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裡,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心中更多的是敬意。這場雨下到心裡,美到極致。危險的美感註定了類似虛無的追逐方式。

我很喜歡余光中先生的一句翻譯,原文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這是英國詩人西格裡夫·薩松(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的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裡的詩句。余光中先生對這個句子的翻譯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我想,不管英文功底怎麼樣,當你讀到這句詩的原文時,即使若有所思,覺得意味深長也不會有心頭一顫的感覺。而當讀到余光中先生的這句翻譯,他的功底、他的才華、他的素養......你會對這位老先生肅然起敬。我甚至覺得,能將這句詩翻譯至如此,比創作其原文還不簡單。

余光中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我的四個假想敵》。讀來特別好玩,令人發笑。余光中先生生活在女性世界,一位妻子,四位女兒,他說自己家仿佛女生宿舍一樣。「浴室裡瀰漫著香皂盒香水氣味,沙發上散置皮包和髮捲,餐桌上沒有人和我爭酒,都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余光中先生則是宿舍的舍監,需要時刻提防著有男士來取走自己的女兒。文章裡是這麼描寫的:

「對父親來說,世界上沒有東西比稚齡的女兒更完美的了,惟一的缺點就是會長大,除非你用急凍術把她久藏,不過這恐怕是違法的,而且她的男友遲早會騎了駿馬或摩託車來,把她吻醒。」

「曾幾何時,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時光的魔杖下,點化成『少女』了。冥冥之中,有四個「少男」正偷偷襲來,雖然躡手躡足,屏聲止息,我卻感到背後有四雙眼睛,像所有的壞男孩那樣,目光灼灼,心存不軌,只等時機一到,便會站到亮處,裝出偽善的笑容,叫我嶽父。我當然不會應他。哪有這麼容易的事!我像一棵果樹,天長地久在這裡立了多年,風霜雨露,樣樣有份,換來果實纍纍,不勝負荷。而你,偶爾過路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來摘果子,活該蟠地的樹根絆你一跤!」每個父親捨不得女兒出嫁的心態大概如此吧。這看得我笑到打跌,當即轉給我爸看。他讀完,給我發來一張「握手」的表情。

余光中先生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比如《尋李白》:

「酒入豪腸

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再比如《等你,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

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

隔著這樣的細雨。」

又再如《滿月下》:

「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

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

夾在唐詩裡

扁扁的

象壓過的相思。」

還有《獨白》:

「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

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

余光中先生在《歡呼哈雷》中寫過一句——「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余光中先生是在生命裡從容漫步的詩人,是在時光中暢快漂泊的旅客。

但確實,如今我路過,人間已沒你。

相關焦點

  •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的余光中,他的詩,你讀過幾首?
    余光中,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他的詩歌情感真摯,詩風變化多端,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 余光中——輕輕地搖吧溫柔的手:余光中作品精選
    》余光中(1928—2017):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詩風與文風的多變、多產、多樣,盱衡同輩晚輩,幾乎少有匹敵者。余光中和夫人範我存非常相愛,他們相敬如賓地走過61年的光景,直至余光中離世。余光中曾在結婚60周年紀念日的慶祝會上發表講話,他說,他和妻子相知相惜,互信互補,基本上沒有吵過架。有一次余光中在參加活動時,上臺朗誦《鄉愁》。
  • 《鄉愁》作家余光中10句最值得收藏的話: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但余光中的一生卻四處漂泊,他生在南京,卻在年少時,為避戰火,跟著母親輾轉各地生存。直到二十一二歲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這之後幾十年裡,大陸與半島一海遙隔著,也就有了《鄉愁》,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他的《鄉愁四韻》。兩首都寫鄉愁,一詩一歌詞,入的是不一樣的況味。前者是輕愁點點的少年遊子情懷,後者卻是沉鬱悲涼的老邁遊子心聲。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而這個榜單上,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家。冰心、季羨林、汪曾祺、余光中、餘秋雨、賈平凹、林清玄、劉亮程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餘秋雨 開一代風氣之先在當代中國文壇,不管是從知名度、作品發行量、讀者群體還是各種評選榜單,在散文領域,餘秋雨毫無疑問是名氣最響、影響力最大的一位。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文化散文第一人」。雖然這樣的稱呼很多人會覺得很有爭議。
  • 讀余光中:平庸雖穩妥,但絕無色彩!
    說起余光中,《鄉愁》已成為他的代名詞,而他也因此被稱為「鄉愁詩人」,但《鄉愁》這個代名詞過於響亮,遮蔽了余光中本人的光芒,他在詩歌創作、散文寫作、文學翻譯上的造詣,遠非一首《鄉愁》所能覆蓋,真正了解余光中之後你就會發現,那是一顆明珠,一顆明亮而又富蘊光華的明珠。
  • 余光中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原標題: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 遊子余光中,走了!帶不走的,是那抹「鄉愁」
    多年來,余光中筆耕不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詩歌和散文。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裡寫下《鄉愁》。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余光中近年出現在公眾視野裡時,屢屢被問及他的鄉愁。
  • 余光中先生這10個動人的句子,總有一句會感動你,值得詠嘆收藏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到中秋節了,作為團圓的節日,突然在這個時候想起余光中的那首代表作《鄉愁》,不禁讓離家在外的人開始想念家鄉的一方水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詩人余光中,一起欣賞他筆下的那些情感豐富的詩歌。
  • 莫名其妙被李敖批評,余光中只用了兩句打油詩回應他,太有情商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寫得也是一樣經典,梁實秋評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但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詩人,還是沒有逃得了李敖的痛批。說起來這有些莫名其妙,因為余光中先生一向為人淡泊,不喜出風頭,與李敖也並沒什麼過節。他比李敖大7歲,甚至連同行競爭的算不上。
  • 思鄉心切的余光中,讓我們看到了詩人的才情、豪情,以及真情
    說到余光中,大家都能記得他的那首《鄉愁》,讓兩岸人民感動萬千,感動於他的那份思鄉心切,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余光中是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他的前半生寫滿了漂泊。他的詩歌和散文跨越了數十載,在文壇馳騁半個世紀,梁實秋曾這樣評價他: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鄉愁:余光中的眼中都是真情流露
    據說,當時寫這首《鄉愁》的時候,先生僅僅用了二十分鐘時間,可見是真情流露,這情感是他的表達,也總是讓我們記住,留存在腦海裡,一輩子。餘先生一生從事詩歌、文學、評論、翻譯等工作,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
  • 余光中《鄉愁》之外的至情至性
    余光中先生寫的這首《鄉愁》道出了無數海外遊子的心聲和願望。而余光中先生的一生,正是那一代中國人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 余光中的兩本代表作《鄉愁:余光中詩歌》和《赤子:余光中散文》互為呼應。散文、詩歌一起品讀,更能深切體會到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所評價余光中先生的「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 赤子余光中,散文也鄉愁
    余光中,這個名字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的,他那首《鄉愁》,寫出來多少人的心聲,特別是海峽兩岸統一的美好願望,感動著無數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分裂離別之苦躍然紙上。但其實余光中不僅僅是個詩人,他還是散文家,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這是余光中寫作的四度空間。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2017年的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歲。余光中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詩多變,詩風因題材而異。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
  • 批過朱自清、懟過聞一多,千面詩人余光中先生,76歲被人揭老底
    朱自清是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一位人物,更是影響力頗深的一位散文大家。1992年,余光中的一篇批評性文章《論朱自清的散文》橫空出世,瞬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巨大的轟動。 余光中在文中強烈貶斥了朱自清的散文,甚至說朱自清算不上什麼著名的散文大家。
  • 散文:歲月從容,初心若雪.
    隔著時光飛雪,每個心中都有一扇思念的窗,映著伊人的模樣;都寫過一首關於春天的詩,那些深情的段落,曾一筆一筆的描繪過,相知相惜的美好。關於初見,總會疊加著惆悵,也許,這世間所有的轟轟烈烈,都比不上一場恰如其時,可有誰說過,緣份的美好一定是朝夕相伴呢?在我人生最美的時刻,看過你,一笑萬古春的眼晴,在我的情如新月初開時,遇見了白玉勝雪的你,如此,已然恰恰好。
  • 李敖罵余光中「四十年前就該死」,余光中一語巧妙化解,堪稱經典
    無獨有偶,著名詩人、學者余光中先生也說過一句相仿的話。余光中與李敖早年便交惡。據說兩位曾是朋友,一起給《文星》雜誌寫過稿子。但是因為一些原因,余光中和梁實秋要把發表在《文星》上面的文章收回,雜誌社不同意,於是雙方開始打官司,而李敖是站在雜誌社一邊的,兩人的友情也隨之破裂。
  • 余光中先生經典詩話回眸
    薦稿:歲月 圖源:網絡 01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余光中精選集》 07 正是櫻花當令的季節, 櫻花盛放如十裡錦繡。
  • 讀余光中的《情人的血特別紅》
    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詩 歌 部 分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卷。余光中的詩歌閃著智慧的靈光,意蘊豐富,語言節制而凝練。最早接觸余光中先生的文字,還是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鄉愁》,靈巧的詩句,如一枚精緻的郵票,把鄉愁輕輕巧巧地拉出來,讀來有疼的感覺。
  • 余光中和他的八首詠屈原詩
    余光中的《鄉愁》家喻戶曉。《鄉愁》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眷戀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余光中也因此被譽為「鄉愁詩人」。   2014年4月初,我們到臺灣籌辦「詩歌的太陽——兩岸屈原文化交流與詩會」時,向明道大學的羅文玲教授提出了邀請餘先生參加詩會的請求,羅教授信心滿滿地說:「沒事!只要餘先生在臺灣,他就一定可以參加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