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出現了一個物件,這個物件就是魚袋。焦遂在救起曹破延之後,反被對方所殺,曹破延拿走了焦遂屍體上的魚袋。這個魚袋是什麼呢?它有哪些用處?這個魚袋又是怎麼來的呢?
魚袋是唐代官員用來裝魚符的袋子,重要的不是魚袋,而是這個魚符。魚符,顧名思義就是魚形的符。在隋朝時,隋文帝用木頭製成的符賜給官員,表示恩榮和恩寵。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淵將這個符更變為銀菟符,隨後又更變為銅魚符。
魚符共有三種作用,第一種就是當成虎符使用。李淵的祖父名為李虎,為避先祖名諱,他將調兵遣將用的虎符更變為銀菟符。因為在十二生肖中,卯兔排在寅虎之後,故取名為銀菟符。後來又變成了魚符,作為調動部隊、更換將領的憑證。調兵用的魚符一般是左三右一或者左五右一,即留在朝廷的左邊那一半會有三個或者五個,發給將領的右邊那一半永遠只有一個。
魚符的第二種作用就是防偽。在京城做官的官員經常會進出皇宮,為防止有人假冒官員進入宮城,京城五品以上官員會被賜予魚符。根據官職和品秩的不同,魚符的材質和大小也不相同。太子使用玉質魚符,親王使用金質魚符,官員使用銅質魚符,平民百姓不得自製。
魚符的第三種作用是查驗憑證。每天在京城內巡邏的人員很多,而且他們並不屬於同一個部門,為了防止在工作中產生誤會,魚符在這裡作為兵士執行任務時的身份憑證。古代不像現代,通訊技術遠沒有現在這樣發達,只能通過這樣認符不認人的方式,來保證京城保衛工作的正常進行。
因為魚符是皇帝賜予的,所以顯得特別恩榮,官員百姓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件魚符。魚袋在最開始就是裝魚符的袋子,後來賜下來的魚符越來越多,使用的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形制也發生了變化。魚袋不再只是裝魚符的袋子,魚袋本身變成為了身份的象徵,外形也愈發精緻華貴,逐漸偏離它出現的原本使命。
在武則天時期,魚袋被當成賞賜送到軍隊,一次賜予的數量多達50枚,由軍中將領自行分配。這一時期魚符也發生了變化,改成了龜符,後來又改了回來。從一個小小的魚符中,我們能看到《長安》劇組的細緻和嚴謹,也能從其形制的變遷和珍貴程度的改變中看到王朝氣數的變化。凡王朝初建,莫不銳意進取、法制森嚴,及至敗亡之前,常有奢靡放浪之態。以史為鑑,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