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萌(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父親含著淚告訴我,
「你出生那天,我又一次陷入了愛河。」
G,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平面設計師,為了不讓這次離婚像上一次那樣痛苦,所以前來尋求幫助。在她的記憶中,童年的好友只有父親一位。
父親每天叫她起床,吃早餐,經常坐在沙發上一起欣賞莫扎特,一起晚上跑步,晚上父親哄她入睡。而母親和哥哥在她的記憶中沒有什麼存在感。從小開始,父親就和她聊工作壓力,聊未來發展,抱怨他的婚姻
G的父親經常向她抱怨母親,甚至當著母親的面說「你比你媽媽聰明多了,或者多希望你媽媽像你這樣幽默。」
問及父母婚姻情況,G認為父母的婚姻相當幸福,自己幸運地擁有幸福的家庭,因為父母從不吵架,也不存在虐待或一方酗酒這些問題。
事實上G的父母唯一共同活動就是公司的野餐。在G高中畢業之際,父親開始變得抑鬱和焦躁不安,一再詢問G是否會真的離開自己。
最終父親一人送G到大學校園報導,在宿舍樓前,G的父親說出了開頭的那段話。
——案例來源Love,1991
人類生來就有被愛被認可的情感需求。需要層次理論,存在主義心理學,成人依戀的研究,分別從不同方面具體闡述和研究證實了這一需求對人類生存的必要性。
我們都希望在生命中存在一個人——這個人可以讓我們寄託真心,可以一直支持著我們,可以分享著共同的興趣,一個真心欣賞我們的人。
可是很多時候,當不能夠從伴侶身上尋求到這種情感滿足之時,很多父母就把這種情感需求訴求於自己的孩子身上,以愛之名,而這個孩子也就成了那個被選定的孩子。(Love,1991)
什麼是「糾纏的親子關係」?
(Enmeshed Relationship)
Minuchin (1974)在其建立的結構家庭治療(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理論裡描述了一種人際邊界過度緊密的家庭關係模式——糾纏關係(Enmeshed Relationship)。
Barber and Buehler (1996 )對糾纏關係進行了定義:一種促使家庭成員間心理和情感熔合的家庭模式,這種熔合會潛在地抑制其中成員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以及心理社會成熟度(Psychosocial Maturity)的發展和維持。而糾纏的親子關係,則是單一父母與指定孩子間的糾纏關係。這是一種二元雙向的關係模式。
首先得理解界限(Boundary)這一概念。他認為界限是管理家庭成員物理和心理距離的規則,這種規則定義了親密,距離,等級和家庭角色的管理。
結構家庭治療師區分了三種類型的界限:明晰界限(Clear Boundaries)、糾纏界限(Enmeshment andDiffuse Boundaries)、疏遠界限(Disengagementand Rigid Boundaries)。
糾纏界限和疏遠界限則是家庭成員界限的兩個極端。前者是過度的接近,以至於界限的侵入或者模糊,後者因為過度的疏遠,界限彼此分離並且僵硬。而糾纏界限中的兩位家庭成員的關係則為糾纏關係。
父母與選定的子女間(The Chosen Child)的這種糾纏關係,可能表面看起來只是一個父母與子女異常緊密的,但是卻存在著很多深層的原因,最終會帶來很多消極的後果。
並且,由於這種過度緊密的關係又不涉及實際的性接觸,另一位父母和社會也因為缺乏指責的立場而忽視這種問題的存在和影響。
一個人,特別是孩子,他的個體化過程就是他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互動而逐漸發展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認知系統。心理社會成熟則是指一個人能夠成熟地,適宜地建立和應對社會關係。
但是糾纏的關係則束縛了成員與外界社會過多的接觸,而未提供一個適宜和真誠的情感溝通,從而妨礙了關係中孩子的個人性格的形成和社交能力的鍛鍊。
1. 糾纏的親子關係的表現
Jacobvitz, Hazen, Curran,and Hitchens (2004 )將父母在糾纏的親子關係中的策略總結為三個方面:
◆ 配偶化(Spousification)——在孩子身上尋求陪伴和親密,可以伴有反常的接觸,比如反覆親吻;或使用偽裝的親密行為來控制孩子。
孩子此刻處於絕對劣勢,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需要與父母建立聯繫,但是作為父母的一方就利用了這個關係。
比如一些父母一方會與孩子養成相同的作息習慣,而忽視自己的伴侶。會長年地和孩子交流自己的工作,人生計劃和抱怨,但是孩子此時並不具備能力去應對這些問題。
異性的親子雙方長期下去,孩子就成了父母一方的配偶替代品。同性的親子雙方長期下去,就成為好哥們。特別是在酒精成癮或者行為的家庭中,如果有相關問題的父母一方與孩子建立了聯盟,孩子將會遭受反覆無常的情感對待,對於孩子性格形成和合適的情感交往能力發展十分不利。
◆ 父母化(Parentification)——將孩子拖至父母的角色,讓其承擔一部分父母角色的責任。比如說一些孩子要從小學會照顧父母,或者年幼的弟妹,而他們在同時也犧牲了自己作為孩子的自由和時間。
不過一些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獨立性和責任感都得到了鍛鍊和培養。孩子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化多見於在離異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一方存在長期的軀體、行為或心理問題的家庭中。
◆ 家庭聯盟(Family alliances)——父母一方與孩子形成聯盟,通過批評或無視來削弱另一位父母的權威,或者常常將另一位父母排除在他們兩人的溝通互動之中。在一些家庭中,夫妻關係不好的父母通常會拉攏孩子作為自己的同盟,將孩子拖至他們之間的矛盾中。孩子將會過多承受來自父母矛盾的壓力。
比如父母關係不和的家庭中,父母一方長期與一個孩子形成聯盟,經常藉助這個孩子來抱怨和貶低另一位父母。孩子首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家庭矛盾的壓力,很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會逐漸形成對另一位父母的消極評價,進而惡化家庭關係。而孩子也容易習得這種夫妻的關係模式,對於孩子將來經營自己的婚姻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
這種糾纏的親子關係有以下兩個特點(Love,1991):
◆ 此父母利用孩子來滿足自己一些情感需要,但是這些需要的滿足本應從其他成年人處獲得。
此父母從孩子身上尋求親密、陪伴、浪漫體驗、建議、問題解決、自我實現、以及情緒的釋放。但是孩子並沒有能力應對和長期承受這些問題。
◆ 此父母忽視了孩子的很多需要。
當父母試圖從孩子身上尋求超出孩子所能提供的情感支持時,仍給予孩子足夠的保護、養育、引導、建構、影響、肯定和約束的可能性很小。這是一種健康教養的逆轉:本應是孩子從父母身上尋求需要的滿足,反而孩子成為滿足需要的提供者。
糾纏的親子關係存在的家庭存在以下一些特點:
◆ 此父母缺少充分的陪伴和支持。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關係中的父母缺乏足夠的成人社會和情感支持系統。這位父母可能是單身,離異,孤寡,或者婚姻不幸福。本應由其他成人滿足的需要從孩子身上得到了填補。
◆ 在兩位父母共存的家庭裡,被疏遠的一方父母會心存不滿。
當一位父母過多與孩子糾纏在一起時,另一位父母會體驗到嫉妒和被拋棄的感受。但是由於這種糾纏的關係與亂倫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被疏遠的一方也沒有抱怨的依據。
怎麼能去因為如此愛孩子而指責配偶呢?缺乏生氣的理由,這位父母就只能從與孩子的交互中退縮,或者惡化與配偶的關係,在一些案例中也存在虐待性反應。
◆ 在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中,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問題會超過正常的程度。
兄弟姐妹間的競爭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一方過分地獲得父母太多的關注,會加劇這種競爭。由於這種問題長期存在,被疏離的孩子最終也會從TA自身的親子關係中退縮。
處於糾纏親子關係中的父母和子女並不能清晰地意識到父母對自己過多的關注是對於自身個性和心理成熟的發展是不利的,而此父母也因為在這一關係中尋求到內心情感的滿足而渾然不知(Hann-Morrison,2012)。
這種糾纏更多地發生在異性的親子關係之中,我們常見的媽寶男(Mama’s boy)和爸爸的乖乖女(Daddy’s little girl)(Love,1991)。但是糾纏的親子關係在很多高壓力家庭中也較為常見(Cigoli& Scabini, 2007)。
2. 為何這種糾纏關係不是家庭凝聚力(Cohesion)的表現呢?
糾纏關係和家庭凝聚力在表面上都是對家庭緊密關係的一種描述,但是兩者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Barber and Buehler(1996)對凝聚力(Cohesion)進行了一個定義:家庭凝聚力是指家庭成員間情感,支持,希望和關愛的分享。
家庭凝聚力是指家庭成員間的支持,但是糾纏關係則是二元性的情感控制和操縱。Manzi, Vignoles, Regalia,and Scabini(2006)認為家庭凝聚力和糾纏關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主要差異在於對於親密的不同承受性。
家庭凝聚力是整個家庭支持體系健全,功能良好,這些都會帶來良好的社會應對和對孩子成長積極的影響。糾纏的親子關係僅僅是二位成員的關係緊密得超過合理的界限,但是犧牲了和其他家庭成員間健康的關係,而且也不是一種理性的情感支持。
糾纏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影響
1. 消極影響
◆ 糾纏的關係阻礙親子間真實情感的表達以及個體的成長
當家庭成員界限很明晰時,完美的家庭功能會使得成員間的聯結和自主性達到一個平衡。就像一個健康的細胞膜一樣,細胞膜能夠確保保護其中物質的生長和發展,又能夠提供與外界通暢的信息交流。
但是糾纏的親子關係則由於父母一方的過度親密和保護,從而損害了孩子與外界社會的接觸,特別是與同齡人的社交,影響孩子心智成熟的發展。
比如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會過多限制孩子外出社交時間,更多地將孩子留在家中陪伴自己。甚至一些孩子在成人工作後表達出搬離家庭的意願,父母一方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和痛苦,一些孩子也就只能打消了這個念頭。
孩子由於更多的時間都花費在了與父母一方的互動中,而減少了與同齡人的交際,孩子會缺少同輩影響。孩子也因為習慣了父母一方過度的關注以及享有的特權,在與同齡人交際能力上也更容易出現問題(Love,1991; Minuchin,1974)。
孩子的個人身份形成也會因為這種關係而受到阻礙。有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樣的穿著打扮,一樣的品味,一樣的價值觀,就連一篇文章的評價或者一個事件的看法都要一致,不然那就會造成父母一方的緊張不安。
在這種關係中孩子失去了自己探索人生的自主性,孩子會被要求成為父母一方的一個翻版,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有無限可能的不斷探索自我的新生人類(Love,1991)。
◆ 糾纏的關係讓孩子更易於產生心理和行為問題
糾纏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孩子在內外化行為和心理問題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證實(Barber& Buehler, 1996; Manzi et al., 2006)。一些孩子在學校讀書期間就表現出焦慮不安,外顯的行為問題。孩子在兒童期抑鬱的可能性也要比其他類型的關係中長大的孩子要高(Jacobvitzet al., 2004)。
而這種關係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存在性別差異的。Kivisto, Welsh, Darling,and Culpepper(2015)分析了糾纏關係中長大的男孩和女孩在情緒失調中的影響,結果發現女孩更易於產生消極的情緒問題,比如焦慮和低沉,而男孩則更多出現情緒管理失控,比如脾氣爆發和情緒不穩定。
由於糾纏的親子關係過多的讚許和關注,使得孩子在面對壓力型社交時更易於產生退縮行為,最終會促使社交焦慮問題的產生,在社交中也會體驗到更多的不安全感。
他們會在社交中要求更多的關注,更多的一致性。這些孩子在成年後的社交上自然也會存在更多的問題(Cohen,Jensen, Dryman, & Heimberg, 2015;Davies, Cummings, &Winter, 2004)。
◆ 在未成年時期更易習得消極的父母化模式
糾纏的親子關係帶來的問題會具有世代傳承的特點。鮑溫(Murray Bowen)的世代家庭治療理論(IntergenerationalTherapy)會闡述多世代模式(Multigenerational Patterns),以及家譜圖都更能清晰呈現這一過程。而認知圖式理論,依戀理論等也都能給這一問題的世代傳承性做出多角度的解釋。
糾纏的親子關係很多時候會使得孩子和父母一方形成相似的愛好和生活習慣,當然也會習得相似的父母化模式(Hann-Morrison,2012; Kretchmar&Jacobvitz, 2002; Love, 1991; Minuchin,1974)。
對於一個孩子來講,對於家庭的最初認知就建立在自己的家庭模式之上。很多人成年之後才能意識到自己當時的家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而更多的人則是一直渾然不自知。缺乏一個客觀的視角去分析自己的家庭模式,一些人就會認為自己的家庭模式可能與世界上的其他家庭類似,或者這樣的就是合理的。這些認知模式會被這些孩子成年後帶入自己的新組建的家庭之中。
此外,在這種糾纏關係中,孩子更易形成完美型特質和自戀型人格。這兩種特點會在某種程度上會惡化這些孩子本已存在問題的社交狀況。
自戀型父母也是糾纏親子關係的高發因素之一,因為在成人的支持體系中更難去滿足一個自戀型人格的個人的需求,而她/他也就只能投向自己的孩子尋求認可和情感滿足。這部分孩子也更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類型,而這些因素也會促使這些孩子成年後會採取消極的父母模式。
◆ 孩子的戀愛和婚姻會被持續地幹涉
由於這種關係對於父母一方情感需求滿足上的重要性,在糾纏的親子關係中,戀愛或者婚姻對於這一父母而言是帶有危險信號的一個事件。父母一方會出現對於孩子成人後的戀愛和婚姻關係進行持續性幹涉。
有的異性父母一方會表現出將孩子戀愛對象當作自己的「情敵」,處處競爭和對比,然後粗暴幹涉戀愛過程,直接破壞掉孩子的戀愛關係。這種「競爭行為」會被一些孩子認為是父母對自己愛的表現,而一些孩子則對此感覺匪夷所思,或者不明就裡。
一些糾纏關係中的同性父母則會過多地參與到戀愛對象的選擇上和戀愛過程中,甚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結束或者撮合孩子的戀愛和婚姻。當然,這部分孩子往往表現出的態度就是服從和無奈。甚至一些父母會在孩子結婚後,依然要求孩子與自己每天都保持足夠長的相處時間,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導致孩子婚姻中的矛盾。
這種糾纏的親子關係持續存在會到導致孩子婚姻關係聯盟的分裂,而將伴侶一方自然地化為敵對方。這種婚姻關係的敵對情況當然對於糾纏親子關係的維持是有利的,但是對於孩子的婚姻卻是非常不利的。
◆ 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性,有礙職業發展
父母一方對於孩子過度的關注和讚揚,以及由於自身情感需求而缺乏理性的管教,這些孩子很容易產生對父母一方的依賴性。由於自主性的缺失,這些孩子在面臨選擇時也面臨更多的問題(Kinnier,Brigman, & Noble, 1990; Zody, Sprenkle, MacDermid,&Schrank, 2006)。
2.積極影響
最近一些研究也發現糾纏的親子關係在一些情況下也是能夠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高壓力狀態下的一些家庭中,由於糾纏關係使得家庭成員在狀態滿意度上有較高的體驗,而且這也是一種家庭整體的壓力應對方式,比如在家庭成員存在殘疾的家庭,或者單親家庭中(Pruchno,2003)。
最新一個對自閉症家庭的研究中也發現,這種糾纏的關係對於家庭應對長期的心理壓力存在有利的一面(Altiere& von Kluge, 2009)。
比如說在單親家庭中,孩子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在一個合理的程度內,這種關係會促使對母親的情感支持,也會使得孩子在獨立性上有更多的鍛鍊。雖然這些孩子可能也會體驗到童年期的不公平,因為與同齡人娛樂的時間會相應打折扣。
這些孩子在照顧他人能力上也會相應得到提高。其實,在單親家庭中,影響因素已經不僅僅是親子關係這單一因素,其他很多因素也會影響其中個人的身心發展。
什麼是「糾纏的親子關係」的高發家庭?
拋開文化問題和社會背景去討論心理問題就是耍流氓。亞洲以及其他一些家庭主導型社會在家庭關係親密度上就要比歐美白人家庭要緊密一些,這也使得在這些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中更易觀察到糾纏的親子關係(Connell,2010)。
綜合糾纏的親子關係的家庭特點以及父母特點,不難得出哪些家庭類型中容易產生糾纏的親子關係。
糾纏的親子關係的高發家庭
·家庭成員有長期的軀體問題或者心理行為問題,比如殘疾,酒精濫用,自閉症兒童等問題存在的家庭,早期的創傷性經歷。
·父母一方是單親、離異、孤寡的家庭,在一些再婚家庭中也會觀察到這種關係。
·父母關係很冷淡或者常年矛盾不斷,並且一方父母的同輩社會支持體系很差。
·自戀型人格的父母。
·父母一方存在明顯的心理不成熟,或者情緒極端化問題
如何去改變?
1.提高自我覺知,特別是在高發家庭中
在糾纏的親子關係中很難意識到問題所在,但是通過一些這種關係的特點,我們可以初步對自己和父母關係,或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進行一個分析。可以向一個信得過的親密朋友尋求幫助,讓他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對自己的關係進行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
2.作為一個成年人,從曾經的糾纏親子關係中治癒自己
第一步,反思自己過去的人生
當回首過去,不管什麼的情感,都要以一個接受的態度去感受,無論悲傷,害怕還是憤怒。這些新的情感體驗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內在。也可以寫下來或者和好友分享自己成長中印象深刻的一個個事件,去感受它們對於自己的影響。
第二步,重建當前的關係
對於關係有新的認識的基礎上,試著去重新構建自己當前的人際關係。從小的改變開始,體驗這些改變給自己帶來的新的體驗。
3.向專業的家庭諮詢師尋求幫助
「個人總結」
糾纏的親子關係在臨床實踐中並不少見,我個人很排斥將這種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簡單粗暴地歸為「戀母」、「戀父」。
首先這種解釋並不能讓我信服,也沒有符合人性的實踐指導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本質上忽視了後天家庭環境對於孩子在情感模式建立、身心成長中的作用。
不管是各種人格障礙形成,還是依戀模式的建立,以及孩子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建立,在實踐中都能切實感受到父母與孩子間這一最初的人際情感交互模式在這些過程中的重要影響。
父母一方其實也是在一種無意識的過程中操縱了孩子的成長,他們很可能是上一代這種關係模式的受害者,也很可能是創傷性經歷的倖存者,並無什麼陰謀論與犧牲論。
存在問題的是這個糾纏關係,而非關係中的個人。在實踐中我的理念一直是怎樣正確認識和協同client解決問題。在對自己的家庭結構和關係有了一個更立體、清晰的認識後,將目光關注於「here and now」,以及怎樣走向更成熟的自我和更健康的家庭關係,這才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
當代中國人的婚姻家庭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社會問題,這些婚姻家庭問題給非常多的人帶來了持續性的痛苦。國內缺乏專業有效的理論指導和研究是專業領域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
本文所講的結構家庭治療理論對於家庭子系統和界限的闡釋,給予我們理解家庭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視角。當然還有二十多個其他婚姻家庭治療理論,這些理論都對婚姻家庭的整體和局部進行了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闡述和解釋,每個理論的具體解決方案對於解決婚姻家庭問題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指導。
雖然中國的婚姻家庭問題與美國的相比,存在一些自身的特點,但是人類關係問題的普遍性與相似性使得這些在美國建立和成熟的理論和技術也同樣在很大程度上適用於中國的婚姻家庭問題。
我相信這些婚姻家庭治療理論的普及能夠讓很多人對自己的心理行為問題和婚姻家庭關係問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而認識是改變的開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fm婚姻家庭諮詢」,
由簡單心理獲得作者授權後轉載。
臺灣家庭治療體系化課程+米紐慶經典讀書會
家庭治療師成長專業必讀課
限時特惠,還可低價團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