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現場|淞滬會戰殉國老兵魂歸故裡 家屬:終於見到了親人的戎裝照

2020-12-26 青瞳視角

9月30日,正當天安門廣場舉行烈士紀念日的同時,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抗戰老兵朱亮華和朱中平得以魂歸故裡,兩位老兵當年都犧牲在抗日前線,如今家人迎回他們的戎裝照片。

朱亮華的孫子朱朝陽說,他得知老兵尋親志願者們找到了祖父亮華公的戎裝照和抗戰官方資料後,異常激動,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祖父亮華公的戎裝照片,連同一起尋回的四祖父朱中平的戎裝照片和資料,將他們供奉在堂屋之上,供後世子孫瞻仰。

為了迎接兩位老兵魂歸故裡,尋親志願者和朱家後世子孫一起,舉辦了一個小型的祭奠儀式,志願者手捧兩位殉國老兵戎裝照,在音樂聲中走入朱家,當走到朱家門前時,在場全部人員向老兵戎裝照敬禮示意。隨後,志願者將民革衡陽市委領導為在衡陽保衛戰中犧牲的朱中平撰寫的輓聯送上,上面寫著:捐軀報國埋骨他鄉存浩氣,取義成仁魂歸故裡化長風。

據朱朝陽介紹,祖父朱亮華和四祖父朱中平當年家中兄弟四人,其伯祖父朱嶽峙自幼讀書,學成後投身教育。後來兄弟們受到大哥朱嶽峙的影響,師兄弟商議後,留下老三照顧家裡年邁父母,老大朱嶽峙去北京教書,老二和老四先後參軍。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打響,朱亮華奉命率部攻打公大紗廠。公大紗廠是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所在地,防禦工事非常堅固,連續幾天攻擊不克。8月18日,朱亮華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以身殉國,年僅29歲。

朱亮華殉國後,大哥朱嶽峙接到了部隊送來的陣亡通知書,帶著悲痛的心情,他寫下了《朱氏家乘·亮華事略》的悼文,紀念弟弟的一生。

朱亮華犧牲的一年後,四弟朱中平從黃埔軍校畢業。

1944年,朱中平奉軍長方先覺電召回湖南,任預備十師二十八團七連連長,時值日軍為打通粵漢線鐵路而發動進攻,衡陽保衛戰爆發,朱中平參戰血戰47天。日軍久攻不克,遂使用化學武器,向國軍陣地發射毒氣彈,朱中平所率全連96名戰士(除侍務長外出倖免),全部中毒犧牲。朱中平犧牲時28歲。

朱亮華的孫子朱朝陽說,由於四祖父中平公犧牲的早,沒有留下子嗣,祖父亮華公犧牲時兒子也只有1歲。

由於祖父和四祖父犧牲的早,朱朝陽見過的,只有祖父亮華公的一張年輕時與妻兒的合影,其他很多關於祖父抗戰的故事,也僅能從伯祖父嶽峙公留下的《朱氏家乘·亮華事略》以及朱氏宗族家譜中的簡要記載獲知。

據抗戰老兵尋親志願者介紹,2015年他們在為九十多歲的抗戰老兵朱已慶老人做口述歷史的時候,老人講述自己當年是跟著堂兄朱中平參軍的,堂兄是黃埔軍校十五期畢業。這個時候,志願者才知道朱中平的事跡。2018年,朱已慶老人94歲生日的時候,志願者再次來到其家中詳細了解了朱中平的事跡,這一次志願者了解到,朱中平的親哥哥朱亮華也犧牲在抗日戰爭中,朱亮華是黃埔軍校六期學員。這次探訪,志願者還找到了朱亮華的兒媳唐元香,當時這位老人也已經年近八旬。通過走訪,志願者掌握了朱氏兄弟為國捐軀的事跡。

後來,志願者通過查詢公開出版的抗戰史料和當年呈報的入祀忠烈祠陣亡官兵姓名錄,查詢到並確認了朱亮華、朱中平兄弟二人在淞滬會戰和衡陽包圍戰為國捐軀的事實,與其宗譜記載、親戚的回憶完全一致。

於是,志願者們產生了為兩位忠烈的後人找回先輩檔案資料及戎裝照片的想法。在多方的努力和幫助下,志願者於2020年元月查到了保存有朱亮華、朱中平兩位兄弟忠烈資料的檔案館。但要獲取資料,必須要提供證明為直系親屬的公證材料。兩位老兵犧牲年代久遠,根本無法公證。在志願者的努力溝通下,檔案館同意只要有朱氏兄弟原籍相關族親幾人以上的籤字和本地村鎮證明即可。最後由朱家所在村委會開具了兩位先輩抗戰殉國的證明。終於,志願者將兩位老兵的戎裝照和官方資料帶回朱家。

此次,老兵尋親志願者找回的祖父和四祖父戎裝照,是朱家人第一次見到他們的戎裝照。「我祖父和四祖父從20多歲離家,用了九十一年才回到家鄉,這是我朱家的榮耀。」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張子淵編輯/董振傑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長沙會戰浙江籍陣亡將士增至127人 已找到13人的家屬
    【摘要】7月19日,抗日戰爭長沙會戰118名浙江籍陣亡將士從湖南春華山魂歸浙江故裡。但對於浙江在線和「我們愛老兵」網的志願者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終點。 東陽當地市志辦保存的材料,因為年代久遠,字跡已經很模糊了  浙江在線杭州7月2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胡昊 編輯/王藝)7月19日,抗日戰爭長沙會戰118名浙江籍陣亡將士從湖南春華山魂歸浙江故裡。
  • 淞滬會戰有多慘烈?每天蒸發一個師,鍾松回憶:上去拼掉兩個團
    8.13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最精良部隊的大決戰。蔣介石為了得到國際的聲援以及轉移上海寶貴的工業資產,在上海投入了七十多個師的兵力。中國政府的孤注一擲,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為中國工業資產的轉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但是淞滬會戰也是一場絞肉機般的會戰,每小時都有巨大的傷亡。
  • 史料︱日本戰時寫真類刊物中的淞滬會戰
    正如朝日新聞社的主編緒方竹虎在淞滬會戰爆發後所言:「隨軍照片報導是滿洲事變(九·一八)以來的產物,(盧溝橋和上海)事變一爆發,朝日新聞社就派遣了數十名攝影人員和百餘名隨軍記者一起奔赴支那南北戰場。輿論動員作為日本的總體戰戰略的重要一環,在淞滬會戰爆發後不久又有了進一步升級。1937年8月24日,近衛第一次內閣通過了《國民精神總動員計劃實施綱要》,推行「舉國一致,盡忠報國的精神」,繼而「實行徹底的國民實踐」,國家對新聞輿論的引導和管控成為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助推器和對內騙取國民理解與支持的穩定器。
  • 當年河邊殺鬼子 搶來輕機槍 108歲川籍抗戰老兵鄭天付走了
    2020年9月3日,中國人民將迎來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然而抗戰老兵鄭天付沒能等到這一天。8月26日晚,南充市順慶區怡然志願者協會名譽會長朱興弟發布消息:當天上午,原籍四川南充、後定居安徽阜陽的鄭天付老人因病逝世,享年108歲。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八佰》時隔一年終於上映,截止到8月30日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八十三年前的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淞滬會戰,又引起了許多關注,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場深刻影響了抗戰,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巨型戰役嗎?
  • 嶽麓山下的這個忠烈祠,紀念的主要是淞滬會戰犧牲的湘軍
    這座現在用做長沙抗戰史展覽的傳統祠廟建築,最初紀念的,主要是淞滬會戰犧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的將士。 記憶在時間的長河裡發生了流變,麓山忠烈祠雖然建祠的時間不長,但建成後到現在,仍普遍認為其前身為嶽王廟。它的前身,真的是嶽王廟嗎?
  • 淞滬會戰日軍為何用添油戰術,犯兵家大忌?因為他們也沒準備好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老蔣嫡系下了血本的一仗。畢竟這一仗可是在老蔣南京政府地盤裡打的。而且老蔣也希望這一戰打出國際聲望。而日本人也非常「貼心」,淞滬會戰足足打了三個月。這裡面當然是中國軍民拼死抵抗佔據主導因素,但是日軍同樣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犯了兵家大忌,添油戰術。
  • 「塔山阻擊戰」英雄金振山魂歸故裡
    「塔山阻擊戰」英雄金振山魂歸故裡遵照遺囑安葬儀式一切從簡本報記者 楊金麗10月3日,滄縣杜林回族鄉郭家溝村秋風浩浩,蒼松鬱郁,戰鬥英雄金振山及其夫人蔣文萱魂歸故裡金卓說,父親雖然遠在廣西,但一直思念家鄉,魂歸故裡是他的遺願。2010年5月23日,父親在一次重病後,立下遺囑,要求喪事從簡。遺囑中寫道:「我病危時不通知親友來探視。我去世後,不出訃告,不開遺體告別會,不需親友來弔喪,後事由我妻子蔣文萱處理。如果我妻子蔣文萱先我去世,後事由我女兒金卓處理。
  • 國軍主動發起淞滬會戰,僅是為了迫使日軍改變侵華路線嗎?
    也因此引申出另一種說法:抗戰時期國軍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牽制日軍兵力,阻止其由北向南進攻,逼迫他們將侵華路線改為自東向西,以此達到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意圖。那麼國軍指揮層真是基於上述考慮,才不惜代價拒敵於淞滬之外,還是另有他因?通過對事件的剖析,我們試著找出真相。
  • 淞滬會戰是誰主動發起的?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 《八佰》中塑造最成功的一個角色,他就是王千源飾演的老兵!
    說實話我並不喜歡這個角色,但無奈的是,這個角色的定位完美符合歷史,在淞滬會戰後期,國民黨部隊將那些未經訓練的士兵帶上戰場,因為當時的中國缺少工業實力,也沒有完善的士兵訓練體系,他們只能選擇這樣做。他不怕死,只是不想死,所以成為了逃兵,成為了老兵油子,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犧牲將會毫無意義,他活下來只是為了 回到家鄉,繼續孝敬自己的母親。但為什麼老兵羊拐會選擇犧牲自己,加入了最後的敢死隊呢?實際上這就是導演想要從小人物的改變中體現出那些抗擊日寇的國軍戰士們的那種犧牲精神。
  • 淞滬會戰時,此人為何反對向上海增兵,若聽他的建議,華夏危矣
    引言: 在抗日期間,我國的上海遭遇了一場大戰,這便是淞滬會戰。眾所周知,當時國民軍隊為了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國軍便主動「開闢第二戰場」發動了這場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爆發後,中日雙方都瘋狂向上海增兵,中日試圖在上海打一場決戰。
  • 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史達林格勒,「火星行動」,淞滬會戰
    蘇軍步兵第112師在會戰一開始就投入作戰,兵力約7000人,到9月29日僅餘250人,編為一個混成營。步兵第187師在9月16日投入史達林格勒城內,兵力超過10000人,到10月15日時僅剩下幾百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損失是在最初的幾天內產生的,該師也因此獲得了「近衛師」的稱號。
  • 淞滬會戰當中,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淞滬會戰當中,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1937年,被西方國家稱之為"血肉磨盤"的淞滬會戰打響,三個月的時間,中國軍隊傷亡了30餘萬人,徹底粉碎了日本妄言"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
  • 淞滬抗戰前夕,何香凝送張治中一件女衣,張主動請命帶兵抗擊日軍
    淞滬抗戰爆發以後,當時駐防在淞滬地區的蔣光鼐19路軍奮起抵抗。中央卻無動於衷,一面寄希望於國聯調停,一面又想借日本人之手削弱19路軍力量。軍政部長何應欽曾致電蔣光鼐,要求其「儘量避免擴大衝突」。在淞滬會戰爆發前期,如果中央軍積極增援,中國軍隊可以用兵力優勢彌補武器劣勢,將日軍趕下海。然而機會稍縱即逝,日軍火速增援,19路軍則孤軍混戰。
  • 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這條公路不僅僅是老兵們用汗水換來的,還是用141個老兵的命換來的。他們沒有死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卻倒在了異鄉崇山峻岭的亂世飛塊中,再也回不了故鄉了。有多少的老兵成了」老芋仔「都說這些單身的外省老兵是最可憐的一群人。
  • 孤軍死守,彈盡糧絕,淞滬會戰用熱血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
    11月1日四行倉庫的孤軍奮戰就此落下帷幕,這也標誌著淞滬會戰正式結束,雖說淞滬會戰中國慘敗,但孤軍營的「八百勇士」用他們的勇敢和忠誠重振了中國軍隊低迷的士氣,同時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不畏強敵抗戰到底的決心!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他把臺灣老兵的骨灰盒帶回大陸,以實現老兵回家鄉的最後願望。有人說,劉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船夫,他在祖國大陸和臺灣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劉祖籍臺灣屏東縣高樹。他來了,在平靜中努力工作,最後在這裡定居下來。李相赫是一個有許多老兵的特殊地方。20世紀40年代末,他們隨國民黨軍隊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