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兵——大陸人不曾體會過的生活的辛酸和被命運捉弄的無奈

2020-12-21 松鬆開講啦

導語

1949年國民黨撤退到臺灣以後,臺灣多出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臺灣人眼中的「外省人」;國民黨政府眼中的「榮民」;老年的他們是社會的「邊緣人」。當然,今天的這些人,已經不在,有的人落葉歸根,但是更多的人早已客死他鄉,沒能回到大陸。

1949年,臺灣多了這些「外省人」

1949年,在中國大陸上,發生了一次將近150萬人的大遷徙。他們隨著撤退的國民黨軍隊,從東北關外、黃河兩岸、長江南北、滇桂邊陲、蘇浙,在饑饉恐懼或是槍林彈雨中,來到了東南沿海的臺灣,這個對於大多數人都不曾聽聞的小海島。

在臺灣的社會中,就突然多出了這些外省人。當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亂世中人口的流動早已不是新鮮事。在這背井離鄉的人中,主要是國民政府的公職人員,軍人和他們的家眷,最多的還是單身的軍人。在這些單身軍人中,大部分是基層士兵,有人打仗,大半輩子都跟著軍隊轉移,已經是家常便飯,有的人比較敏感,知道在這亂世之中,一到臺灣就生死未卜了,還有一種人就是臨時拉來的壯丁。

和平年代再怎麼折騰日子還是那樣過,但是身處亂世一個再小的決定都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甚至更多的連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都沒有。那個時代,太多的人在逃難,有人給吃的,給衣服穿,只要在花名冊上籤個字就行,就這樣為了領個饅頭,糊裡糊塗的就當上了兵。還有些人在耕田,國民黨的軍隊一過,順手就帶上幾個走,連回家告別的機會都沒有。還有的人,洞房花燭夜到一半,抓壯丁的隊伍衝進來帶走了,在新娘哭哭啼啼的聲中當了兵。國軍被共軍打的不成樣,需要整編隊伍,就抓難民來充數.......太多的人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被拉進部隊並且來了臺灣,那是一個出去打醬油都會改變那命運的時代!

榮民:從戰場到工地

在臺灣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在當兵的時候一心想要退伍,等真到退伍的時候卻不知道怎麼辦了。在臺灣一百多萬的外省人中,那些單身的基層士兵是最可憐的一群人。隨著臺灣當局「精兵簡政"政策的實施,讓一些老弱殘兵從軍中退了下來,在那個經濟緊張的時候,只給了這些阿兵哥一點錢幾件衣服就踢了出來。唉......誰不是人生父母養的,都想在自己家鄉。需要你的時候就用民族大義做號召,不需要的時候,也不管誰把你帶來臺灣,現在回不回得去大陸,就一腳踢了出來,自生自滅。

這些退伍的老兵,給當時的社會增添了很大的負擔。社會上一下子多出來了這麼一大群人,好一點的還能自己支起來個小攤,買點油條燒餅家鄉小吃,或者當保安拉三輪車。更多的老兵只是有錢就酗酒鬧事,沒錢就乞討,派出所人滿為患。在當時,退伍軍人美其名曰叫」榮民「,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什麼榮譽在呢?

讓這麼一大批沒有工作的退伍軍人在社會上也不是辦法,如果還在當兵的人看到自己以後就是這種境地,心理上也會受到影響。所以,政府就開始把這些退伍的老兵召集起來,組成工程隊,進行各項重大的工程建設,也算是兼顧了對榮民的照顧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人力要求。

這些榮民的代表作就是臺灣中部的橫貫公路。這條路從平地、丘陵一直到高山,在到東部的激流峽谷,大多數是崇山峻岭、懸崖峭壁的危險地區。在高山開路的過程中還常常伴隨著地震或者是颱風的發生。由於不能使用大型機械開鑿,大部分工程全是由人力一鍬一鏟、一斧一鑿完成的,工程量之大,無法想像。這條公路不僅僅是老兵們用汗水換來的,還是用141個老兵的命換來的。他們沒有死在槍林彈雨的戰場,卻倒在了異鄉崇山峻岭的亂世飛塊中,再也回不了故鄉了。

有多少的老兵成了」老芋仔「

都說這些單身的外省老兵是最可憐的一群人。在50年代,國民黨制定了《戡亂時期陸海空軍軍人婚姻條例》和《軍人戶口查記辦法》,只有滿28歲的軍官和技術士官才可以結婚,低階的士兵不能結婚,也不能領取身份證、沒有戶籍。這些了老兵的青春歲月都葬送在"反攻大陸」的美夢上了。

在臺灣的地理課本上,有一次60年代的人口反常暴漲,對於這次暴漲的解釋只有一行小字「本年現役軍人納入戶籍」。在讀書考試的年紀,當然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這行字的意義。但是,當我們聽了那些外省老兵的故事,才知道在那短短一行字中,充滿了多少老兵的悲哀無奈。在悲哀的歷史到最後都能短短一筆帶過。

在臺灣有句話叫「芋仔番薯」。以前臺灣人戲稱外省人是「芋仔」,這也滿形象的,芋頭就是一種不需要用心經營,扔在那就就長在呢的植物,用來比喻這些外省人很貼切的。貧窮的年代,臺灣人只能吃番薯,再加上臺灣的形狀就像一個番薯。所以,臺灣的本省人喜歡稱自己番薯

在臺灣,這些「老芋仔」總給人一種喜歡取年輕老婆的印象。常常被人拿來當笑柄說老牛吃嫩草,用有色眼鏡看他們。但是,說心裡話誰不想在適婚年齡娶妻生子,偏偏就是他們遇上了這個荒謬的時代,又遇上了荒唐的政策,才造就了自己荒誕的一生。其實能夠娶一個本省女孩還算是很好的情況呢。然而,大多數的本省人都看不上這些外省人,再加上大部分的外省老兵,即上了年紀又沒有多少錢,怎麼可能取得上妻子呢?想要娶妻只能各憑本事,事實上,老兵能娶什麼樣的女人大家已經有答案了。

這些嫁給臺灣老兵的女人有一部分是肢體障礙者。有一部分是精神病人,有一部分是家庭貧困想靠女兒「改善家庭狀況」的人……在臺灣各地的精神科門診,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副景象:八十多歲垂垂老矣的榮民父親,帶著他智障或是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來探視剛剛發病住院的子女,那是一個一看就忘不了的震撼場面。

開放大陸探親,讓老兵能落葉歸根、魂歸故裡

這些來臺灣的「外省人」,一過就是30年,到了1980年,兩岸局勢逐漸和解,越來越多的老一代「外省人」壓抑不住自己心中洶湧澎湃的思鄉心緒,返鄉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但是當下的蔣經國依然實行三不政策——不通郵、不通航、不通商。

在1980年臺灣發生了第一件持槍搶劫銀行案,也就是著名的「李科師案「,而這個江洋大盜李科師,只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退伍外省老兵嘛!這件案子促成社會開始正視這個群體。大家漸漸知道,跟著國民黨來臺灣的這些外省人也不一定是那麼真誠,尤其是這些老兵們,很多人是被迫來臺的,背後都藏著時代的無奈與有家難歸的辛酸

在1987年的母親節,這些上了年紀的外省人不顧還沒解除戒嚴的狀況,豁出去了,以」母親節遙祝母親「的名義舉辦了一場抗議活動,他們身穿寫著」白髮娘望兒歸,紅妝守空緯「、」想家」、「抓我當兵來。送我回家去」……的標語在街上遊行,有別於衝衝衝的抗議,這場活動充滿了悲情。活動當天的主題曲是《母親你在何方》:

明知那黃泉難歸 我們仍在痴心等待

我的母親呀等著您 等著您等您入夢來

兒時的情景似夢般依稀 母愛的溫暖永遠難忘記

母親呀我真想您 恨不能夠時光倒移

唱著唱著,這些六七十歲的老先生像孩子一樣痛哭起來了,那畫面真的讓人揪心不已。

60年以後,在榮民之家幾個老壽星圍坐在一起,主持人問老壽星們有什麼願望,當輪到其中一位老人時,他站起來,對著話筒痛哭流涕的哽咽著說:「我就想跟我娘抱抱。」

說心裡話,回鄉探親,這是人性最基本的渴求,任何人都不應該用「政治立場」或是「意識形態」來進行阻攔。政府終於頂不住輿論壓力,在1987年底宣布開放赴大陸探親。

當然,能夠在幾十年以後回到家鄉,見到家人,確實是悲傷,但是相比哪些已經客死他鄉,只能魂歸故裡的臺灣老兵,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家鄉,還是一種幸福。寫到此刻,我們的腦海中都能浮現出一個老人——高秉涵。

海峽淺淺,明月彎彎,一封家書,一張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覺離亂苦,近鄉更知故土甜,少小離家,如今你回來了,雙手顫抖,你捧著的不是老兵的遺骨,一壇又一壇,滿滿的都是鄉愁。

正如老人說的,家就是這個曾經在怎麼努力都回不來的地方,但我從沒有放棄努力!年少的我,當年看到這段視頻並沒有什麼大的感觸,但如今,遠在千裡之外的學校讀書,才慢慢的感受了思鄉的苦。在這個我們想家可以打電話、開視頻、聊微信甚至是直接坐高鐵飛機回到家人身邊的年代,可能想家並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想想在那個國共對立的年代,幾十年沒有親人的消息,隻身一人淪落他鄉,這無論是對大陸的親人還是遠在臺灣的老兵都是一種整日整日的煎熬,這其中是一群人生活的辛酸與被那命運捉弄的無奈……難道這些小人物的人生在「歷史的波濤」下就真的一文不值,只能被衝擊流逝嗎?

結語

我知道,在今天那些去臺灣的老一代可能已經不在了。我寫這篇文章,只是希望我們大家能夠對他們有一些了解,我不相信小人物只能在「歷史的巨輪」下被碾壓。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知道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有我們的一群同胞他們也很想念我們的大陸,也想回家!

相關焦點

  • 92歲臺灣老兵回家祭祖:被迫離鄉72年,兄妹5人只剩他
    導語:92歲臺灣老兵回家祭祖:被迫離鄉72年,兄妹5人只剩他主體:10月18日的一天,一架飛機降落在重慶機場,從飛機上下來一位老人,帶著幾位兒女,這個人就是蕭家福。他以為再也回不了家了,可是他們在最後的時刻擋住了日本人的進攻。後來抗戰勝利後,在1949年,蕭家福隨著部隊去了浙江、貴州、雲南,在貴州是離家最近的一次,他本來以為這次可以回家了,但是一個細微的變化,都能改寫幾代人的命運。他的部隊到了臺灣。到了臺灣之後蕭家福思鄉的心一點都沒有改變,40多歲的時候,他跟一個臺灣本地女孩結了婚,他接受了現實,他努力生存,先後有了五個孩子。
  • 年過九旬的臺灣老兵,七十年後回家尋親,兄弟姐妹均已過世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人的記憶,年老之時我們梳理著自己支離破碎的回憶,那年少生長,魂牽夢繞的故土也在時光洪流中逐漸模糊,再也尋找不到家鄉的蹤跡。 01 已經九十多歲的臺灣老兵蕭家福,在邁入耄耋之年後,對家鄉的記憶越來越模糊。
  • 剩男剩女的希望史-《命運的捉弄》
    《命運的捉弄》是梁贊諾夫執導的「愛情•音樂•喜劇三部曲」的第一部。導演放鬆了自己所有的節奏感,決定悠閒到底。比如開篇又是動畫又是旁白,給出造成這樣蹉跎巧合的現實合理性——機械式工業化大生產使人們生活在單調的流水線上。影片還完整地表現了好幾首歌曲,溫柔的男聲女聲吟唱著中年人的酸楚;而每每男女主人公要漸入佳境,命運一定會安排一個人或幾個人來摁門鈴。
  • 靈魂擺渡人!臺灣裡長16年背200位老兵骨灰回家,全部分文不取
    為完成老兵們的祈願,劉德文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從臺灣到大陸千裡送歸。1,回不去的故鄉飛機落地後,劉德文在機場出口找到了接機的人。赴臺老兵,一個即將被時光遺忘的群體。1948年到1950年,中國開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離別,上百萬人從大陸湧向臺灣。當年去臺灣的士兵最小的才13歲。離開家門時,所有人都以為還會回到故鄉,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
  • 臺灣人真的比大陸人過的好?看看臺灣生活支付,你就知道了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樣的功勞自然也有旅遊業發展的一部分在內,現如今,大陸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而且臺灣遊客也是越來越喜歡來到大陸遊玩,觀賞當地的自然風光,還有體驗當地人文文化。而且更方便的是,遊客在玩的過程中,支付方式更加便捷,為旅遊行程節省不少的時間,所以許多臺灣居民紛紛來到大陸遊玩,感受這的便捷生活。在臺灣,還沒有如此便捷的生活方式,這是臺灣羨慕的一點。
  • 臺灣裡長一諾千金,替離世老兵尋找親人,赴臺老兵終回故土
    他把臺灣老兵的骨灰盒帶回大陸,以實現老兵回家鄉的最後願望。有人說,劉是現實世界中的靈魂船夫,他在祖國大陸和臺灣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劉祖籍臺灣屏東縣高樹。他來了,在平靜中努力工作,最後在這裡定居下來。李相赫是一個有許多老兵的特殊地方。20世紀40年代末,他們隨國民黨軍隊來到這裡。
  • 臺灣裡長劉德文17年不間斷運送2百餘位老兵遺骸歸根
    劉年輕時曾在銀行業服務,2003年因老婆選擇落腳高雄,於是一家搬進眷村屏山新村,也開啟他與老兵們的不解之緣。重情重諾的劉因一名老兵臨終前囑託,成為現在往返兩岸的「靈魂擺渡人」。 劉德文接受中評社訪問說,會做這些事情都是因緣,很多人以為他送老兵骨灰回大陸是因「外省二代」的身份,但他實際上是臺灣土生土長的小孩,會跟老伯伯們結緣,產生濃烈的情感一切皆是緣分。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在大陸生活了十來年的臺灣人,講出了臺灣經濟的真相
    關於臺灣的經濟總量、人均GDP、物價、健保等等方面,很多大能已經回答過了。但我想以一個2004年就到大陸,每年只回臺灣幾周,現在快搞不清楚自己是臺灣還是大陸人(確切地說是我回臺灣時,所有人聽我說話都問「你是大陸/中國來的吧?」
  • 《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很多讀者想知道臺灣在受什麼樣的教育,幾十年前臺灣是怎麼宣傳大陸的,現在臺灣人對於大陸的印象和看法。的確有很多寫臺灣的書,但那些都是很宏大的歷史,沒有小人物的視角,其實我個人感興趣的是小人物的身邊事。所以我的書裡,都是從一些民間傳聞、都市傳說、街頭巷尾的耳語之類的,去拼湊出整個時代氣氛的轉變。
  • 當年駕駛波音飛機回到大陸的臺灣飛行員王錫爵,後來過得怎樣?
    時間一久,有很多人都產生了思鄉之情,希望回祖國探望自己的親人,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是由於臺灣當局對於大陸過於敏感,無視大陸投來的善意,使得在前往臺灣的人中,有一些人不僅忍受著親人分離的痛苦,而且死後也沒能魂歸故裡,真是可悲可嘆。不過,還有一些人,他們不甘於忍受,而是積蓄力量,為將來的回國行動做打算,而王錫爵就是其中的一員。
  • 臺灣和大陸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嗎?去過的遊客:去過才知道
    臺灣和大陸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嗎?去過的遊客:去過才知道在老一輩兒的嘴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臺灣是多麼的繁華,在很多方面發展的都非常好,再結合在課本中學習到的,就導致有很多大陸人對臺灣有了嚮往之心,而且與福建省相望。
  • 「2019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談及臺灣:大陸統一臺灣目標從不曾改變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今日公布「2019年美國軍力指數報告」,該報告聲稱,「與臺灣交往法」通過後,未來幾年美軍訪臺人數與層級可能會顯著增加。但中國大陸從未放棄「武統」,隨著解放軍現代化,中國大陸對臺採取軍事行動的能力正在升高。
  • 2歲成殘障,2次打破命運捉弄,乘風破浪的水手鄭智化最後成了閒人
    即便後來不斷尋訪名醫,命運之神也沒有給鄭智化一雙自由行走的腿。小時候同齡人異樣的眼光和不動聲色的欺負,情竇初開時暗戀女生家裡的輕視和強烈反對,對未來的迷茫和未知,都沒有打倒天生反骨的鄭智化。也沒有讓他變得自卑又自閉,命運強加的悲慘反而激發了鄭智化想要打倒命運之手的念頭。
  • 「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
    劉德文背著臺灣老兵骨灰。受訪者 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日電 題:「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作者 郭其鈺 蘇禮昊「張伯伯,到家了。」山東濟南機場,剛下飛機的劉德文一認出前來接機的人。他從胸前背包裡小心翼翼地拿出臺灣老兵張伯伯的骨灰罈。前來接機的是張伯伯90歲的弟弟,抱著泣不成聲的老人,劉德文安撫道,「回家了,是喜事。」這是一條臺灣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回家「團聚」之路,這樣的路,臺灣高雄祥和裡社區裡長劉德文十幾年裡走了無數次。
  • 大陸女生回憶在臺北生活:被臺灣同學問「你們那會排隊嗎」
    「5·20」前,我作為上海某大學的交換生,前往臺灣師範大學交流了一個學期,也因此在臺北居住了4個月。4個月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臺北給我留下了不少回憶。說起臺灣, 很多人會馬上想到阿里山和日月潭,還有熙熙攘攘的夜市和美味的小吃。其實,這只是外人、或者說是觀光客眼中的臺灣。
  • 臺灣老兵回鄉趣事:帶回三大包裹,卻一直沒好意思打開
    1987年9月16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蔣經國宣布開放大陸探親,至此,與大陸分離了近40年的臺灣老兵們終於可以踏上回鄉之途。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回到大陸探親,我的一位遠房親戚鍾凱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眼看著一個個老兵興奮地報名、登記返鄉,忙得不亦樂乎,鍾凱卻沒有任何舉動。
  • 臺灣———我打包裝進腦海裡的又一個旅遊勝地
    於是,我想到一個已經許久不曾想到的問題,那就是和平的可貴。導遊、司機和我們一起一個景點接著一個景點地奔跑,我們光趕路都累的不行,導遊卻一絲不苟、始終如一地車上車下認真講解,令我們折服。臺灣人很敬業是我對臺灣的第二個印象。
  • 臺灣人看大陸:我是如何認識大陸的
    大學階段因系所與專業科目的因素,對於大陸以學術專業的角度來論,因當時為馬英九「政府」時期,兩岸關係正如火如荼的交流,無論是雙方的會談,或是民間的交流,臺灣與大陸的交流在當時紛紛創下許多成績
  • 抗戰跟臺灣無關?臺灣學者反駁:當年5萬臺灣人赴大陸參戰
    藍:大部分是去重慶,因為當時日本統治臺灣,資訊有限,大部分臺灣青年只知道有國民黨,只有少數人知道共產黨和延安。但當他們到了當地後,看到國民黨的腐敗,知道還有另外一支力量在抗日,不少人就轉成「紅色」。到重慶的代表人物是吳思漢,我把他的故事寫在《尋找祖國三千裡》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