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在沒有病時就知道養生,愚蠢的人,在生病以後才知道治療,愚蠢的人常感體力不足,聰明的人,卻感到精力有餘,精力有餘當然耳聰目明,身輕體健。
養生的內容包括: 1、要懂得春夏秋冬的特點,揚長避短,適應氣候的變化,而把握自己的行為。 2、節制喜怒的分寸,保持平和的心態與規律的起居。 3、調節包括飲食在內的陰陽平衡,使身體剛柔相濟。如果做到了以上幾方面,邪氣就不會傷害人體,人就可以長壽,並且保持身體健康。
近年來,養生逐步被人所重視,什麼是養生呢?最早提出養生的是2000多年前的《皇帝內經》,我們只有查到養生的出處,了解養生真正的含義,才能真正使養生正源清本,我們現在關於養生好多的理念是不正確的。比方說,有一種理念:每個人每天應當要吃1-2斤的水果,有一些糖尿病的老人家必須每天要吃半斤黃瓜和一斤西紅柿,說那裡面有某種維生素,這是個錯誤的理念。水果是不能隨便吃的,只有你發現嘴唇是白色的,舌頭是白色的,這說明你是氣虛,水果在廣東除了荔枝和桂圓是溫性的,其它的是涼性的。香蕉是寒性的,這些東西破氣。胖的人越吃越胖,糖尿病的人是越吃糖尿越高。只要你的嘴唇是紅的,舌頭也是紅的,這是時候你就能吃水果。嘴唇紅標誌著胃氣不降形成的胃火上升,舌頭紅標誌著你的心陰虛內熱,這時要吃水果。吃到嘴唇和舌頭不紅了到粉的時候馬上就停,再吃就過了。
所以養生呢,就好像一個好的廚師在炒菜,火候不到,生,火候過了,菜又炒爛了。 列寧講「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我們中國講的中庸也是這樣,不偏不斜,上下適中,過了就失去了這個事物的正確本意。所以我們今天講養生不可以講的很多,因為養生的容量太大了。如果我們今天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使大家能夠對養生有一個概括的了解,達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也就夠了。
養生一詞在《皇帝內經》裡是中醫的基礎,也是養生的基礎。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養生必須和一年四季相結合,和喜怒而安居處。有智慧的人要養生就得符合四季。在這四季當中,它的喜怒要掌握好,隨遇而安的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後面講節陰陽而調剛柔,陰陽在時時處處,無時不在無時不有,隨時的能夠把握好陰陽,把握好剛柔,這樣才能是自己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如果這三點都做到了,就能夠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夠調解陰陽的變化,這就是養生。邪氣就不會侵害你。
什麼叫邪氣?實際上我們所有的人得病,無非就是兩邪。一個是外在的風邪,一個是內在的溼邪。如果我們能避開這兩種邪氣,我們就可以長生久視。活的時間長,久視,耳不聾眼不花,有質量的長壽。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聰明的人懂得養生他不會得病,所以他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愚蠢的人不懂得養生,到了有病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身體不行了。所以我們能夠明白養生一詞的真正含義,就會對周圍的一些文章、理念進行鑑別,就能夠樹立起一個唯物辯證的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