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狗牛肉粉的館子裡總是擠滿食客,蘭陵菜場日復一日嘈雜紛亂,巴公房子前的快門聲不絕於耳,土匪魚的小館子吃了十多年......
穿行於蘭陵路千萬回,自以為對這條路瞭然於目,直到第一次走進蟄伏蘭陵路三年的「百匠百器」,才見識到百年老宅內的別有洞天。
熙熙攘攘的道路隅角,招牌低調、窄門偏於一側,沉寂且隱秘。
墨綠色的窗戶篷遮住大半門頭,打理精緻的屋頂陽臺與周遭格格不入,不起眼的「百匠百器·器物研究所」一行字耐人尋味。
進門便是通往二樓的木樓梯。拾級而上,臺階邊緣鑲著帶花紋的金屬包邊,房間裡有保留完好的歐式壁爐,別致的窗戶、豁亮的陽臺,手作器物陳列於錯綜空間的角角落落,陶瓷、鐵器、皮具、木器、畫作,散落各處,這棟三層小洋樓宛如一間小型的器物展館。
百匠百器·器物研究所的創始人叫「老梁」,設計師,同時也是自由手作人。
三年前,老梁就開始在蘭陵路26號辦公。但這個空間一直是私人空間,只是偶爾辦展的時候會對外開放。今年,老梁要去美國學習一年,便把兩位好友兼合伙人老徐和儷玲分別從外地請回,替他打理「百匠百器」。
於是便有了這棟老宅的華麗轉身:器物、手作體驗、茶、私廚,還有咖啡。且每周空間都會有所變化,三樓的一間房裡還時不時會有主題展。
老徐和老梁從漢陽造就開始在合作,儷玲和老徐則是從甲乙方關係慢慢變成合作夥伴。
老徐是餐廳的負責人,也是個自由畫家,老家在黃陂,此前一直在珠海和澳門生活。儷玲是土生土長的漢口人,鄱陽街電信幼兒園長大,2008年去了廣州,後一直生活在北京和濟州。
老梁、老徐、儷玲三人是十多年的老友,因共同的愛好聚在了一起。他們喜歡器物的態度,「不愛做主角」,可以接納承載不同的東西。用舊的器物,也是時光最好的見證。
在他們看來,器是創作事物的初始,它雖冰冷,但通過使用可以讓冰冷的器物具有生命,挑選器物,更像是選擇家人,從客客氣氣到打成一片。
今年6月,重整後的百匠百器拉開老宅新序幕,他們想做的是把文化傳出去,把匠人請回來,「請旗袍設計師、毛筆老師、鐵匠,非遺傳承人來到空間裡授課,把國外的華人畫家匠人邀請回國。」
百匠百器·器物研究所還有另一個名字叫「三食書屋」,但這裡並非真的書屋。
「生不過一日三食,三食是生活的基礎,書屋又是心靈的棲息地。」其實「三食書屋」可理解為一種生活態度,而它所代表的空間,可解釋為販賣和展現所有美好的生活方式。
起初門外放有「三食書屋」的牌子,因為太多人詢問書屋所在處,為避免更多人誤會,最終撤掉。
儷玲說,「你感受到這個空間是什麼樣子,她就是什麼樣子,私廚、茶館,手工作坊,它不是個標籤化的地方,包羅萬象又獨具一格。」
在百匠百器學做皮具,他們會傳授從挑選皮料到剪裁的技能,絕不是一份材料包,簡單地體驗手工而已。對於那些零基礎,但一開口就是要自己做錢包的人,儷玲會好言相勸,一般卡包都要做四小時,沒有耐心便不要一開始就嘗試複雜的手作。
來此喝茶,百匠百器會提供茶葉和茶具,怎麼泡怎么喝全憑顧客自己。這裡有私廚,但不是專業的大廚,家常便飯或者某人的拿手菜,當然食客也可以自己下廚,一群人熱熱鬧鬧,好好吃頓飯。
就像在自己家或者去好朋友家做客一樣,這裡有許多不完美,但簡簡單單,將人和器物聯繫起來。
起初介意,後來也不介意大家把這裡當作一個擺拍的地方,但還是希望彼此互相尊重,拍照的人不要打擾到顧客即可。因為,在年輕人的世界,這也是一種被認可。
一位地產行業的顧客借鑑陳列做自己的樣板間,一位執著的顧客為了照搬杯子牆購買了所有的杯子,附近開民宿的老闆在此購買了器物後學著他們做器物畫。「顧客裡50%的人是出生於70年代,他們對器物與我們一樣有揮之不去的情結」。
「我們對此空間上心,但都不以經營這個店為生,當然,我們想做的事也遠遠不止於這個空間。「
三人把蘭陵路26號當作一個窗口,傳承匠人精神,展示器物之美,結識更多的同好,同時也在為後期的大型文化項目做鋪墊。
儷玲介紹,他們正在籌建一個「百匠村「文化小鎮,到時候可以重拾「九老十八匠」裡漸漸消失的老手藝,磨刀、剃頭,做糖,讓百匠百器的精神不僅僅只停留於老房子裡的器物。
靜坐在隔絕了喧譁的二樓陽臺,細品一杯茶,從這棟民國市長舊官邸的講究可想見百年前蘭陵路的繁華。
蘭陵路曾是武漢的話劇窩子,大名鼎鼎的「中南劇場」正是誕生於此。
1924年,義大利人在蘭陵路開設環球大戲院,五年後漢口商人和華僑合股頂下「環球」,將其更名為光明大戲院,1934年梅蘭芳來武漢也曾在此演出過。
解放後戲院改為「中南劇場」,在武漢劇院建成以前,這裡一直是武漢最高檔的文化活動場所,輝煌時,一個月就先後邀請到英國芭蕾舞團、越南文工團、匈牙利歌舞團前來演出。
有老人回憶:「那是一幢巴洛克式建築,內部是西方歌舞劇院的樣式,可容納一千多名觀眾,只有一層,當時武漢的各大劇場裡,唯獨它是用真皮包裹過的簡易軟凳,烏蘭諾娃還在那兒跳過《天鵝湖》「。
後來,一場龍捲風毀了劇場,「中南劇場」也遷至京漢大道。
百年歷史滄桑巨變,還剩多少事物可證明當時的熱鬧,蘭陵路26號就是其中之一。
在百匠百器可以買到心儀的器物,學習藝術感的陳列方式,也可以喝茶,吃飯,觀展。此外還有一個空間很獨特,那就是肖恩的「黑月亮COFFEE」,這是百匠百器三個多星期前才新開闢的咖啡空間。
它位於老宅二樓右手邊的第一間房,20平米左右。湖北美院畢業的肖恩之前在重慶當咖啡師,這次回武漢是因為老梁的邀請。
肖恩喜歡老租界區的便利,他說,「你再也找不到另外一個地方隨處可見24小時的各種店:牛肉粉、炒麵館、熱乾麵、湯包、咖啡館,這裡的夜生活實在是太豐富」。
他坦言「黑咖啡可能會跟百匠百器的整體氛圍不搭「,他喜歡現代藝術,比如裝置、燈光這些,喜歡的音樂也比較跳脫。
與其說這是一個咖啡空間,不如說這是肖恩的個人展廳,他用冰箱做桌子,用雜誌裝飾角落,用稻草捆成凳子,用煙盒做藝術品,用吧檯的邊角餘料做燈。他樂此不疲,且津津樂道。
肖恩很活潑,也很熱情,他直接在門口擺出「拍照圖鑑」,教顧客如何在他的空間裡拍出高顏值的照片。這個不按常理出招的肖恩像是百匠百器裡特立獨行的存在,這或許就是百匠百器的包容與煙火氣,它不想與年輕人的生活拉開太大距離。
沉浸於自己裝置藝術裡的肖恩,何嘗不是一個新時代匠人,他手作的林林總總,又何嘗不是有溫度的器物。
在如迷宮般的百年老宅,空間與器物交疊,食物與器物搭配,手與器物觸碰,人與人交流,這便是實體店存在的意義。
儷玲說,「希望大家走進來,坐下來,不要有拘束感,一杯茶,一次餐,感受器物所凝結的時間和溫度」。via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