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若疾病纏綿者,當力修淨業,誓求往生!

2021-02-19 印光法師

文鈔原文: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順受也。

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

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印光法師文鈔》•復鄧伯誠書一

白話譯文:

如果遇到境況不佳時,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飢不寒,何必羨慕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這樣能轉煩惱成菩提,難道不能轉憂苦作安樂嗎?

如果疾病纏身,應當痛念身體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厭離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淨業,誓願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以致成就佛道,我們要以病為藥,速求出離六道輪迴。須知具足煩惱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疾病等苦,將會天天奔馳於聲色名利等場合,不會停止。誰肯在春風得意、聲名顯赫的時候,會去想未來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說:「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來鍛鍊他,可人只願意承受天的順境。孟子所說的「大任」,是世間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憂勞,才可不負天心,何況我們是地上的凡夫,徑直要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貧病的挫折,那麼凡夫惑業就會一天天旺盛,淨業難成,本心迷惑,永墮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了。古德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個意思。

只可志心念佛以消舊業,千萬不可以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說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如誠法師譯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殺業最障礙往生,誡食肉邊菜
    以殺業最礙往生。即不往生,更須不食肉。庶免未來償身命債。念佛吃素往生西方,是世間第一功德事。忍令妻子不得決定蒙益乎。至於工人,若欲令彼種善根,不妨為彼說其所以。將肉食之費用作犒勞,則彼以多得錢故,斷不至猶生訾議也。今夏各處水災,饑民甚多,尚宜切戒家人認真念佛,以防意外之禍。如其不能受辛苦,當念饑民之苦,及富室或有被劫之苦。則自可忍此念佛之苦矣。
  • 印光法師: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逾於登天。若能信佛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唯座下每日講經畢,須率眾念佛一小時,回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勿多談玄妙。今之世道人心,陷溺已極,天災人禍,群寇頻繁。若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為訓,決難收效。當知我佛所說三世因果生死輪迴之事理,昭如日月,乃無明長夜之慧炬也。
  • 高僧大德 ‖ 上堂法語六十七則 51-55(印光法師)
    若能身口意業,淨等冰霜,一受之後,永無毀犯。兼以自愍愍他,自傷傷他,廣發四宏,遍修六度。則涸煩惱海,入智慧海,離業系身,證清淨身。凡有心者,皆堪作佛。受戒佛子,各依教修!卓杖云:大冶洪爐無棄金聖凡普使復初心
  • 剋期求往生行嗎?丨印光大師永懷錄有聲書 連載224
    某居士寫信告訴大師,自己決志年內往生;另一位居士也說自己隨時隨地,得死便死。大師嚴厲勸阻他們不能有這種想法,信上這樣說:你們這是求往生西方的真心話,卻也是招魔的根本。這樣的執著心不可有,有就是病。壽終之後往生佛國,是我們應該遵循的道路;而滅壽取證,是佛在戒經中嚴厲呵斥的。《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 說在中陰身時期更容易往生淨土,這是邪見!
    所以不在臨終求往生,不在臨終時助念,而注重死後的中陰身往生,真是本末倒置!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念差錯,歷劫受苦!又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也說到:「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
  • 印光大師:佛教疑問84答(二)
    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為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
  • 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 印光大師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
  • 印光法師對於因果的七則開示
    若能發大菩提心,念佛求生西方。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直登不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
  • 印光大師: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因果為入道之初門
    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入道之初門。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惟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
  • 印光法師文鈔之 護法王將軍
    於是向周圍的法師和朋友打聽:「當今之世,哪個和尚,道德學問戒行,堪為我的師父?」大家都推薦說:「蘇州報國寺的印光法師!」於是在十九年(1930年)冬,前往報國寺印光法師關房前頂禮,請求皈依。印光大師給王將軍起法名慧常,又送給他弘化社新出版的經書。
  • 印光大師關於往生淨土的開示(信心增長百倍)
    世之自高自大者,見人一短,即有千長亦不以為然,佛則不如是。《龍舒淨土文》有「普勸門」一卷,詳說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內有屠戶、漁人、做酒者,即在風塵青樓女子者。皆言:如能改業,固為最善。如不能改,當生慚愧,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願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墮地獄等乎?」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 印光大師懇切勸告厭世的人
    印光法師文鈔:諸惡業中,唯殺最重印光法師文鈔:人有實德,天有奇報印光法師文鈔: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印光大師一函遍復關於教育孩童的開示世間為兒女者,於親臨終,多是落井下石印光法師文鈔:佛法真益,要在至誠中得【印祖文鈔】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印光法師: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印光大師親身實踐!
  • 自了法師: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1-6(力薦)
    印光大師斬釘截鐵的定論: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非念佛不能消滅災難也。」念佛,以求往生為根本。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子,卻還是懵懵懂懂。今天,請印光大師來給我們釐清這個問題。
  • 印光法師文鈔|關於不貪之現前境,直須將一個死字掛額顱上的開示
    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鑊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蓋心有所主,不隨境轉,則即塵勞為解脫。所以金剛經屢屢令人心不住相。
  • 淨宗法師:往生大事 唯信佛語
    「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你問張三、李四,佛明明講了,阿彌陀佛發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說的話多乾脆有力,白紙黑字看不見嗎?這樣的話,聽到等於沒聽,然後問別人。阿彌陀佛拍著胸脯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還信不過嗎?這就是信佛言信不過——「未極」。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農曆十一月初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為紀念印祖生西八十周年,特獻上彩繪版《印祖畫傳》由《印光法師文鈔》千日讀書會芬陀利講堂&弘化社聯合出品此前,大師一直隱居普陀,罕有知其名者。自文章登報,大師之名逐漸傳揚天下。一代淨土宗師,從此龍天推出,大放光明。公元1919年民國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拜見大師,一再祈求收為皈依弟子。大師觀察時機成熟,遂為他們各賜法名。周家兄弟及其庶祖母成為大師第一批在家皈依弟子。
  •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
  • 向你推薦,學習淨土宗的必讀之書《印光法師文鈔》
    向你推薦,學習淨土宗的必讀之書《印光法師文鈔》禪宗與淨土宗是中國大乘佛法八大宗中影響最大的,印光大師說:「欲知禪淨之所以然,非博覽禪淨諸書不可。即能博覽,倘無擇法智眼,亦成望洋興嘆,渺不知其歸者。是宜專閱淨土著述。
  • 印光大師:神奇的攝心十念法
    都攝六根而念,  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