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心慌時,讀讀張愛玲

2021-01-11 樂一狸I聲色萬象

文 | 樂一狸

現代人穿行於都市與網絡的平行時空,總被一夜爆紅(或暴富)的虛量逼成「心慌族」:

一邊匍匐檢視著世俗意義的失落,一邊汲汲仰望於蓋茨比式的蒙寵機率。

長久的心慌過後,會發現極致的成功永遠只屬於少數人,他們的共同特徵是與生俱來的某種「天賦」,旁人無從複製或效仿。

正如碼字者千千萬,世上卻再沒有第二個張愛玲。

上世紀40年代,這位女作家在其文壇處女作《天才夢》中,就描繪了天才自身的卓越與局限:

「從小被慕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

評論界普遍認為,張愛玲的文章背景闊大,才華深厚,「要佔有一個時代,也將在一切時代裡存在。」

而她的文章,並非全部高懸於廟堂,闊大的背景之下,總有流於細處的碎語,雕琢出普世的生動與無奈。

時至今日,張愛玲筆下的世情,仍以輪迴之勢,在風月舞臺上演,讓許多普通人如你我,長久沉湎於分裂式的拜金純愛與成名想像中。

門第羈絆純情,名利場中角鬥,婚姻消磨浪漫,男女永不互諒,生活對於張愛玲,不是一個個孤案,而是生命的渲染。

張愛玲對華人世界最大的貢獻,莫過於《紅玫瑰與白玫瑰》:

身為凡胎,人人都有七情六慾,情場中有人圓滿,更多人則是失意。而人的心理,總愛將未曾獲得的部分,無限美化成神邸,於是誕生了著名的「白月光與硃砂痣」的論斷。

此文最為狠辣的,是寫出了天下男人的貪慾和怯懦,在世俗成功下,男性的身體先行,往往反襯出羸弱的心理特質,身邊一丁點風吹草動,便讓信誓旦旦的男人不堪一擊,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故事中的佟振保想做社會評價中的「好男人」,卻被性慾勾引著做了違背道德公義的「齷齪事」,一旦洗白做回好人,又不堪忍受庸常生活的疲憊和傳統妻子日復一日的疏淡,於是又被無名火壓抑得公然當了浪子。

時代轉型讓上流社會的男人,在取得不俗事業的成就之後,在感情世界迷了道,舊的家庭秩序和道德評價,始終如長矛一般比對著個人生活,而洋派的葷腥風氣又無孔不入撩撥著男人們的好奇與徵服欲。

在一好一壞的兩難糾纏中,佟振保犧牲了兩位愛他的女子,性格的軟弱和家庭重擔,轉化為怒氣,將兩位生命中最重要的好女人,白白扭曲成「壞女人」。

「壞女人」,似乎是張愛玲筆下永恆的主角,但她們亦是許多男人一生的痛: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歲月悠長,愛情稍縱即逝,就像青春散盡後公車上的狹路相逢,女人瀟灑地接納自己黃臉婆的新身份,而男人還活在最初的情慾追逐中,幼稚地為死掉的愛情落下一把辛酸淚。

遍讀張愛玲的文字,便知她為何被文青奉為女神,因承襲了《紅樓夢》的華麗與洗鍊,以悲觀筆觸寫盡人世蒼涼,為讀者提供痛暢的閱讀體驗,將情愛疑惑與人情虛實一吐為快。

最使人念念不忘,尤是其中短篇小說,文法絕技變幻,指涉各有不同。

《傾城之戀》中豐富的環境描寫,襯託出亂世悲情的偉岸;《茉莉香片》幽曲的心理描寫,將難言的家族秘聞與壓抑殘迫的現實生活刻畫得滴血入木;《金鎖記》中極致辛辣的語言設計,將所有的不幸轉化為冤孽債主,源源傳遞著作者對舊時代的白眼和聲討。

大時代的翻頁,讓普通人的幸與不幸成為致命選擇,遇到對的人,一把抓住浮木上岸,生命便是另一番天地。許多終身掙扎於深獄谷底之人,窮盡力氣尋求外部認可,一旦意氣用事,便喪失更命轉運的大好時機。

階級門第和包辦婚姻是舊時代的金鎖,讓哀怨成為中國女性婚後的精神常態,亦是張愛玲眼中女性大多淪為犧牲品的思想元兇。

也難怪胡蘭成說,張的作品即便沒有故事,文章也寫得很美。因為有人生做底子,所以不是空虛的浮華。

人在江湖,都明了「同行是冤家」,而張愛玲則說「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精準概括出女性間的玩味與攀比之意。她筆下復現的女性,常帶有小布爾喬亞式的明銳:

活在當下,不論男女,身邊總不乏幾個典型玩咖,見多識廣者便不覺離奇。愛情全能王張愛玲,對此早有洞見。

她於上世紀初便寫迄劇本《情場如戰場》,當中便出現諸多奇人奇事:一個美麗而風情萬種的女人,將各式男人籠絡裙裾下,在男人被荷爾蒙全力押解之時,女人股掌一扭,媚眼一丟,便可引發世界大戰。

這類女人,生活慣於奢靡,流連於紙醉金迷與溫柔謊言間,身心皆浮在上流社會的消費水平線上,那些一時氣盛而動了凡心的平庸男子,說到底,是難於長久負擔心愛女神的開銷的,於是女人順勢溜走,魚貫至下家懷抱。

這下,女人仍然在歡場得心應手,男人卻陷落在苦惱思索中,理想與前途盡棄。

所以張也用筆對浪蕩女人發起了鞭笞,劇本對白說道:「天下女人都不是好東西,我們男人要是不願意做奴隸,非團結不可!」極富女權之勢,將沉溺於情色幻想中的男人狠狠踩在腳下。其後緊接著出現了「全世界男人團結起來,打倒女人!」這句響亮口號,用「打倒」這類革命浪漫主義字眼,將「玩弄」男性的女子釘在道德和輿論的十字架上。

讀到這裡,不得不將張奉為大師,讀她,讓人甘將雙膝相送,血槽空空。

張認為,對情愛世界的試探和追尋,跟隨直覺,或許是兩全之法。但現代人消除了種族和階級偏見,卻考慮起財富和相貌這類「先天定終身」的標尺,實乃自尋煩惱。倒不如在淪陷之前,高喊一句:「全世界男人團結起來,不做情愛的奴隸!」然後縱身一躍,排遣掉寂寞幻想的青春時光。

當我們伏案多日,被瑪麗蘇式網文網劇甜過頭,或在信息流中遭遇景觀社會的奇聞異事,仍會懷想張愛玲度過的20世紀,相遇和告別,都保留著古早的儀式感。

信息留白,讓相思釀成夢想,交會時的美麗辭句,平凡人間一枚男子嘴角的淺笑,都使繁華落盡,洗淨鉛華。

最終,我們都要跟摯愛親朋、青春往事和當打之年作別。

許多人窮盡一生,始終擺脫不了囿於自我怠惰嗔怨的心慌。《燼餘錄》中的畫面,寥寥百字,寫透了多數人的一生: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的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

試想,作者在微笑謝幕時,眼中流著歡喜的淚水,嘴角掛著嘲諷的笑意,最終也未能知道,人生何處才是完滿,哪裡才是紅塵的盡頭。

張愛玲的天才,是用文字記錄了自己的時代和個人觀察,一切形神瞭然,全無操作章法。

劇變的大時代,盛不下太多小我恩怨,只能靠個人的天資,化解每個不如意的時刻,了卻經年的惑惑迷思。

聰明的文字,只為提供一種感覺,當中最好的滋味,便是耐人尋味吧。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偶像,村上春樹一生反覆讀:為什麼說每個人20多歲時,都該讀讀毛姆?
    犀利如張愛玲曾坦誠:「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村上春樹反覆讀,還有白巖松、楊瀾、俞敏洪等等,一眾牛人都公開表達對毛姆的熱愛。毛姆,一代文藝青年的文藝聖經,每個人在20多歲都應該讀讀的人生故事。他筆下那個說「我想晃膀子」的拉裡,成為照耀一代年輕人心靈的理想之光。
  • 張愛玲最美的7句話,句句戳心,道盡人生與愛情!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她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文字中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法,是正宗的中文。
  • 山河歲月空惆悵: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今生今世》
    時不時地讀讀還可以,切不可在一時之間把手裡的散文讀盡。看《今生今世》卻全然沒有這樣的感覺。胡蘭成的行文造詣確實很高,有人評價其作品:其人可廢,其文卻不可因人而廢。誠然,他的作品自成一體。其人可廢,卻是一點也沒冤枉了他。
  • 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獨家上線喜馬拉雅423聽書節
    據悉,張愛玲、餘華、莫言、白先勇、博爾赫斯、村上春樹、東野圭吾等多位知名作家作品的有聲書將上線喜馬拉雅,亮相423聽書節。《張愛玲全集有聲劇》極致還原了張愛玲作品的全貌。700集的有聲劇不僅包含了張愛玲的經典小說名篇,如《傾城之戀》《金鎖記》《半生緣》等,還有《天才夢》《談女人》《對照記》等張愛玲的自傳散文佳作。
  • 只要人生的困境不新鮮 張愛玲就不會過時
    劉川鄂在書中自言:「我試圖寫出張愛玲的絢爛,寫出她何以是卓爾不群的名作家;也想要寫出張愛玲的孤寂,寫出她何以是清堅決絕的現代人。」整部《張愛玲傳》,就是一部「何以」之書,探討的是,張愛玲何以是張愛玲。  2020年12月26日,劉川鄂與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修文亮相鵝社書店藝術館,一同談論「何以是張愛玲」。
  •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張愛玲和胡蘭成,被很多人稱為是曠世之戀,但是,我覺得,張愛玲是愛胡蘭成的,但是胡蘭成並不像張愛玲,只愛她一個人,也許是因為這段婚姻,讓張愛玲對感情,不再那麼張揚了,而是變得內斂了。
  • 請問如何全面評價張愛玲的小說?
    張愛玲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她的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派,她創作的很多作品真的讓人愛不釋手。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張愛玲小說的特點。 1.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大多屈從傳統道德。 《半生緣》講述了曼楨和世鈞的悽美愛情,最後的結局是令人遺憾的。
  • 張愛玲絕美經典10句,對感情描述的一針見血,哪句戳中了你?
    傅雷賞識其才情,撰文《論張愛玲的小說》,稱張的出現「太突兀了,太像奇蹟了」。文中高度評價《金鎖記》,同時亦批評了她在創作中隱隱出現的「濫才」弊病,言辭頗有勸誡之意。 這是1943年,張愛玲23歲。至此,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中篇作品基本創作完成。後世大多數讀者對張的印象,和文學界對張愛玲的官方評價,也基本是定格到這一年為止。
  • 為什麼說每個人30多歲時,都應該讀讀毛姆?
    犀利如張愛玲曾坦誠:「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村上春樹反覆讀,還有白巖松、楊瀾、俞敏洪等等,一眾牛人都公開表達對毛姆的熱愛。有人說,每個人30多歲時,都應該讀讀毛姆。讀懂了毛姆,才讀懂了人生。自我懷疑,迷茫、失意的人,該讀讀毛姆,神清氣爽:他告訴你說,「就是事情糟到無可再糟的地步,我想總還是有路可走」;青春幸福,都是那些青春已逝人們的幻覺。
  • 上遊讀書丨寫透張愛玲的奪目璀璨和哀矜孤寂 - 肖一瀟
    時至今天,我們可以說,張愛玲的流行,不再是1940年代上海灘絢麗至極的瞬間綻放,而是深入人們的生活和內心、深入時代的文化和精神裡的長期流傳,就像有論者所言:「遙想幾十年、幾百年之後,張佩綸,甚至李鴻章也許都已成為只是在歷史學家書齋中出沒的歷史剪影,而張愛玲則會像她喜歡的李清照一樣,與後世的中國讀者相覷相親。
  • 一餓就無力、心慌手抖是低血糖?大錯特錯,2種問題是真正原因
    在還沒有出現低血糖較大反應時,可以吃些健康的加餐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不添加糖精和食鹽等添加劑。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情況,已經有明顯的四肢無力、心慌手抖,還可以咀嚼糖果。還有的人問,為什麼出現四肢無力、心慌手抖後,吃食物了這種現象也沒有得到緩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如果你有這種情況,家裡有血糖測量儀,在測量後血糖值是正常的,那麼以下這2個問題是關鍵了。
  • 男人如衣服——林徽因和張愛玲的著裝秘密
    有次和朋友談起林徽因人氣何以這麼旺,不但梁思成、徐志摩、金嶽霖、張歆海追慕她多年,就連跟她交集不多的胡適先生,在她和老友凌叔華發生衝突時,都舍老友而站到她這一邊。我在聰明漂亮之外,強調了林徽因的自信勤奮等等,那位朋友卻笑起來,說,照我看,主要是她夠洋氣。
  • 劉川鄂談「張愛玲的愛情和她筆下的愛情」
    1985年,劉川鄂在讀碩士時讀到豎排影印本的《傳奇》《流言》,由此被張愛玲深深吸引。碩士論文,題目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張愛玲」。1990年代初,他寫了張愛玲傳記,成《亂世才女張愛玲》一書,也許不太令人滿意;1995年再寫,終於寫成,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被稱為《小團圓》出版以前最好的張愛玲傳記。
  •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傅雷在評論《傾城之戀》時曾說這是一部40年代淪陷區的廢墟上綻開的罌粟花,後來被人們大量用於評論張愛玲本人。張愛玲,中國現代女作家,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不屬於任何流派,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說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 心慌並不一定和心臟病有關,但哪種心慌需要警惕?
    相反,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健康,而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心悸心慌的問題。有些可能僅是應激性的生理性反應,短期內能通過自身調節恢復正常,但也可能是我們身體疾病的信號,哪種心慌需要警惕?心慌的生理性因素有哪些呢?
  • 張愛玲: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為你讀詩」
    ——《傾城之戀》明天是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日,今年也被張迷們熱切地稱為「愛玲愛玲年」,讓無數的讀者陷入懷想,追念這位傳奇的女作家。1920年9月30日,中秋剛過,在臨近蘇州河畔的舊式裡弄,有一幢別致的洋房——在這裡張愛玲出生了。
  • 張愛玲誕辰百年︱謝其章:張愛玲的投稿路徑
    張愛玲的《沉香屑》於《紫羅蘭》第二期連載至第六期,未等連載完畢,張愛玲就調轉方向進攻《萬象》和《雜誌》去了。那年代不興「籤約作家」,來去自由。很快,長張愛玲二十五歲的周瘦鵑也許會慶幸,長張愛玲二十八歲的《萬象》老闆平襟亞領教過的互懟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
  • 張愛玲的禮物
    陳設也是上個世紀延續下來的,一張長方形扭條花鐵餐桌是全家1949年從上海搬來香港地區時帶過來的,那時宋以朗剛剛出生。少年時候,一家人與張愛玲在這桌上吃過飯喝過湯,現在,有客來訪張愛玲,宋以朗就在這張餐桌上攤開她的信件或遺稿。2007年後,家中的客人絡繹不絕。
  • 文學欣賞: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老鍾,代表了白公館的日常生活特點,依然是家長作主,幾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依然是家庭成員間財產的紛爭、婚姻的變故,陳陳相因的生老病死。巴金《家》裡面那種父與子的衝突、新時代的面影,在這裡真是一點兒也談不上。猶如流蘇的哥哥三爺勸流蘇為離婚前的丈夫戴孝主喪時說的話:「你別動不動就拿法律來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這天理人情,三綱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
  • 張愛玲身邊的女人
    所以她才會在張愛玲年幼時離家出走,才會在兒子受盡繼母的欺負,想與她同住時,冷靜地甚至狠心地告訴兒子:我的經濟能力只能負擔一個人的教養費。黃逸梵嫁給張志沂後,兩人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也給幼年的張愛玲留下了關於母親最初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