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玉器上的龍首紋

2021-03-03 古玉鑑定秘籍

 

春秋時期玉器的裝飾紋樣種類較多、繁縟複雜。但細審此期常見紋飾的圖案特徵,不難發現它們大多具有相同的母題,即龍首紋,又被稱作虺龍紋、蟠虺紋。這些龍首紋均作翹鼻、張口(或吐舌)的側面形態,不同之處則表現在工藝形態的差異上。下面試對春秋時期玉器上的各類龍首紋做些簡述。

1.雙線龍首紋:龍的鼻、顎、口、角等部位,皆由長尾蝌蚪形紋樣單元表現,這些蝌蚪紋為平面雙鉤陰刻技法琢出。其多見於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早段,與西周晚期玉器紋飾有著較為明確的源流關係。

黃君孟夫婦墓,位於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1983年春,信陽地區文管會和光山縣文管會的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發掘。該墓年代屬春秋早期晚段,墓主為黃君孟及其妻黃夫人孟姬。墓中出土的玉璧、玉琥、玉玦、玉衝牙、玉魚等表面皆裝飾有雙鉤陰刻技法雕琢的龍首紋。如該墓1號槨所出的一件玉璧(編號G1:B1):青玉質,表面局部有灰褐色沁斑。中孔較大。表面滿飾雙線龍首紋。直徑11.6、孔徑6、厚0.3釐米。(圖1)

1978年春,山東省博物館會同沂水縣圖書館,對該縣劉家店子村西的兩座墓葬和一座車馬坑進行了清理。其中1號墓屬春秋中期遺存,墓主系莒國國君;2號墓年代略晚於1號墓,為春秋中期或春秋中期晚段,墓主是國君夫人。1號墓中出土的玉璜(圖2)、玉玦(圖3)、玉牌飾等器表多以雙線龍首紋為裝飾。

1993—1994年,南陽市文物研究所和桐柏縣文管辦在桐柏縣月河鎮左家莊發掘了一座大型墓葬,該墓主人是嬴姓小國養國的國君受,墓葬年代為春秋晚期早段。桐柏月河1號墓中出土了大量表面琢有雙線龍首紋的玉璧、玉璜、玉虎(圖4)、玉玦、玉衝牙、長方形玉牌飾。如編號為M1:80的一件長方形玉牌飾:黃白色。一端稍寬,較長的兩邊各有對稱的四個小四槽, 較短的兩邊各有對稱的兩個小凹槽, 四角各有一細小穿孔。正面以雙鉤陰刻技法琢出龍首紋,背面光素無紋。長5.4、寬2、厚0.1釐米。(圖5)

2.不減地浮雕龍首紋:構成龍首的紋樣單元形態扁平,布局滿密、浮凸不甚。各單元被單陰線勾勒出輪廓,其邊緣亦被琢磨的圓潤光滑,從而使紋樣形成了一種凸起的感覺,但各單元間並未真正剔地去料,故可稱為不減地浮雕。主要流行於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

淅川下寺楚國墓地,位於河南省淅川縣城南約50公裡丹江水庫西岸的龍山腳下。1978年至1979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此先後清理春秋楚墓24座。其中2號、1號和3號三座大型墓葬為下寺墓地的主體。發掘者認為2號墓墓主可能是卒於公元前552年的令尹王子午,1號墓墓主孟滕姬為M2墓主之夫人,3號墓墓主鄬中姬丹乃蔡侯之女,是2號墓墓主的另一位夫人。三座墓的年代均在春秋晚期早段,出有不少表面裝飾不減地浮雕龍首紋的玉璧、玉虎、玉玦、玉衝牙、玉管等。如下寺2號墓出土的兩件玉璧(編號M2:146、267):青白玉,受沁呈黃白色。璧孔正圓,璧外緣兩側有凸稜。兩面均採用不減地浮雕技法,以捲雲紋、綯索紋、圓環紋等單元構成數組側視龍首形象。直徑6.3-6.8、孔徑2、厚0.2-0.27釐米。(圖6)

輝縣琉璃閣墓甲及墓乙,於1936年為河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所發掘。兩墓的年代大致在春秋中期晚段至春秋晚期早段之間。甲乙兩墓出土的多數玉器裝飾有不減地浮雕技法琢磨的龍首紋。墓甲中出土的一件編號為179的玉衝牙可為代表:青白玉質,表面凹處可見硃砂、褐色沁痕。弧形尖角狀,一端較寬,為龍首,器緣邊有廓。龍橢圓形眼、卷鼻,下顎及角部以綯索紋為邊飾,下頜前端呈尖狀並且上卷,與上頜後端相連,形成一個圓孔,以表示口部。龍身交錯分布的龍首紋,系不減地浮雕技法製作。長10.1、寬2.1、厚0.3釐米。(圖7)

3.雙鉤寬線龍首紋:龍首的主要部位為勾連紋單元構成。此種寬條形的勾連紋製作過程比較複雜,先以雙鉤技法勾勒一圈線框,在框內通常採用反向斜刀,以琢出兩道傾斜方向相反的坡面,兩坡面間形成一道扭轉的凸稜。根據此類紋飾的形態判斷,其很可能是在雙線龍首紋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二者在時代上亦前後相繼,基本沒有重合併存。雙鉤寬線龍首紋流行於春秋晚期晚段至戰國早期,多出自包括楚國及其附庸小國,吳國、越國一帶在內的南方地區。

1986年春,吳縣文管會的考古人員在江蘇省吳縣嚴山東南麓開山宕口中,發現了大量玉器。據研究,這批玉器是吳國宮廷用玉,乃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所敗,逃遁時倉皇埋藏於此的。該窖藏中便出土了表面雕琢有雙鉤寬線龍首紋的玉璧、玉虎、玉箍形器等物。如一對編號為J2:51的玉虎:青玉質,受沁蝕較重。兩件形制相同,扁平體,作虎形,四足屈蹲,卷尾高翹。正面以雙鉤陰刻、反向斜刀技法,琢制形態繁縟的龍首紋。背光素,留有切割的痕跡,當為成型對剖後存留。長11.9、寬3.8、厚0.1—0.3釐米。(圖8)

1955年春,安徽省博物館在壽縣西門發掘了一座春秋晚期的高等級墓葬,據考證墓主人系蔡昭侯。墓中所出的一些長方形玉牌飾表面亦有勾連紋單元構成的兩組側視龍首紋。(圖9)

4.減地浮雕龍首紋:龍首的鼻、顎、口、角等部位,以減地形成的捲雲狀、穀粒狀、蝌蚪狀浮雕紋樣單元表現。各紋樣單元間隔疏朗,浮凸顯著。減地浮雕龍首紋主要流行於春秋晚期晚段至戰國早期。從此類紋飾的工藝特徵以及流行情況看,其當為不減地浮雕龍首紋發展演變的結果,這遵循了一個由具象到抽象,由繁複、滿密及簡化、離析的趨勢,戰國時期盛行的谷紋便是減地浮雕龍首紋依此規律進一步演變的產物。

198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管會在太原南郊金勝村發掘了一座大型東周貴族墓葬及其陪葬車馬坑,即金勝村251號墓。發掘者根據對墓葬形制和青銅器規格、紋飾、銘文以及車馬坑規模的分析,結合相關歷史文獻研究,推測這座大墓和車馬坑的主人可能為春秋晚期晉國最為顯赫的執政之卿,趙簡子趙鞅。金勝村251號墓出有一批裝飾減地浮雕龍首紋的玉飾。可以一件長方形玉佩飾(編號M251:337)為例:紅褐色。長方形扁平體,器邊有齒脊,四角各鑽一小孔。表面滿飾龍首紋,系減地而就。長12.1、寬4.8-6、厚0.25釐米。(圖10)

牛家坡7號墓,為春秋晚期韓國士大夫的夫人墓,位於山西省長子縣城西。197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發掘。墓中出有一件玉龍佩:青玉質,有褐色沁斑。夔龍形,器扁平。龍回首,鼓腹,卷尾,軀幹中部下方琢出一足,呈尖鉤狀。龍首部短粗,閉口,角部以捲雲紋表現。表面浮雕龍首紋,細部以單陰線雕琢。長10.5、寬4.05釐米。(圖11)

5.單線龍首紋:為高度抽象化的龍首紋,勾連緊密,形態硬性方折,均用纖細的陰刻線表現。此類龍首紋集中出自春秋晚期關中地區的秦墓之中,區域特徵較為明確,可被認定為秦式龍首紋。

1976-1986年,雍城考古隊在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鄉南指揮村發掘了秦公1號大墓。根據殘留器物特徵和文字材料,通常認為墓主是春秋晚期的秦景公。該墓雖自歷史時期起就多次被盜,但仍出土了近千件玉器,這些玉器表面大多裝飾有單線龍首紋。如墓中出土的一件長方形凸齒鏤空玉牌飾:白玉質,表面殘存硃砂。長方形扁平體,一角殘缺,三邊均鏤雕出曲折的線形孔,邊緣多有凸齒,中下部凸出長方形臺面,邊沿上鑽有五個三角形透孔。檯面上陰刻細線構成的15組相互勾連的方形龍首紋,臺面之外的平面上亦有13組方形龍首紋。長10、寬5、厚0.4-0.6釐米。(圖12)

寶雞益門村2號墓,於1992年為寶雞市考古工作隊所發掘。該墓屬春秋晚期遺存,據研究,墓主很可能是秦穆公霸西戎後被遷到關中的西戎某國君長。墓中出土了不少琢有單線龍首紋的玉器。如一對編號為M2:132的玉觿:青玉質。方頭尖尾,作弧形尖牙狀。兩面皆陰刻相互勾連的方折龍首紋。長8.2、首寬2.3、厚0.3釐米。(圖13)

上述五類龍首紋,大體涵蓋了春秋玉器上的常見紋飾,各類龍首紋與年代的對應關係可見表一。經研究,戰國時期流行的各類紋飾大多由這五類龍首紋繁衍變化而就。

附記:在拙文寫作過程中,承蒙古方先生賜教,謹致謝忱!

(原載《收藏投資導刊》2013年9月號上半月)

 

古玉鑑定內部資料http://bbs.artro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4692&orderby=lastpost&extra=

 

相關焦點

  • 古玉之春秋 虺龍首紋
    仔細觀察常見紋飾的圖案特徵,就會發現它們基本具有相同的元素,就是虺龍首紋,又叫虺龍紋、蟠虺紋。    這些龍首紋形式均為圓短上翹的類豬鼻、方中帶圓的眼睛,全側面的角度等,虺龍首的形式有時略有變化,但是變化不大,具體變化上周以說過。    我覺得工藝美術上一個題材的千變萬化其實大抵就兩種變化。
  • 【春秋玉器的鑑定之二】略論楚系「雙鉤寬線龍首紋」
  • 良渚龍首紋玉鐲上的文字
    良渚龍首紋玉鐲上的文字陳逸民 陳鶯> 良渚龍首紋玉鐲,舊時又被稱為蚩尤環。在青銅器的使用上,我們完全可以採用另一個標準,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並不一定完全類同,在其他文明中沒有出現的玉器,在中國文明進程中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生產工具,更是規範國家制度的禮器,把玉器作為中國文明的標誌這完全是東方文明的獨特性的體現。這樣良渚時期的文明狀態已經有三個條件符合學者們所規範的要求,而良渚文字的出現,已經使得中華文明的起源完全可以得到證實,就在5000年以前的良渚文化時期。
  • 考古出土的改制玉器
    圖7c  環形飾且所有的軀幹都裝飾有春秋早中期玉器上最為常見的雙鉤龍首紋,龍首紋布局頗顯拘謹,當是受到玉料局限所致。這對環形飾器形雷同,且其中一件的反面(圖7b)尚留有開料時的鑽痕。後在春秋早期對剖為二,並在空白處加琢了紋飾。春秋早中期流行的雙線龍首紋,可參考G1出土的玉璧(圖10)。
  • 古典時期的玉器:春秋至東漢不同時期玉器各有何特點?
    春秋時期玉器這一時期的玉器,不僅數量眾多,玉質上乘,並且新創了不少優美器型,風格清新灑脫。
  • 春秋戰國勾雲紋玉器賞析(二)
    玉呈黃褐色,質地溫潤,半透明,兩端為龍首形,獨角,菱形眼,閉口,中間各鑽一孔,吻部和頸下雕捲雲紋,身軀飾勾雲紋,地子由細密網格紋填充,中間靠上之處鑽一口,以供佩系。此器年代為戰國中期。玉料呈白色泛黃,偶有褐色斑痕,半透明,有光澤,質地溫潤,雕琢精美,整體扁平呈扇面形,主紋由連體的雙夔龍和牛首紋構成,雙夔龍相背聯尾,軀體蜷曲,夔龍首分別向左右回卷,然後向上揚,並以其喙與軀體連接。夔龍冠修長,向外斜伸。夔龍爪拳曲,並與夔龍冠連接,牛首位於鳳身下方,以嘴銜夔龍身,面部雕琢細密的網紋,雙角自頭頂分向左右,角尖向下彎曲。
  • 細品千年神器之華麗春秋古玉
    如果說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國古玉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應該是實至名歸的中國古玉歷史上的第二個輝煌。
  • 曹峻:瑤山7號墓出土玉牌飾造型研究——兼談龍首紋上的菱形紋及相關問題
    龍首紋上的菱形紋樣與蛇頭部鱗片形狀一致,可能也直接取形於後者。良渚文化玉器與陶器紋樣上諸多與蛇有關的形象,表明蛇崇拜是良渚信仰體系中的組成部分。這部分信仰內涵不僅在本地區承續發展,至東周時成為土著越族的重要文化特徵,同時也對外向北傳播,在中原文化遺存中留下不少印記。瑤山玉牌飾上表示眼睛的「圓和三角」組合結構,與龍首紋上的菱形紋,在北傳過程中參與中原龍紋的演變和創造,並成為其成熟形象中的構圖元素。
  • 古玉器上獸面紋的斷代 之二——春秋至西漢時期
    古代玉器上通常所謂的獸面紋,即一種正面展示的類獸首圖案,其有對稱的雙角、雙耳、雙眉、雙須以及鼻(但通常省略口部或下頜),不少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
  • 西周「創新型玉器」極為突出,種類豐富多樣,造型與紋飾多彩紛呈
    雙龍首紋璜。上村嶺虢國墓所出者,為半環形,二龍首共身。天馬一曲村第三次發掘所出者,與上器大同。其中二九二者龍首披長毛,後世玉龍、玉螭紋造型承襲此式。二龍首共身的璜,可能源於雨後的彩虹。甲骨文虹字作,恰似二龍首共身之玉璜形。
  • 中國玉器鑑賞-清代玉器解讀
    中國玉器中,清代玉器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而且是中國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清代玉器是集歷朝歷代大成的玉器。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解讀古玉史話:清代玉器全面收藏知識與精品玉器鑑賞,通過一些清代玉器的精品實例,使您能感受到我國清代鼎盛時期玉器文化的輝煌成就。
  • 中國古玉巔峰時期-漢代玉器
    2.蒲紋蒲紋在漢代玉器上也被大量使用。蒲紋可以分為細密的蒲紋和舒朗的蒲紋。3.雲紋漢代玉器上的雲紋主要有以下幾種,即勾雲紋、雲雷紋、三叉雲紋和雲水紋等。4.龍紋龍紋是漢代玉器中使用較多的紋飾。西漢早期的龍紋多帶有戰國時期的風格。西漢中期,龍紋的變化較大,主要有三類龍紋:即龍首紋、蛇身龍紋和側面獸身龍紋。龍首紋有正面和側面之說,以側面龍首居多。龍首紋主要出現在玉璧上。
  • 紋飾,玉器上雕琢出各種花紋圖案,是鑑賞玉器的重要方面
    紋飾,玉器上雕琢出各種花紋圖案,是鑑賞玉器的重要方面玉器上往往雕琢出各種花紋圖案,即紋飾。紋飾的雕刻技法、構思、表現主題等方面是評價玉器及鑑賞玉器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的歷史時期,紋飾的表現形式及雕琢技法,往往都有很大區別,所以紋飾成為玉器斷代及鑑賞的一個重要標準。
  • 百花齊放-淺談東周玉器雕琢工藝
    同樣作為中國歷史上獨特文化標誌的玉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亦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此期玉器由西周注重禮儀性,轉向注重裝飾審美性,禮器較前朝明顯減少,而佩飾用玉大量增多。造型上突破了西周時期的單調而富於變化。玉器的圖案紋飾也日趨繁縟華麗,細膩精美,足見琢紋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 看見文物 | 玉器之冠冕——戰國雲獸紋青玉璜
    看見文物 | 玉器之冠冕——戰國雲獸紋青玉璜 2021-01-0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傳世玉器全集第1卷(121-180)
    龍紋玉璜 春秋 長7.8、寬1.5釐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青白色,有灰色土沁。窄弧形扁平體,兩端各鑽一 孔,兩面均為細陰線互相勾連的秦式龍首紋。雙龍首玉璜 春秋 長12、寬3.5釐米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玉質白色,有褐色沁斑。器呈扁平扇面狀。兩面紋飾相同,一面殘,兩端皆做成龍首形,龍口微張。
  • 古代玉器常見紋飾大全
    中國玉器上各種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鑑定玉器的重要標準之一,今天就介紹一些基本的紋飾。 古玉器上的紋飾,或樸實無華,或精維細琢;或簡單幾刀的簡練勾劃,或繁縟到無以復加。各種紋飾的雕刻技法、構圖、表現的主題一直為鑑賞專家所重視。
  • 全面概述古代玉器紋飾知識點
    商代:龍紋頭頂有蘑菇形角紋,龍背有脊齒紋,方形足。西周時期:龍身多細長,紋飾為彎形或者弧形,龍背的脊齒紋較商代密集。春秋戰國時期:龍頭呈後卷狀,口張大,卷尾,三趾龍爪。宋代:龍身較胖,龍唇薄長,腿部上有火焰紋,蛇尾,三爪足。明代:龍身細長,龍鼻呈如意形。清代:五爪龍紋民間禁止使用,三爪和四爪龍紋主要以供器出現。
  • 在玉器上做工筆畫的神奇技藝:遊絲毛雕
    但是遊絲毛雕的"毛"卻不是指毛髮一類圖案,雖然乍一看遊絲毛雕的技法特點應該是應用在刻畫毛髮這些細微之處,但其實像是獸紋的五官輪廓線、肢體屈曲部分、服飾褶皺處、雲紋、幾何紋、花枝紋、網格紋、細微文字等刻畫上,皆有應用到遊絲毛雕的地方。遊絲毛雕的"毛"其實要在將玉器細節放大六十倍以上的情況下才能體會得到。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西周玉器欣賞
    龍首頂部有脊齒,首後端翹起似 角狀。《說文解字》稱:「夔,一足」,夔龍為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 器紋飾中,夔龍紋也是主要紋飾之一。通常將這類玉器稱作璧,本書依照《爾雅·釋器》「 肉(器體)倍好(穿孔)謂之璧」的定義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