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提前做過功課的家長都知道,當寶寶長到6個月齡後,光靠餵養母乳或奶粉,已經不能滿足寶寶身體發育所需的營養。
這時,給寶寶添加輔食這一步,就要開始逐步提上日程了。不過,寶寶輔食的添加需要營養性和合理性,家長功課沒做足就會「坑害」了娃。
由寶寶輔食引發的一場「婆媳大戰」:婆婆做的輔食太軟爛,導致孩子說話遲緩
旭旭和婆婆的關係向來不錯,雖然肯定不如親媽和女兒那麼親密,但倆人多年來未曾紅過臉、吵過架。不料,卻因為寶寶的吃飯輔食問題,讓婆媳倆吵得不可開交。
旭旭休完產假後,就回公司上班了,把寶寶託付給婆婆照顧。雖然老一輩和現代年輕父母觀念存在差距,但是婆婆畢竟有過帶孩子經歷,所以旭旭並不操心。
寶寶剛滿一周歲時,婆婆還一直餵一些雞蛋羹、南瓜泥等食物,即使是做好了塊狀的食物,也會用勺子搗碎再餵給寶寶。
旭旭覺得孩子慢慢長大了,不該總是餵這麼軟爛的輔食,是時候向「大人飯」過渡了。因此和婆婆說過好多次。但婆婆卻不以為意,認為搗碎一些孩子吃得方便,也利於消化。
直到一歲多,旭旭發現自家寶寶還只會「嗯嗯啊啊」,連話都說不清楚,再對比表妹家的孩子,比自家寶寶還小几周,基本能說清楚「爸爸」「媽媽」這樣簡單的詞彙了。
經過分析後,旭旭認為是婆婆給寶寶吃的輔食太過軟爛,阻礙了口部肌肉的發育,但婆婆並不覺得自己的餵養方式有錯。
新老育兒觀念的碰撞,讓婆媳倆吵得不可開交,好長一段時間關係才有所緩和。
給寶寶吃飯越「軟爛」越好嗎?這種傳統的輔食觀念,「坑害」了不少娃
這確實是困擾著很多家長的育兒問題,傳統觀念中,大家都習慣於給寶寶的輔食爛一點、再爛一點……那麼給寶寶吃得軟爛、精細真的好嗎?
其實,不少家長因為這樣的傳統觀念,給寶寶吃錯了輔食,一片好心反而「坑害」了自家寶寶。
(1)過於依賴軟爛食物,影響寶寶咀嚼能力
孩子的咀嚼能力不是天生就有,是需要通過吃、咬食物的動作,來鍛鍊咀嚼功能。
如果家長總是把輔食做得太軟,會形成依賴性只會入口就咽,不添加幹硬食物,寶寶不懂得咬碎再吞咽的道理,口腔肌肉難以得到鍛鍊。
(2)缺乏咀嚼過程,導致寶寶發育緩慢
寶寶長到一定年齡後,仍然吃太軟爛的輔食,這會直接影響到寶寶口腔、牙齒、臉部的發育。
首先,寶寶缺乏咀嚼動作,牙齒和牙齦沒有得到鍛鍊,會造成牙齒擁擠或不齊,進而影響臉型。另外,寶寶在語言表達時會出現口齒不清、說話過晚等現象。
(3)跟不上成長需求,造成寶寶營養不良
輔食太過細、爛、軟,都是經過人為加工的,會破壞食物原有的結構,導致營養價值流失嚴重。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輔食的營養卻跟不上成長需求,長期食用這類食物,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的情況。
寶寶的輔食添加,不能一直以軟爛為主,要順應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
6~7個月:在添加輔食的初期,主要以泥類的細軟食物為主。比如米粉、蔬菜泥、肉泥等。
8~9個月:等寶寶習慣輔食後,可以添加一些濃稠食物或者便於咀嚼的半固體食物,逐步添加顆粒狀的食物,讓寶寶有東西可嚼。比如蛋黃奶糕、雞蛋羹、小麵條、軟蔬菜等。
10~11個月:寶寶的輔食適應能力已經很強,可以逐漸添加丁狀、塊狀的固體輔食,還可以引入手指食物,可以鍛鍊他抓取、咀嚼能力。比如軟米飯、餛飩、奶酪等。
1歲左右:這時,寶寶的輔食可以和大人飯菜差不多,只不過要比大人的細緻、清淡一些,逐漸向「大人飯」過渡。
關於寶寶在不同成長階段,輔食應該怎麼吃?營養如何搭配?這本《每周輔食吃什麼》能給家長們一些方向。
這本書針對6月齡到3歲的孩子,一共列舉了215道輔食供以參考,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基本食材。每道輔食都有詳細的製作步驟、需要時間和營養價值,為什麼選擇這道輔食?其中的食材有何價值?
讓各位家長製作輔食不盲目,有針對性,在專業指導下,為寶寶做出營養豐富又美味可口的輔食。
這本書的撰寫者劉長偉,是33萬媽媽關注的兒童營養專家,非常具有權威性,是兒童醫院的醫生、營養師,有豐富的理論和臨床經驗,能為寶寶的輔食添加提供更好的方向。
另外,有各種博主大V、婦產科醫生、兒科醫生的傾力推薦。
寶寶3歲前的輔食如何添加最科學,照著這本書吃就夠了!
這本書現在團購優惠價為58.8元,用一件衣服的錢,為寶寶買一份飲食健康,簡直不要太划算。
討論話題:各位,你們對給寶寶的輔食添加有何建議嗎?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