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甘肅省臨夏三坪村的一座普通土坪上,有農民曾發現一個特殊的陶罐,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彩陶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它之前的功能,居然是用來盛放饅頭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從古至今,在世界人民的眼中,中國都是瓷器大國。英語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同時也具有「瓷器」的釋義。瓷器以其精美的外觀、輕薄的質地,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銘刻在歷史之中。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它是一種利用黏土或陶土捏制加工的器具。相比於瓷器而言,陶器本身具有更為悠久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便掌握了利用陶土燒制陶器的技術,專門用於日常的生活與生產。據考古專家稱,陶器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它們都是古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1950年時,此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百姓的生活也開始處於平靜。可是臨夏的三坪村地區,卻由於地處偏遠,仍然存在許多殘匪勢力未被肅清,導致當地百姓深受其害。三坪村的村民們為了能夠躲避匪患,紛紛逃到黃河邊避難,並在此長期定居,而逃難的村民中就有一對戚家兄弟。
當時的戚家兄弟年輕力壯,專門靠為別人販運貨物為生,賺來的錢算是能勉強餬口。在同年8月的一天晚上,剛剛下過大雨,戚家兄弟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推著獨輪車走在泥地中,累得腰酸背痛。這個時候,在前面拉車的弟弟突然眼前一亮,發現當地一處被稱為黃土坪的地方,居然存在一處水窪。兩個人不禁感到好奇,此處地勢較高,不可能存在積水,眼前的水窪究竟從何而來?
二人來到水窪旁,先是用手探了探,發現積水似乎都是被裝在一個皮囊中。他們心生好奇,隨即拿起工具展開挖掘,結果還真的挖出了一個巨大的陶罐子。在冷冷的月色下,兄弟二人打量著剛挖出來的陶罐子,不禁心中感嘆「完全跟新的一樣!」
戚家兄弟挖出的陶罐子,很快便被小心翼翼地送回家中,直至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看清陶罐的真實樣貌。該陶罐器形高大、上有精美且繁縟的圖案,罐高49.3釐米,口徑18.4釐米。罐口平整有如刀切,短頸調肩、腹部呈漸收之勢,在口下還有四個突角、腹部飾有對稱的環形耳。陶罐外壁以黑色繪三層紋飾。上腹施有旋紋間以圓圈點,仿若黃河之水奔騰,巨浪滔天,腹下為微風鼓浪紋,顯得玉珠輕濺,將河水的動感之態完美展現。
戚家兄弟沒有太多的文化,但是憑著自己的感覺,他們總是相信眼前的陶罐並非凡品,而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好東西。農家過日子少不了柴米油鹽的元素,而陶罐子碩大的空間,也被戚家兄弟找到了妙用——裝饅頭。自此之後,戚家兄弟做好的饅頭,都要放進這個陶罐中,如此一來也算是物盡其用。可是戚家兄弟注意到,陶罐似乎顯得有些異乎尋常,因為放在外面兩天就壞掉的饅頭,放在陶罐中卻可以保存一個禮拜左右,甚至到了冬天任由天氣寒冷,罐中的食物也不會結冰。
轉眼到了1954年,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文物保護觀念也在逐漸加強,因此國家也在各地組織考古隊,下鄉為農民普及文物知識並徵收散落文物。黃河考古隊甘肅分隊的年輕的翟隊員,有幸被分到了三坪村地區,為當地的農民們做文物保護及徵收的思想工作。翟光偉在來到三坪村之前,便已經對戚家兄弟挖出的陶罐有所耳聞,他決定親自前去探訪。
一開始,戚家兄弟對翟光偉抱有很大的戒心,但是隨著多日的接觸,以及翟光偉苦口婆心的教導,戚家人放下了戒備並承諾將陶罐上交給國家,算是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翟光偉自然十分高興,因為在農民們看來,眼前的陶罐只是一個不錯的容器,但是在考古學家們的眼中,它卻是十足的國寶,甚至其獨特的造型、精巧的質地、繁縟的花紋,完全可以成為當今考古界陶器中的「彩陶王」。
1990年4月10日,國家郵電部發行了一組四張的彩陶紀念郵票及明信片,而其中一張郵票上的圖案,正是翟光偉當年徵收的「彩陶王」,可見其珍貴程度,足以令人感到震撼。
凡是文物一旦成為了國寶,便顯得異常風光令人矚目。可是誰能想到,被諸多考古專家追捧的「彩陶王」,此前只是普通農家用於裝饅頭的「破罐子」?如今回想起來,實在是令人有些感慨不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