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三坪村出土了一件彩陶之王,當地的農民一開始用它裝饅頭

2020-12-14 歷史店

1950年甘肅省臨夏三坪村的一座普通土坪上,有農民曾發現一個特殊的陶罐,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彩陶王」。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它之前的功能,居然是用來盛放饅頭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從古至今,在世界人民的眼中,中國都是瓷器大國。英語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同時也具有「瓷器」的釋義。瓷器以其精美的外觀、輕薄的質地,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銘刻在歷史之中。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它是一種利用黏土或陶土捏制加工的器具。相比於瓷器而言,陶器本身具有更為悠久的歷史,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便掌握了利用陶土燒制陶器的技術,專門用於日常的生活與生產。據考古專家稱,陶器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它們都是古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1950年時,此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百姓的生活也開始處於平靜。可是臨夏的三坪村地區,卻由於地處偏遠,仍然存在許多殘匪勢力未被肅清,導致當地百姓深受其害。三坪村的村民們為了能夠躲避匪患,紛紛逃到黃河邊避難,並在此長期定居,而逃難的村民中就有一對戚家兄弟。

當時的戚家兄弟年輕力壯,專門靠為別人販運貨物為生,賺來的錢算是能勉強餬口。在同年8月的一天晚上,剛剛下過大雨,戚家兄弟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推著獨輪車走在泥地中,累得腰酸背痛。這個時候,在前面拉車的弟弟突然眼前一亮,發現當地一處被稱為黃土坪的地方,居然存在一處水窪。兩個人不禁感到好奇,此處地勢較高,不可能存在積水,眼前的水窪究竟從何而來?

二人來到水窪旁,先是用手探了探,發現積水似乎都是被裝在一個皮囊中。他們心生好奇,隨即拿起工具展開挖掘,結果還真的挖出了一個巨大的陶罐子。在冷冷的月色下,兄弟二人打量著剛挖出來的陶罐子,不禁心中感嘆「完全跟新的一樣!」

戚家兄弟挖出的陶罐子,很快便被小心翼翼地送回家中,直至第二天清晨,家人才看清陶罐的真實樣貌。該陶罐器形高大、上有精美且繁縟的圖案,罐高49.3釐米,口徑18.4釐米。罐口平整有如刀切,短頸調肩、腹部呈漸收之勢,在口下還有四個突角、腹部飾有對稱的環形耳。陶罐外壁以黑色繪三層紋飾。上腹施有旋紋間以圓圈點,仿若黃河之水奔騰,巨浪滔天,腹下為微風鼓浪紋,顯得玉珠輕濺,將河水的動感之態完美展現。

戚家兄弟沒有太多的文化,但是憑著自己的感覺,他們總是相信眼前的陶罐並非凡品,而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好東西。農家過日子少不了柴米油鹽的元素,而陶罐子碩大的空間,也被戚家兄弟找到了妙用——裝饅頭。自此之後,戚家兄弟做好的饅頭,都要放進這個陶罐中,如此一來也算是物盡其用。可是戚家兄弟注意到,陶罐似乎顯得有些異乎尋常,因為放在外面兩天就壞掉的饅頭,放在陶罐中卻可以保存一個禮拜左右,甚至到了冬天任由天氣寒冷,罐中的食物也不會結冰。

轉眼到了1954年,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文物保護觀念也在逐漸加強,因此國家也在各地組織考古隊,下鄉為農民普及文物知識並徵收散落文物。黃河考古隊甘肅分隊的年輕的翟隊員,有幸被分到了三坪村地區,為當地的農民們做文物保護及徵收的思想工作。翟光偉在來到三坪村之前,便已經對戚家兄弟挖出的陶罐有所耳聞,他決定親自前去探訪。

一開始,戚家兄弟對翟光偉抱有很大的戒心,但是隨著多日的接觸,以及翟光偉苦口婆心的教導,戚家人放下了戒備並承諾將陶罐上交給國家,算是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翟光偉自然十分高興,因為在農民們看來,眼前的陶罐只是一個不錯的容器,但是在考古學家們的眼中,它卻是十足的國寶,甚至其獨特的造型、精巧的質地、繁縟的花紋,完全可以成為當今考古界陶器中的「彩陶王」。

1990年4月10日,國家郵電部發行了一組四張的彩陶紀念郵票及明信片,而其中一張郵票上的圖案,正是翟光偉當年徵收的「彩陶王」,可見其珍貴程度,足以令人感到震撼。

凡是文物一旦成為了國寶,便顯得異常風光令人矚目。可是誰能想到,被諸多考古專家追捧的「彩陶王」,此前只是普通農家用於裝饅頭的「破罐子」?如今回想起來,實在是令人有些感慨不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被譽為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
    起彩陶王,想必大家都不會很陌生,說起他的出土地,估計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彩陶王的出土地,三坪遺址。三坪遺址位於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安集鄉三坪村三坪社以北700多米處的坪沿邊上。
  • 甘肅出土「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被農民拿來當廚具,後來成為國寶
    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是陶器,最有價值的是彩陶。古人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改變,彩陶表面的紋飾和顏色都體現出當時制陶師的審美觀,包含著古人豐富而細膩的情感生活。前段時間,有一位老人挖出了一件陶器,曾被當作廚具用了好多年,多年之後,專家鑑定這個瓷器為國寶,後來被命名為「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 彩陶地母——馬廠型彩陶
    和半山型一樣,馬廠型彩陶的出土地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樂都縣的馬廠沿,另一說是出土於青海省民和縣的馬廠塬,現在這兩處都是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地,大約與半山型同期。馬廠、半山和馬家窯的彩陶同屬於馬家窯文化,是不同的類型。與半山的精緻規整相比,馬廠型的彩陶就顯得簡略多了,在紋飾上顯得馬虎,草草從事,一揮而就的東西多了,留給後世以一種浮皮潦草、漫不經心的感覺。
  • 甘肅彩陶:了解史前先民生活的一扇窗
    甘肅彩陶的第二個特點是,延續的時間很長,從8000年前開始一直延續了5000多年,距今2500年前後,也就是到了春秋戰國之交的時候才結束。這在我們全國的所有的省份來說是唯一的,是很獨特的。   第三個特點是,它的文化系列是基本完整和清晰的,像這樣一個完整清晰的彩陶文化的發展系列也是在其他省份沒有發現過的。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人面魚紋彩陶盆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張朋川  黃河彩陶的分布跨度長達5000多公裡,從產生到衰亡經歷5000年之久。  發展到半坡類型晚期,彩陶上出現了愈來愈多的魚的變體紋樣。魚紋頭部的變形程度最大,著意誇張吞噬食物的嘴部,上頜和下頜拉長,重頭外郭也相應變長。整個魚紋也變得細長,成為用弧條紋統一造型的上下對稱的紋樣。  在半坡類型彩陶魚紋的各種變體樣式中,最特殊的是將整個魚紋分解成各個局部的紋樣,用魚的具有特徵的某一部分示意性地表現魚。
  • 武山縣出土國寶級文物鯢魚紋彩陶瓶再次亮相國家博物館
    由國家博物館聯合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等十餘家文博單位舉辦的「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於近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向公眾免費開放,將展至2021年1月3日。內容上分「黃土下的彩色世界」「筆畫與色調的奏鳴」「大自然的生命組歌」「精神的家園」四個單元,結構上分單元、組、展板、說明牌四個層級,涵蓋甘肅彩陶各個歷史時期,內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製作、風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類主題。其中,許多彩陶還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遊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
  • 國家寶藏之《人頭形器口彩陶瓶》,跨越五千年的守護!
    為死去的靈魂找個依靠,便是那時人們發明「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的意義所在。節目中吳磊變身小王子金陽,守護重病失明妹妹,患病後恐不久於人世。連山巫師告訴哥哥將死去妹妹的頭髮放置「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內,便可為妹妹的靈魂找到依靠。八千年前的故事8000年前,甘肅大地灣溫暖溼潤,河谷寬廣,土地肥沃,先民們用水、火、土創造出中國最早的彩陶文化。
  • 彩陶時尚圈:她來了,五千多歲的齊劉海美女!
    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用智慧在文明的火光中摶出流光溢彩的彩陶!他們用小口尖底瓶來盛酒、或用陶甑來蒸食物.!彩陶,是仰韶先民的普遍用具,承載了那個時期的流行趨勢!撥開歷史的風塵,似乎能看到先民祭祀、狩獵、捕魚、圍火歡舞的影子,看到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敬!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從出土的彩陶文物中,看到包羅日月星辰、天地萬象的美。現在,讓我們揭秘彩陶時尚圈裡,那些神奇的彩陶瓶。
  • 中國白酒的陶醉之美:7000年時光釀一瓶彩陶坊!
    而在仰韶彩陶坊酒中可以解釋為酣暢的醉飲彩陶瓶裡的陶香美酒。仰韶彩陶坊酒因陶而生,因酒而醉,因醉而美。它如精美藝術品的外觀上蘊含著仰韶7000年的文化,在遇到酒的一剎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氤氳而出的酒香與陶香令人流連忘返,如痴如醉......
  • 馬家窯出土一個三聯杯,它究竟是幹什麼的,專家至今還在研究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24年時,一位瑞典籍的地質學家兼考古專家組成考古隊,來到甘肅臨洮馬家窯村附近,對該處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考察,並發現了當地存在一處遠古文化遺址。通過細緻的考察,瑞典籍考古專家確定,該遺址與仰韶文化遺址相仿,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從屬關係,因其出土於馬家窯村,故此該遺址也被定名為「馬家窯文化遺址」。
  • 驚人盜挖現場 柳灣墓地,彩陶述說的輝煌
    柳灣村北約12萬平方米的臺地上分布著1730餘座古墓和1.7萬餘件彩陶器,規模之大可謂世界之最,被人們美譽為「彩陶王國」柳灣村因其絢麗的彩陶藝術而聞名,但它的美於1994年才引起世人的關注。山溝、田間和地頭隨處可見陶器,少量圖案花紋精美的彩陶被農人帶回家中放置。是年,駐村軍醫偶見農家器物上原始線條及奇特紋飾,深感此類器物定含內在價值,遂向有關部門匯報。
  • 一炮炸出千年漢墓,出土一件大碼「孕婦裝」,專家:墓主是大胖子
    金縷玉衣是漢朝皇室的標配,當然了必須是皇帝或者一些高級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的,考古了這些年,在漢墓中的確是出土了不少的金縷玉衣,但要說哪一件金縷玉衣保存的最為完好,那相信考古專家會一致的認為是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 原始彩陶上跳躍的圖案藝術
    彩陶是我國原始繪畫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創造出了陶器,首次脫離磨製自然工具的時代,邁向了文明的新石器時代。隨著彩陶工藝的完善,產生了繪畫的雛形:彩陶圖案。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結束了穴居野外的生活,建造出了原始的房屋,形成了原始的村落建築群。集體勞動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豐衣足食的原始先民們開始有了審美的需求。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靖安縣三坪村:依託山水資源優勢 村民在家...
    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好中源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曾志翔攝影報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當地居民對這句話有著更深刻真切的體會2004年的三坪村  「這是房子建成時,我在附近山丘上拍的一張照片,當時村裡大多數的房子都是泥瓦房」,7月10日,在三坪村劉先生家中,一張拍攝於2004年的照片勾起了人們對往昔的回憶
  • 看見文物|仰韶彩陶工藝精品——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於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為新石器時代前期陶器,多作為兒童甕棺的棺蓋來使用,是一種特製的葬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是仰韶彩陶工藝的代表作之一,於1995年5月25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1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江西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紮實推進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試點工作
    一切的變化源于靖安縣中源鄉三坪村持續推進的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試點工作。今年以來,三坪村堅持以「黨建+」和「文化+」為引領,強化陣地整合、資源整合、功能整合、力量整合,打造了「黨群服務+文明實踐」綜合體,打通了服務凝聚、宣傳教育、組織動員的「最後一公裡」。
  • 珍貴的人頭形陶瓷瓶,全國可能就只有三件,但是它的功能更是玄幻
    這樣的人頭形器口陶瓷多以青年女性的形象出現,它的功能是什麼呢?它的出現又代表著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史前的幾件人頭形器口陶瓷。一、那些珍貴的人頭形陶瓷瓶1.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大地灣遺址位於秦安縣五營鄉,它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 245件(組)彩陶亮相陝歷博 再現五千年前中國史前文化融合的壯闊圖景
    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銜魚紋彩陶壺廟底溝文化發生於陝晉豫三省交接區域,距今約6000——5500年,鳥紋是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的重要主題之一,以圓點、弧線等簡單勾勒,雙翅舒展呈飛翔姿態,由具象寫實逐漸變為簡化抽象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而且從春分開始,也是隆隆[lóng]雷聲開始出現的時候,因此,先民們便將東方「蒼龍七宿」之想像性圖形擬形擬音為「龍」[lóng]。甲骨文「龍」字,即是先民們對東方「蒼龍七宿」想像性構圖之擬形與擬音。圖一 四象二十八宿星象圖圖二 東方青龍七星圖馮時先生在《中國古代天文考古學》中告訴我們:中國古代天文學把全部天空分為五大天區,即中央天區加四方天區。
  • 雲瞰中國|搬下山、住新房,甘肅三坪村的村民「學習忙」!學麵點、學...
    近日,央視財經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大篷車開進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新營鎮三坪村。三坪村易地搬遷後,為解決農戶搬得出、留得住、住得穩的問題,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三坪村富民養殖小區。通過組織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成立合作社,發展規模養殖,統一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