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你和廚房裡的「夥伴們」
充分磨合,
摸透烤箱的脾氣,
搞清楚蛋白打發的程度,
深諳麵團出膜和發酵的條件,
到那時才能姑且嗅到
從苦寒之地飄來的梅花清香。
——大叔
垂涎已久的蛋白檸檬派,
終於被我搞定!
之所以說是讓人又愛又恨,
一是因為它太美味,
二是因為它含糖太多。
偶爾做一次解解饞還是可以的!
第一次碼菜譜,眾口難調,希望大家喜歡。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蛋白檸檬派
模具:6寸派盤
【配料】
砂質派皮:
黃油55g
鹽0.5g
糖粉30g
低筋麵粉100g
全蛋液 20g
檸檬派餡:
蛋黃 2個半
鹽 1g
玉米澱粉 17g
砂糖 100g
檸檬汁 65g
水 50ml
意式蛋白霜:
蛋清 37g
清水 20g
白砂糖① 45g
白砂糖② 5g
①砂質派皮:
蛋液和糖混合攪拌均勻,放入麵粉,混合成砂狀質地的混合物。此時加入室溫軟化的黃油,和成麵團。成團後包上保鮮膜,放入冰箱冷藏一小時。
烤箱上下管預熱200攝氏度。拿出冷藏的麵團,面板上放一張油紙,將麵團放在上面。先用手將麵團壓扁一些,再用擀麵杖擀至0.5cm厚。將擀好的麵皮放入派模中,先將底部貼合,再將邊緣也全部貼合,之後去掉邊緣多餘部分的麵皮。用叉子在底部插上洞洞,便於烤制時排氣。再在上面鋪上一層油紙,上面放上烘焙石壓住麵皮,防止烘烤過程中膨脹。(沒有烘焙石可以用各類豆子代替,因為豆子較輕,所以可以放多一點。)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中,中層,烤制15分鐘後撤掉上面的油紙和烘焙石,烤5分鐘讓其上色。(各家烤箱溫度不同,最好買一個烤箱溫度計放在裡面,方便實時觀察。)
上色完成,取出晾涼,製作檸檬派餡。
②檸檬派餡:
用約兩個半檸檬擠出65g檸檬汁,倒入鍋中和50ml水一起小火加熱。
把蛋黃和砂糖、玉米澱粉、鹽攪拌在一起混合均勻。之後將鍋中加熱好的檸檬汁和水的混合液體慢慢倒入蛋黃混合液中。注意這個過程要不停攪拌蛋黃液,同時慢慢向內倒入熱檸檬汁(否則會出現蛋花)。
混合好後,再全部倒入鍋中,小火加熱同時不停攪拌,直到變得濃稠。(注意不要結塊!晾涼後還會變得濃稠。)之後室溫放置一段時間,待溫度下降呈溫和時,放入黃油攪拌至完全融合,派餡就做好啦。
待晾涼後,將派餡倒入剛才烤制好的派皮中,用刮刀抹勻。在派餡上面嚴絲合縫覆蓋一層保鮮膜,放入冰箱冷藏兩小時以上。
③意式蛋白霜:
把砂糖①和清水倒入小鍋中小火加熱,不可攪拌,讓砂糖自然融化。
將蛋清放入一個無水無油的乾淨盆中,先打發至粗泡狀,加入砂糖②,再繼續打發至表面有出現紋路,能拉出小彎鉤。
與此同時關注小鍋裡糖水的情況,當糖水溫度達到120攝氏度時,一邊轉至高速打發蛋清,一邊將糖水慢慢倒入打發蛋清中。(如果沒有溫度計無法確定糖水溫度,那可以觀察糖水狀態,當糖水粘度越來越強,氣泡大小均勻即可。拿不準就最好還是買一個溫度計。)直至打發的蛋白霜紋路明顯有光澤,能拉出穩定大彎鉤即可停止打發。這一步蛋白打發和糖水熬製的時間和程度都十分關鍵,可以參照網絡上更加詳細的意式蛋白霜製作步驟。
把冰箱裡冷藏的派拿出,將打發好的意式蛋白霜用刮刀盛到派上,堆成山形後就可以用刮刀在表面做造型啦,比如可以利用蛋白霜的粘性粘出一個個小彎鉤,這也是最基本的造型。除了這種造型外,還可以把蛋白霜裝到裱花袋中,用裱花嘴擠花型。
待蛋白霜整形完成後,就可以用噴槍給蛋白霜上色,或者放到200攝氏度的烤箱中烤至上色。若放入烤箱中上色,一定要注意隨時觀察表面顏色,避免出現烤糊的情況~
【關於保質期】
親測冷藏兩天沒問題,風味也融合得更好了。不過還是建議儘快食用哈。
感興趣的話請留步嘻嘻。***
第一次見到它,是小時候在Q城的一家蛋糕店裡。扁平的派上裝飾著高高的火焰狀「奶油」,每一縷火焰的邊緣都鑲著褐色的邊。
後來,自己摸索著進了烘焙的坑,日夜徜徉於菜譜的山海之間。有一天在看菜譜時,意外地又看到了這道甜點。原來它的名字叫蛋白檸檬派,上面白色的火焰是意式蛋白霜,褐色的部分源於噴槍的灼燒。蛋白霜下掩蓋著的是檸檬派,派餡是金燦燦的檸檬醬。金黃濃稠的派餡搭配香酥可口的派皮,簡直是盛夏消暑的必備之物。
看著菜譜,心裡蠢蠢欲動。但研究過後卻發現製作這道甜品需要用到大量的糖,多到讓人感覺非常不健康。其實做過烘焙的人都知道,無論是蛋糕,麵包還是其他點心,要想調出期待的甜味,就需要放大量的糖。所以,為了讓美味與健康共存,很多人在烘焙中會選擇使用代糖代替白糖,如木糖醇、赤蘚糖醇等等。不過雖然代糖可以代替糖的甜味,但卻無法實現糖類在烘焙中可以發揮的某些作用,如「美拉德反應」。(關於美拉德反應文後有小科普哦!)因此並非所有甜點中都可以使用代糖替代白糖。
於我個人而言,我並不喜歡在烘焙中使用代糖。雖然有甜味兒,但卻缺少了糖的香。以至於一年前買的一包赤蘚糖醇到現在都還只用了不到一半。既然做都做了,吃都吃了,為何還要如此折磨自己的味蕾呢?只要不是天天吃,偶爾一次的狂歡也是可以被允許的吧。
正當我還在不斷猶豫時,一部電影卻又加深了我對這道甜點的期待。
電影《吐司》
那天閒來無事看了《吐司》這部電影。影片中,男孩和繼母之間圍繞製作美食發生了一場「戰爭」,其中就出現了蛋白檸檬派,並且這是繼母最擅長的甜品。雖然電影裡檸檬派象徵著繼母,被塑造成了一個「反派」,但要承認的是這道甜品本身確實非常誘人。觀影完畢,我便立刻下單了一個派模,打算親手實踐,回應這次命運的安排。
做一個完整的蛋白檸檬派要花費的時間比較久,包括烤派皮、做檸檬餡以及做意式蛋白霜這三道工序,此外還包括冷藏派皮派餡的數小時。不過,有句話說得好:一切美味都值得等待!
做好的檸檬派外表清新脫俗,單看那雪白的蛋白霜,仿佛是將一朵柔雲入了饌。再看那派皮,烤製得顏色恰到好處,微微焦黃,讓人食指大動。想要一刀切開,誰知被烘烤過的蛋白霜表面結成了一層柔韌的皮,好不樂意似得不願給刀放行,最終還是拗不過鋒利的刀刃,彈了一下遂分成兩半。少了上面的阻力,刀刃一路通暢,仿佛真切到了雲上一般。切到派皮時輕輕用力,派邊就開了一道口子,再往下忽覺刀身被一股力量裹挾,略微艱難。終於到了最底層,不假思索直接切下,算是大功告成。再切完另外一邊,小心翼翼地將這塊三角託出,終於,派的完整切面映入眼帘。
除去早已觀摩過的雲頂和派皮,內心最柔軟的部分終被一覽無餘:
明晃晃的金色派心散發著誘人的光澤,聯想到檸檬的酸味,嘴裡條件反射地充滿了口水。至此,這一道檸檬派才算是真正被揭開了它的廬山真面目。從上到下層次分明,從外到裡,竟像是尋寶一般。
話不多說,趕緊咬一口。
一口下去,豐富的層次感被舌頭一嘗為快。隨著咀嚼,檸檬餡的清香和酸甜,在口腔中爆炸開來。而雲朵般柔軟綿密的蛋白霜和飽含黃油香氣的酥軟派皮,一瞬間都只得退居二線,成為背景襯託。
說到搭配的飲品,我比較推薦無糖拿鐵。因為首先,派本身甜味比較重,需要用咖啡或茶這一類苦味飲品解膩。其次,檸檬味比較清新,派心味道酸甜,用牛奶的厚重感來搭配,相得益彰。因此一口派一口拿鐵的搭配可謂是無與倫比。
***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當有了想吃的東西時,第一反應不是出去買,而是買材料自己回家做。最開始的目的確實是為了省錢,但最後算來算去,自己做的成本和外面賣的其實也差不多,有時甚至比外面買的還要貴一些。但時間久了還是喜歡自己動手的感覺。有次和朋友聊天,聊到自己總會做完這個做那個,樂此不疲。好像吃不吃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製作的過程。可能是因為烘焙可以提升幸福感,可以治癒人心,還可能是因為烘焙可以提升自信,讓人成就感爆棚。
就像是在電影《朱莉與朱莉亞》中,朱莉的經典臺詞:「知道我為什麼喜歡烹飪嗎?我就喜歡當感覺生活的一切都是未知數時,我可以回到家裡,並且非常確定當我把蛋黃加到巧克力、糖還有牛奶中時,它們會變得很粘稠。這種感覺簡直棒極了!」
電影《朱莉與朱莉婭》
不過這句話其實並不適用於所有烹飪,特別是烘焙。因為一點的偏差都會導致麵包組織粗糙或是蛋糕塌陷。那時啊你就會覺得,烘焙簡直是世界上最容易背叛你的東西!作為一個被背叛了無數次的烘焙愛好者,對此深有體會。不要只看表面的光鮮,那背後可是用無數個沒有起發的麵包、蛋糕和烤糊的餅乾支撐起來的。只有當你和廚房裡的「夥伴們」充分磨合,摸透烤箱的脾氣,搞清楚蛋白打發的程度,深諳麵團出膜和發酵的條件,到那時才能姑且嗅到從苦寒之地飄來的梅花清香。
其實仔細想想,做什麼都是如此呀!
【關於美拉德反應】
美拉德反應屬於非酶褐變現象,在烘焙中主要起到給糕點麵包上色的作用。因為是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之間發生的反應,因此也被稱為羰胺反應。在烘焙中,發生該反應的反應物之一就是還原糖,其中含有羰基,可以和其他材料中的氨基發生美拉德反應。不過,常見的代糖中卻幾乎不含有羰基。如現在用於烘焙的代糖大部分屬於糖醇類,而在把糖變成糖醇的過程中,恰好就將羰基轉化為了羥基。至於其他種類的代糖是否可以使用在烘焙中,以及是否可以發生美拉德反應,可以參考知乎答主開爾文的「在中式料理烹飪中,可以用代糖代替白砂糖嗎?」這一回答。總而言之,在烘焙中即便可以通過使用代糖來達到同甜度、低熱量的目的,但還是會對成品產生其他的影響。
🌙🌙🌙🌙🌙🌙🌙
BGM1:
金子隆博 - 予感のタマゴサンド
コーコーヤ - ノスタルジア
BGM2:
Bucky Pizzarelli - Whispering
插圖:
大叔自攝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