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界石S分區296畝宗地成交為切入點,分析今日成交宗地,我們必須把另外一宗地納入整體分析;
一、姊妹地塊
1、指標相似:首先兩宗地南北相鄰,大致的價值是一致的;均由多小地塊組成,佔地接近300畝,合計約611畝;
容積率接近,計容規模接近,約35-39萬方,合計達73萬方;
起拍樓面價4000元/㎡一致,起拍總價接近,約13.8-15.5億,合計29.3億地價款;
2、付款條件:兩宗地付款節奏一致,項目成交30天內付50%土地款,剩餘部分明年5月31日前付清,接近半年內付清全部土地款;
3、交地條件:支付節奏一致,土地款50%即交付約50%(計容體量);
地塊1交付3宗土地約120畝,計容約16.2萬方,交付比例約47%;
地塊2交付4宗,計容約18.5萬方,交付比例約48%;剩餘土地款交清後交付餘下土地;
4、節奏利好:這樣的付款和交地節奏,對於拿地企業而言有幾點利好;
第一、加槓桿,投入50%地價款可撬動整個項目運作,剩餘部分土地是否可以做開發貸,或者其他形式的抵押貸;
第二、二批次附近節奏接近半年,哪怕考慮到春節帶來的工期影響,這個區域的施工條件,明年5月底前很多高周轉房企都可以實現首開;
甚至周轉速度頂級的房企能夠在4月份首開,這樣的話就給房企預留了1-2個月的銷售時間來回款,減輕二次本金投入;
第三、未確權部分土地,是否有機會因市場變化而及時調整自己的產品鋪排;
5、限高一致:主要限高30m和40m,少數宗地限高60m,大體上業態要求還是以洋房和小高為主,相對偏低密物業形態;
6、配建一致:裝配式建築計容面積達50%;配置9班幼兒園,建面不小於2700㎡後期交給政府;社區家園(1宗3300㎡,1宗2700㎡);
不同之處:
7、商業要求:地塊1體量約8311㎡佔比2.4%,地塊2約7.4萬方,佔比19%;
這就產生一個重大問題,地塊2商業佔比明顯偏高,但兩宗地塊價值相同,那麼商業價值何在或者定價的邏輯是什麼?
8、配建差異:地塊2代建公交站場1.35萬方,佔比約3.5%,最終由第三方機構評估價格而後政府回購;
9、項目配套:從控規上看,項目西側和北側為公園綠化用地,並帶有一定商業用地;
控規資料顯示8號線途經項目並在附近有設置站點;加之項目南側為公租房及界石老街,常規的生活配套不成問題;
東側局部綠化用地,但多為是工業廠區,以及南側的公租房,一定程度會影響整體品質;
學區問題:區域有規劃學校用地,一度傳言要引入巴南最好的「魚洞二小」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恆大錦城項目比較粗暴,直接買房帶樹人小學指標,這也是該盤去化較好的重要因素;
10、項目綜述:從掛牌條件來看,用地指標,配建,付款及交地條件等,兩宗地肯定是由某房企或平臺公司全部拿下;
通常巴南平臺公司很少出來拿地,大概率是由房企來兜底,據說是萬科;
11、價值分析:綜合來看,該項目還是有較大的優勢和機會,公園+地鐵+大城可以作為重要的驅動,學區運作也有可能的空間;
當然成本和區域自身剛性也有一定的風險。
但是引申出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如何確保兩宗地都能按照自己理想的價位拿到,從市場及業態去化的角度來說,明顯地塊1 優於地塊2,地塊1住宅可售比達95%;
第二、萬科從未涉足巴南,為何本次進入以及對商業價值的理解;
關於這兩個問題,做以下幾點分析和推測:
二、要點淺析
1、投資邏輯:萬科之前重倉是北區,在整個南區僅南湖片區有項目,巴南無項目落地;
從基本面和政策導向來說,過去十年重倉北區是明智的;
萬科調轉槍頭布局界石可能有以下幾點推測:
第一、界石地塊的價值和機會,每一次投資都是一次生意,肯定都有商業目的,賺錢或者規模需要;
第二、北區能級雖高,但競爭激烈,拓展空間基本飽和,邊際效應遞減;
換句話說同等用地條件的情況下,中央公園地價1w+,悅來9k+,水土6k+,而界石4k+,可能界石的空間更大,更加安全;
第三、博弈能力,北區是充分競爭市場,你去說服政府供如此規模的地幾乎不可能,但是南區尤其是界石這樣的板塊,需要大房企來搞大投資,這樣的話房企就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談判空間;
第四、若干年前,萬科與交開投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因此兩家的關係是比較不錯的,加之上周新橋地塊成功底價摘牌,這其中是否是重要的契機;
一方面萬科藉此了解更多城市規劃發展信息,或者其他方面的信息不對稱;
另外一方面是否能夠在線下幫助萬科阻擋其他房企競拍;
2、潛在條件:個人判斷,該宗地能夠阻擋競爭對手的條件有幾點:
第一、成本,地價+配建+裝配式分攤下來樓面單價大概要到4400元/㎡;
第二、區域的剛性,從市場維度來看,區域在售項目均價基本8k+,因此從市場邏輯來說很多企業是做不了的;
第三、規模過大會阻擋中小房企,同時由於交付問題,財務成本高的企業是很難做下去的,萬科有天然財務成本優勢;
因此結合地塊條件、市場以及風險評估,該宗地無疑是被專門設計的。
但是條件不論怎麼設計,終歸只能阻擋絕大多數,不可能百分百。
三、最後結論
1、模式變化:在土地市場,剔除本土平臺公司或收儲之外,萬科去年新增土儲規模超過100萬方,位居第一;
今年前十一月萬科收儲規模甚至未進入TOP10,不足30萬方;
但是進入12月萬科卻通過另外形式「彎道超車」,假設界石兩宗地萬科最終都能獲取;
那麼在連續幾次以交通體系的形式勾地成功,萬科今年的新增土儲應該會達到約120萬方,再次蟬聯第一,甚至超過去年;
在今年其他頭部房企投資額完成較差,多被腰斬的背景下,萬科無疑是成功的;
這是否代表了萬科投資模式的變化,是轉型還是新的模式;
依靠傳統招拍掛拿地越來越難,而且以萬科的投資特徵,不拿高溢價地塊,那在如今的土拍競爭中,拿地是很艱難的;
而採取勾地形式,需要企業有很強的能力,並且周期很長,高管介入很深,本輪萬科成功獲取多宗勾地,不知道萬科線下花了多大精力,但我想如果成功摘得,昔日的付出是值得的;
2、成本核算:兩宗地樓面價一致,地塊2商業佔比較高,在價值相對的背景下,明顯處於劣勢,那麼這樣的定價策略是否代表了政企之間是經過綜合考量的;
假設認為地塊1的價值更高,因此真實的地價評估會更高,甚至企業和政府都可以考慮給予一定溢價,假設溢價按照10%計算,那麼對應地塊2的心理地價可能是3641;
或者在極端的情況下,地塊1拿不到,只拿地塊2,但是由於地塊1有溢價,成交價相對較高;
假如達到那個評估的臨界點,萬科放棄,而最終底價拿下地塊2,這樣也符合邏輯;
假設這兩點推測成立,那麼這樣的定價邏輯就說得通;
3、價值匹配:該宗地基本屬性只適合中大型房企進駐:
第一、項目需要較大資金投入,因此要確保穩健開發;
第二、要有較強的運營能力,確保開發速度和銷售量價;
第三、成本剛性,該宗地應該考量銷售與開發節奏、土地支付節奏較為緊密,因此需要房企的財務成本比較可控,尤其是開發貸,而小房企要麼做不了開發貸,要麼開發貸利息很高;
第四、開發策略,肯定是前期跑現金流,後期擇機兌現利潤,因此需要有大的算帳邏輯和體系支撐,而中小房企通常單項目算帳邏輯,因此無法做到;
第五、產品定位,地塊的綜合價值以及對區域的認知,很符合萬科的打法,關於區域市場方面的分析放到下周一地塊2成交時來做。
以上內容來源於渝生之鑑,經獨家授權後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