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清政府還沒有垮臺,張之洞為何推舉李鴻章當總統?

2020-12-14 百曉生侃中國史

每當時局動蕩,總會有那麼幾個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後世對他們的評價或褒或貶,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們在當時的地位。在西方列強通過鴉片戰爭開始殖民清帝國時,落後的封建地主階級也曾試圖去自救,以至於一度出現了所謂的「同光中興」。在晚清的歷史舞臺上,「四大名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的。具體是哪四位目前仍有一些爭議,但支持較多的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這四位。不僅如此,這四人也是歷史課本上倡導「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

一句「為官當學曾國藩」,就足以說明此人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立功、立言、立德,曾國藩做到了;出將入相他也做到了。作為活躍在近代社會的傳統士大夫,曾國藩雖然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但大多數人都對其持肯定態度。左宗棠對國家和民族最大的貢獻,無疑是率領湘湖子弟擊敗入侵者、收復新疆,僅這一件功勞就足以讓他躋身於晚清能臣的第一梯隊。作為慈禧太后最信任度的漢族大臣,李鴻章在近代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力不必多說,後人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較為嚴重。

作為「武漢城市之父」,張之洞這位洋務派在近代創辦了一大批的軍用和民用工業,還創辦了多所大學的前身,比如武漢大學和南京大學。但是這位稍顯「低調」的名臣,在其他三位的耀眼光芒下,總讓人覺得略遜一籌。更加讓人疑惑的是,同為晚清名臣的他,居然推舉過李鴻章當中國的總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眾所周知,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慈禧太后曾以光緒帝的名義向11個資本主義列強宣戰。這些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幾乎瓜分了全球所有已知土地。

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的舉動看著很霸氣,但執行起來卻根本不可能。為了防止自己在華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英國人便開始尋求同清帝國的封疆大吏達成合作。讓一群清政府任命的官員抗旨投敵,這看似荒唐的想法卻真的被實現了。慈禧太后將聖旨下達到各地方後,各地的總督和巡撫紛紛抗命。兩江總督劉坤一曾私下對幕僚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這在帝制時代下,無疑是謀反的言論。相比之下,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態度更加堅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徐梵澄所著的《蓬屋說詩》第十六則中甚至記載了張之洞將慈禧罵作「老寡婦」。連慈禧最寵信的心腹、溥儀的外公榮祿都曾告訴李鴻章:「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各地的封疆大吏紛紛抵制中央的命令,由此可見這道向全世界開戰的命令有多麼的荒唐。在英國的周旋下,與參戰國達成協議的封疆大吏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這幾個人控制了大清版圖的東南半壁,因此這份協議被稱為「東南互保」協議。

這份協議籤訂後,義和團的影響範圍被控制在了河北和山東一帶,八國聯軍一路打進北京城,嚇得慈禧太后連忙帶著光緒皇帝「西狩」。連帝國的皇帝和實際掌權者都開始流亡了,這些隔岸觀火的封疆大吏自然要做好一切準備,比如太后和皇帝在逃命的路上沒了怎麼辦?為了應對這一可能,這群封疆大吏自然需要推選一個預備的最高領袖。大家都是清廷的大臣,立一個皇帝顯然是無法達成共識的。再加上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推舉一位總統來穩定大局是有必要的。

作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封疆大吏,李鴻章自然是最具聲望的,於是張之洞為了避免有人想推薦他,索性自己直接推薦李鴻章了。於是,近代史上看似荒唐的一幕出現了: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逃命,一群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商量他們死後誰來當總統。「東南互保」的出現,使得清廷的權威大打折扣,地方擁兵自重做大做強的局面開始出現。值得一提的是,當李鴻章成為總統候選人之後,其幕僚曾邀請孫中山前來效力:「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假若當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當真死在了逃亡途中,中國的民主時代是否會在1900年開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相關焦點

  • 慈禧向11國列強宣戰後,為何出現東南互保局面?李鴻章差點成總統
    1900年慈禧太后所遭遇的東南互保,其實和1644年明朝崇禎皇帝所遇到的情況一樣尷尬。自己王朝的封疆大吏們,一個個不願意來保護自己了。1644年,當李自成打到了昌平時,崇禎向天下將領們發出了勤王令,結果沒有一個將軍願意來救崇禎,最終讓李自成攻入京城,滅亡了明朝。
  • 為何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只有李鴻章惡評最多?
    然而亂世也是孕育英雄的時代,我們中華民族也從來不缺少英雄,雖然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雖然是大地主階級,為了拯救民族國家於水火之中,清政府中還是湧現出了使之中興的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他們領導的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中國開啟自身工業化的開端。
  • 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為何仰頭長嘆?李鴻章意識到了什麼?
    當時的李鴻章狀態 李鴻章出生於公元1823年,死亡於公元1901年,按照這個時間算的話,是李鴻章1896年風燭殘年並且訪問德國的時候,距離李鴻章去世也僅僅有5年之遙。 換句話來說,這個時候的李鴻章早已經變成了老人,一個老人究竟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 盛宣懷是李鴻章在商場上的代言人?和張之洞比,李鴻章的實業更強
    所以說從個人私德角度來說,李鴻章是遠遠比不上張之洞的。但是從對當時的清朝貢獻上來說,李鴻章卻比張之洞要強一些。 後來左宗棠和李鴻章關於塞防和海防發起了爭論,李鴻章主張放棄新疆,他認為有這個錢,還不如多買幾艘軍艦去壯大他的北洋艦隊。 這話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當時清朝的主要對手是從海上過來的。不過說放棄新疆這麼大一塊地盤,李鴻章差點成了千古罪人。幸虧左宗棠固執己見,這才收復了新疆。
  • 清政府能造軍艦,李鴻章為什麼非要拼命買船裝備北洋水師
    而且,這艘軍艦,主炮為口徑260毫米的克虜伯後膛炮,兩門副炮為口徑150毫米的克虜伯火炮,還配有速射炮、機關炮以及魚雷發射管。這是清政府造得最牛的軍艦了。買來的鎮遠號呢?所以,李鴻章的意見,當然是繼續買歐洲的穹甲巡洋艦。後來,清政府兩不得罪,福建船政別造三艘了,就造一艘;而李鴻章的北洋可以繼續買,但少買點兒,就買四艘吧。可以發現,李鴻章的北洋是佔了上風的。原因不是朝廷有多喜歡李鴻章,而是因為主事福建的左宗棠死了。所以,福建勢力自然就爭不過李鴻章。
  • 70多歲的李鴻章訪美時自創「李鴻章雜燴」,令外國人讚不絕口!
    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軍」。李鴻章的一生可謂是不平凡的一生,曾參與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
  • 張之洞:清王朝頭號掘墓人?
    屈指算來,張之洞在北方做了3年巡撫,在南方做了22年總督,在軍機大臣任上3年。他的這份履職表雖比李鴻章差些成色,但相比同輩官員已是十分光彩,若非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倚重,是無法想像的。 戊戌變法之前,張之洞是穩健的洋務派分子,他多次疏陳興利革弊的諸項事宜,著《勸學篇》,為光緒皇帝所倚重,他舉薦的嫡系親厚弟子楊銳被任命為軍機章京,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 李鴻章訪問美國: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他說了一句讓人心酸的話
    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始終代表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也歷來備受後人的爭議,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代表清政府籤訂很多不平等條約。但作為當時的執政者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到慈禧太后耳中,她都流下眼淚:我大清再無能人與外國人外交。
  • 李鴻章巨貪成性,用20年建水師,5小時被滅,為何有人為他叫屈
    我們先來看看李鴻章的家產。有人說了,人家的家產是俸祿和賞金賺來的,有什麼可說的。如果真是這樣,當然無話可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如果不是正路來的呢,如果因取財而拿國家利益交換呢?李鴻章沒被清算,也沒被清政府抄過家,也就是說,沒有外人為他盤點一下家底。
  • 清朝學政和主考是什麼官,為何會讓李鴻章抱憾終生
    在李鴻章七十七年的一生中,除了北洋水師甲午折戟之外,最遺憾的就是未曾出任過一次學政和主考。 李鴻章一生波瀾壯闊,年輕時組建團練掃蕩敵寇,晚年興辦實業、組建水師,身份顯赫時人稱宰相,系大清榮辱於一身。為何到了晚年反而格外在乎學政、主考這樣的小官呢?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於是,李鴻章選擇讓列強從中斡旋。至於斡旋的國家,李鴻章選擇了美國,找到了前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格蘭特提出了將琉球群島一分為三的方案,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北部五島劃歸日本,中部琉球群島劃歸琉球財團,南部宮古島和八重山群島劃歸中國。
  • 張佩綸彈劾李鴻章、馬尾戰敗,李鴻章為何將女兒嫁給他?
    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在越南觀音橋被清軍打敗。法國內閣派海軍中將孤拔為艦隊司令,從北部灣率領艦隊北上。其目的是奪取福州、雞籠(基隆)作為抵押,向清政府索取戰爭賠款。而此時,清政府則派出平時喜歡談論軍事的張佩綸,以三品卿銜擔任會辦海疆事宜欽差大臣,到福州馬尾(馬江)部署沿海戰備。
  • 洪秀全雖沒能滅清朝,卻讓一支消沉200年勢力復活,大清想哭了
    至於直隸總督這一核心要職,更是不許漢人(沒有入旗之漢人)插手,而是滿蒙貴族壟斷。 可以說,從1644年清軍入關定鼎天下到1851年金田起義,中間200多年,漢族勢力一直受到壓制,一點脾氣都沒有。
  • 甲午戰爭有沒有打贏的可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要不籤約就能勝
    而且消耗太大,後續士兵根本供不上,這還沒有對比訓練,陣型,士兵素質因素。再加上軍費耗費巨大,清政府根本無以為繼,所以,繼續打下去清軍是毫無勝算的。二、既然硬戰不行,那能不能遷都,然後繼續跟日本人死磕,耗死他們呢?
  • 李鴻章都一把年紀了,還有腿疾,慈禧太后為什麼還送小美女給他?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9期:甲午戰爭前夕,李鴻章通過各種方式籌軍費的努力,均告失敗。或許是慈禧太后實在過意不去,在得知李鴻章的老寒腿又犯了之後。既沒有派御醫診治,也沒有送來靈丹妙藥,而是送了個宮女紅兒。
  • 李鴻章因膝下無子養了個繼子,後來連生兩子,是怎樣對待繼子的
    那麼李鴻章是怎麼對待繼子的呢?他沒有因為自己有了血脈而冷落繼子,反而是拿他當自己的「大兒子」一樣對待。為了不辜負六弟的恩情,他一直沒有忽視對繼子的教育。20歲時,他給繼子找了很多老師,甚至讓他去了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讀書。由此可見,他是非常重視自己的繼子的。
  • 中美浮夢錄|庚子1900:義和團運動與美軍打進紫禁城
    清政府雖然沒有對列國宣戰,但對義和團圍攻使館區的行動卻也沒有阻止,甚至加以鼓動,這樣一來,就構成了嚴重的外交事件。被圍困的美國公使館一角。圍困持續了將近兩個月,被圍困的人拿騾子當食物,睡在地上或椅子上。使館區守衛部隊總計7人陣亡,11人受傷。各國公使館也沒有坐以待斃。
  • 一代名臣郭嵩燾給大清朝貢獻不少,為何就沒有受諡呢?
    比如,曾國藩是「文正」,李鴻章是「文忠」,左宗棠、張之洞是「文襄」。有些大臣被冤殺,可以追諡。如明代的于謙先,追諡為「隸愍」,萬曆年間改為「忠肅」。反之,如果一位大臣得到很高的諡號,但後來被清算,就要奪諡。如張居正「文忠」,後被萬曆帝去除,到崇禎帝又恢復。
  • 為何晚清名臣李鴻章死不瞑目?周馥用手撫其眼瞼,李鴻章才閉上眼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屈辱、賠款最大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代表清政府在條約上簽字,李鴻章為此背負賣國賊的惡名。其實,《辛丑條約》源於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慈禧、光緒兩宮逃亡,中國面臨被佔領和瓜分的民族危機。八國聯軍入京,源於義和團攻打使館,各地濫殺教民,清政府還向西方各國宣戰。
  • 一直以賣國賊身份釘在恥辱柱的李鴻章,為何最近開始有人洗白他?
    「東方俾斯麥」捏造了一堆大多有關李鴻章的神話。當年李鴻章嫁女的時候,光是嫁妝就能嚇死人,銀子如流水。影視劇中的李鴻章則是略有保守,劇中是一個為國為民嘔心瀝血扶著的飄搖不定末代王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