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時局動蕩,總會有那麼幾個人物登上歷史舞臺,後世對他們的評價或褒或貶,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們在當時的地位。在西方列強通過鴉片戰爭開始殖民清帝國時,落後的封建地主階級也曾試圖去自救,以至於一度出現了所謂的「同光中興」。在晚清的歷史舞臺上,「四大名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的。具體是哪四位目前仍有一些爭議,但支持較多的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這四位。不僅如此,這四人也是歷史課本上倡導「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
一句「為官當學曾國藩」,就足以說明此人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立功、立言、立德,曾國藩做到了;出將入相他也做到了。作為活躍在近代社會的傳統士大夫,曾國藩雖然也有被人詬病的地方,但大多數人都對其持肯定態度。左宗棠對國家和民族最大的貢獻,無疑是率領湘湖子弟擊敗入侵者、收復新疆,僅這一件功勞就足以讓他躋身於晚清能臣的第一梯隊。作為慈禧太后最信任度的漢族大臣,李鴻章在近代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力不必多說,後人對他的評價兩極分化較為嚴重。
作為「武漢城市之父」,張之洞這位洋務派在近代創辦了一大批的軍用和民用工業,還創辦了多所大學的前身,比如武漢大學和南京大學。但是這位稍顯「低調」的名臣,在其他三位的耀眼光芒下,總讓人覺得略遜一籌。更加讓人疑惑的是,同為晚清名臣的他,居然推舉過李鴻章當中國的總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眾所周知,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慈禧太后曾以光緒帝的名義向11個資本主義列強宣戰。這些國家是當時最強大的,幾乎瓜分了全球所有已知土地。
慈禧太后向全世界宣戰的舉動看著很霸氣,但執行起來卻根本不可能。為了防止自己在華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英國人便開始尋求同清帝國的封疆大吏達成合作。讓一群清政府任命的官員抗旨投敵,這看似荒唐的想法卻真的被實現了。慈禧太后將聖旨下達到各地方後,各地的總督和巡撫紛紛抗命。兩江總督劉坤一曾私下對幕僚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這在帝制時代下,無疑是謀反的言論。相比之下,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態度更加堅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徐梵澄所著的《蓬屋說詩》第十六則中甚至記載了張之洞將慈禧罵作「老寡婦」。連慈禧最寵信的心腹、溥儀的外公榮祿都曾告訴李鴻章:「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各地的封疆大吏紛紛抵制中央的命令,由此可見這道向全世界開戰的命令有多麼的荒唐。在英國的周旋下,與參戰國達成協議的封疆大吏有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這幾個人控制了大清版圖的東南半壁,因此這份協議被稱為「東南互保」協議。
這份協議籤訂後,義和團的影響範圍被控制在了河北和山東一帶,八國聯軍一路打進北京城,嚇得慈禧太后連忙帶著光緒皇帝「西狩」。連帝國的皇帝和實際掌權者都開始流亡了,這些隔岸觀火的封疆大吏自然要做好一切準備,比如太后和皇帝在逃命的路上沒了怎麼辦?為了應對這一可能,這群封疆大吏自然需要推選一個預備的最高領袖。大家都是清廷的大臣,立一個皇帝顯然是無法達成共識的。再加上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推舉一位總統來穩定大局是有必要的。
作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封疆大吏,李鴻章自然是最具聲望的,於是張之洞為了避免有人想推薦他,索性自己直接推薦李鴻章了。於是,近代史上看似荒唐的一幕出現了: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逃命,一群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商量他們死後誰來當總統。「東南互保」的出現,使得清廷的權威大打折扣,地方擁兵自重做大做強的局面開始出現。值得一提的是,當李鴻章成為總統候選人之後,其幕僚曾邀請孫中山前來效力:「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假若當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當真死在了逃亡途中,中國的民主時代是否會在1900年開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