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故鄉,朋友相逢,人來客往,總會沏茶待之。茶不只是一種飲料,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經形成一種茶文化。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很多文人騷客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一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說:「中國人幾乎是無地不喝茶,家裡喝,茶館喝,自斟自飲,與人共飲,開會時喝,解決糾紛時喝,早餐之前喝,半夜也喝。」林語堂好茶,他在《茶與交友》一文中說,飲茶已成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媒體。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說:「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認為飲茶會使每個人的情緒振奮,精神也會好起來。他喜歡品茶但更喜歡「論茶」:「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飲茶也是老舍先生的嗜好。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老捨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創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許茶能夠給文人的帶來詩興筆意,有啟迪文思的特殊功效,以致後來老舍寫出了著名的話劇《茶館》。老舍好客、喜結交。他移居雲南時,一次朋友來聚會,請客吃飯沒錢,便烤幾罐土茶,圍著炭盆品茗敘舊,來個「寒夜客來茶當酒」。
茶是飲料?是伴侶?是靈感繆斯?看作家們對茶的那份偏愛,和他們與茶的那份「緣分」。
茶的確是一種好東西。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寫作《喝茶》一文,無情地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雖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不是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魯迅先生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魯迅先生經常是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其實除了評茶師,喝茶並不需要特別的感受,很多人只要能喝到茶,尤其是喝上好茶,便會愛上它,而且喝茶會慢慢上癮。
張愛玲也好茶,她筆下的「茶」範疇不光廣,且過細有韻。張愛玲自己嗜茶,以至於她的女主角們也常與茶打交道。從珍藏茶壺、就壺嘴品茗、英式下戰書茶、從玻璃杯衝泡、用蓋碗喝之到洗筷子、塞耳朵眼以及杯沿的胭脂漬等令人低回不已的故事裡,不難找到她對茶的留戀與品茗主張。從她筆下對曼楨、嬌蕊、銀娣、敦風等很多女人與茶有關的描寫,我便已發現,張愛玲更像一個茶人,比茶研究者還懂茶,她能夠從茶味中提煉出諸多的思想。
茶成了作家們生活中一件韻事、一大樂趣,品茗為作家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情趣,增進了心性修養,喝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茶以詩名,茶以文傳。作家們向來對茶有著絲絲不斷的濃情,不僅自己與茶融為一體,還將茶文化輸入中國文化的血脈裡。飲茶可以讓人擁有一份純淨怡然的心境,一份寧和清心的心情,一份清靜素淡的心態。作家們品茶、詠茶,實質上是一種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喝茶雅在品,在品茶的同時,何嘗不是在品味人生呢。
回復對應數字,查看相應文章。
01《天珠圖案,以及給人們帶來的益處》
02《適合女人戴的手串》
03《不同的人「佩戴」不同的佛珠》
04《108顆珠 每一顆的含義》
05《盤佛珠的「四大境界」》
06《鳳眼菩提背後的哭泣》
07《玉鐲摔碎後的幾種補救方法》
08《佛珠色彩搭配方法》
09《愛戴佛珠的人「善根深厚」》
10《配佛頭、計數器、卡子、的用處。》
11《各種木質手串對人體的益處》
12《最適合送他(她)的手工飾品》
13《海洋珍寶-玳瑁》
14《四大名玉「綠松石」,唯一以「石」命名的玉》
15《珠子為什麼要盤》
16《天珠圖案,以及給人們帶來的益處》
17《DIY編繩》
淘寶網站連結 點擊下面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