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悟人生 飲茶也會上癮,大作家們的那份「茶緣」

2021-02-17 古玩兒

中國是茶的故鄉,朋友相逢,人來客往,總會沏茶待之。茶不只是一種飲料,更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經形成一種茶文化。茶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很多文人騷客都以崇茶為榮,特別喜好在品茗中,吟詩議事、弈棋作畫,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一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說:「中國人幾乎是無地不喝茶,家裡喝,茶館喝,自斟自飲,與人共飲,開會時喝,解決糾紛時喝,早餐之前喝,半夜也喝。」林語堂好茶,他在《茶與交友》一文中說,飲茶已成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媒體。他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說:「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認為飲茶會使每個人的情緒振奮,精神也會好起來。他喜歡品茶但更喜歡「論茶」:「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


飲茶也是老舍先生的嗜好。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老捨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創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許茶能夠給文人的帶來詩興筆意,有啟迪文思的特殊功效,以致後來老舍寫出了著名的話劇《茶館》。老舍好客、喜結交。他移居雲南時,一次朋友來聚會,請客吃飯沒錢,便烤幾罐土茶,圍著炭盆品茗敘舊,來個「寒夜客來茶當酒」。

茶是飲料?是伴侶?是靈感繆斯?看作家們對茶的那份偏愛,和他們與茶的那份「緣分」。

茶的確是一種好東西。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寫作《喝茶》一文,無情地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雖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不是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魯迅先生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魯迅先生經常是一邊構思寫作,一邊悠然品茗,他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其實除了評茶師,喝茶並不需要特別的感受,很多人只要能喝到茶,尤其是喝上好茶,便會愛上它,而且喝茶會慢慢上癮。


張愛玲也好茶,她筆下的「茶」範疇不光廣,且過細有韻。張愛玲自己嗜茶,以至於她的女主角們也常與茶打交道。從珍藏茶壺、就壺嘴品茗、英式下戰書茶、從玻璃杯衝泡、用蓋碗喝之到洗筷子、塞耳朵眼以及杯沿的胭脂漬等令人低回不已的故事裡,不難找到她對茶的留戀與品茗主張。從她筆下對曼楨、嬌蕊、銀娣、敦風等很多女人與茶有關的描寫,我便已發現,張愛玲更像一個茶人,比茶研究者還懂茶,她能夠從茶味中提煉出諸多的思想。


茶成了作家們生活中一件韻事、一大樂趣,品茗為作家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情趣,增進了心性修養,喝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茶以詩名,茶以文傳。

作家們向來對茶有著絲絲不斷的濃情,不僅自己與茶融為一體,還將茶文化輸入中國文化的血脈裡。飲茶可以讓人擁有一份純淨怡然的心境,一份寧和清心的心情,一份清靜素淡的心態。作家們品茶、詠茶,實質上是一種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喝茶雅在品,在品茶的同時,何嘗不是在品味人生呢。

回復對應數字,查看相應文章

01《天珠圖案,以及給人們帶來的益處

02《適合女人戴的手串

03《不同的人「佩戴」不同的佛珠

04《108顆珠 每一顆的含義

05《盤佛珠的「四大境界」

06《鳳眼菩提背後的哭泣》

07《玉鐲摔碎後的幾種補救方法》

08《佛珠色彩搭配方法》

09《愛戴佛珠的人「善根深厚」》

10《配佛頭、計數器、卡子、的用處。》

11《各種木質手串對人體的益處

12《最適合送他(她)的手工飾品

13《海洋珍寶-玳瑁

14《四大名玉「綠松石」,唯一以「石」命名的玉

15《珠子為什麼要盤

16《天珠圖案,以及給人們帶來的益處》

17《DIY編繩》

淘寶網站連結 點擊下面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茶中有禪、人借茶悟,一杯清茶悟人生
    中國人喜歡茶,已越數千年;文人名士飲茶,佳話留齒香。遠的不說,就現代而言,魯迅先生愛喝茶,他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林語堂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說「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走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如果只把飲茶當作口福之樂,那還沒有真正懂得飲茶之道。茶這個字,拆開的筆畫就是:人在草木間。
  • 茶如人生,淡雅一世
    一杯綠茶,看著茶葉在杯中翻騰,飄出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肺,看著茶葉在杯中浮沉,茶色的變化,喝一口,細細的品味著茶味的苦澀甘甜,體悟著人生的浮生得失、起伏,榮辱,品淡人世的苦樂、炎涼。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愛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風,一杯清茶,三味一生。
  • 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
    傳統的中國茶,神奇的東方樹葉。五千年的傳承,散發出閃亮的文化光輝,一浸一泡中,沉澱出歲月特有的韻味。品千年茶道,悟智慧人生。「茶」字筆畫構成是「人在草木之間」。茶講名,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道」妙不可言,「名」亦不可言盡;茶講色,其有翠綠、杏黃、杏紅、橙黃、中國紅、琥珀色、幹紅等豐富多彩,茶言以觀色,以茶論人,以茶識人;茶講溫度,茶溫不同味道亦不同,飲一口回味無窮;茶講味,或香或甜、或苦或澀,或濃烈或柔和,人生百味盡在其中,需要你細品。
  • 韓庚杭州覓茶緣,用心尋覓一杯好茶
    韓庚亮相覓茶緣,型男魅力盡顯天虹這是要炸了嗎,現場全是音浪,人頭攢動,這麼強的粉絲團,引來各大媒體與杭州市民的翹首期盼。在現場的安保人員和經紀人奮力開道後,韓庚湧入並熱情的與粉絲打招呼,親切溫柔,魅力盡顯。
  • 東方國藝.老舍茶館 |小飲茶會:雅致生活系列之花式調飲茶回顧
    10月12日下午,北京老舍茶館聯袂東方國藝文化教育研修院合作舉辦了第216期小飲茶會
  • 茶酒畫,滿滿的人生味
    酒,熱烈、香醇,是「精神之液,靈魂之飲」;茶,自然、恬淡,是「最溫柔蘊藉、最富詩意的飲品」。喝酒、飲茶是文人摯愛之雅事,在黃永玉作品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很多茶、酒的影子,每每品味他的這些逸趣橫生的茶酒畫,就如喝茶品酒一般,大俗大雅,大徹大悟!
  • 品性如茶,茶悟人生——周瘦鵑與茶的不解之緣
    他愛茶,見慣了茶客往來,聽慣了市音嘲哳,品慣了各色蘇茶,過著飲茶人生。相較其文而言,這種衝淡的品性如茶香屢屢,讓人敬佩。工作上的良朋佳侶在上海期間,周瘦鵑著作等身,身兼數職,「吾們這筆耕墨耨的生活,委實和苦力人沒有甚麼分別,不過他們是自食其力,吾們是自食其心罷咧。」
  • 看看這些茶酒畫,滿滿的人生趣味!
    喝酒、飲茶自古就是文人摯愛的雅事,在畫家黃永玉作品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很多茶、酒的影子,每每品味他的這些逸趣橫生的茶酒畫,
  • 為什么喝茶會上癮?是好是壞?
    很多老茶客都有這樣的體驗,茶齡越長,對茶的依賴性也就越高。幾乎每天都要喝茶,一天不喝就難受得慌,越來越追求茶的品質,會自然而然地將更多的錢花費在茶葉上。今天阿呆就給茶友們揭開茶癮背後的真相!為什么喝茶會上癮喝茶上癮是有科學依據的,茶葉中含有的咖啡因是讓人成癮的最重要的因素。研究表明,長期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會增加腺苷感受器的數量。
  • 徑山茶緣
    今天,品飲新茶的喜悅之後,想把這篇小文和大家分享,希望您也能愛上徑山茶、愛上徑山寺,愛上宋代點茶。《我的徑山茶緣》     -觀合2018年12月28日。臺北。徐州路46號。市長官邸。下午兩點半。陽光正好。
  • 茶文化,從泡一杯茶開始
    手執一杯茶,品味著四季的蘊味,品淡出人生的精彩。 有的人習慣在睡前泡一杯綠茶,看著茶葉在杯中翻騰,飄出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肺,看著茶葉在杯中浮沉,茶色的變化,喝一口,細細的品味著茶味的苦澀甘甜,體悟著人生的浮生得失、起伏,榮辱,品淡人世的苦樂、炎涼。
  • 吃茶與飲茶
    唐代上流社會飲茶追求真香真味 但南方民間還在「吃茶」唐 .邢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唐代人究竟是如何用茶的呢?準備用茶時,把茶餅從籠子裡取出來炙烤後,用小榔頭砸成小塊,放進茶碾子裡碾碎,然後再用銀羅子羅,羅好的茶末就落在銀羅子下層的盒子裡。其他的器具有的是煎茶時使用的,有的用來放鹽。水燒好後,通過觀看水的情況來判斷水溫,「一沸」時(氣泡如魚目)要把水舀出來一瓢,「二沸」時(氣泡如連珠)把茶末投下去,在「三沸」前(氣泡如騰波鼓浪)要把舀出來的水再加進去,過了「三沸」水就不能喝了。
  • 「茶中有詩意,詩中有茶味」,明朝如何在茶詩中展現出飲茶文化?
    飲茶這項活動雖然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活動,但是顯然相對於只把茶葉當做生活調劑品的普通百姓,飲茶這項活動在文人的生活中更為重要。文人墨客創造出來茶道思想,規定了一系列衝茶泡茶的規範,並且他們在品茶中品味自己的道,人生的道以及自然萬物的道,而在品悟中會得到許多新思想和啟發,因此創作出了許多詠茶詩歌,後世的人也能從這些詩歌中體會到當時的飲茶文化。
  • 飲茶 | 如何防醉茶?
    喝酒會醉,飲茶也同樣會醉。醉茶多在空腹之時,飲了過量的濃茶而引起的。
  • 問茶 ▎喝透人生三道茶
    一杯茶,端起時需要緊緊地握住,放下時就輕輕地鬆開,才是參透了茶道之法,也是悟透了人生真諦。雲南人愛喝茶,聚集著二十幾個民族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酷愛、品飲著雲南的茶。雲南與茶有著太深的淵源,不僅是茶樹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心動魄的道路之一——茶馬古道的發源地。
  • 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
    飲茶者,眾生芸芸;知茶者,眾生渺渺!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道發祥地,茶道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先決條件:其一,廣為種植;其二,普遍飲用。因此,它不只是一門藝術,更是一條悟「道」的路,這也是稱為「茶道」而不成為「茶藝」之所在。歷史上達官顯貴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誇顯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見性成佛。
  • 一晌茶談,​道是茶緣
    幾杯工夫茶入口,賓主之間的距離便會拉近了許多。立春過後,正當春意融融,茶樹嫩芽初見之時,來自汕頭TV的【工夫茶約】欄目組和廣東稅務系統的採訪組,相繼與王維毅老師進行預約做了專門的茶訪談。以下是部分訪談及編輯摘錄——確切地說,王老師他愛茶,尤其鍾愛工夫茶;他好客,尤其偏好愛茶之客。
  • 飲茶之悟茶境
    茶好、水靈、具精和恰到好處的衝泡技巧,自然造就了一杯好茶。
  • 春茶飄香,你真的會健康飲茶嗎?
    「飲茶一分鐘,解渴;飲茶一小時,休閒;飲茶一個月,健康;飲茶一輩子,長壽。」這是茶界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的一句名言。的確,喝茶養生是中國人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抗癌、保護心血管、防輻射、抗過敏、防老年痴呆……近年來,關於茶葉健康功效的研究越來越多,似乎人們許多健康問題都可以靠一杯茶來化解。
  • 喝酒與飲茶 是人生不同的境界
    花看半開,酒飲微醺,大度之人,必當豪爽,必會盡興暢聊,開懷暢飲。愛酒的人,性格開朗大度、不拘小節。當你青春正盛,那時的酒裡有熱血、有理想,有著闖蕩天地間的熱血!當你步入中年,那時的酒裡有責任、有壓力,有最後一絲闖蕩天地間的勇氣。喝的是醬香白酒,愛的是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