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識食務者」看到寫潮州萊的文章,篇幅很長很詳細,現與大家共享,3年前本人也利用業餘時間編輯了潮汕小吃60篇【合集】60種超經典潮汕小吃大盤點,一定不能錯過(點開連結可以看),這次我把潮州萊的前世、今生分二篇分享,希望大家喜歡!
在很多人眼裡,潮菜就是牛肉火鍋、牛肉丸、海鮮、打冷以及各種小吃。然而,這些並不能代表潮菜的全貌,潮菜遠不止這些。
潮州菜的前世
之前,用潮州菜這個詞,很多潮汕人就跳起來了,說怎麼可以只提潮州菜,明明還有汕頭、揭陽,應該介紹潮汕菜才對!
其實,此潮州非彼潮州。
潮州是舊時潮汕地區的稱呼,轄區稱為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豐順,除了豐順現在已被歸入梅州外,其他地方跟現在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的區域是基本能對上的。
潮州八邑
也正因如此,以前潮汕地區的商幫會被稱為潮州幫口,在各地的會館稱為潮州會館。而作為一個存在已久的菜系,一般正規叫法都還是會沿用潮州菜這個稱呼,包括目前粵菜分出來三個菜系,也是廣府菜,東江菜(客家菜)以及潮州菜。像很多香港電影裡,稱呼潮汕人也是「潮州人」。所以,很多時候,潮州是泛指整個潮汕地區,而不是單指現在的潮州市。
話說回來,潮州菜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聲譽?
如果單純以地域劃分來理解潮州菜,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個問題。潮州菜形成的原因非常複雜,不僅包括地域的因素,諸如物產、族群構成等因素,也包括了歷史上遷徙與貿易活動等帶來的各種文化衝擊與交流。
一、豐富的物產與挑剔的嘴
縱觀國內外各大菜系,我們都不難發現,菜系一般先以地域劃分。
為什麼呢?因為地域性是菜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菜系是各種原因長年累月形成的,在物流並不發達的古代,地域決定了物產,物產又決定了菜系的食材選擇範圍,也很大程度影響了烹飪的思路。
按黃挺的《潮汕史》描述,潮汕整體區域約10346平方公裡,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北、西北多高山,東南臨海,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且海岸線相當長,因此潮汕靠海的優勢,給潮汕人的食材清單裡帶來了不可或缺的各類漁獲,這也是很多人對潮汕的最主要印象。
但潮汕的地理特點還不僅僅是靠海,潮汕水網密布,區域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主幹河流,也帶來了河流衝刷與沉澱下來廣袤平原,給予了潮汕地區農耕的優越條件,因此,各種穀物所做的粿,也就應運而生。
而山地資源也同樣豐富,鳳凰山、峨嵋嶂、蓮花山等海拔1000m以上的山有二十餘座,其中鳳凰主峰烏髻山海拔1498米,是潮汕地區海拔最高的山峰。綿長的海岸線、密布的水網、廣袤的平原加上林立的山地,如此多樣的地理環境,加上緯度落在北回歸線上,充足的陽光與豐沛的雨水,帶給了整個潮汕地區豐富的物產及多樣性的食材,這些都是潮菜最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潮汕特產地圖
而且由於物產豐富,潮汕人長期跟各種各樣的食材打交道。食材多了就有得挑,因此潮汕的飲食文化裡,會特別注重時令與新鮮度,儘量選擇在每一樣食材最合適的時間來吃,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對「鮮」的執念。如《南澳漁名歌》,就把每個月應該吃什麼海鮮,編成潮汕歌仔(當地民謠的一種形式):是誰認得天頂星?是誰認得海魚蝦?相伴月華有七星,南辰北鬥出秋夜。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海底魚蝦真正多,惡霸歹魚是賴哥。海蜇頭戴大白帽,海龜身上穿烏襖。
這裡出現的帶魚、春只、黃只、巴浪、馬鮫、鯧、沙尖、赤棕、紅魚等等都是潮汕常見的漁獲,潮汕的菜市場魚販攤位也是佔了很高的比例,各種各樣漁獲琳琅滿目。下圖左下角的野生龍躉魚頭和魚身,像這種體型巨大的魚,在別的地方菜市場也是很難見到的。
野生龍躉與魷魚
各色海鮮
而潮汕對海鮮就有食諺語曰「一鮮二肥三當時」,可以說是對海鮮食材挑選的總則,非常強調時令,在特定的時節吃應季的食物,可以說挑剔,但也可以說是對食材與美食的極致追求。
二、種族交融與飲食習慣
說美食為什麼要講種族構成?因為這一點不明白,你可能很難理解一個沿海人群,為什麼在食材清單裡既有那麼多海鮮,又有那麼多的米製品,同時又還能看到古時一些中原飲食習慣的影子。
現在的潮汕人,其實是經歷了多次族群的交融的,一般潮汕先祖的研究文獻裡,會認為潮汕人是疍家、畲族、俚族、漢族等的後裔,其中中原南遷的漢族是潮汕人的主幹。
以上族群,除了一脈是歷史久遠的俚族,因為被同化的比較徹底,因此在潮汕的飲食習慣裡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其餘幾支族群,都對潮汕的飲食習慣,有著巨大的影響。
1.疍家
潮汕疍家屬於百越的一支,可以追溯的記錄至少可以到晉朝,《廣東通志》說晉朝時,廣東不服中央管轄的疍人多達5萬餘戶,惠州、潮州一帶「尤多」。疍家人即水上民族,《潮陽縣誌》記載的是,疍家人陸上沒有室廬,不事耕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魚為生。按《潮嘉風月記》的記載,潮汕疍家有麥、濮、吳、蘇、何、顧、曾7個姓氏。雖目前大部分疍家人已被漢化,但這一脈仍可以視為潮汕人海洋文化的淵源了,而說到食材上,各種漁獲食材與海捕活動,自然也和疍家密不可分,在潮菜中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
疍家歷史圖片
2.畲族
另一脈的畲族屬於遊耕民族,畲族認為自己的起源是潮州鳳凰山,後才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然而目前畲族是否作為潮汕本地土著的說法仍存在爭議,因為關於畲族遷入潮汕的記錄,最早僅能追溯至唐朝初年。
但不論是否以本地土著看待,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畲族對潮汕文化的深遠影響。按張新民老師觀點,畲族對於潮汕來說,可以說是潮汕的大陸文化、農耕文化與稻文化的淵源。畲族的嘗新節,就是以新米為祭祀物,傳說中,稻米原為天庭的珍珠米,畲族始祖盤瓠不忍子民挨餓,就從天庭上偷回稻穀,後被天庭追殺,盤瓠最後被打落在潮州的鳳凰山,稻穀也撒了,最終將稻種帶給了人間。
而農耕文化帶給潮汕的,不僅僅是以上的這則傳說,還有祭祀文化,潮汕的大大小小時節應該不下三十個,每個時節的祭祀對象又不同,從而催生了以各種穀物為原料的祭祀粿品,種類之多,祭祀用途區分之細,不要說外地人,作為本地後生都很難一一認全。
例如從粿粉的來源,就包括了米粉、糯米粉、麥粉、薯粉等等,用一種還是多種,比例不同,發酵與否,做法差異,都可能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粿品,例如甜粿與錢仔粿,都是糯米做的,但做法不同配料不同,就是不同的粿了,前者很多時節會用到,後者一般是潮陽地區用於七月半。而如果再往裡頭加一些別的食材,又會衍生出新的粿品出來,例如大家熟知的鼠殼粿,就是加了鼠殼草;菜頭粿,就是加入了白蘿蔔;揭陽的桌球粿,則是加入了檳醅麩;荷蘭薯粿,就是往裡頭加了土豆泥。而即使粿粉成分相同,餡料不同也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例如無米粿(韭菜餡)、芋泥粿以及筍粿,就是粿皮相同,粿餡不同。
這些粿的誕生,與畲族的祭祀文化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
鼠殼粿
3.北方漢族移民
除了俚、疍、畲幾族,潮汕人的主幹構成還是漢族移民。
自秦開始,潮汕迎來數次北方漢族的遷入,在這些南遷的漢族中,由中原直接遷入潮汕的,一般稱為「河老」。按饒宗頤先生的說法,河老主要是來源於河東地區,指的是自唐初到潮、泉一帶平「蠻僚」之亂的陳政、元光父子及其所帶將卒。另一支是先經由閩,再轉遷入潮汕,一般被稱為「福老」。這個詞便是指由閩遷入潮汕的中原漢族後裔。後者一般被認為是構成現在潮汕族群的主幹。
遷徙除了帶來了更多先進文化的衝擊以及本地土著的漢化,也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飲食文化,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潮州魚生,其實是唐代及唐以前的中原文化,我們有個成語叫金齏玉膾,其中的膾就是指的魚生,齏則是薑絲等配菜,因為薑絲是黃色的,所以叫金齏,而魚生透明如玉,所以叫玉膾。除了金齏玉膾,跟膾有關的成語還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炙人口」等等,可以看出膾食這種薄片生吃方式在古時是非常流行的,然而中原至唐以後已經沒有這一吃法了,但潮州仍有。
潮州魚生
而由於潮汕的漢族主幹是經由福建遷入,福建也是靠海為生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飲食上,潮菜與閩南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蠔烙,雜魚鼎等等,又如潮汕很有名的老媽宮粽球,媽宮就是祭祀媽祖的地方,媽祖又是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島,在祭祀對象上,兩地都有一定的淵源。
老媽宮粽球
而現在的潮汕人,已經是經歷了很多代人交融雜居後而形成的族群了,人群如此,美食亦是如此,如鱟粿,既然是粿,自然與稻文化脫不開關係,但傳統製作方法裡又加入了鱟卵,鱟是一種潮汕及閩南地區才有的海洋古生物,被稱為活化石,這又與海洋文化脫不開關係,不同種族的交融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帶來了美食的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今天潮菜看似矛盾又統一的形態。
三、省尾國角的古食遺風
潮汕人總是自嘲自己是省尾國角,確實如此,潮汕地處偏遠的粵東,東南臨海,東北、西北高山環伺,在陸路交通比海路交通發達得多的古代,實際上環境是相對閉塞的,除了數次中原戰亂帶來的漢族南遷外,實際上與中原交流並不多。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閉塞,加上數次漢族的遷徙,才讓潮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百越、中原古時烹飪的一些特色和影子。
例如魏晉時盛行的吃野菜文化,現在在各菜系裡,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著實不多,但在潮汕地區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鼠殼粿用的鼠殼草,至今仍是未被馴服的野菜。另外早餐常見的益母草、真珠花菜,也可以算是屬於野菜範疇。還有潮汕配糜的雜鹹裡,有一款非常經典的麻葉,雖是種植,但在其他菜系裡也不會把它視為食材。
鹹究麻葉
而除了民眾家常,能上檯面的精細潮菜中,也有野菜身影,堪稱經典的護國菜,其實傳統做法也是野菜做的羹。
除了食野菜之外,古時中原與百越的雜食、生食做法,也很好的保留了下來,例如白糜的食配鹹菜中,琳琅滿目的各類生醃,以及潮州魚生,都是很好的佐證。生醃蟹,往前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宋代祝穆在《事文類聚·介蟲·蟹》中就記載過一道洗手蟹的做法,與潮菜的生醃蟹做法非常接近:「北人以蟹生析之,調以鹽梅芼橙椒,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
生醃蟹
這種古食遺風,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這幾樣菜上,對潮州菜的烹飪技法同樣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目前擔當潮菜烹飪手法主角的,依然是醃、膾、灼、焯、蒸等相對溫和的手法。而這些是唐宋以前就廣泛使用的烹飪技藝,而後期發展出來爆炒的技藝,在其他菜系裡幾乎成了主角,但在潮菜中並不佔很高分量。
當然,烤也是歷史悠久的烹飪技藝,只不過它在牛羊豬肉類上用武之地更多,能使肉類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產生焦香口感,但潮菜中牛羊豬並不是主角,且潮菜更注重鮮而不是香,鮮味的代表如穀氨酸鈉,廣泛存在於貝類、紫菜等各種海產上,它的特點就是不耐高溫,高溫變成了焦穀氨酸鈉則鮮味全無。因此,烤以及後來佔據中餐主流的爆炒,為什麼在潮菜中體現的不多,也正因如此。
而古代文化的保留,除了在烹飪技藝與菜品上有所體現,在文字語言上也是如此。
例如筷子,潮汕稱為「箸」,白粥稱為「糜」,吃牛肉火鍋時我們不是說涮牛肉,而是「焯」牛肉,水煮雞蛋稱為「煠」蛋,烤魷魚稱為「煏」魷魚,溫熱食物稱為「煆」燒,燜番薯稱為「熻」番薯,以上都是古語在潮汕話裡的痕跡。
正如《舌尖》的導演陳曉卿所說:「沒有去過汕頭的人不可以自稱為美食家,因為從魚生到肥酒,那裡遺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汕頭是中國美食界一座孤島。」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網絡素材,陽光編輯整理配圖,音樂
難忘戰友情、 千裡重相逢(一周年重新發表)
一輩子的情誼【戰友30年後相聚】一周年重新發表
遊潮陽古雪巖
情系村民溫暖滿庭
後埔書院揭牌儀式暨書法家攝影家寫春聯送萬福
《陽光之家》新年祝福
外輋姜薯
愛心明燈照亮村莊
外輋村謝神掠影
【十一月天,去賞菊】心情隨筆(汕頭市區第32屆群眾菊花展覽)
帶您逛逛汕頭《中山公園》菊花展覽(第31屆)
【合集】60種超經典潮汕小吃大盤點,一定不能錯過(馬上收藏)
汕頭百貨大樓(南生貿易公司)的故事、
樸籽粿(潮汕粿品之一)
潮汕梔粿(潮汕粿品之二)
潮汕酵粿(潮汕粿品之三)
潮汕甜粿(潮汕粿品之四)
遊梅州千佛塔寺、客天下、白宮河(小雲水謠)
遊潮陽東山曲水流
《陽光之家》新年祝福
《陽光之家》開通四年感言
遊獨具「僑批文化」特色的「西堤公園」
汕頭中山公園
感恩母親、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