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菜的前世

2021-02-07 陽光之家


最近在網絡「識食務者」看到寫潮州萊的文章,篇幅很長很詳細,現與大家共享,3年前本人也利用業餘時間編輯了潮汕小吃60篇【合集】60種超經典潮汕小吃大盤點,一定不能錯過(點開連結可以看),這次我把潮州萊的前世、今生分二篇分享,希望大家喜歡!
在很多人眼裡,潮菜就是牛肉火鍋、牛肉丸、海鮮、打冷以及各種小吃。然而,這些並不能代表潮菜的全貌,潮菜遠不止這些。

潮州菜的前世

之前,用潮州菜這個詞,很多潮汕人就跳起來了,說怎麼可以只提潮州菜,明明還有汕頭、揭陽,應該介紹潮汕菜才對!

其實,此潮州非彼潮州。

潮州是舊時潮汕地區的稱呼,轄區稱為潮州八邑,包括海陽、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普寧、惠來、豐順,除了豐順現在已被歸入梅州外,其他地方跟現在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的區域是基本能對上的。

潮州八邑

也正因如此,以前潮汕地區的商幫會被稱為潮州幫口,在各地的會館稱為潮州會館。而作為一個存在已久的菜系,一般正規叫法都還是會沿用潮州菜這個稱呼,包括目前粵菜分出來三個菜系,也是廣府菜,東江菜(客家菜)以及潮州菜。像很多香港電影裡,稱呼潮汕人也是「潮州人」。所以,很多時候,潮州是泛指整個潮汕地區,而不是單指現在的潮州市。

話說回來,潮州菜為什麼會有如此高的聲譽?

如果單純以地域劃分來理解潮州菜,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這個問題。潮州菜形成的原因非常複雜,不僅包括地域的因素,諸如物產、族群構成等因素,也包括了歷史上遷徙與貿易活動等帶來的各種文化衝擊與交流。

一、豐富的物產與挑剔的嘴

縱觀國內外各大菜系,我們都不難發現,菜系一般先以地域劃分。

為什麼呢?因為地域性是菜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菜系是各種原因長年累月形成的,在物流並不發達的古代,地域決定了物產,物產又決定了菜系的食材選擇範圍,也很大程度影響了烹飪的思路。

按黃挺的《潮汕史》描述,潮汕整體區域約10346平方公裡,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北、西北多高山,東南臨海,所以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且海岸線相當長,因此潮汕靠海的優勢,給潮汕人的食材清單裡帶來了不可或缺的各類漁獲,這也是很多人對潮汕的最主要印象。

但潮汕的地理特點還不僅僅是靠海,潮汕水網密布,區域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主幹河流,也帶來了河流衝刷與沉澱下來廣袤平原,給予了潮汕地區農耕的優越條件,因此,各種穀物所做的粿,也就應運而生。

而山地資源也同樣豐富,鳳凰山、峨嵋嶂、蓮花山等海拔1000m以上的山有二十餘座,其中鳳凰主峰烏髻山海拔1498米,是潮汕地區海拔最高的山峰。綿長的海岸線、密布的水網、廣袤的平原加上林立的山地,如此多樣的地理環境,加上緯度落在北回歸線上,充足的陽光與豐沛的雨水,帶給了整個潮汕地區豐富的物產及多樣性的食材,這些都是潮菜最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潮汕特產地圖

而且由於物產豐富,潮汕人長期跟各種各樣的食材打交道。食材多了就有得挑,因此潮汕的飲食文化裡,會特別注重時令與新鮮度,儘量選擇在每一樣食材最合適的時間來吃,形成了非常根深蒂固的對「鮮」的執念。如《南澳漁名歌》,就把每個月應該吃什麼海鮮,編成潮汕歌仔(當地民謠的一種形式):是誰認得天頂星?是誰認得海魚蝦?相伴月華有七星,南辰北鬥出秋夜。正月帶魚來看燈,二月春只假金龍。三月黃只遍身肉,四月巴浪身無鱗。五月好魚馬鮫鯧,六月沙尖上戰場。七月赤棕穿紅襖,八月紅魚作新娘。九月赤蟹一肚膏,十月冬蠐腳無毛。十一月墨斗收煙幕,十二月龍蝦持戰刀。海底魚蝦真正多,惡霸歹魚是賴哥。海蜇頭戴大白帽,海龜身上穿烏襖。

這裡出現的帶魚、春只、黃只、巴浪、馬鮫、鯧、沙尖、赤棕、紅魚等等都是潮汕常見的漁獲,潮汕的菜市場魚販攤位也是佔了很高的比例,各種各樣漁獲琳琅滿目。下圖左下角的野生龍躉魚頭和魚身,像這種體型巨大的魚,在別的地方菜市場也是很難見到的。

野生龍躉與魷魚

                  各色海鮮

而潮汕對海鮮就有食諺語曰「一鮮二肥三當時」,可以說是對海鮮食材挑選的總則,非常強調時令,在特定的時節吃應季的食物,可以說挑剔,但也可以說是對食材與美食的極致追求。

二、種族交融與飲食習慣

說美食為什麼要講種族構成?因為這一點不明白,你可能很難理解一個沿海人群,為什麼在食材清單裡既有那麼多海鮮,又有那麼多的米製品,同時又還能看到古時一些中原飲食習慣的影子。

現在的潮汕人,其實是經歷了多次族群的交融的,一般潮汕先祖的研究文獻裡,會認為潮汕人是疍家、畲族、俚族、漢族等的後裔,其中中原南遷的漢族是潮汕人的主幹。

以上族群,除了一脈是歷史久遠的俚族,因為被同化的比較徹底,因此在潮汕的飲食習慣裡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其餘幾支族群,都對潮汕的飲食習慣,有著巨大的影響。

1.疍家

潮汕疍家屬於百越的一支,可以追溯的記錄至少可以到晉朝,《廣東通志》說晉朝時,廣東不服中央管轄的疍人多達5萬餘戶,惠州、潮州一帶「尤多」。疍家人即水上民族,《潮陽縣誌》記載的是,疍家人陸上沒有室廬,不事耕鑿,男女都住在船上,以捕魚為生。按《潮嘉風月記》的記載,潮汕疍家有麥、濮、吳、蘇、何、顧、曾7個姓氏。雖目前大部分疍家人已被漢化,但這一脈仍可以視為潮汕人海洋文化的淵源了,而說到食材上,各種漁獲食材與海捕活動,自然也和疍家密不可分,在潮菜中留下來濃墨重彩的一筆。

              疍家歷史圖片

2.畲族

另一脈的畲族屬於遊耕民族,畲族認為自己的起源是潮州鳳凰山,後才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然而目前畲族是否作為潮汕本地土著的說法仍存在爭議,因為關於畲族遷入潮汕的記錄,最早僅能追溯至唐朝初年。

但不論是否以本地土著看待,有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那就是畲族對潮汕文化的深遠影響。按張新民老師觀點,畲族對於潮汕來說,可以說是潮汕的大陸文化、農耕文化與稻文化的淵源。畲族的嘗新節,就是以新米為祭祀物,傳說中,稻米原為天庭的珍珠米,畲族始祖盤瓠不忍子民挨餓,就從天庭上偷回稻穀,後被天庭追殺,盤瓠最後被打落在潮州的鳳凰山,稻穀也撒了,最終將稻種帶給了人間。

而農耕文化帶給潮汕的,不僅僅是以上的這則傳說,還有祭祀文化,潮汕的大大小小時節應該不下三十個,每個時節的祭祀對象又不同,從而催生了以各種穀物為原料的祭祀粿品,種類之多,祭祀用途區分之細,不要說外地人,作為本地後生都很難一一認全。

例如從粿粉的來源,就包括了米粉、糯米粉、麥粉、薯粉等等,用一種還是多種,比例不同,發酵與否,做法差異,都可能會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粿品,例如甜粿與錢仔粿,都是糯米做的,但做法不同配料不同,就是不同的粿了,前者很多時節會用到,後者一般是潮陽地區用於七月半。而如果再往裡頭加一些別的食材,又會衍生出新的粿品出來,例如大家熟知的鼠殼粿,就是加了鼠殼草;菜頭粿,就是加入了白蘿蔔;揭陽的桌球粿,則是加入了檳醅麩;荷蘭薯粿,就是往裡頭加了土豆泥。而即使粿粉成分相同,餡料不同也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例如無米粿(韭菜餡)、芋泥粿以及筍粿,就是粿皮相同,粿餡不同。

這些粿的誕生,與畲族的祭祀文化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

                  鼠殼粿

3.北方漢族移民

除了俚、疍、畲幾族,潮汕人的主幹構成還是漢族移民。

自秦開始,潮汕迎來數次北方漢族的遷入,在這些南遷的漢族中,由中原直接遷入潮汕的,一般稱為「河老」。按饒宗頤先生的說法,河老主要是來源於河東地區,指的是自唐初到潮、泉一帶平「蠻僚」之亂的陳政、元光父子及其所帶將卒。另一支是先經由閩,再轉遷入潮汕,一般被稱為「福老」。這個詞便是指由閩遷入潮汕的中原漢族後裔。後者一般被認為是構成現在潮汕族群的主幹。

遷徙除了帶來了更多先進文化的衝擊以及本地土著的漢化,也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飲食文化,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潮州魚生,其實是唐代及唐以前的中原文化,我們有個成語叫金齏玉膾,其中的膾就是指的魚生,齏則是薑絲等配菜,因為薑絲是黃色的,所以叫金齏,而魚生透明如玉,所以叫玉膾。除了金齏玉膾,跟膾有關的成語還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炙人口」等等,可以看出膾食這種薄片生吃方式在古時是非常流行的,然而中原至唐以後已經沒有這一吃法了,但潮州仍有。

                 潮州魚生

而由於潮汕的漢族主幹是經由福建遷入,福建也是靠海為生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飲食上,潮菜與閩南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蠔烙,雜魚鼎等等,又如潮汕很有名的老媽宮粽球,媽宮就是祭祀媽祖的地方,媽祖又是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島,在祭祀對象上,兩地都有一定的淵源。

               老媽宮粽球

而現在的潮汕人,已經是經歷了很多代人交融雜居後而形成的族群了,人群如此,美食亦是如此,如鱟粿,既然是粿,自然與稻文化脫不開關係,但傳統製作方法裡又加入了鱟卵,鱟是一種潮汕及閩南地區才有的海洋古生物,被稱為活化石,這又與海洋文化脫不開關係,不同種族的交融帶來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帶來了美食的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今天潮菜看似矛盾又統一的形態。

三、省尾國角的古食遺風

潮汕人總是自嘲自己是省尾國角,確實如此,潮汕地處偏遠的粵東,東南臨海,東北、西北高山環伺,在陸路交通比海路交通發達得多的古代,實際上環境是相對閉塞的,除了數次中原戰亂帶來的漢族南遷外,實際上與中原交流並不多。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閉塞,加上數次漢族的遷徙,才讓潮菜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百越、中原古時烹飪的一些特色和影子。

例如魏晉時盛行的吃野菜文化,現在在各菜系裡,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著實不多,但在潮汕地區可以說比比皆是,例如鼠殼粿用的鼠殼草,至今仍是未被馴服的野菜。另外早餐常見的益母草、真珠花菜,也可以算是屬於野菜範疇。還有潮汕配糜的雜鹹裡,有一款非常經典的麻葉,雖是種植,但在其他菜系裡也不會把它視為食材。

               鹹究麻葉

而除了民眾家常,能上檯面的精細潮菜中,也有野菜身影,堪稱經典的護國菜,其實傳統做法也是野菜做的羹。

 除了食野菜之外,古時中原與百越的雜食、生食做法,也很好的保留了下來,例如白糜的食配鹹菜中,琳琅滿目的各類生醃,以及潮州魚生,都是很好的佐證。生醃蟹,往前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宋代祝穆在《事文類聚·介蟲·蟹》中就記載過一道洗手蟹的做法,與潮菜的生醃蟹做法非常接近:「北人以蟹生析之,調以鹽梅芼橙椒,盥手畢即可食,目為洗手蟹」。

生醃蟹

這種古食遺風,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這幾樣菜上,對潮州菜的烹飪技法同樣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目前擔當潮菜烹飪手法主角的,依然是醃、膾、灼、焯、蒸等相對溫和的手法。而這些是唐宋以前就廣泛使用的烹飪技藝,而後期發展出來爆炒的技藝,在其他菜系裡幾乎成了主角,但在潮菜中並不佔很高分量。

當然,烤也是歷史悠久的烹飪技藝,只不過它在牛羊豬肉類上用武之地更多,能使肉類發生美拉德反應從而產生焦香口感,但潮菜中牛羊豬並不是主角,且潮菜更注重鮮而不是香,鮮味的代表如穀氨酸鈉,廣泛存在於貝類、紫菜等各種海產上,它的特點就是不耐高溫,高溫變成了焦穀氨酸鈉則鮮味全無。因此,烤以及後來佔據中餐主流的爆炒,為什麼在潮菜中體現的不多,也正因如此。

而古代文化的保留,除了在烹飪技藝與菜品上有所體現,在文字語言上也是如此。

例如筷子,潮汕稱為「箸」,白粥稱為「糜」,吃牛肉火鍋時我們不是說涮牛肉,而是「焯」牛肉,水煮雞蛋稱為「煠」蛋,烤魷魚稱為「煏」魷魚,溫熱食物稱為「煆」燒,燜番薯稱為「熻」番薯,以上都是古語在潮汕話裡的痕跡。

正如《舌尖》的導演陳曉卿所說:「沒有去過汕頭的人不可以自稱為美食家,因為從魚生到肥酒,那裡遺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汕頭是中國美食界一座孤島。」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網絡素材,陽光編輯整理配圖,音樂

難忘戰友情、 千裡重相逢(一周年重新發表)

一輩子的情誼【戰友30年後相聚】一周年重新發表

遊潮陽古雪巖

情系村民溫暖滿庭

後埔書院揭牌儀式暨書法家攝影家寫春聯送萬福

《陽光之家》新年祝福

外輋姜薯

愛心明燈照亮村莊

外輋村謝神掠影

【十一月天,去賞菊】心情隨筆(汕頭市區第32屆群眾菊花展覽)

帶您逛逛汕頭《中山公園》菊花展覽(第31屆)

【合集】60種超經典潮汕小吃大盤點,一定不能錯過(馬上收藏)

汕頭百貨大樓(南生貿易公司)的故事、

樸籽粿(潮汕粿品之一)

潮汕梔粿(潮汕粿品之二)

潮汕酵粿(潮汕粿品之三)

潮汕甜粿(潮汕粿品之四)

遊梅州千佛塔寺、客天下、白宮河(小雲水謠)

遊潮陽東山曲水流

《陽光之家》新年祝福

《陽光之家》開通四年感言

遊獨具「僑批文化」特色的「西堤公園」

汕頭中山公園

感恩母親、孝敬父母




相關焦點

  • 潮州菜的前世、今生
    ,雖然有些觀點、論據值得商榷,仍是對潮州菜的推廣做出努力,是認識潮州菜的一個窗口,特與轉載。,對其產生的前世、今生更不詳實。潮州菜的前世之前,用潮州菜這個詞,很多潮汕人就跳起來了,說怎麼可以只提潮州菜,明明還有汕頭、揭陽,應該介紹潮汕菜才對!其實,此潮州非彼潮州。
  • 為什麼說潮州菜是中國最高端菜系?
    2010年潮州菜代表廣東參加上海世博會,2012年潮州菜代表中國菜參加韓國麗水世博會。2014年8月,潮州因潮州菜成功入選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主辦的「2014中國城市榜——全球網民推薦的最中國美食城市」。  潮州菜,簡稱潮菜,香港稱「打冷」。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州菜可追溯到漢。
  • 潮州菜烹調技能大賽名廚爭霸,十大「潮州菜名師」揭曉
    前天下午,潮州菜名師、名店、名菜「三名工程」暨「粵菜師傅」工程潮州菜烹調職業技能大賽評選出了「十大潮州菜名師」,趕緊來看看哪位廚師的技藝更勝一籌?比賽現場,有21位烹調師順利突圍,進入到「十大潮州菜名師」決賽。
  • 為什麼說「潮州菜是最好的中華料理」?
    「銀魚煮白菜」無異,說明潮州菜在當時已基本定型。由於八大菜系的分法根深蒂固,潮州菜長期隱匿於廣義粵菜之中,不為外人所知。但實際上,粵菜中的高端菜式很多出自於潮州菜,不少頂尖的傳統粵菜廚師其實就是潮州菜廚師。粵菜在國內被公認好吃,而潮州菜又是粵菜之中較為精緻者,能在國內風行不足為奇。國際影響力方面,早在清末到民國,潮州菜就蜚聲東南亞。
  • 潮州菜中的辣
    後來慢慢適應吃辣菜,卻依然未能擺脫一吃辣就飆汗的窘相,更無法打心底裡喜歡辣菜,以至於懷念起清淡的潮州菜來。        潮汕人居於海濱,多吃海鮮,辣椒通常用來去除海鮮腥味之用,而非主味,更斷無香辣烤魚、麻辣火鍋之類的重口味吃法。潮州菜崇尚清淡、鮮美、細膩,潮汕人吃辣,淺嘗輒止。潮州菜的辣,止於沙茶、姜與胡椒。
  • 廣東潮州啟動「十大潮州菜名師」評選
    中新社潮州10月12日電 (記者 陳啟任)廣東潮州12日啟動潮州菜名師、名店、名菜「三名工程」評選活動,推動潮州菜傳承發展和創新。據了解,潮州菜是粵菜三大組成菜系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潮州菜選料考究、刀工精細,且烹調方式多樣,著意追求色香味俱全,具有清、淡、鮮、嫩、巧、雅等特色,不僅風靡南粵,且走俏世界各地,是海內外潮人不能忘懷的鄉味。此次評選活動,將評選「十大潮州菜名師」「二十家潮州菜名店」和「三十道潮州名菜」,同時舉辦「粵菜師傅」工程潮州菜烹調職業技能大賽,展現潮州美食的特色和精髓。
  • 潮州菜為什麼會成為「最好的中華料理」
    村裡大排檔的廚師們已經準備好筆記本,對於他們來說,潮州菜是與家中收入直接相關的手藝。  「潮州菜是最好的中華料理」,這句對潮州菜的讚譽,在10月,從潮州傳遍世界。而在盛名背後,是潮州菜和腳下的土地,以及全球潮人直接、持久而穩定的互動。  採寫:蘇仕日 肖燕菁  來自山川湖海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 新加坡福建籍廚師:堅持做好傳統潮州菜
    中新網6月1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州菜廚師王振國是福建人,卻因為學廚時跟了一位潮州師傅,不但學會烹煮正宗潮州菜,還會講流利的潮州話。在新加坡老字號潮州菜館相續結業的這些年,他堅持做好精緻講究的傳統潮州菜。
  • 潮州菜名師名店名菜悉數出爐
    21日,潮州菜名師、名店、名菜「三名工程」評選活動暨「粵菜師傅」工程潮州菜烹調職業技能大賽舉辦頒獎會。本次大賽還對潮州市14位已獲得國家級烹飪大師稱號的烹飪人才直接授予「潮州菜榮譽大師」稱號,以表彰他們對潮州菜傳承發展作出的貢獻。潮州市自10月12日啟動了潮州菜名師、名店、名菜「三名工程」評選活動暨「粵菜師傅」工程潮州菜烹調職業技能大賽。經過報名、資質審核、初賽、現場考評、網絡投票、決賽等環節,潮州菜「十大名師」「二十家名店」「三十道名菜」現已悉數揭曉。
  • 美味潮州丨最好的中華料理一一潮州菜
    為展示潮州美食特色以及深厚文化底蘊,強化"潮州菜是最好的中華料理"品牌建設,加大潮州美食宣傳推介力度,"文化潮州"特開設"美味潮州"專欄,挖掘展示潮州民間美食文化,分享潮州美食故事,希望讀者藉此品味潮州,回味潮州。潮州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粵菜主幹,廣東菜三大菜系之一。潮州菜早就隨著潮人的足跡走向國內外,倍受青睞。2004 年,潮州市榮獲「中國潮州菜之鄉」稱號。
  • 潮州菜中的辣 | 舊文
    後來慢慢適應吃辣菜,卻依然未能擺脫一吃辣就飆汗的窘相,更無法打心底裡喜歡辣菜,以至於懷念起清淡的潮州菜來。外地人大概以為沙茶醬就是沙茶,這其實只是沙茶的一種。在清淡潮州菜裡,「大魚煮白菜」這個湯算是重口味的了。更多時候是極為清淡的海鮮湯,例如車白湯、蠔仔湯,做法極其簡單。開水煮滾放入車白,燙至開嘴,撒入薑絲、芹菜,放點油鹽味精即可。
  • 潮州菜如果沒有遇到「金不換」……
    如果你還沒吃過潮州菜,為了讓你一吃鍾情就愛上潮州菜,我會推薦炒薄殼。炒薄殼是潮州菜最經典的菜餚之一,很少有人不喜歡吃它。但如果炒的時候不放入金不換,味道將會大為不同,可能成為**菜,或者ΔΔ菜,但絕對不會是潮州菜。
  • 【風味潮州】真香預警,潮州菜實在太好吃了!
    相信許多人未識「潮州」,都先知「潮州菜」,從而開始認識「潮州」這個文化名城的名字的。各地的潮州菜館門口都會豎著「正宗潮州菜」的牌子,潮州菜館也幾近成為各地高檔餐廳的代名詞。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地方必有潮州菜館。
  • 「猛火,厚朥,香腥湯」,潮州菜的佐食配料花樣多!
    潮州菜注重佐食調料,調料的品種和使用的講究,遠遠超過粵菜。潮菜以清淡鮮美為基調。不過,一味清鮮,實在難調眾口,恐怕也算不得美食。彌補這種缺陷,除了用濃香型菜餚和甜點配搭之外,主要靠各式調料來調和口味。潮菜所用調料花式品種之多,往往出乎外地食客的意料。
  • 潮州菜歷史悠久,風味獨特,以烹調海鮮見長
    潮州菜歷史悠久,風味獨特,以烹調海鮮見長大家好,歡迎大家在新的一天閱讀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來說說潮州菜。潮州菜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包括潮州、汕頭、潮陽、饒平、普寧、惠來、海豐、陸豐等地區的菜餚,這些縣市自古屬於「潮州府」所以統稱為潮州菜。
  • 「食在廣州,味在潮州」,被譽為粵菜之魂的潮州菜,你吃過幾道
    廣義上的粵菜,分為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種地方菜系。而在這三大菜系當中,最能夠代表粵菜整體風格的,還是潮州菜。有人說潮州菜是「粵菜之魂」。潮州菜的歷史非常悠久,最遠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到了盛唐時,已經基本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風格。你有沒有吃過潮州菜?下面幾道經典潮州菜,有機會一定要嘗一下。潮汕牛肉火鍋提到潮州菜,牛肉丸和牛肉火鍋必須佔據一席之地。
  • 食在廣東、味在潮州,潮州菜都有哪些好吃的?
    ,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知名,潮州菜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色、香、味、型」並美,與順德菜一樣,是中國四大菜系之粵菜的主幹與代表,已有千年的歷史。潮州菜食材講究、選料廣博、做工精細、中西結合、質鮮味美,有「食在廣東、味在潮州」之說。    在外地,潮州菜的代名詞也是昂貴,因為其選料考究、刀工精細,且烹調方式多樣,著意追求色香味俱全,是中國高端菜系之一,但在潮汕地區,潮州菜當然不能只有高端,這也是平民百姓每天都離不開的家常菜啊。    作為一名非潮汕人,對潮州菜的印象有哪些呢?
  • 汕頭記錄|汕頭之行見識了更多的潮州菜
    她不惜成本打造了潮州菜頂級會所吳club,就是想把自己對潮州菜的理解呈現出來。很多人來過誇讚不已,我這次來汕頭,單眼更是早早訂了時間。不過菜單卻是在晚飯前才最後確定的,大部分是單眼的設計。.吳club.
  • 潮州菜,全靠撩|探店
    潮州菜的熱情,在骨子裡,騷的很。表面看起來並沒什麼章法可循,其實暗藏著手藝人心底深處的浪。花肝給藏到五香卷裡芋頭給藏到鴨子裡總是在不經意時留下處處驚喜。你看到的,不一定你吃到的,這才是潮州菜最大的特色。
  • 品味潮州菜,喝潮汕蝦蟹粥,感受潮州文化!
    昨天下午我們專門去品嘗「老牌潮州菜」和它最著名的招牌蝦蟹粥。潮州歷史悠久。隋朝開皇十一年(519年)置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命名。潮州菜,也稱潮汕菜,發源於廣東潮汕地區(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是中國四大菜系之粵菜的主幹與代表,已有千年的歷史。近現代,潮州菜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