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不定自己究竟該不該買保險。有的人認為保險是騙局,有的人則為交了錢沒有享受待遇懊悔不已。
說實話,保險的基本原理也很簡單,就是由大家共同分擔出了風險之後的損失。人這一輩子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出意外的可能,一旦出了意外,很多事情個體是難以承擔的。因此,通過保險共濟原則,人們抵禦風險的能力就會大大提升。
保險最早起源於古巴比倫時代,現代保險起源於海商保險。公元前916年,在地中海的羅德島的國王為了保證海上貿易的正常進行,制定了《羅地安海商法》。法律規定某位貨主遭受損失,由所有包括船主、所有該船貨物的貨主在內的受益人共同分擔,這是海上保險的起源。
大家發現沒有,實際上這種保險制度跟我們的家庭贍養也是一樣的,年輕時撫養子女,老年後有子女共同贍養。
兩大保險分類
目前,我們法律意義上的保險主要包括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兩大類。
社會保險,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涉及到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一個人一生的方方面面。
社會保險最早起源於德國,西方的一些國家已經由社會保險費調整社會保險稅。稅收是強制性的,並不是你想不繳納就不繳納的。
我國的社會保險實際上分為兩大部分,企業繳納是強制性的,靈活就業人員等個人群體可以自由繳納。
商業保險,如果按照保險責任劃分可以分為人壽保險、年金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等。
商業保險的適用範圍更廣泛、更靈活。比如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的報導,郎朗為他的雙手購買了一千五百萬美元的保險。
商業保險也不是說不是強制性,比如說特別的險種,像我們國家的交強險。另外,實際上參加了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個人,還會同時參加大病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也是一種商業保險。未來國家還會推動實施的第六險——長期護理保險。
個人應該如何選擇保險呢?
個人在選擇商業保險的時候,一定要從各人的需求出發,與個人的負擔能力相適應。
一般來說,一個家庭或者一個人可以拿來參加商業保險的支出是個人年收入的10%。社會保險,還屬於另算的。一般職工參加社會保險扣取的每月工資數額都約是職工月收入的10%的,養老8%、醫療2%。
像我們每月收入三四千的勞動者,一年拿出四五千元來購買商業保險,很多人會很心疼吧?因此,實際上商業保險應當是當參保人有充足經濟實力的時候才可以參加的。一般來說,年收入在1萬美元以上,才逐漸進入了商業保險的啟蒙期。
商業保險的配置,應當從意外保險開始,然後考慮到醫療、收入和未來養老。如果沒有錢了,就首先保障重要性最高的一方面。
對於討飯的乞丐,他們是沒有必要參加保險的。保險,實際上最主要的目的是保障現在幸福生活的穩定,如果你生活不夠幸福,還要花錢保障他幹什麼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創業者,為了事業捨棄一切的原因。
其實,可能年輕人覺察不出來,作為中國父母的中老年人,如果有餘錢,可以為自己的孩子配置相應的保險的。比如李嘉誠為他的每一個孫子孫女購買了1億港幣的分紅保險,一月都有幾十萬元的分紅收入。確保他們這一輩子都是億萬富翁,衣食無憂。
所以,保險對於不同人群是有不同的重要性,如果你希望現在的幸福生活持續下去,購買保險才能夠有效抵禦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