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時紅軍穿什麼:綁腿和草鞋成戰士的法寶

2021-01-11 網易軍事

星火燎原: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特稿第六期 

作者:軍史任意元

摘要:在很多反映紅軍題材的影視作品裡,通常紅軍指戰員都是軍容嚴整,軍帽軍服齊備,最多就是衣服上加幾個補丁,來表現一下當時的艱苦困難。而事實上紅軍的被服一直很困難,在戰鬥緊張又沒有後方的長徵途中,就更為困難了,能從頭到腳湊齊一整套軍服,都是很不容易的。

圖1:紅軍長徵被服供應很困難,能湊齊一整套軍服並不容易,照片中的紅軍將士軍服顏色各異,甚至有的軍帽和軍服顏色都不一致

打下長汀才有了第一套軍服

早期的紅軍根本沒有全軍統一的制式軍服,南昌起義的部隊還是穿著國民黨軍的軍服,只是在脖子系根紅領巾作為區別。而秋收起義部隊中的農軍以及後來參軍的工人農民,大都還是穿著自己的服裝。

直到1929年3月,紅4軍攻佔長汀。當時長汀是閩西重要的經貿中心,客商雲集,物資豐富,特別是還有眾多的手工作坊,這些都是紅軍能夠定製統一制式軍服所必需的經濟條件。紅4軍前委考慮到紅4軍自創建以來,指戰員們的軍裝各式各樣,而且已經相當破舊,無論是作戰還是管理,都迫切需要統一軍服。因此紅4軍前委決定利用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為全軍將士製作4000套軍裝。軍服為灰色,每套除上衣和褲子外,還有軍帽和綁腿。不過當時沒有市面上這麼多灰布,紅4軍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繫,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集中了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臺,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中華蘇維埃被服廠)。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採用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製。

這套軍服式樣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軍帽則採用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然後在軍服兩邊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正面縫上五角星。由於當時正逢列寧逝世五周年,所以為了表示對列寧的緬懷,紅4軍前委決定軍服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這也是紅軍歷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

圖2:1929年3月紅軍佔領長汀後的第一套制式軍服,請注意領章為了紀念列寧逝世五周年而鑲上了黑邊

紅4軍全體指戰員穿上新軍裝後,士氣大振,隨後在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雖然說這套軍服還是比較簡陋,但對於紅軍來說,朱德的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已經真是其好無比了。」這是紅軍第一套正規的制式軍服,而且第一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實現了軍服的統一。

1931年12月,國民黨第26路軍在寧都起義,隨後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中央軍委總經理部所屬被服廠為其趕製了一百多面旗幟和冬裝。這時,起義領導人提出軍裝採取列寧裝洋式,中央軍委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決定紅軍軍服樣式改為套頭衫、小翻領,上面兩個小口袋,緊口袖的列寧裝。到1932年春紅軍攻打漳州時,實現了全軍每人發兩套列寧裝軍服的計劃。所以紅軍的軍服既有中山裝式樣也有列寧裝式樣的。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上衣為灰色中山裝式樣,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紅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

由於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統一,但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大部分紅軍軍服顏色為灰色,少部分也有藍色或藏青色。比較典型的就是紅2軍團,所轄三個師,紅7師為灰色軍服,紅8師為青色軍服,紅9師為藍色軍服。

從1932年到長徵之前,由於根據地還相對比較穩定,紅軍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被服廠,還能基本保證部隊的軍服供應。但長徵開始後,失去了根據地的依託,個被服廠自然也就難以正常運作,軍服的更換也就無從談起,只能依靠一路上打土豪解決一些布匹和衣服,這也使長徵中的紅軍服裝很難統一。筆者曾經採訪過一位老紅軍,長徵時他還只是十六七歲的「紅小鬼」,他說爬雪山時不要說冬裝了,就連全套單衣單褲的軍服都沒有,他竟然是穿著一條到膝蓋的大褲衩,小腿上就直接打綁腿!可見當時紅軍長徵時軍服保障的困難。

圖3:長徵途中的紅軍,可見服裝各異

而這套紅軍軍服的亮點就在於頭上的紅布五角星帽徽和兩邊領口的紅布領章,紅五星就不用多說了,紅領章毛澤東則在曾演講中專門說明那是代表了兩面紅旗。紅五星和紅領章使紅軍軍服突出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本質,在這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服文化,以紅色五角星為標誌的傳統也一直沿襲下來,特別是建國後的65式軍服「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的「三片紅」幾乎完全照搬了當年紅軍軍服的特點。

圖4:毛澤東穿著65式軍服在天安門城樓,這種「三片紅」的軍裝和紅軍軍服的特徵一脈相承

最著名的就是八角帽

紅軍軍服給人印象最深的就要屬綴著紅五星的八角帽了,特別是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拍下的毛澤東戴著紅五星的八角帽後,更是名聞遐邇。

圖5:美國記者斯諾拍攝的那張毛澤東戴著八角帽的著名照片

但是八角帽的來歷卻有好幾種說法,第一種是1929年3月,紅軍打下福建長汀製作第一套制式軍服,就根據列寧曾經戴過的八角帽式樣設計了紅軍的八角帽式軍帽。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是湖南茶陵縣人,在當地是手藝精湛的裁縫,人稱「尹一剪」。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遊擊隊司令員譚餘保就要他為遊擊隊設計標誌性制服,尹德明受到當地八角樓的啟發,裁出第一頂八角帽式樣的紅軍帽。不過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八角帽出現了,所以由尹德明設計的說法顯然不太靠譜。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1931年11月紅軍成立紅軍學校,校長劉伯承到任後,看到來自各部隊的學員著裝五便讓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讓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設計的校服。趙品三考慮到原來紅軍軍服套頭式樣穿著不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改成開襟敞口。原來的八角帽帽型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由於八角帽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他就將帽型縮小,改變成小八角式樣,這樣更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校服制好後,很快引起了紅軍總部首長和其他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仿紅軍學校,都改為小八角帽。

還有一種說法,八角帽是馮玉祥贈送的。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將本來給自己部隊訂做,已經做好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送給了紅軍,這套軍服就是八角帽。雖然說馮玉祥的國民軍確實也是八角帽,但當時國民黨軍對蘇區封鎖很嚴密,要把數十萬套軍服運到蘇區可能性並不大。

列寧確實曾經戴過八角帽,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是八角帽,所以八角帽肯定不是紅軍首創,是借鑑或仿製的。而1929年紅4軍在長汀製作的八角帽是大八角帽,而1931年趙品三設計的八角帽,則是進行了改進,改為了小八角帽。這樣後來中央紅軍都是小八角帽,紅四方面軍不知道中央紅軍對軍帽進行了改近,還是大八角帽。所以長徵中,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兩支部隊八角帽的不同大小就成了最顯著的區別。於是,中央紅軍就叫紅四方面軍「大腦殼紅軍」,而紅四方面軍則叫中央紅軍「小腦殼紅軍」。

圖6:紅四方面軍的徐向前(左)和紅一方面軍的葉劍英(右),請注意兩人軍帽還是有所不同的

長徵途中,紅軍的軍服供應難以保障,很多戰士只能是靠打土豪得到的服裝,所以穿著是五花八門,但是一頂八角帽卻無論如何是要戴的,因為只有戴上八角帽才算是紅軍。

毫無疑問,紅五星八角帽是紅軍最顯著的標誌,所以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在陝北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全部換裝國民革命軍軍服,為了換下八角帽,劉伯承還專門召集部隊講話,安撫部隊情緒,不少紅軍戰士都把換下的八角帽珍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可見紅五星八角帽在紅軍將士心目中的地位

圖7:綴著紅五星布質帽徽的八角帽是紅軍最顯著的特徵

綁腿和草鞋可是兩件寶

1929年3月紅4軍在長汀的第一套軍服除了軍帽、上衣褲子之外,還有一副綁腿。

綁腿,顧名思義就是綁在腿上——主要是小腿上的布條,由於小腿行走時擺動最大,長距離行軍,一天下來由於血液都下積到腿部,雙腿就會酸痛不已,打上綁腿就能有效減輕腿部酸痛。綁腿之所以能減輕腿部酸痛和疲勞,從醫學上講很簡單就是通過外力擠壓靜脈,促進血液回流。另外,山區多尖利巖石、多荊棘茅草、多蟲蛇叮咬,綁腿還有保護腿部的作用。所以綁腿也就成了經常需要長途行軍的紅軍不可或缺的個人重要裝具。

圖8:這張照片上的紅軍幾乎全部都打著綁腿

其實不僅是紅軍,當時中國軍隊,從中央軍到各地的雜牌部隊也都配備綁腿,因為當時根本沒有機械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都是依靠徒步行軍,所以綁腿是必不可少的裝具。不但中國,就連日軍乃至英軍、美軍也都給士兵配發綁腿。只是西方軍隊的綁腿不是一條布帶子,而是用帆布做成的類似襪筒的東西,旁邊有孔可以穿進鞋帶來收緊,下面有腳蹬的帶子防止脫落。而且西方軍隊的綁腿大多只打到小腿中下部,離膝蓋還有一段距離,而中國士兵通常都是打到膝蓋。

圖9:二戰美軍綁腿,和中國軍隊的綁腿不同,更像是襪筒,旁邊有孔可以穿進鞋帶來收緊,下面有腳蹬的帶子防止脫落

綁腿的規格沒有嚴格標準,通常是一根長的布帶(有彈力的帆布最好,較結實的普通布也行),一端是平頭,一端分叉成兩條繩,叉口處要結實,寬度10釐米或更寬,長度1.5—2米長。

綁腿的打法是將平頭端從鞋幫開始繞到腳腿平裹,每一圈或兩圈可將綁腿翻面,以保證平貼腿面,不斷向上一直打到膝蓋。打綁腿的時候要站著打,這樣才能保證打的綁腿鬆緊適度,打得太松不僅容易散落,也起不了保護腿部的作用。要是打得太緊就會束縛住小腿,嚴重的甚至連腳都邁不開步,所以打得好的綁腿應該鬆緊合適,而且還能封住鞋口,防止泥土或小石子進入鞋子。

打綁腿有個竅門,就是腳踝附近的部分要綁緊,再往上就可以稍微松一些。如果腳踝部的綁腿緊張度是100,那麼小腿中間的緊張度有80就可以了,到了膝蓋附近,緊張度只需要60就夠了。因為腳踝部的血液要回流,克服的重力作用最大,所以要綁得最緊;越往上,重力作用越小,所以可以綁鬆些。而且下面綁得緊,上面綁得松,這兩者的壓力差也有利於血液往上面回流。

一些老兵在實踐中還發明了更有效的打法,使用兩副綁腿,一副打在小腿較細的部位,另一副將小腿剩下部分包住。這種打發不但實用而且美觀,讓小腿看起來幾乎一樣粗細。

在戰場上綁腿的作用還很多,比如緊急情況下可以當作繃帶包紮傷口或者作為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幾根綁腿連接起來可以作為繩索來用……所以,在當時綁腿可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裝具。

綁腿的歷史非常悠久,幾乎從冷兵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但到了韓戰後,由於軍隊裝備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步兵需要長距離步行的機會越來越少,綁腿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在人民軍隊中,從一些歷史照片上可以看到,解放軍在80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還有使用綁腿的。

和綁腿相比,草鞋對於紅軍來說就更重要了。當時紅軍幾乎沒有皮鞋和膠鞋,而布鞋在南方多山地多河流水網地帶,還要長距離行軍,穿不了幾天就會壞掉,這樣也就只有草鞋了。當年長徵路上出版的《紅星報》第二期就曾專門刊登過題為《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說的是長徵開始後,由於準備不充分,不少戰士沒有鞋子,只能赤腳行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要求各級領導把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鬥力的高度,做到沒有一個戰士打赤腳,並提出了許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辦法。可見,當年的紅軍草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個人物品,而是和紅軍戰士的生命和鮮血以及紅軍的戰鬥勝利休戚相關的重要裝具。

圖10:對紅軍來說,草鞋就更重要了

所以當時打草鞋是紅軍戰士必須掌握的技能,毫不誇張地說打草鞋和打槍幾乎是同樣重要的技能。每天紅軍戰士每天必做的兩件事情,就是打草鞋和打綁腿,每個紅軍戰士一般都帶著兩三雙草鞋和兩副綁腿,甚至可以說草鞋就是紅軍長徵勝利的一大法寶。到今天,紅軍的草鞋已經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符號,成為當年千萬紅軍戰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象徵。

圖11:綁腿和草鞋是紅軍戰士的兩大法寶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馬路遙_nn2738

相關焦點

  • 【長徵】草鞋走出的長徵
    在江西省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內展示的草鞋和製作草鞋的工具(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這是長徵出發集結地的又一幅歷史畫面:家家戶戶打草鞋,母親做給兒子、妻子做給丈夫、未婚妻做給情郎……更多的蘇區群眾背著打好的草鞋趕到於都河邊,把草鞋送給途經的戰士。十月的於都河畔,紅軍戰士就是穿著一雙雙蘇區群眾親手編織的草鞋,踏上戰略轉移的偉大徵程。  草鞋涉水方便,爬山更能防滑。一些紅軍戰士長徵中爬雪山過草地,穿的就是它。
  • 草鞋走出的長徵!
    年過八旬的陳羅壽彎下腰,拉緊繃在草鞋耙上的四根麻繩,一根根金黃的稻草,插進麻繩搭成的經緯格局中。和泛黑的草鞋耙一樣刻著歲月痕跡的雙手,此時滿是靈氣,指尖纏繞,稻草翻飛,一雙草鞋已然成形。在江西省于都縣羅坳鎮,年過八旬的老人陳羅壽在家中打草鞋陳羅壽一輩子生活在江西省于都縣,這裡正是82年前中央紅軍主力長徵集結出發地。
  • 長徵草鞋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紅軍會選擇草鞋,不穿布鞋或者是皮鞋呢? 草鞋很輕,編起來快,且成本不高,穿壞了不至於心疼。 在蕭峰、陳伯鈞以及童小鵬的日記裡,提到了紅軍長徵時,一天要走70裡左右。
  • 掛在牆上紅軍的草鞋,留給我們了什麼?
    紅軍戰士正在編織草鞋關於草鞋,當年紅軍的報紙《紅星報》專門刊過題為《怎樣解決草鞋的問題》一文,文中描述:紅軍開始長徵時,由於準備不充分,不少戰士赤腳行軍,導致頻頻生病。針對這種情況,紅軍將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傷病員、鞏固紅軍戰鬥力的位置,並提出很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方法。於是紅軍戰士想盡各種辦法,就地取材,採用稻草、麥秸、玉米秸、烏拉草等材料,加以手工編織製作,做成了鞋子,雖說利用這些材料製造的鞋底不耐磨,一旦長時間行走,與地面劇烈摩擦,草鞋就會扯裂磕破,無法再穿,然而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這種簡單的鞋子卻成了每個戰士的必備品。
  • 長徵中的愛情是什麼?也許是一雙帶繡球的草鞋
    它不是用稻草做成的,而是用黃麻編織而成。它也不像其他草鞋那樣只有鞋底,它有鞋面,做工非常細緻。值得一提的是,這雙草鞋的鞋尖上各綁著一個彩色紅心繡球。這雙草鞋明明是男子的尺碼,卻為何綁了兩個有點花哨的繡球?  這雙草鞋的主人叫謝志堅,是一位老紅軍。他的女兒謝婷向記者講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謝婷說,當初父親收到這雙草鞋時,是沒有繡球的。
  • 【青薦讀】長徵中的愛情是什麼?也許是一雙草鞋,帶繡球的那種
    在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中擺放著一雙特別的繡球草鞋。它的材質與一般的草鞋有點不同。它不是以稻草做成的,而是用黃麻編織而成的。它也不像其它草鞋只有底,它有鞋面,做工非常細緻。值得一提的是,這雙草鞋的鞋尖上各綁著一個彩色紅心繡球。陳列在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中的繡球草鞋(右一)和普通的草鞋(左一)。
  • 長徵中的愛情是什麼?也許是一雙草鞋,帶繡球的那種
    陳列在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中的繡球草鞋(右一)和普通的草鞋(左一)。
  • 我軍抓獲2名國民黨女兵,李克農:放走穿長靴的,戰士們大惑不解
    1934年10月16日的夜晚,在往日靜謐的於都河畔火把長明,在馬蹄聲和腳步聲交錯中,一支又一支紅軍隊伍渡河西行,一場長達兩萬五千米的慢慢徵途就此展開。長徵,這場紅軍將士用穿著草鞋的雙腳踏出來了血與火的壯麗軌跡,在每位國人心中都留下不忘的印記。然而,長徵路上,國民黨的圍剿勢力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 八路軍穿布鞋,國軍穿草鞋:最終勝負,已在士兵腳上決定
    而在民國初期十年間,士兵普遍穿草鞋的狀況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除了部分蔣氏嫡系中的精銳部隊能夠成批獲得先進的軍靴外,大部分士兵都是穿著草鞋進行訓練和作戰,能夠穿上縫製的千層底布鞋已經算是條件不錯的部隊了。30年代南京方面訓練的德械部隊,軍官配髮長筒皮質軍靴,士兵穿著一戰德國樣式的步兵靴,威風不已,但其他部隊長期缺乏充足的物資供給,士兵只能用草鞋湊合了,這還是嫡系軍,其他地方派系軍隊就更不用說了。
  • 108歲女紅軍劉文治:帶著弟弟走完長徵 用一塊鹽救了女兵排丨尋訪...
    有人告訴她,這群穿軍裝的陌生人是紅軍,是來為窮人說話的。」劉文治的三女兒謝家喜說。1933年8月,劉文治加入了紅軍。「媽媽當時家裡窮,聽說紅軍是來幫助窮人的,就瞞著家人悄悄跑到鎮裡參軍。走之前,母親把衣服、鞋子和剪下的頭髮留在家裡,都沒有帶走。」謝家喜說。
  • 草鞋踏遍千山萬水,穿著它南徵北戰走出特色道路
    這是用棕櫚纖維編成的套鞋,較布鞋大,穿時套在布鞋的外邊,多在冰雪地上行走時穿用,以防滑,另一種是保暖鞋,稱為「暖鞋」或「鞋」或「毛窩」。這是用蒲草做成的鞋子,外部用蒲草編成、鞋較高,前部為圓頭,其內襯以植毛、蘆花、雞毛等,冬季穿之可禦寒。在《老殘遊記》第八回裡有一個車夫說:「不要緊的,我有法子。好在我們穿的都是蒲草毛窩,腳下很把滑的。」在這個時期,鞋的做工已十分精細。
  • 一雙催人淚下的繡球草鞋
    在江西於都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裡,珍藏著一雙與眾不同的草鞋。這雙草鞋編得細密、周正,不但有鞋底,還編出了鞋幫,編鞋子用的不是粗糲的稻草,而是柔軟細密的黃麻,黃麻裡還細心地捻上了布條……草鞋的鞋尖上綁著小繡球,這兩個小繡球是草鞋的主人謝志堅系上去的。  謝志堅是於都嶺背鎮燕溪村人,他14歲那年家鄉來了紅軍,他當過兒童團長,當過偵察員。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陳雲在向共產國際作的《關於紅軍長徵和遵義會議情況的報告》中指出,紅軍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戰士都參與到標語宣傳工作當中,每一個紅軍戰士都隨身帶有一截粉筆,他每天至少要在走過的地方寫三條標語。紅軍長徵中宣傳工作的特點,或者說紅軍宣傳工作能夠發揮作用,關鍵一點是紅軍做到了理論宣傳和革命實踐的相統一,無論是黨的領導人還是廣大紅軍戰士,都能自覺踐行宗旨,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紅軍長徵在川南,每取食群眾一根蘿蔔,就在蘿蔔坑裡放上一枚銅圓,廣為傳誦,就連蔣介石也大為感嘆,要求國民黨軍隊效仿紅軍此舉,愛護民眾。
  •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綁腿到底有什麼用?別小看它,用途比你想的大
    在那段歲月中,中國各方面都非常的落後,但是中國人民用自己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多次擊潰了裝備精良的敵軍,最終獲得了勝利。因為這段歷史一直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痛,但也有著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有關抗日戰爭的電視劇收視率一直都非常的不錯。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多紅軍戰士的腿上都會纏繞上厚厚的綁腿,那麼抗日戰爭時期,紅軍綁腿到底有什麼用?別小看它,用途比你想的大。
  • 一雙草鞋背後的故事
    點擊上面「黨建網微平臺」六個字,輕鬆關注    在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裡,珍藏著一雙與眾不同的草鞋。
  • 記者再走長徵路丨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紅軍過城步至今的85年,也是長徵精神不斷傳承的85年。 紅軍贈送的棉褲,成了傳家寶 周旺華,是個精壯的漢子,他手捧著一條破舊的棉褲,卻小心翼翼得像個生怕打碎了花瓶的孩童。 那是祖輩給他留下的「傳家寶」。
  • 二戰各國軍靴介紹,中國軍隊的草鞋令人動容
    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二戰德軍為什麼總是穿長筒皮靴和德軍軍靴的發展以及軍靴的重要性。這次我們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美軍,蘇軍和中國軍隊的軍靴。當時,美國陸軍步兵配發的軍靴主要有兩種——M42(傘兵)軍靴和帶皮製護腿的M43型高腰作戰靴,按照美軍條令規定,穿M42型軍靴時必須同時打上制式的帆布綁腿。有意思的是,雖然M43作戰靴的性能優於老式的M42,但直到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時,美軍遊騎兵部隊及一些其他陸軍單位的官兵仍然穿著M42軍靴。
  • 藏族紅軍戰士:桑吉悅希,脫袈裟穿軍裝,毛主席為其取名「天寶」
    1917年,藏族聚居區四川省黨壩鄉有一個男孩出生了,名為:桑吉悅希,他便是後來我們中華民族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批來自藏族的共產主義戰士:天寶。在藏族當地有一個習俗:一個家庭中若有2個或者2個以上的兒子,就需要選一個兒子在當地寺廟做喇嘛。作為家中三兄弟中的大兒子,他便成了「最佳人選」。那年十二三歲的桑吉悅希(天寶)便穿上袈裟,成了寺廟喇嘛的一員。
  • 108歲女紅軍劉文治逝世:長徵路用一塊鹽救了整個排
    有人告訴她,這群人是紅軍,是來為窮人說話的。」劉文治的三女兒謝家喜說。  1933年8月,劉文治加入了紅軍。「當時家裡窮,媽媽聽說紅軍是來幫助窮人的,就瞞著家人悄悄跑到鎮裡參軍。走之前,母親把衣服、鞋子和剪下的頭髮留在家裡,沒有帶走。」謝家喜說。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但是不用擔心,絕大多數的字、詞、句,仍然是國內先輩智慧的結晶,紅軍、長徵等就是。紅軍一詞還未正式創建時,農民犁鋤揮舞,團結在一起,運用武裝力量保護自己,這樣的軍隊被定義為工農革命軍。這是目前所知黨史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長徵」概念。此後,總政治部在發布一些布告時,也使用到長徵一詞,比方說1935年2月撰寫的《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以及5月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一路上,紅軍打土豪,分田地,懲治魚肉百姓的地主鄉紳,威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