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特稿第六期
作者:軍史任意元
摘要:在很多反映紅軍題材的影視作品裡,通常紅軍指戰員都是軍容嚴整,軍帽軍服齊備,最多就是衣服上加幾個補丁,來表現一下當時的艱苦困難。而事實上紅軍的被服一直很困難,在戰鬥緊張又沒有後方的長徵途中,就更為困難了,能從頭到腳湊齊一整套軍服,都是很不容易的。
圖1:紅軍長徵被服供應很困難,能湊齊一整套軍服並不容易,照片中的紅軍將士軍服顏色各異,甚至有的軍帽和軍服顏色都不一致
打下長汀才有了第一套軍服
早期的紅軍根本沒有全軍統一的制式軍服,南昌起義的部隊還是穿著國民黨軍的軍服,只是在脖子系根紅領巾作為區別。而秋收起義部隊中的農軍以及後來參軍的工人農民,大都還是穿著自己的服裝。
直到1929年3月,紅4軍攻佔長汀。當時長汀是閩西重要的經貿中心,客商雲集,物資豐富,特別是還有眾多的手工作坊,這些都是紅軍能夠定製統一制式軍服所必需的經濟條件。紅4軍前委考慮到紅4軍自創建以來,指戰員們的軍裝各式各樣,而且已經相當破舊,無論是作戰還是管理,都迫切需要統一軍服。因此紅4軍前委決定利用長汀良好的縫紉、印染條件,為全軍將士製作4000套軍裝。軍服為灰色,每套除上衣和褲子外,還有軍帽和綁腿。不過當時沒有市面上這麼多灰布,紅4軍後勤供給部就與染布坊聯繫,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後將個體分散的裁縫工人和一家專做軍裝的裁縫廠組織起來,集中了裁縫師傅20多人、縫紉機12臺,在南門街鄭屋成立了紅軍臨時被服廠(後來發展成中華蘇維埃被服廠)。由於時間緊,數量多,工人少,機器不夠用,臨時被服廠採用兩班倒,每班8小時日夜加班趕製。
這套軍服式樣仿照蘇聯紅軍的軍裝(中山裝式,下有兩個口袋),軍帽則採用列寧戴過的八角帽式樣,然後在軍服兩邊領子上縫上兩塊紅布領章,八角帽正面縫上五角星。由於當時正逢列寧逝世五周年,所以為了表示對列寧的緬懷,紅4軍前委決定軍服的紅領章上都綴上黑邊,這也是紅軍歷史上唯一的紅領章上綴有黑邊的軍裝。
圖2:1929年3月紅軍佔領長汀後的第一套制式軍服,請注意領章為了紀念列寧逝世五周年而鑲上了黑邊
紅4軍全體指戰員穿上新軍裝後,士氣大振,隨後在南寨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以整齊威武的軍容,接受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檢閱。
雖然說這套軍服還是比較簡陋,但對於紅軍來說,朱德的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已經真是其好無比了。」這是紅軍第一套正規的制式軍服,而且第一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實現了軍服的統一。
1931年12月,國民黨第26路軍在寧都起義,隨後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中央軍委總經理部所屬被服廠為其趕製了一百多面旗幟和冬裝。這時,起義領導人提出軍裝採取列寧裝洋式,中央軍委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決定紅軍軍服樣式改為套頭衫、小翻領,上面兩個小口袋,緊口袖的列寧裝。到1932年春紅軍攻打漳州時,實現了全軍每人發兩套列寧裝軍服的計劃。所以紅軍的軍服既有中山裝式樣也有列寧裝式樣的。
1932年以後,各地紅軍的軍服基本上趨向一致。上衣為灰色中山裝式樣,立翻領,4個帶蓋加扣的明兜,領口上綴紅領章;下衣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裝式軍褲,打綁腿;軍帽是八角帽,帽徽為紅布五角星。
由於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紅軍軍服樣式雖然統一,但布料、顏色還不盡相同。大部分紅軍軍服顏色為灰色,少部分也有藍色或藏青色。比較典型的就是紅2軍團,所轄三個師,紅7師為灰色軍服,紅8師為青色軍服,紅9師為藍色軍服。
從1932年到長徵之前,由於根據地還相對比較穩定,紅軍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被服廠,還能基本保證部隊的軍服供應。但長徵開始後,失去了根據地的依託,個被服廠自然也就難以正常運作,軍服的更換也就無從談起,只能依靠一路上打土豪解決一些布匹和衣服,這也使長徵中的紅軍服裝很難統一。筆者曾經採訪過一位老紅軍,長徵時他還只是十六七歲的「紅小鬼」,他說爬雪山時不要說冬裝了,就連全套單衣單褲的軍服都沒有,他竟然是穿著一條到膝蓋的大褲衩,小腿上就直接打綁腿!可見當時紅軍長徵時軍服保障的困難。
圖3:長徵途中的紅軍,可見服裝各異
而這套紅軍軍服的亮點就在於頭上的紅布五角星帽徽和兩邊領口的紅布領章,紅五星就不用多說了,紅領章毛澤東則在曾演講中專門說明那是代表了兩面紅旗。紅五星和紅領章使紅軍軍服突出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本質,在這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服文化,以紅色五角星為標誌的傳統也一直沿襲下來,特別是建國後的65式軍服「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的「三片紅」幾乎完全照搬了當年紅軍軍服的特點。
圖4:毛澤東穿著65式軍服在天安門城樓,這種「三片紅」的軍裝和紅軍軍服的特徵一脈相承
最著名的就是八角帽
紅軍軍服給人印象最深的就要屬綴著紅五星的八角帽了,特別是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拍下的毛澤東戴著紅五星的八角帽後,更是名聞遐邇。
圖5:美國記者斯諾拍攝的那張毛澤東戴著八角帽的著名照片
但是八角帽的來歷卻有好幾種說法,第一種是1929年3月,紅軍打下福建長汀製作第一套制式軍服,就根據列寧曾經戴過的八角帽式樣設計了紅軍的八角帽式軍帽。
第二種說法是尹德明設計的。尹德明是湖南茶陵縣人,在當地是手藝精湛的裁縫,人稱「尹一剪」。1930年2月,當時的湘贛遊擊隊司令員譚餘保就要他為遊擊隊設計標誌性制服,尹德明受到當地八角樓的啟發,裁出第一頂八角帽式樣的紅軍帽。不過在這之前,就已經有八角帽出現了,所以由尹德明設計的說法顯然不太靠譜。
第三種說法是趙品三設計的。1931年11月紅軍成立紅軍學校,校長劉伯承到任後,看到來自各部隊的學員著裝五便讓花八門,隊列很不整齊,就讓學校俱樂部主任趙品三設計的校服。趙品三考慮到原來紅軍軍服套頭式樣穿著不便,也不適合我國南方的氣候,於是改成開襟敞口。原來的八角帽帽型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由於八角帽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他就將帽型縮小,改變成小八角式樣,這樣更適合中國人的身材和臉型。校服制好後,很快引起了紅軍總部首長和其他部隊的注意。於是中央蘇區各部隊紛紛效仿紅軍學校,都改為小八角帽。
還有一種說法,八角帽是馮玉祥贈送的。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失敗下野,被迫出國考察。臨行前他將本來給自己部隊訂做,已經做好的數十萬套軍服全部送給了紅軍,這套軍服就是八角帽。雖然說馮玉祥的國民軍確實也是八角帽,但當時國民黨軍對蘇區封鎖很嚴密,要把數十萬套軍服運到蘇區可能性並不大。
列寧確實曾經戴過八角帽,馮玉祥的國民軍也是八角帽,所以八角帽肯定不是紅軍首創,是借鑑或仿製的。而1929年紅4軍在長汀製作的八角帽是大八角帽,而1931年趙品三設計的八角帽,則是進行了改進,改為了小八角帽。這樣後來中央紅軍都是小八角帽,紅四方面軍不知道中央紅軍對軍帽進行了改近,還是大八角帽。所以長徵中,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兩支部隊八角帽的不同大小就成了最顯著的區別。於是,中央紅軍就叫紅四方面軍「大腦殼紅軍」,而紅四方面軍則叫中央紅軍「小腦殼紅軍」。
圖6:紅四方面軍的徐向前(左)和紅一方面軍的葉劍英(右),請注意兩人軍帽還是有所不同的
長徵途中,紅軍的軍服供應難以保障,很多戰士只能是靠打土豪得到的服裝,所以穿著是五花八門,但是一頂八角帽卻無論如何是要戴的,因為只有戴上八角帽才算是紅軍。
毫無疑問,紅五星八角帽是紅軍最顯著的標誌,所以1937年國共第二次合作,在陝北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全部換裝國民革命軍軍服,為了換下八角帽,劉伯承還專門召集部隊講話,安撫部隊情緒,不少紅軍戰士都把換下的八角帽珍藏起來作為永久的紀念,可見紅五星八角帽在紅軍將士心目中的地位
圖7:綴著紅五星布質帽徽的八角帽是紅軍最顯著的特徵
綁腿和草鞋可是兩件寶
1929年3月紅4軍在長汀的第一套軍服除了軍帽、上衣褲子之外,還有一副綁腿。
綁腿,顧名思義就是綁在腿上——主要是小腿上的布條,由於小腿行走時擺動最大,長距離行軍,一天下來由於血液都下積到腿部,雙腿就會酸痛不已,打上綁腿就能有效減輕腿部酸痛。綁腿之所以能減輕腿部酸痛和疲勞,從醫學上講很簡單就是通過外力擠壓靜脈,促進血液回流。另外,山區多尖利巖石、多荊棘茅草、多蟲蛇叮咬,綁腿還有保護腿部的作用。所以綁腿也就成了經常需要長途行軍的紅軍不可或缺的個人重要裝具。
圖8:這張照片上的紅軍幾乎全部都打著綁腿
其實不僅是紅軍,當時中國軍隊,從中央軍到各地的雜牌部隊也都配備綁腿,因為當時根本沒有機械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都是依靠徒步行軍,所以綁腿是必不可少的裝具。不但中國,就連日軍乃至英軍、美軍也都給士兵配發綁腿。只是西方軍隊的綁腿不是一條布帶子,而是用帆布做成的類似襪筒的東西,旁邊有孔可以穿進鞋帶來收緊,下面有腳蹬的帶子防止脫落。而且西方軍隊的綁腿大多只打到小腿中下部,離膝蓋還有一段距離,而中國士兵通常都是打到膝蓋。
圖9:二戰美軍綁腿,和中國軍隊的綁腿不同,更像是襪筒,旁邊有孔可以穿進鞋帶來收緊,下面有腳蹬的帶子防止脫落
綁腿的規格沒有嚴格標準,通常是一根長的布帶(有彈力的帆布最好,較結實的普通布也行),一端是平頭,一端分叉成兩條繩,叉口處要結實,寬度10釐米或更寬,長度1.5—2米長。
綁腿的打法是將平頭端從鞋幫開始繞到腳腿平裹,每一圈或兩圈可將綁腿翻面,以保證平貼腿面,不斷向上一直打到膝蓋。打綁腿的時候要站著打,這樣才能保證打的綁腿鬆緊適度,打得太松不僅容易散落,也起不了保護腿部的作用。要是打得太緊就會束縛住小腿,嚴重的甚至連腳都邁不開步,所以打得好的綁腿應該鬆緊合適,而且還能封住鞋口,防止泥土或小石子進入鞋子。
打綁腿有個竅門,就是腳踝附近的部分要綁緊,再往上就可以稍微松一些。如果腳踝部的綁腿緊張度是100,那麼小腿中間的緊張度有80就可以了,到了膝蓋附近,緊張度只需要60就夠了。因為腳踝部的血液要回流,克服的重力作用最大,所以要綁得最緊;越往上,重力作用越小,所以可以綁鬆些。而且下面綁得緊,上面綁得松,這兩者的壓力差也有利於血液往上面回流。
一些老兵在實踐中還發明了更有效的打法,使用兩副綁腿,一副打在小腿較細的部位,另一副將小腿剩下部分包住。這種打發不但實用而且美觀,讓小腿看起來幾乎一樣粗細。
在戰場上綁腿的作用還很多,比如緊急情況下可以當作繃帶包紮傷口或者作為三角巾固定骨折部位;幾根綁腿連接起來可以作為繩索來用……所以,在當時綁腿可是非常重要的個人裝具。
綁腿的歷史非常悠久,幾乎從冷兵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但到了韓戰後,由於軍隊裝備的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步兵需要長距離步行的機會越來越少,綁腿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在人民軍隊中,從一些歷史照片上可以看到,解放軍在80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還有使用綁腿的。
和綁腿相比,草鞋對於紅軍來說就更重要了。當時紅軍幾乎沒有皮鞋和膠鞋,而布鞋在南方多山地多河流水網地帶,還要長距離行軍,穿不了幾天就會壞掉,這樣也就只有草鞋了。當年長徵路上出版的《紅星報》第二期就曾專門刊登過題為《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說的是長徵開始後,由於準備不充分,不少戰士沒有鞋子,只能赤腳行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央要求各級領導把解決部隊中的草鞋問題提到減少病員和鞏固紅軍戰鬥力的高度,做到沒有一個戰士打赤腳,並提出了許多解決草鞋問題的具體辦法。可見,當年的紅軍草鞋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個人物品,而是和紅軍戰士的生命和鮮血以及紅軍的戰鬥勝利休戚相關的重要裝具。
圖10:對紅軍來說,草鞋就更重要了
所以當時打草鞋是紅軍戰士必須掌握的技能,毫不誇張地說打草鞋和打槍幾乎是同樣重要的技能。每天紅軍戰士每天必做的兩件事情,就是打草鞋和打綁腿,每個紅軍戰士一般都帶著兩三雙草鞋和兩副綁腿,甚至可以說草鞋就是紅軍長徵勝利的一大法寶。到今天,紅軍的草鞋已經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符號,成為當年千萬紅軍戰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象徵。
圖11:綁腿和草鞋是紅軍戰士的兩大法寶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 馬路遙_nn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