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微笑 人後抑鬱
    專家提醒,「微笑型抑鬱症」尤其青睞高學歷、事業有成的群體
    
    漫畫/餘寧山
    長沙晚報記者 楊蔚然 通訊員 蔣凱
    近日網上刊載:在四川峨眉山景區,一名20多歲的湖南女孩當眾跳崖身亡。其遺書坦露,她一直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據了解,目前全球約有4.5億精神障礙患者,而我國精神疾病患者達1600萬,但接受治療的僅佔20%。除經濟原因外,很多患者及家屬沒有認識到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危害性,或者害怕受到歧視,諱疾忌醫。
    「這也是導致抑鬱症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自殺率,低知曉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三高三低』特徵的主要原因。」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唐秋萍教授表示,自殺是抑鬱障礙患者最嚴重的後果之一,尤其是年輕群體,需防「微笑型抑鬱症」。
    現象
    用「微笑」隱藏內心真實的鬱悶無助感
    21歲的女孩倩倩(文中患者均為化名)是長沙某大學大三學生,個性要求完美,又生性敏感。在學業、就業的壓力下,她常因一點小事,與父母發生衝突,而父母卻指責孩子叛逆、不懂事。於是,在同學們面前「微笑」的她,面對自己時卻「心情不好、鬱悶」,這種低落的情緒久了,使她無法繼續學業。最終,她鼓起勇氣來看心理門診。
    唐秋萍表示,當抑鬱情緒頻繁出現,發展到心境低落、興趣減退、愉快感缺失等典型症狀時,即為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這類患者輕則悶悶不樂、無愉快感,重則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嚴重者出現自殺傾向。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存壓力的增大,抑鬱症的表現發生了變化。如明星張國榮、喬任梁等,他們的抑鬱表現,在眾人面前不一定是情緒低落,相反,呈現給人們的卻是性格爽朗,甚至身上帶著絢麗的明星光環。「在臨床中,並不是每個人都以同樣的方式經歷抑鬱,有些抑鬱患者,特別是年輕人,在其抑鬱心境表面蒙上了一層『微笑』的面紗。」唐秋萍稱。
    據了解,「微笑型抑鬱症」這種隱匿性抑鬱,其醫學病因,可能是腦內兒茶酚胺和5-羥色胺類神經傳遞物質釋放和再攝取障礙的結果,初期屬於一種輕型情感疾患。
    分析
    「微笑」是想壓抑其真實情感的一種防禦
    30歲的曉珞在單位從事財務管理工作,因抑鬱症在心理科接受了兩三年的藥物治療,其抑鬱的原因是父母常年吵架。父母每次爭吵,不分白天黑夜都直接打電話給曉珞,要曉珞評理。為此,曉珞心中非常苦悶,但又不想讓同事知曉,只好人前微笑。時間久了,曉珞出現嚴重失眠,患上中度抑鬱症。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可能累積一些負面情緒,如果毫無顧忌地釋放在同事面前,整天唉聲嘆氣、怨聲載道,這些壞情緒對同事可能就是一種心理暴力侵犯。」唐秋萍稱,心理學叫「表情暴力」。
    除了這種「外傷型」外,還有一種「內傷型」,比如曉珞,經常在情緒消極時,被迫還要維持愉悅自然的姿態。這種「微笑」的表情,不是其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相反是痛苦、壓抑。之所以表裡不如一,可能出於「工作的需要」「禮節的需要」「尊嚴和責任的需要」「擔心不良情緒被發現受到歧視或不被理解」等。長此下去,就容易被「微笑型抑鬱症」盯上。
    「微笑」的表象,只是想壓抑其內心真實情感的一種防禦,而「悲傷」才是「微笑型抑鬱症」的典型特點。患者內心往往遭受著痛苦的打擊,甚至難以抑制自殺的念頭。值得關注的是,「微笑型抑鬱症」尤其青睞高學歷、有地位、事業有成的群體。
    應對
    愛心和陪伴是良藥,不要放鬆對重症者的監護
    在峨眉山跳崖的湖南女孩在遺書中寫道:「我不是沒有嘗試過救自己,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當成笑話,要不就是覺得我想不開。」可見,年輕人與長輩之間,始終存在著對抑鬱症的認識分歧。
    家長認為,孩子可能是叛逆情緒,「沒有什麼大不了」;身邊人則對這種「矯情」嗤之以鼻。正是這種隱匿性,不易被人發現,因此「微笑型抑鬱症」的危害性比普通抑鬱症更大。
    「所有的抑鬱症,其實只是『心理上的感冒』,是最能治療好的精神疾病之一。」唐秋萍認為,根據抑鬱的程度不同,通過抗抑鬱藥物治療、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都有可能引導患者走出悲傷狀態,增強心理免疫力。
    敞開心扉、分享情感是處理抑鬱情緒的關鍵因素。患者可先從向身邊人傾訴開始,選擇一個親密的家人或朋友,嘗試討論自己的情感和擔憂,會有助於減輕症狀。
    家長及身邊人要多些愛心和陪伴。唐秋萍建議,不要試圖要求其「振作」,不要埋怨批評;不要對其說,痛苦是「空想」出來的;不要強迫其做不願做的事。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輕易相信「我絕不會自殺」的保證,放鬆了監護,就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因為重症患者根本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家人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