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神藥」一片賣1分5 仿製藥進入微利時代藥企出路幾何?

2020-12-23 騰訊網

9月29日,上市公司麗珠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生產的苯磺酸氨氯地平膠囊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目前,國內共有 兩家企業持有苯磺酸氨氯地平膠囊生產批文,麗珠製藥廠是首家通過本品一致性評價的企業。

隨著眾多原研藥專利保護到期,國內藥企在仿藥領域不斷發力,仿製藥價格大幅下降。就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三批國家組織藥品集採中,仿製藥堪稱用"地板價"進行競標。

對此,醫藥業內人士坦言,在醫保控費、帶量採購常態化趨勢下,仿製藥的廝殺正在越來越激烈,行業內部洗牌也開始提速。在目前銷售和利潤的巨大壓力下,企業要積極尋找出路。

「仿製藥」地板價頻現

前不久,第三批藥品帶量採購在上海開標,擬中標產品平均降價53%。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隨著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進展到第三輪,集採常態化、制度化所帶來的降價效應正不斷顯現。

參加了本次帶量採購的重慶一醫藥行業人士坦言,從中標情況來看,各家「仿藥」競標價格越來越低。

上遊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集採中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最受關注的藥品之一,這款堪稱是治療糖尿病的「神藥」,其競標可謂慘烈。

來自中康CMH數據顯示,目前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0.25g,0.5g)過評企業有29家,二甲雙胍緩釋控釋劑型(0.5g)過評企業有17家。這兩大品種2019年在國內銷售額累計超過20億元。

而在這次集採中,重慶科瑞製藥報價最低,為0.015元/片,另外多家中標企業的報價也不到0.07元/片,這一價格堪稱「地板價」。而其他參與該品種報價的企業,無論是以嶺藥業、海王藥業、哈藥集團製藥六廠等知名企業,均不到對應0.25g劑型最高有效申報價的0.2元/片,最終「出局」。

有分析人士坦言,不算固定資產折舊、研發這些成本,二甲雙胍口服常釋劑型單單是1分錢/片的價格,也低於原料藥的價格了,更不要說還有研發、設備折舊這些成本了。中標二甲雙胍的企業大多是「虧本成交」。

仿藥市場競爭激烈

如今,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仿製藥生產大國。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4年中國仿製藥產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中國醫藥工業市場上,仿製藥佔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佔比遠超原研藥;90%以上的製藥企業為仿製藥生產企業,大部分醫藥企業依舊以生產仿製藥為主要業務。

報告指出,2017年和2018年是進口新藥上市密集的年份,而2019年開始則是國內藥企仿製藥的「收穫年」。

上遊新聞記者看到,近五年來,國際藥品市場進入了專利集中到期的高峰期。2014年至2018年內,共有1295個原研藥專利到期。

「原研藥的大量到期將直接刺激醫藥企業仿製藥的生產,促進仿製藥行業快速發展。」重慶一家上市藥企業負責人告訴上遊新聞記者。

上個月,重慶藥友仿製藥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獲國家藥監局批准,成為索拉非尼品種國內第二家獲批的仿製藥。 本月,另一家重慶上市藥企福安藥業發布公告表示,近日其子公司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一致性評價受理通知書,其申報的「巴氯芬片註冊分類:化學仿製藥,規格:10mg)」境內生產藥品補充申請,經審查決定予以受理。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上市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受理號達到2129個,其中注射劑一致性評價受理號為763個。

海通證券醫藥首席分析師餘文心表示,在醫保控費,帶量採購常態化趨勢下,仿製藥的廝殺正在越來越激烈,行業內部洗牌也開始提速。她認為,「4+7」集中採購啟動後,仿製藥進入低毛利時代,品種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藥企將憑藉品種數量和質量在市場中競爭,才能達到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

仿創結合發展之路是未來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鼓勵藥品創新,創新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同時隨著帶量採購的全國擴圍,普通仿製藥進入微利時代。高技術壁壘的創新藥已成為藥企破局的方向。

日前,以仿製藥起家的悅康藥業發布的招股書中顯示,悅康藥業將「創新」擺在募集資金用途的第一項,公司擬投3.9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及創新藥研發項目。悅康藥業董事長於偉仕表示,現在的市場競爭中,品種的優勢越來越彰顯,作為老牌傳統藥企,必須對產品創新進行戰略性布局。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一直以仿製藥為主,企業想要轉變到創新藥企面臨資金以及技術等困難,「創仿結合」是大部分藥企選擇創新的發展路徑。

以重慶上市企業華森製藥為例,2020年上半年其研發投入同比大幅增長38.88%。在創新藥方面,組建創新藥事業部,與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團隊攜手建立研發平臺,啟動了小分子免疫抗癌靶向藥物研發。

記者從華森製藥了解到,今年在仿製藥方面,其將加速推進甲磺酸雷沙吉蘭片、富馬酸沃諾拉贊、鹽酸丁螺環酮片、複方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等品種的研發及註冊報批工作;進一步推進注射用甲磺酸加貝酯、注射用奧美拉唑碳酸氫鈉、鹽酸特拉唑嗪膠囊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

瑞銀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林娜認為,從仿製藥到輔助用藥再到中藥注射劑,可以看到整個國家醫保的監管是朝著經濟效益更好、更重療效的方向在發展,「所以,醫藥行業也應是朝著創新驅動的方向去發展的」。

「我們預計,未來5年,創新藥會快速發展,並且增速會大大高於整個醫藥市場平均的增速。原因包括新藥審批速度的加快、待審批和臨床階段的品種多、醫保支付範圍的擴大等。」林娜表示,「不僅是跨國藥企可以因其豐富和領先的在研管線受益,本土創新藥企業同樣如此。」

餘文心則表示,國內創新藥研發速度落後國際水平很多,不過在新興領域由於起步相差不大,仍有彎道超車的可能性。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孫磊

相關焦點

  • 廣生堂剝離醫院業務背後:集採時代仿製藥企的轉型焦慮
    來源:時代財經作者:時代財經 李傲華 編輯:鄭方圓廣生堂在醫院業務上「無功而返」,折射的是進入集採時代後,仿製藥企普遍面臨的轉型焦慮。北京中衛康醫藥有限公司醫學BD總監化玉忠12月3日對時代財經表示,「製藥行業和醫療服務機構完全是兩回事。對仿製藥企來說,服務機構不是一個好的轉型選擇,跨度太大。醫院行業屬於重資產模式,藥企資金有限,很難把醫院品牌做起來,而且老百姓對公立醫院的信賴度更高,民營醫院很難與之競爭。」效仿一哥轉型創新藥?
  • B肝原研藥仿製藥之分,活性成分總體相當,客觀認識仿製藥
    B肝原研藥仿製藥之分,活性成分總體相當,客觀認識仿製藥從全球新藥研發速度看,一種新藥從研發到III期臨床試驗,至少是需要10年時間,實際上,多數慢性B肝新藥研發跨度會超過10年。新藥研發,將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對受試者嚴重不良反應、耐藥等。
  • 搶百億抗抑鬱藥市場?國產藥企紛紛入局,有公司靠仿製藥年入7億
    百億大蛋糕的巨大誘惑,再加上一致性評價、帶量採購、醫保談判等醫療政策的落地推進以及原研藥專利的到期,國內藥企早已開始在抗抑鬱藥領域進行布局。近年來,包括天士力、復星醫藥、仟源醫藥、尖峰集團、華海藥業、科倫藥業、恆瑞醫藥、恩華藥業、太極集團、人福醫藥、普羅醫藥等多家上市藥企都在抑鬱症仿製藥等領域有所動作。
  • 又一藥品將進入全國公立醫院,價格僅2元一片,偉哥暴利時代將結束?
    輝瑞偉哥進入中國人們熟知的偉哥,是西地那非,最早由美國藥企輝瑞製藥研製,並於1998年以商品名Viagra(偉哥)上市。當時,美國輝瑞公司為了尋找治療心臟病的方法,於是研發了一款藥品,這款藥就是西地那非,而在臨床測試期間,該公司就發現這款藥品對於男性勃起功能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 創新藥難解近渴 廣生堂募投加碼仿製藥
    4月2日,廣生堂公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集資金5.5億元,投入到原料藥製劑一體化生產基地建設項目、江蘇中興製劑車間建設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廣生堂自2015年就強調要從仿製藥向創新藥轉型,但在此次募資項目中資金佔比最多的項目仍為仿製藥相關產品。
  • 仿製藥來了,原研藥會降價嗎?
    偉哥的確即將以低價進入公立醫院銷售,但作為一種處方藥,其適應症並不是ED(勃起功能障礙),而是肺動脈高壓。這種病如果採用進口藥物治療,患者平均每年用藥花費可能達到20萬元。此次叫出2元地板價的,是國內仿製藥「大戶」齊魯醫藥。這意味著,國內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以後可以花不到3%的價錢吃到國產偉哥,醫保還可以報銷一部分。那麼想要重振雄風的男士呢?
  • 被圍攻的5000億中國仿製藥市場要變天?
    01、跨國藥企瘋狂「賣賣賣」為哪般?「賣老移新」的,遠不止輝瑞。7月9日,葛蘭素史克(GSK)宣布擬以2.5億元向復星醫藥旗下子公司重慶藥友出售其蘇州工廠及知名品牌「賀普丁」100%股權。「此次轉讓旨在整合GSK的供應鏈網絡,使可以在中國更關注創新藥物和疫苗。」
  • 悅康藥業於偉仕:仿創結合 老牌藥企踏上科創新路
    「仿製藥是基石,解決用藥需求,達到一定飽和度後,需要靠創新藥來補充。創新藥是方向和未來。」悅康藥業董事長於偉仕認為,仿創結合是悅康藥業這家老牌藥企迎接醫藥行業創新生態的路徑。悅康藥業在心腦血管、生殖系統、糖尿病、消化系統、抗腫瘤等領域重點布局,擁有在研項目39項,包括化藥1類新藥項目4項、中藥1類新藥項目2項、2類新藥項目3項。其中,化藥1類新藥枸櫞酸愛地那非片正在申報上市,中藥1類新藥注射用羥基紅花黃色素A正處於臨床試驗III期階段,化藥1類新藥硫酸氫烏莫司他膠囊處於臨床試驗I期階段。
  • 從仿製藥到研發國際一流創新藥 江蘇醫藥創新釋放強勁動能
    5月10日,中國首個原創三代EGFR-TKI創新藥阿美樂^上市發布會在上海舉行,該創新藥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歷經6年自主研發而成。近年來,從仿製藥到研發國際一流的創新藥,江蘇醫藥集群持續釋放強勁動能,江蘇創新藥進入「收穫期」。
  • 巨頭聯手,輝瑞要把自家王牌藥賣給邁蘭,共組全球最大仿製藥公司
    事實上,早在立普妥在首輪4+7帶量採購失利之後,已有多次向基層市場發力之舉,特別是今年5月底將成熟藥業務全球總部落戶上海。即便此次將立普妥、絡活喜等王牌藥與邁蘭合併,輝瑞也並未放棄主導權,仍對新公司掌握更多股份。這也意味著,輝瑞此次所謂「出售」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剝離,反而大概率將藉助仿製藥巨頭的渠道,以低價殺入市場奪回更多陣地,中國市場無疑是其中重要一環。
  • 「神藥」莎普愛思水逆2020,前路幾何?
    也難怪,五花八門的廣告,價值不菲的各種藥,現代人維持健康的代價越來越大; 更別提那些不重視產品,把錢都砸在了廣告上,利用人性弱點賺昧心錢的不良藥企,讓人防不勝防! 生命一號、三株口服液、太陽神、太太口服液...這些所謂的「神藥」都曾瘋狂收割了一波智商稅,好在如今已消失殆盡。
  • 超級仿製藥企橫空出世,中國市場變革前夜
    2018年,邁蘭上市了10多個複雜的仿製藥和生物類似藥,全球收入達到112.6億美元。而同年,仿製藥企業Teva以188.5億美元營收全行業排名第一。也就是說,新公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仿製藥企業,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享有一定規模。輝瑞旗下的普強集團全球總裁高天磊(Michael Goettler)將成為合併後公司的CEO,而邁蘭董事會主席Robert J.
  • 印度仿製藥和天價進口藥,兩者有什麼區別?你願意選擇哪個?
    然而患胃癌的大姑卻說,這藥是仿製藥,效果跟美國正版差不多,但卻比國內便宜好幾倍,她吃了2年,感覺也沒什麼副作用,讓小A放心代購。買賣是互相成就的,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徐崢飾演的主角就開闢了去印度買藥做「代購」的新事業,雖然困難重重,但他在這條買藥之路上發現了商機,一發不可收拾地做起了治療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製藥獨家代理商。很多人看完不禁想問,這仿製藥安全嗎?
  • 中國仿製藥辛酸往事:用量85%的仿製藥,只花了12%的醫藥支出.人才怎樣才能留在製造業?
    只是,一瓶藥外資藥企賺100塊,國產仿製藥因為少了研發成本,並且有著人口紅利等成本優勢,賺二三十塊錢,然後上藥交會、找大包、下基層——在「量」上下功夫,並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學習外資藥企的各種「技術」。>這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來自臨床一線對國產仿製藥和原研藥用藥反饋,最後得出來的一種「偏見」,雖然監管的標準一樣,但「國產仿製藥效果不行」的情況確實存在。
  • 男人隱痛背後:百億ED男性藥物市場「激戰」|萬艾可|偉哥|仿製藥|...
    經過數次臨床測試後,1998年美國FDA批准臨床使用,輝瑞製藥將萬艾可推向市場,2000年後進入中國市場;2004年,拜耳艾力達進入中國;2005年,禮來希愛力進入中國。在中國,處方藥不允許做廣告,三家藥企的競爭從藥品本身細分。很長一段時間內壟斷了中國抗ED市場。
  • 2019年藥企收入排名TOP 20,首家亞洲製藥企業上榜
    無論是收購還是重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今年排名靠前的藥企大多數在癌症藥物領域表現強勁,但免疫學和罕見病領域也不容小覷,比如武田此次之所以能進入該榜單,是由於武田製藥在去年1月完成了對夏爾的收購。同時,在此次排名中,在疫苗領域開發比較靠前的幾大製藥企業也都進入了前十名,基因療法也繼續在整個行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如諾華和羅氏。
  • 豪森首仿藥數量多達18個 排行業第二
    文丨菜菜2015藥審改革以來,中國醫藥行業開始從"銷售驅動型"向"研發驅動型"轉變。一致性評價協同"4+7"等系列配套政策推動仿製藥大市場洗牌,在此背景下,各家藥企都大幅提高了研發投入,除了投入大量資金用於1類新藥的研發外,首仿成為是各大藥企開發仿製藥的最佳策略。與普通仿製藥相比,首仿藥技術壁壘較高並且具有先發優勢。
  • 美國公民冒死揭露:仿製藥不是神藥,而是製藥公司瘋狂斂財的工具
    用這句話來形容仿製藥行業再恰當不過。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製藥行業活躍的基本都是全球巨頭製藥公司,昂貴的品牌藥是患者唯一的選擇。但在80年代後,這個情況有所改變,一個名叫哈達德的記者聯合當時的加州的一名議員開闢了一條道路,讓藥監局對於仿製藥的審批制度進行修改,當品牌藥專利到期後,仿製藥生產公司不必再對這種藥物進行複雜的臨床試驗,只需要開展有限的檢測,證明他們生產的仿製藥能與品牌藥一樣,產生同樣的藥效即可。
  • 2020年一批原研藥品種將過期,仿製藥企業來了!
    【製藥網 市場分析】2020年開始,又將有一批重磅原研藥將先後到期,國內仿製藥企業的機會來了!據業內不完全統計,2020—2023年,全球將至少有82個原研藥將到期,其中不乏優特克單抗(強生)、貝伐珠單抗(羅氏)、利伐沙班(拜爾)、帕博西尼(輝瑞)等年銷售額超過40億美元的重磅藥物。
  • 恆瑞醫藥行賄門背後:九成收入靠仿製藥 銷售費用是研發投入兩倍
    不過,公司以仿製藥為主的產品結構,已為今後埋下隱憂。在2018年開始的醫藥行業「4+7帶量採購」政策背景下,國內仿製藥高利潤時代基本結束,未來競爭要靠自主創新能力。短期內躋身國內一線藥企行列,最大的貢獻來自仿製藥。據鈦媒體報導,2018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收174.18億元,其中,90%收入來自仿製藥,創新藥收入只佔公司營收的10%左右。公司產品結構主要有抗腫瘤、麻醉和造影劑等三大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