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新生兒監護室的黃疸患兒又多了,可能跟大家對黃疸的認識不足有關。
今天門診有個孩子媽媽,因為怕孩子母乳性黃疸,果斷把母乳給孩子斷了。現在完全是人工餵養,我聽了之後感到很可惜,其實,只要大家正確認識黃疸,是不用做這樣的決定。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通過吃母乳也可以增加親子關係親密度,僅僅因為怕得黃疸就停,得不償失。
我把大家常問到的黃疸知識總結了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第一問:小李醫生,什麼是母乳性黃疸?得了母乳性黃疸,需要停母乳餵養嗎?怎麼治療才好?只要是吃母乳,每個孩子都會得嗎?
小李醫生答:母乳性黃疸一般出現在新生兒出生的第3-5天,目前的研究認為可能是由於母乳中的一種酶(特殊字符沒有打出來,請見諒)含量多、活性高 ,使新生兒的小腸對膽紅素的回收增多而引起的 。高峰一般是在生後兩周時出現,而在生後3周-12周的時間內消退。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佔母乳餵養寶寶的1%左右,並不是吃母乳的寶寶都會得病 ,母乳性黃疸可與生理性黃疸同時出現 ,也可能緊接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 ,或者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再現。
一般來說,很多母乳性黃疸的孩子在早期出現是因為母乳餵養不當引起的,孩子奶液攝入量不足,排便量減少,黃疸加重,建議按需餵養,監測膽紅素水平。當寶寶被確診為患上母乳性黃疸後 ,如果程度較輕 ,孩子精神狀態好,吃奶量與當日齡的孩子相差不大,那麼並不需要特殊的藥物治療。只要持續監測孩子體重增長情況就可以,生長曲線在正常範圍平穩增長的話,爸爸媽媽就可以放心 ,一般也無需停餵母乳 。需要來醫院就醫的情況在最後。
第二問:小李醫生,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黃疸?怎麼判斷孩子是母乳性黃疸,還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呢?有時間上的區別嗎?還是必須要去醫院監測?
小李醫生答:孩子出現黃疸的原因,簡單來說有這幾條,第一是:孩子膽紅素生成增加,比如說孩子和媽媽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這裡面又包括RH溶血和ABO溶血。再比如說,感染引起的溶血或者是孩子紅細胞形態異常,又或紅細胞內的酶出現了問題引起的溶血。這些都會引起孩子血中膽紅素生成增加。
第二是:膽紅素生成即便正常了,那麼孩子對膽紅素的清除減少了也會出現黃疸。而事實是孩子的肝臟對於膽紅素清除能力本來就比較弱。第三是:對於沒有吸收完的膽紅素,新生兒存在一個重吸收的現象。比如說,見於胎便排出延遲的嬰兒。第四是:孩子的肝膽系統本身出現了問題。以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都會導致孩子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指新生兒出現皮膚黃染的症狀 ,時間節點多見於生後2~3天。4~7天時最明顯 ,足月兒一般在7~10天後隨著膽紅素清除系統的成熟而逐漸消退,2~3周時完全消退,這是正常的生理性過程 。還沒有消退完畢的情況就被認為是病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嬰兒一般在實驗性的停止母乳餵養3~5天後 ,黃疸即明顯減輕 。如果停止母乳3天後 , 寶寶的黃疸並無明顯降低 ,那麼可排除母乳性黃疸,這時需要重新參考病理性黃疸的指標。
病理性黃疸是患兒在新生兒時期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使得血液裡的膽紅素含量增高,從而引起患兒在鞏膜、皮膚以及黏膜出現黃疽的孩子,一般分為這幾種情況:第一是:黃疸出現時間早,24小時內出現黃疸即考慮病理性黃疸;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溶血性黃疸,需要及時報告兒科醫生。第二是:直接膽紅素大於34mmol/l;第三是:黃疸上升速度快,每小時上升超過3.4 mmol/L;第四是:黃疸「退而復現」。出現這幾種情況一定及時就醫,避免孩子進展到膽紅素腦病,影響孩子的腦部神經發育。
一般來說,早期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需要積極的治療不會進展到膽紅素腦病,治療時間短,治療效果好。這裡所說的住院治療主要是藍光照射,所謂的「喝葡萄糖水,吃益生菌,吃茵梔黃」等治療方法,我是不建議的。還有很多家庭會買藍光燈在家給孩子照射,我也是不放心不建議的,因為大家的防護意識還不夠,另外照射藍光會丟失很多體液,大家也不會觀察,照射的時長和效果也差別很大。生理性黃疸的治療是按需餵養,及早開奶,多吃奶,多排便。母乳性黃疸一般是不需要治療,也可以實驗性停母乳3天左右(目前菏澤當地的情況主要是為了符合接種疫苗要求才停,一般孩子生長發育良好是可以繼續哺乳的)
對於黃疸的寶寶,還是建議大家來醫院讓醫生給孩子做個監測和評估。再針對性治療。
祝福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