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將出生28天之內新生兒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黃疸本身是由血紅素代謝異常引發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以及鞏膜等異常泛黃。生育過的家長應該都知道,新生兒容易出現黃疸問題,更是有句俗話說:十個嬰兒九個黃,都要住院照藍光。
新生兒黃疸在臨床上分為、生理性、母乳性以及病理性黃疸三個種類,其中以生理性黃疸最為高發。這是因為新生兒肝臟發育不夠完善,血液中膽紅素代謝速度相對較慢,從而誘發了生理性黃疸,如若寶寶沒有其他任何不適合的感覺和症狀,那就不需要進行治療,耐心等待期自然消退就可以了。
而所謂的母乳性黃疸,迄今為止致病因素還不明確,通常認為是和母乳中某些未識別的因子有關係。母乳性黃疸一般是在出生後的2-3天內出現,並在一周左右就達到頂峰狀態,半個月後基本消退。該種類和生理性黃疸接近且相似,只要是孩子能吃、能睡著一切正常的話,母乳性黃疸通常也不需要治療。
真正需要警惕,且要照藍光進行治療的,其實是病理性黃疸。
用簡單的話來說,只要是超過生理性黃疸的範圍,就屬於病理性黃疸。通常病理性黃疸分為感染和非感染兩個種類,其中包括了新生兒肝炎、敗血症、溶血症以及遺傳性疾病等。
患兒不僅會有皮膚和鞏膜嚴重發黃症狀,同時大小便顏色也會發生改變,寶寶整日處於無精打採、嗜睡、嘔吐拒奶、腹瀉等異常症狀中,嚴重時還會有發熱、驚厥等症狀。
和生理性黃疸不同的是,病理性黃疸發病非常早,通常是在出生後1-2天左右就會病發,且發展速度非常快,2-3周左右也不會消退,又或者是消退後迅速反彈並加重。
一旦寶寶出現病理性黃疸症狀,就必須要立刻入院進行治療。如若家長放任不管的話,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和荒誕出現,不僅會危及患兒生命,即便是經過了搶救也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比如腦癱、智力低下、聽力減退等。
目前來說,病理性黃疸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1、光照療法
光照療法是降低血液請結合膽紅素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國最常用到的就是藍光照射。將新生兒放置在光療箱內,雙眼用黑色眼罩保護,以防止損傷視網膜,隨後開始單面光或雙面光的照射。
其主要原理就是在經光照後,未結合膽紅素會產生構型異構體,它能快速從膽汁也尿液中排洩,而不需要通過肝臟代謝,從而達到降低血清總膽紅素的目的。
2、換血療法
換血能有效降低血液總膽紅素的量,其原理就是通過換血排出已致敏的紅細胞和減輕貧血。但是,換血和需要在一定條件下進行,且在換血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所以輕易不能通過換血方式來進行治療,臨床都是將其應用在光療失敗之後。
3、藥物治療
藥物既能夠減少膽紅素的產生,還能加速膽紅素的清除或抑制膽紅素肝腸循環。目前臨床用藥包括了白蛋白、苯巴比妥、免疫球蛋白等。除此外,還有治療和預防缺氧、高碳酸血症以及感染等藥物,目的是防止新生兒血腦屏障暫時性開放,對預防膽紅素腦病有一定作用。
所以說,如果寶寶僅僅是生理性或母乳性黃疸的話,通常都不需要藍光照射治療,家長可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調理。但是,如果寶寶確診為病理性黃疸,那就一定要配合醫生對孩子進行治療,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