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怎麼治最安全?

2021-03-05 科學家庭育兒

走進任何一間新生兒保育室,你會看到,一半以上的寶寶從第2或第3天開始變黃——這與年紀無關,而與新生兒黃疸有關。


變黃先是從頭部開始,然後向下延伸到腳趾,甚至眼睛也會變色,這是因為血液中的膽紅素過量。(黑色和棕色膚色的寶寶生病過程是一樣的,但只能在手掌、腳心和眼白看到變黃。)


膽紅素是紅細胞正常衰亡時形成的化學物質,一般可通過肝臟進入血液。


但是,新生寶寶產生的膽紅素,通常要多於未發育完全的肝臟的處理量。


血液中的膽紅素含量過高,引起身體變黃,這就是我們所知的正常黃疸,或是生理性黃疸。


在生理性黃疸中,變通常從第2或第3天開始,第5天最嚴重,到1周或10天時,大體上消退。


在早產兒中,黃疸可能會晚出現(大約第3或第4天),並且持續的時間長一點(通常是14天或更長),因為他們的肝臟發育非常不完全。


出生後體重大減的寶寶,母親患有糖尿病的寶寶,以及通過引產降生的寶寶更可能患黃疸。


微弱到中度的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治療。


醫生通常會將嚴重的生理性黃寶寶留院觀察幾天,並在螢光燈下予以光線治療,這樣的螢光燈稱作藍燈。將燈光變成藍光,肝臟更容易將血紅素排出。


在治療期間,寶寶要全裸,只穿尿布,眼睛要遮蓋起來,防止光線照射。


還要給寶寶額外補充水分,彌補從皮膚中流失的水分,除了哺乳外,都要待在保育室中。


在大多數情況下,經過治療,血紅素水平(由血液測試而定)會逐漸降低,回到家裡的就是一個健康的寶寶。


少數情況下,血紅素比預計的水平更高或增加得更快,這樣的黃疸可能不是生理性的。


與生理性黃疸相比,這類黃疸發病既不早也不晚,血紅素水平較高。


通過治療降低不正常的血紅素水平,對於保護寶寶的大腦很重要,這種情況叫核黃疸


核黃疸的症狀是哭聲很微弱,反射遲緩,吮吸能力差(在燈光下治療的寶寶也可能會遲緩,但卻是因為舒適並且受到刺激——並不是因為核黃疸)。


核黃疸如果不予治療,會引起永久性大腦損失,甚至死亡。


有些醫院會通過血液測試,多次檢測寶寶血液中的血紅素水平,確保這些非常少見核黃疸病例沒有錯過治療。


醫院評審組織給出的新指導建議,所有醫院都要進行篩查。兒科醫生第一次探訪寶寶時,也要檢查他的膚色,對非生理性黃疸進行排查。


非生理性黃疸的治療取決於致病原因,但也包括光線療法、輸血或手術等方法。也可使用含有一直血紅素的新藥物進行治療。


有寶媽問:「我聽說母乳會引起黃疸。我的寶寶有一點黃疸——我應該停止哺乳嗎?」


一般來說,母乳寶寶血液中的血紅素水平比吃奶粉的寶寶高,並且這樣的水平保持時間也較長(6周)。


但對於這樣誇大的生理性黃疸,你既不需要擔心,也不應認為這是斷奶的理由。


事實上,停止母乳或用葡萄糖水代替哺乳,會增加血紅素水平,還會妨礙哺乳期母乳關係的建立。


建議在出生後第一個小時進行哺乳,這樣能夠降低血紅素水平。


如果寶寶出生後一周血紅素水平快速升高,並且排除了非生理性黃疸的情況,再懷疑是否是母乳性黃疸。


有人認為是母乳中的物質引起母乳性黃疸,這些物質會影響血紅素的降低,估計母乳餵養的寶寶中有2%患有此病。


在大多數情況下,無須治療且無須終止母乳,幾周內就會自然消失。


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當血紅素水平很高時,一些醫生會建議用奶粉進行輔助(甚至幾天內停止哺乳,用吸奶器幫助母親保持乳汁供給),並且/或者使用光療法。

相關焦點

  • 十個嬰兒九個黃,都要住院照藍光,新生兒黃疸有那麼可怕?
    醫學上將出生28天之內新生兒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黃疸本身是由血紅素代謝異常引發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以及鞏膜等異常泛黃。生育過的家長應該都知道,新生兒容易出現黃疸問題,更是有句俗話說:十個嬰兒九個黃,都要住院照藍光。
  • 寶寶皮膚怎麼變黃了?別著急,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快速消退有訣竅
    醫學上把未滿月寶寶出現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多發於出生後的一周內。黃疸是由於體內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的。因為新生兒不需要那麼多的紅血球。紅血球被破壞的代謝產物就是膽紅素,如果膽紅素太高,即「高膽紅素症」,會引起黃疸。
  • 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大多數新生寶寶的黃疸都是生理性黃疸,這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發生的一過性血膽紅素增高現象,對於新生兒沒有什麼危害,也不需要治療。生理性黃疸的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黃染,4~5天達到高峰,輕者可見顏面部和頸部出現黃疸,重者軀幹、四肢出現黃疸,大便色黃,尿不黃,一般沒有什麼症狀,偶爾可有輕度嗜睡和食慾差,正常新生兒7~10天黃疸消退,早產兒可以延遲2~4周。
  • 「金瞳症」,認識新生兒黃疸
    當全世界大部分媒體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場史上「最貴的」離婚上時,新手爸媽們可能更關心——我新出生的寶寶怎麼一下那麼黃?約84%左右的足月新生兒都會面臨黃疸問題。大部分新生兒黃疸是正常的,不需過多幹預。一般出生後2-3天出現,7-10天消退。(早產兒可能會延續到2-4周或更久)有些是需要及時治療的。1.某些疾病(比如感染、溶血等等)導致的新生兒黃疸,要及時治療。2.如果黃疸高到一定程度,絕對不能放任不管,需要治療。
  • 寶寶黃疸不用管?到底要不要治?怎麼治?
    母乳性黃疸主要表現為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出現黃疸,足月寶寶多見,黃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發生的時間範圍內,峰值可高於生理性黃疸,消退時間可晚於生理性黃疸,一般情況良好,吃奶好,糞便色黃,尿色不黃,不影響生長發育,肝功能正常,無肝病及溶血表現。可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
  • 家長給寶寶曬太陽退黃疸,3天後寶寶病危,全身換血兩遍!
    我們常說:「十個寶寶九個黃」,新生兒黃疸真的非常常見,新生兒寶寶基本都經歷過。 最近有姐妹私聊飛燕老師說:「寶寶黃疸可以曬太陽嗎?」「冬天這個太陽有用嗎?」
  • 寶寶變身「小黃人」不容忽視,孕媽這3個「壞習慣」要注意
    畢竟「變黃」可不是件小事……雖然說「十個寶寶九個黃」,但寶寶變黃這事吧,可大可小:有的寶寶就是黃著玩玩、啥事沒有;但有的寶寶卻因此失去了小生命。不是奶爸我信口雌黃聳人聽聞,有圖有真相。但孕媽們也不要過分緊張,只有用心對待,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寶寶變身「小黃人」是怎麼回事?
  • 兒科醫生:新生兒出現黃疸,多半是孕期的3個錯誤習慣,別不信
    但是有部分新生兒出生後會出現黃疸現象,讓很多新手父母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應對。新生兒黃疸是寶寶常見疾病,具體表現為寶寶出生後的24小時後,出現面部及身體等部分皮膚發黃的症狀,同時伴隨著無精打採、大小便顏色異常等。
  • 原來他得了新生兒黃疸
    太醫們說,臣見過新生兒黃疸,像五阿哥這樣的黃,應是不治之症……萬分緊急時分,賢良淑德的嫻妃想起了荔枝宴上的那位江南名醫葉天士。葉天士只看了一眼,便一臉輕鬆地跟皇帝說,五阿哥沒事,他只是得了新生兒黃疸。只需吃幾副退黃藥,不出半月便可褪去。五阿哥這才逢兇化吉。
  • 為避免新生兒黃疸,孕婦儘早改掉4個行為,可減少的黃疸機率!
    可能有人還會覺得,如今新生兒寶寶,黃疸機率越來越高,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也並不說是以前的寶寶就沒有黃疸問題,以前由於醫療條件有限,對於新生兒黃疸問題,並沒有引起重視,並且大多數寶寶的黃疸問題,都能夠不藥而愈,因此,也不會過多在意的。
  • 新生兒黃疸照射藍光傷害身體?!6個注意事項父母早知道
    一般在寶寶出生24小時後,寶寶的皮膚會發黃,有經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可能是寶寶得了黃疸,有80%的早產兒和60%的足月兒都會患上黃疸,主要原因是由於肝臟不夠成熟或體內膽紅素含量過高引起的皮膚發黃的臨床表現,新生兒由於體質差,無法有效的代謝體內過高的膽紅素。大多數新生兒寶寶出生後都會經歷這樣一種生理現象。
  • 新生兒黃疸、溼疹很常見,你真的會護理嗎?
    黃疸和溼疹都是寶寶的常見病,你知道應該怎麼護理嗎? 今天我給大家整理了寶寶黃疸和溼疹的護理方法,一起來學習吧!
  •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別,看懂這張圖就夠了
    新生兒黃疸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的早產兒在出生後一周內出現黃疸。黃疸又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那麼這兩種黃疸症狀有什麼差別?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去醫院就診?1、什麼是新生兒黃疸?
  • 新生兒黃疸:「色號」不同,診治不同
    挑口紅,選色號,寶媽們都很關注,如果新生寶寶出現皮膚黏膜黃染,大家也需要關注黃疸的「色號」。同樣都是新生兒黃疸,不同的「黃」往往代表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疾病發展階段、不同的病情嚴重程度。首先強調的是,判斷是否存在黃疸和黃疸的顏色,必須在自然光線下,可以在餵哺時利用母親的乳房皮膚顏色作參照物,初步判斷寶寶是否存在黃疸。如果寶寶皮膚比較紅,掩蓋了黃色,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滑動,查看按壓過的皮膚是否呈現黃色。其次,我們就要關注黃疸的顏色了,筆者總結了以下6種情況,也可理解為黃疸的「6種色號」,僅供參考。
  • 新生兒若出現黃疸,或因孕期的3個錯誤習慣,準媽媽該引起重視了
    其實新生兒出現黃疸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通常表現為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面部以及身體上會出現發黃的症狀,有時會伴有大便顏色不正常,通常孩子的精神狀態也不會很好。大多時候新手父母面對孩子的黃疸並不必擔憂,因為黃疸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自動的消失,但是也有一些新生兒的黃疸比較嚴重,而且會反覆出現,這時一些新手父母會更加著急。
  • 新生兒黃疸是小事?別讓無知毀了寶寶一輩子——新手奶爸奶媽必看
    新生命的到來,給千千萬萬個家庭注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不管迎來的是「喬治」還是「佩奇」,初為人母(父),喜悅之情自然是溢於言表。然而,實事求是地講,生活不僅有詩和遠方,也有眾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去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臨床上極為常見的病症。新生兒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超出了人體代謝能力,引起體內膽紅素水平升高,外部表現為鞏膜、皮膚黃染。
  • 如何正確認識新生兒黃疸?
    長壽新聞網 記者 駱英     養育孩子要經歷重重考驗,如果從孩子出生算起,那麼新生兒黃疸就是父母面臨的第一個大挑戰。     不少寶媽寶爸會發現,寶寶出生後不久,皮膚會逐漸發黃,皮膚顏色呈現淡黃色,主要是出現在上半身和面部。有些嚴重的黃色會加深,出現部位也會範圍更大,這就是寶媽寶爸人群中最常談論的寶寶黃疸問題。
  • 新生兒黃疸患病率雖高,但若孕期能做好這3點,就能有效避免黃疸
    很多新生兒出生之後,皮膚甚至眼白都會發黃,很多新手媽媽在看到寶寶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心情都會十分的焦急,其實這就是我們大家口中所說的黃疸問題。雖然新生兒黃疸或病的機率比較大,但也是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兩種情況,如果是生理性黃疸,且症狀比較輕微,過一周左右孩子就會慢慢調理過來。可是如果黃疸情況比較嚴重,。
  • 母乳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近我們新生兒監護室的黃疸患兒又多了,可能跟大家對黃疸的認識不足有關。今天門診有個孩子媽媽,因為怕孩子母乳性黃疸,果斷把母乳給孩子斷了。現在完全是人工餵養,我聽了之後感到很可惜,其實,只要大家正確認識黃疸,是不用做這樣的決定。
  • 寶寶滿月後出現黃疸,怎麼辦?
    提到新生兒黃疸,新手爸媽一定不陌生。這是新生兒時期寶寶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如果寶寶滿月了,黃疸值仍然很高,新手爸媽你們會重視嗎?近日,長沙市婦幼保健院就收治了這樣一名剛滿月的小嬰兒:全身皮膚呈中重度黃染,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因黃疸查因住院治療。新手爸媽疑惑了,寶寶滿月了為什麼還會有嬰兒黃疸?需要就醫嗎?據了解,嬰兒黃疸常見原因有母乳性黃疸,具體病因未明,可能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含量多、活性高,使膽紅素在腸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