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實體書店推出暖心舉措 讓文化地標「暖起來」

2021-01-07 中國文明網

3月18日,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竹西社區「半畝方塘」城市閱讀空間在閉館歇業近50天後恢復營業,市民在選購圖書。 記者 李博 攝 

  3月16日,合肥市圖書館有序開放的第一天。正門前,讀者在指示引導牌邊排隊等候進入。大家自覺間隔一至二米,現場井然有序。記者了解到,所有入館讀者須全程正確佩戴口罩,出示讀者證和綠色「安康碼」,在圖書館入口處進行核驗,自覺接受體溫檢測,無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可疑症狀方可入館,並在指定區域內借還、閱覽、自修。閱覽桌上,均擺放著安全標識,以引導讀者分散落座。「閱讀讓我們充實,這是期待已久的開放。」一名讀者說。

  根據3月15日合肥市關於有序開放全市文化和旅遊場所的通告,3月16日起,合肥市文化和旅遊場所有序開放,開放範圍為全市A級旅遊景區、實體書店、城市閱讀空間、公共文化場館。作為省內第一批恢復開放的圖書館、博物館,恢復營業的實體書店,它們如何做到既滿足讀者熱切期待的文化生活需求,又做到加強防控、有序開放?

  防控—— 

  實施限流、檢測、登記,分區域分項目開放 

  在合肥圖書館內,實行的是分區域分項目開放。目前開放區域為一樓辦證處、二樓文學閱覽室、社自科閱覽室,三樓電子閱覽室、四樓地方文獻閱覽室、外文閱覽室,24小時悅書房,以及「書香快遞」圖書快遞服務,還可以辦理圖書借還、讀者證辦證及退證業務。合肥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階段,該館嚴格實行限流、檢測、登記防疫措施。開放時間為每天9:00—17:00,16:30停止入館。每天接待讀者總量不超過1000人次,在館人數同時不超過主館300人,24小時悅書房不超過60人。

  位於合肥濱湖的渡江戰役紀念館和安徽名人館,目前僅提供個人參觀服務,暫不接待團體預約。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管理處有關人士表示,將科學控制入館人群數量,日接待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50%,瞬時流量不超過最大瞬時流量的20%,遊客參觀間距保持1米以上。據合肥李鴻章紀念館發布的通知稱,該館隨「碼」入館,實行一天一消毒、一客一消毒,該館中的李鴻章故居每天接待總人數不超過400人,瞬時接待量不超過30人;李鴻章享堂每日接待總人數不超過600人,瞬時接待量不超過50人。

  3月16日下午2點,新華書店安徽圖書城店根據復工安排,重新開門營業。記者探訪發現,顧客進入書店,需要4個步驟:測量體溫、出示「安康碼」綠碼、掃描皖新通行碼和領取號牌。為防止在店人數過多,書店對進店客流進行限流,一旦店內超過200人,將立即實行限流舉措。每2個小時,書店員工將對所有公共區域設施進行擦洗消毒。合肥新華書店三孝口店也在當天下午同步營業,「在店人數不允許超過150人。店內廣播也會定時提醒大家購書儘量不要長時間停留,即買即走,並安排督導崗對長時間逗留情況進行疏導。」書店有關負責人介紹。

  服務—— 

  推出免滯納金、送延期券、限時免郵費等暖心舉措 

  新華書店安徽圖書城店工作人員介紹,門店恢復正式營業前,所有員工都進行了摸排登記,上報「安康碼」和行程簡訊驗證,確保返崗員工已按照相關要求度過隔離期;復工後,人員每日進行健康監測;正式營業後,書店每日對圖書等商品到貨的包件嚴格做好消毒滅菌工作,接貨時須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門店會在營業期間每三小時對門廳、樓道、電梯、樓梯、衛生間、收銀臺、垃圾桶等公共設施進行消殺。這些措施的落實是書店恢復營業的基礎,給來店內購書的顧客一份安心。

  暫時不去書店的書友也會受到貼心照顧。新華書店合肥三孝口店的有關負責人介紹,共享書店的用戶可以在智慧書房的APP中領取到60天的延期券,方便大家還書時使用。

  「圖書館免除了防疫期間產生的所有外借文獻滯納金。」讀者小金說。據了解,合肥市圖書館的一樓報紙閱覽室和二樓期刊閱覽室尚未開放,將從3月23日起恢復開放,屆時,才可以辦理期刊借還、報刊閱覽業務。合肥市圖書館在相關通知中表明,讀者因疫情影響逾期的圖書在2020年6月30日前歸還即可。新冠肺炎患者患病期間未還圖書可憑病歷證明免責不用歸還,可前往網絡部辦理手續。位於城市多個街區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也可以借還圖書,讀者可以合理安排歸還時間及地點,避免聚集。該館的「書香快遞」也為讀者們提供線上下單借書,線下送書到家的服務,並且從3月17日至4月30日採取「限時免郵費」來激發大家借閱圖書的積極性,每個讀者每周都會有一次享受免郵的機會。

  復甦—— 

  利用微信、微博、小程序,線上線下齊發力 

  據了解,為了確保實體書店的場所經營安全,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制定了明細條款為43項的門店復工復產作業清單,包含防疫工作組織架構、防疫方式、進出入防疫措施、消殺防疫措施,員工防疫措施、防疫物資管理、員工就餐管理、安全注意事項等8個方面。在安徽圖書城店恢復營業的同時,黃山、池州、宣城、滁州、六安等市級新華書店、合肥市還有罍街悅書房、夢和雅居店、大興新居店、合鐵家園店、春暉書屋、夏蔭書院、秋楓書屋、龍騰家園店、冬韻書院、拾光書屋等10家城市閱讀空間恢復營業。據安徽圖書城工作人員介紹,當線下門店恢復營業時,之前開展的圖書線上小程序仍將繼續為讀者服務。不過在城市閱讀空間等共享書店,目前尚不能提供圖書借閱服務,只能承接還書服務,門店對歸還的圖書進行統一消殺後存放入庫。

  合肥市圖書館內也暫不舉辦線下講座、培訓、展覽等人員聚集性活動,市民可關注合肥市圖書館官方微信、微博公眾號了解「閱讀馬拉松」、簡筆畫、讀者沙龍等線上讀者活動。其微信公眾號上的「贈書」、「聽書」、「薦書」等內容,豐富了讀者特殊時期的線上閱讀生活。目前,渡江戰役紀念館展館內的社教、講座、志願服務等人員聚集的公共活動暫停舉辦,也不提供人工講解服務,觀眾可藉助語音導覽器或掃碼收聽語音導覽。互動體驗廳、3D影院、4D影院、數位智庫等也暫時不開放。但其早前開展的直播活動,已經為其「網約」了一大批與之不見不散的粉絲。

  春分時節,春暖花開,閱讀、觀展,熟悉的文化生活場景將逐漸回歸於大眾的身邊,記者了解到,省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近日也正在積極謀劃,做有序開放的準備。(安徽日報 記者 晉文婧)

相關焦點

  • 臺灣誠品成文化地標 那些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
    臺灣誠品成文化地標 那些依然堅守的實體書店 2012年08月17日 0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的文化地標,被稱為「全球最酷書店」的誠品,究竟有何魅力?
    如果說101大樓是 臺北 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Eslite就是 臺北 的文化地標。木質的地板、柔和的燈光、芬芳的書香和濃鬱的咖啡香氣,散發出一種讓人久違的寧靜,使這裡成為這座喧囂城市中的一處烏託邦。
  •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同時還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同時還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氣質。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讓原本需要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網上搜索就能解決。在書店買書的人,也已經習慣在網上購書了,包括我自己。這些都會嚴重影響實體書店的生存。現在除了賣教輔書的書店,大多數書店已經門可羅雀了。為了更好地生存,書店已經不僅僅只賣書了,它兼顧了圖書館、咖啡廳、各種沙龍會場等等功能。歷史的原因,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都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很多實體書店停業,不少書店銷售額大幅下降,房租、員工薪酬等固定支出卻依然存在。此外,居家生活為「雲端」帶來龐大流量,數字閱讀平臺、知識付費平臺、網際網路電商平臺,都在積極鞏固既有用戶,拓展潛在人群,這些渠道也會對實體書店恢復營業後的客流和收入產生一定影響。
  • 新開書店數量是關門書店的8倍,不被看好的實體書店怎麼就成了網紅?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對《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2019在中國網絡綜合書店打卡大數據顯示,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過70000家,美團點評上書店打開數據顯示,2019中國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2019 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其中新華87家,民營129家。
  • 各地積極伸出援手扶持實體書店 讓文化「燈塔」點亮城市
    當前,全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正在往積極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對實體書店而言,復工前景不明朗。正如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調研報告所顯示,讀者到實體書店消費的心理恢復期至少要2至3個月。疫情引發的人們對公共場所集會的擔憂,與實體書店所需的人氣聚集產生矛盾,書店承載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短期內或將弱化。
  • 安徽:「記者調查」探索「賣書+」 看合肥實體書店的轉型升級之路
    中安在線、中安在線客戶端訊午後三點,合肥壽春路的一知書店裡,溫暖的燈光照射著整面木質書牆,溫馨的空間裡透露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然而環顧四周時,僅寥寥坐著幾位讀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對於原本就生存艱難的實體書店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 誠品書店何以成為文化地標
    15度微傾的書架、暖黃色的燈光、永遠乾淨到能席地而坐閱讀的地板、細緻溫馨的提示文案,已經成為誠品書店的獨特的品牌文化
  • 臺島散記: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
    難怪有人說,在臺北,101大樓是地理地標,誠品書店則是文化地標。  當地新聞界的朋友告訴我們,大陸遊客去臺灣,「誠品」已經成了越來越多旅行團的必然行程;臺北之所以被評為「最佳居住城市」,原因之一也是這裡有誠品書店;甚至臺灣觀光局旅遊推介的廣告片中,都特地補拍了誠品書店的畫面,可見「誠品」在臺北的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 逛誠品書店 體驗臺北文化地標
    中國臺灣網11月25日武漢消息 臺灣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說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據說,很多香港人去臺灣只是為了去一趟誠品。此次赴臺參訪,在所有活動結束以後我和友人一起逛了一趟信義路上新開的一家誠品書店,親身體驗了一次臺灣成品書店的文化氣息。
  • 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 誰更會「賣書」
    老讀者惜別上海書城淮海店 三聯:不會離開淮海路    書城淮海店欲以新業態重返 觀影購書"同一屋簷下"  實體書店腹背受敵  近年來,實體書店受到網絡書店的衝擊太大。一方面,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改變,很多讀者都在網上閱讀和購買。
  • 臺北書店街實體書店凋零發省思
    ,是臺北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也是許多人人生旅途中的精神驛站。上個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重慶南路書店街的全盛時期,書店、出版社、文具行加起來有100多家。學生開學要買參考書會到書店街,情侶約會也會來逛書店,連臺灣中南部人北上出差,回程前也會到重慶南路把書買齊後才返鄉。    近年來,隨著臺北市消費人潮向東區轉移,網絡書店的流行,以及經濟不景氣,重慶南路書店街逐漸式微,許多書店歇業或者轉業。重
  • 深晚報導|亮出「組合拳」,為實體書店聚勢賦能
    12月1日,"深愛書店圳在賦能" 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在深圳南山書城舉辦。經過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打造和培育,全民閱讀已成為深圳一道獨特而傑出的人文景觀,成為鮮明的人文身份標識。全市800多家大大小小的實體書店,構築了深圳全民閱讀的基礎生態圈和人文底盤。
  • 實體書店如何走進校園
    二、實體書店進校園的必要性 1.實體書店進校園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支持 實體書店是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在鞏固、壯大先進文化傳播陣地、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提高全民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2020中國書店大會:書店重做的核心是創新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百道網董事長程三國從價值、模式、供應鏈、選品、產品、電商、場景、數據、活動、設計等十個維度提出「書店重做」路徑。他預言書店未來十年,中國將誕生世界上最大的品牌書店,80%的書店店長決策將被AI替代,書店越來越人文化和人性化。2019年實體書店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了4 %。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 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
  • 寧波實體書店逆境求突圍
    寧波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所屬寧波書城、天一書房、開明書院、鄞州書城、奉化書城、餘姚書城、寧海新華書店等均推出線上購書服務,積極發動員工通過朋友圈、微店、抖音號做線上業務,覆蓋近萬人,多的時候一天有1000多單生意。三味書店不等不靠,大年初一就召集業務骨幹參加微信視頻會議,決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開展線上配送業務。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擁抱網際網路,布局新業態  面對網際網路與疫情的雙重夾擊,實體書店如何應對寒冬?  從宏觀來看,財政部辦公廳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近日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個試點城市開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56家實體書店共計獲得9000萬元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 誠品——從一家書店到一處文化旅遊地標
    創始之初,誠品以書店為品牌核心,營運範疇已逐步擴展至畫廊、出版、展演活動、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以及捷運站、醫院、學校等各類型特殊通路之經營,並延伸至商場開發經營和專業物流中心建置等專業。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複製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