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揭開廬山真面目,李蘭娟/李賽首次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2020-12-23 騰訊網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是導致目前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β冠狀病毒。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冠病毒的蛋白結構闡明方面已取得了許多進展,目前已確定新冠病毒基因組編碼29個蛋白,其中有四種為結構蛋白,分別是:刺突蛋白(S蛋白)、核衣殼蛋(N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包膜蛋白(E蛋白)。然而,完整的新冠病毒詳細結構仍然有待揭示。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清華大學生科院李賽研究員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使用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T)和子斷層掃描圖平均化(STA),解析了真實的新冠病毒的分子組裝非常詳細地描繪了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揭示了新冠病毒是如何在直徑僅80nm的內腔中堆積30kb長的RNA基因組

約600 kDa的三聚S蛋白是已知的最大的I類融合蛋白之一,它被66個N-連接的聚糖高度糖基化。S蛋白通過受體結合域(RBD)與細胞表面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結合,從而入侵細胞。

儘管研究人員已經通過重組蛋白在接近原子解析度下解析了新冠病毒對宿主的識別和入侵機制,但我們仍需要真病毒高解析度的原位結構信息。

冠狀病毒擁有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N蛋白)質如何在病毒中寡聚,組織和包裝長達30kb的單鏈RNA,令人費解。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冠狀病毒的核糖核蛋白(RNP)的分子模型,對其他(+)RNA病毒的RNP結構、組裝和RNA包裝也知之甚少。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團隊結合了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T)和子斷層掃描圖平均化(STA)對從早期新冠病毒株繁殖的2294個完整病毒顆粒進行成像分析。

該研究確定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與宿主細胞ACE2蛋白融合前後的天然結構,平均解析度為8.7-11 。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該研究還解析了核糖核蛋白(RNP)的天然構象和高級結構,

在2D層面,核糖核蛋白(RNP)有三種組合方式,分別是挨著胞膜蛋白包裝、六邊形、三角形。在3D層面,靠近膜的RNP形成了類似巢中蛋的六面體結構,無膜的RNP則形成金字塔型的四面體結構。大多數六面體來自球形病毒體,而更多的四面體來自橢球形病毒體。統計分析表明,橢球形病毒體往往會堆積更多的RNP四面體。

此外,四面體和六面體的兩個相鄰RNP之間的間距相同,均為18nm,並且某些四面體可組裝成六面體,這表明RNP四面體是病毒關鍵且基本的包裝單位

該研究解析了真實的新冠病毒的分子組裝非常詳細地描繪了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揭示了新冠病毒是如何在直徑僅80nm的內腔中堆積30kb長的RNA基因組。該研究構建了迄今為止新冠病毒最大的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T)數據集。也為將來的完整病毒分子動力學模擬、3D列印,以及教育或公共媒體提供了全新的模型。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232-0

相關焦點

  • 《細胞》: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9月15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925萬例,死亡人數達93萬。
  • ...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揭示國際首個新冠全病毒精細結構
    ,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並原位揭示了刺突蛋白的天然構像及分布特徵,以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在病毒體內的結構及分子組裝機制,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另一方面,研發疫苗同樣也需要對病毒精細結構解析。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罪犯」,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結構生物學家之痛:愛滋、新冠等囊膜病毒,為何長相如此不同?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全球率先揭露新冠病毒「真身」,平均年齡不足28歲
    2020年攪亂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有著怎樣神秘而又強大的結構?這一課題,令國內外的結構生物學家著迷。自年初以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0後」研究員李賽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年輕隊伍,持續奔跑100天,在新冠病毒結構解析之路上迎來重大突破。
  • 生日時,他收到了一個「新冠蛋糕」
    從事烈性病毒研究這麼多年,這時候必須迎難而上,對這個「惡魔」正式「出手」了。於是,李賽決定開始對新冠病毒進行研究,希望通過Cryo-ET對新冠病毒的完整病毒結構進行詳細的分析。 「人們對自己看不見的東西總是會掉以輕心,我想只有儘快將新冠病毒真實、完整、清晰地呈現給世界,讓大家看到它的駭人形象,才會讓更多人重視起來。我們也想在全球貼出它的『通緝照』,為世界抗疫打打氣!」談起課題立項的初心時,李賽這樣說。李賽聯繫了他覺得可能有新冠病毒的實驗室,但都無功而返。
  • ...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 讓結構生物學家頭痛的病毒們:千毒千面,它們為啥長得這麼不一樣
    圖源:李賽團隊 引 言 近期,清華大學李賽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結構,為人們理解新冠病毒提供了直觀的認識。在下面的這篇文章中,李賽不僅介紹了新冠病毒的結構研究,還解讀了新冠病毒所屬的囊膜病毒的結構研究。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通訊員 馮怡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2019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研究報告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ACE2-B0AT1複合物的冷凍電鏡密度圖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有研究發現,2019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一樣,也通過識別位於人體肺部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蛋白進入人體細胞。新冠病毒在侵入人體的過程中,ACE2就像是「門把手」,病毒通過刺突蛋白(S蛋白)抓住它,進而打開進入細胞的大門。
  • 李蘭娟:國家有需要 我隨時出發
    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接過兩項沉甸甸的榮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9月17日,李蘭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在這場抗疫大戰中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每一個人。」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
  • 分子戰爭:實驗室裡的新冠之戰
    這個學科在大規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質,分辨它們的特性,解析它們的變化規律。人體內據估計約有16萬種蛋白質,它們組成了一切細胞和組織,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蛋白質,也就沒有生命這回事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必然會對蛋白質造成影響,早在肉眼可見的症狀出現之前,病毒已經在病人體內掀起風暴,連帶引發蛋白質水平的劇烈變化。這是一場發生在分子尺度的侵略。
  • Cell:首次解析出致幻劑與5-HT2A血清素受體結合在一起時的三維結構
    他們首次解析出這些致幻劑與腦細胞表面上的5-HT2A血清素受體(5-HT2A serotonin receptor, HTR2A)結合在一起時的高解析度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9月17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of a Hallucinogen-Activated Gq-Coupled 5-HT2A Serotonin Receptor」。
  • Cell: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聯手揭示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
    SARS-CoV-2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S-CoV同屬冠狀病毒科β冠狀病毒屬。SARS-CoV-2有一個大小為30kb的正義、單鏈RNA基因組。它的核衣殼蛋白(N)是由膜蛋白(M)、包膜蛋白(E)以及刺突蛋白(S)組成的外膜,包覆著它的基因組。
  • MIT確定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結構 或可設計特效阻斷藥物
    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家已經確定了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這篇研究發表在了《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上。 研究團隊所在的實驗室刺秦專門研究嵌入在細胞膜中的蛋白質結構,由於脂質膜的紊亂,這些蛋白質的分析往往具有挑戰性。利用核磁共振(NMR)波譜,他們過往開發了幾種技術,能夠獲得關於這些膜包埋蛋白質的精確原子級結構信息。
  • 《科學》熱議: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會插進人的基因組!MIT科學家首次...
    Jaenisch在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歷史研究數據之後發現:存在新冠病毒片段與人基因組DNA融合的現象。他們隨後通過體外細胞系研究證實,基於人體內廣泛存在的LINE-1反轉錄轉座子或HIV感染者體內的HIV-1反轉錄酶,新冠病毒的部分核酸序列可以整合到人的基因組中。
  • 新冠病毒 S蛋白的結構,功能和抗原性
    的文章,詳細的闡釋了S蛋白在新冠病毒與宿主侵染和膜融合的機制。在之前Science文章中確定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三聚體結構,而在這篇文章的冷凍數據3D分類顯示出新冠病毒的Spike蛋白存在多種構象狀態,並在3.0Å解析度下重建了閉合的新冠病毒S三聚體和在3.3Å解析度重建了打開的單個SB區的三聚體。
  • 刺突糖蛋白結構揭示新冠病毒自然演化新線索或對疫苗設計具有重要...
    研究團隊展開的新冠病毒結構分析。圖片來源:《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在線版據英國《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取得了一項最新成果:表徵了新冠病毒及其近緣蝙蝠病毒RaTG13的刺突糖蛋白結構——刺突糖蛋白可以讓病毒與細胞結合併進入細胞。
  • 李蘭娟團隊糾正:新冠病毒零下二十度可存活20年屬誤解
    從昨晚開始,一則「李蘭娟院士稱新冠病毒在零下二十度可存活20年」的新聞刷屏,初讀此新聞,我也立刻產生一個疑問,一個剛出現不足八個月的新冠病毒,如何判定會在特定條件存在20年呢?有點類似我所在的防水行業,一個誕生不足一年的新品,上來就號稱可以防水二十年,這則言論,出現在杭州海關舉辦的「李蘭娟院士抗疫事跡分享會」上,眾所周知,由於在冷鮮案板上發現病毒陽性反應後,中國海關迫切需要專家在進出口新冠病毒檢測環節給出建議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