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之前經歷了什麼,在路上先把他們都忘記,享受眼前的美景,這才是旅行。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907字,閱讀約2分鐘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市城北1公裡處,點蒼山英樂峰下,遠遠望去,三塔西側躺著煙雲飄蕩的蒼山。在碧波萬頃的洱海之東,三座黃褐色的塔樓猶如三支巨筆,矗立在青山綠水之間,映在光滑的水面上,猶如一面鏡子。它們襯託出蒼山洱海和大理市莊重,雄偉,秀麗,迷人的風光。三塔中最大的是千尋塔,始建於南詔時期,遺存至今。
中國有兩種古塔,這座塔是中國古塔數量最多的一座。如果按每層樓高4米計算,千尋塔比17層樓還高。這樣的高樓大廈在1100多年前的南詔就已建成。塔基塔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塔基塔是典型的高塔。塔身呈方形,約佔整個塔高的五分之一。西邊有一扇門可以進入塔內。這座塔是空的,有樓梯可以爬到頂端。塔身東西兩側各有一佛龕,供奉石佛一尊。塔頂有一座廟宇。塔剎由中柱,寶頂,寶蓋,香輪,蓮座組成。
塔頂四角曾有一隻青銅金鳥。據說,由於大理在古代是「水患多國」,當地人認為是龍在作怪,龍敬塔畏鵬,所以人們用塔和彭真龍來躲避水患。現在,塔東側中間有一道長8.2米,高5.1米的影壁。牆上並排鑲嵌著四塊大理石板,上面刻有「永鎮山水」四個大字,反映了當地群眾的心願。
這是明代貴州公慕英的孫子慕氏寫的。千尋塔始建於南詔全鳳祐年間(824-859)。其形制與當代西安小雁塔相似,是典型的唐塔建築風格。雲南地方文獻中經常記載宮陶工匠唐朝和惠儀幫助設計和建造塔。因此,千尋塔是唐代中原漢人與雲南各族人民交流合作的結晶。
千尋塔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比如,通過逐層加寬塔基,從而增加承重面積,達到抗震效果,明代正德乙亥年(1515年),大理地震,「中塔開裂如斷竹城牆,民廬盡搖搖欲墜」,但「旬院」,它卻安然無恙,1925年,大理發生大地震,城內有九間房屋倒塌,千尋寶塔依然屹立不倒,只會搖塔剎。由此可見,千尋塔不僅對研究南詔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築技術也具有重要價值。難怪郭沫若1962年秋遊覽大理三塔後,發出「三塔傲古,回味貞觀年」這樣的讚嘆。1961年,大理三塔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了,今天的旅行見聞就分享到這裡了,再次感謝您來到《鄰居家的小姑娘》旅行「小欄目」,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種緣分,期待與您下次相遇不見不散!
旅遊不是去另一個地方,旅遊是另一種方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