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門有深山,讀書皆淨土

2021-01-07 陽光偷走初心

繁體字,是時光深處的宅,一花一木,一幾一案,一卷一墨,頗具古色古香。但凡深宅大院、草廬茅屋皆有門才能為之戶,區別不過奢華的飛簷環抱亦或簡潔的柴扉小廈,諸多以門為框的字,大多與讀書有關。譬如「閉」 (閉),明代書畫大家陳繼儒在深得人們喜愛的《小窗幽記》裡寫道:「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陳公自青年時就勵志不入仕途,「年未三十,取儒衣冠焚棄之」, 從此大門緊閉,讀書清修。他一面苦讀,一面著書,留下了多部流芳著作,主要有《太平清話》、《安德長者言》、《模世語》、《狂夫之言》、《小窗幽記》等。

「閉」,在這句警醒名言的座右銘裡,為真心入深山、潛心讀書的人和偽入深山卻熱衷沽名釣譽的人引為標榜。詩聖陸遊就常常燈殘起讀書,閉門常自得,他在詩裡寫:「平生好大忽瑣細,焚香讀書戶常閉。」又寫:「得飽不啻足,閉門還讀書。」一燈如豆,香爐嫋嫋靜焚,萬籟寂寂唯有書聲繚繞。仕途坎坷的詩人,唯有在閉門讀書裡才能將一腔愛國的澎湃抱負暫且擱淺。

「閉」,是繁華似錦關門外;「閉」,是幽梅一枝暗香盈;「閉」,是超然出世絕然之姿。

綠滿窗前,花太吵;蟬鳴螢火,桑麻搖;蕭然肅寂,霜天高。流連在春光夏華秋霜裡,滿園的景色關不住人心,唯有木落水盡,雪壓廬,才好閉門研讀。經過鶯燕柳綠,蕭瑟蒼涼,心靜成一枚果,從喧囂裡往回收。閒(閒)下來,在庭院裡倚一株妖嬈花樹,捧月色下酒,柔光揮毫成楷寫下一頁頁綺麗的字章,將世俗關在大門外,摒棄在心門外,幽然獨對皎潔,清澈了一顆心。月光似水流銀如韶華須臾無蹤,冷風吹得山寒水瘦,世界瞬間凝固。為著圍爐夜讀,早把柴垛碼成了一首首詩,平平仄仄仄仄平。萬千備俱,只待好讀書,夜半雪飛揚自天降,門裡窗前雪花開梅花綻,溫一壺老酒,燃一爐柴火,再烹一杯清茶,猶自捧一卷詩書,詩意書畫詩酒花,人醉在書中,書融入人裡,如雪月銀白交融,銀碗煮雪,瓊花剔透玉瑩

繁體「閒」(閒),足以深諳古人的雅致,人於宅內心卻和月藕斷絲連著。清代張潮必是在月華如水裡寫就那段《幽夢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他「以貲為翰林郎,不仕,杜門著書」,先後自著詩文、詞曲、筆記、雜著數十卷」。雖出生貴介、富於資財,然其「性沉靜,寡嗜欲,不愛濃鮮輕肥。」「閒」是懸掛九天孤傲清冷的月,廣寒銀漢,脫俗絕塵,將閒人一枚,演繹到極致。

暖燈下,書卷多情似故人,一顰一笑,黛眉如畫,一字一句,巧笑倩兮。「閱」(閱)諧音乃「悅」也,足見閱讀是一件快樂之事。唐代「詩豪」劉禹錫的《陋室銘》裡有一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德馨、階綠、簾青、鴻儒和白丁,以及素琴種種,不過是為閱(閱)金經而設的鋪墊。明人魏學洢在《核舟記》也有描述:「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閱」是知己惺惺相惜的精神之樂,偌大江湖,不過是一宅悠遠的庭院。

諸如此類,還有「鬧」(閙)、閂(閂)等。鬧(閙),是大隱隱於市,閉門即是深山。閂(閂),是門裡心一橫,任憑你千朵萬朵壓枝低,兀自讀書於淨土。這門字框裡的象形字,都是睿智,將一顆心一個人一個世界一腔喜悅一泓清月都關在門裡,聆聽靈魂淺吟低唱,那字字珠璣的好文章,便宛如出水蓮亭亭玉立。

將心門關起來,我們是讀而不倦的莘莘學子,任庭院上空的明月照亮心間,在沉靜時光裡悅然讀書,習古人隱於市,心如秋水縱橫天長,從容地作一闕絕世詩詞。如此,這光陰中的古宅,歷經千秋萬世,才能依然韻味悠長。

閉門有深山,讀書皆淨土

相關焦點

  •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唐代居士龐蘊有詩: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士一如來。在佛的世界裡,一朵花,一片葉都可成完美世界。心若無物,則萬物皆空;心若澄明,則一切美好。如果說道家注重順遂天地以養生,那麼佛更注重人的內心,更追求心靈的自由。智者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破。」禪的感悟很奇妙,答案就在你心中,卻無法言說,只因任何言語的解釋都是隔靴搔癢般徒勞無益。
  • 唯依佛教同生淨土,順佛所觀一真皆真
    善導大師提到專復專——唯依佛智、唯依佛願、唯依佛功德、唯依阿彌陀佛名號等等,這是專修的實質內涵。我們就能體會到超越九界雜緣或雜染的純之又純的修法。因為他把九界眾生所依都改變了!不是你個人、某個有情、某類有情的改變,是一次性改變一切有情之所依。我們每天唱「願共諸眾生同生安樂國」,這似乎是淨土教法一個特質內涵了——同生、共生。
  • 20個簡短經典的句子,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1.腹有詩書氣自華。(蘇軾)2.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胡適)3.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冰心)4.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黃永玉)5.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 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本經在中國漢文與藏文合共有八個譯本,現存則有三個漢文譯本與一個藏文譯本,但在古今中外皆是流行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譯本。現將這八個譯本列舉如下:丙、《維摩經》之成立背景《維摩經》內所說到的故事據宗教傳說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發生的,即約在西元前五、六世紀之間。
  • 試述說「菩薩淨土」的意義是什麼?
    因此沒有眾生,便無修行之對象,便無菩薩可言,更無佛土可成,所以釋迦佛將眾生喻為建屋必須之地基,亦即菩薩建立淨土之基礎。三、直心是菩薩淨土修行外雖以眾生為根本,但內則不能有眾生想,當然亦不能有自己要修行、要當菩薩、要度眾生、要成就佛土等等之想。這種種「想」其實就是我們的執著,就是我們煩惱生起之處。
  •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菩薩淨土
    由於這念清淨心常會被自己的所謂的人情親疏、遠近,好壞、友敵的分別念而蒙蔽,不能顯發,所以要持戒、修禪定、修智慧以去除塵勞、妄想等障覆,心中的貪、嗔、痴、慢、疑、邪見等煩惱都調伏了,舉心動念都是善念,所言、所行也都是善法,身口意三業達到清淨,這時才能稱為「直心」。直心是一種清淨心、柔軟心、智慧心、不顛倒心。
  • 廣東深山有世界最大的觀音像,還能帶孩子露營野餐
    很多人想遠離城市和人群,找個深山隱居算了,可惜人生在世身不由己。不過,即使生活再艱難,也要出門旅行放鬆心情,讓孩子親近大自然。今年五一小長假,中國旅遊業出現井噴,國內遊客1.15億人次,收入達475.6億元,報復性旅遊進入了高峰期。對於廣州人來說,廣州周邊遊是最安全的旅遊方式,帶上家人登山賞景,順便露營野餐,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 諸宗部——淨土十疑論
    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晉慧遠法師,與當時高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此爾。其後七百年,僧、俗修持,獲感應者非一,鹹見於淨土傳記,豈誣也哉?  然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
  • 念佛往生淨土的三大資糧
  • 明朝滅亡,一支遺民躲進深山三百多年,如今說:我們才是純正漢人
    自縊前,崇禎皇帝留下了一封遺詔,裡面有這樣的文字,「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崇禎的遺詔讓無數人為之感動,但明朝滅亡他是需要負責任的。
  • 春節閉門讀Kindle
    春節,閉門。
  • 【文化】同樣是讀書,為什麼你們的姿勢美如畫
    古人則沒有我們現在的讀書環境,他們又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花式」讀書的呢?1.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由於他教書有方,遠近聞名,到他去世時,朝廷特追贈他為「正奉大夫」(正四品)銜,對他進行了表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訓詁》。汪洙的《神童詩》通俗易懂,很適合幼兒傳誦,它與《三字經》一起被譽為「古今奇書」,作為古時幼兒啟蒙的主要書籍,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
  • 回歸自性,往生淨土
    有緣行者,莫失良機。若與我聯繫,請加QQ群:悟心禪院75872451(一)河伯見海若,眾生見彌陀「前念已過,後念未起」的當下。這時,一念不生,了了常明。試看,這個了了常明的是什麼?若能識得,恰似河伯見海若,恰似眾生見彌陀。河伯見海若,眾生見彌陀,這個是比喻,河伯喻凡夫,海若喻聖者,眾生喻煩惱,彌陀喻自性。聖者與彌陀,只是我們的自性,切莫作他想。
  • 論淨土特別橫超之法
    論淨土特別橫超之法依天台四土之說判極樂淨土者,多視同居土為最下,而不知極樂同居,自有不共之處。極樂同居土,最極清淨,究竟一乘,與常途教意迥別。常途不過暫時同居,非究竟同居。此與一切等覺,同淨寂光慈契於寂光。修學淨土,應善會此義,不可以通途豎出之道,論淨土特別橫超之法。十方佛土尚無此階位,無此法門,豈得以娑婆一應化道,論極樂之境界?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唐德宗貞元元年年,少康來至洛陽白馬寺,讀到了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所著的《西方化導文》,產生了對淨土教義的信仰,才決定了此後一生的方向。少康從此對善導也十分崇拜,曾經特意前往長安光明寺的善導影堂禮拜善導遺像,後來在睦州建立淨土道場,也取名為「善導和尚彌陀道場」。他被時人稱之為「後善導」,認為是善導的後身。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
  • 這些讀書印上刻下的名句給你答案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在讀書日相逢一系列讀書印,令人感慨。作者:博文讀書印和藏書印不完全相同,前者更多趣味,後者多見記事,皆能怡情銘志。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怪問題」,書法家要不要讀書?聽起來頗像回事。其實是一個偽命題。讀書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書法家文化修養缺失,寫白字,錯別字扎堆,看來真的如讀書印所刻:常欠讀書債。古人說「欠債」,是因為好書太多而時間不夠,現在則是真的沒有時間。歸結到一句話,對於書家來說,必須從「要讀書」到「要書讀」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