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依佛教同生淨土,順佛所觀一真皆真

2021-02-12 普光明樓

歡迎點擊上圖上方的「普光明樓」,然後選擇「關注」

念佛一法不可思議!所依改變我們要在意。佛陀回施這個機會,把你所依的東西改變了。以前所依是自己的知見、習慣、好惡取捨,現在所依改變了,你所有的思維意識與作為也就改變了。這個地方是唯依——唯依佛教,唯依佛果,唯依佛智,唯依佛願,這是唯一通途;不給我們二三四五,稱為專修。善導大師提到專復專——唯依佛智、唯依佛願、唯依佛功德、唯依阿彌陀佛名號等等,這是專修的實質內涵。我們就能體會到超越九界雜緣或雜染的純之又純的修法。因為他把九界眾生所依都改變了!不是你個人、某個有情、某類有情的改變,是一次性改變一切有情之所依。

我們每天唱「願共諸眾生同生安樂國」,這似乎是淨土教法一個特質內涵了——同生、共生。我們再讀文殊菩薩大願: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者的大願與佛的回施一如,如出一徹。我們每天唱這個偈子——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還是同生。

現在許多人認為我能往生、這一群人能往生、那個人不能往生……這與淨土教法背道而馳,與阿彌陀佛願望背道而馳!怎麼還說是淨土行人呢?這個一真皆真、一生皆生、一淨皆淨的教法就是果地覺為因地心。果地覺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是一真法界的回施,是究竟利益的給予,怎能說那個人能生這個人不生?我們還用分別執著見解來修行淨土,與阿彌陀佛普攝九界眾生、果地覺為因地心的教法不相融。所以現在許多所謂淨土教法的說法把淨土教法改頭換面了,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我們若不警覺,可能會隨著這種改頭換面的做法去認為自己或他人能生不能生,設立很多凡夫心的標準。佛分明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說這樣能生那樣不能生——這就是凡夫心的標準。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依佛願而修持,我們凡夫標準乃至菩薩知見、聲聞知見、聖者知見、善人知見都應該廢除。因為你是來念佛憶佛,來成就佛道,以佛果地覺作緣起或所依。這是要純之又純、清晰又清晰的法之大事因緣。

這個大事因緣上若看不清楚,果遭迂曲是必然,因不真故。你的因是凡夫心,也可能是菩薩心、聲聞心、緣覺心,但不是佛心。依果地覺為因地心,一定是依佛心來作標準,佛心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依這樣標準,依這樣的威神善巧,人人都能生。人人都能生,你就是佛心、佛所見、佛之功德。直指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眼所見,佛心所知。我們回歸到佛心佛見上來,就在憶佛念佛,成就佛道。你憶念凡夫心、菩薩心、聲聞心、緣覺心,畢竟不在念佛。在這個教法角度上一定要痛下手,這個痛就要徹底,不能留情。

有時我們會對世間善法、聖法、菩薩法、緣覺法、禪定法、通力法、善巧法生起愛護,那沒問題。但在淨土教法中,九界同歸,實際就是摒舍九界,同生極樂。若不然我們在九界中徘徊,徘徊的空間太大,雜緣熾盛,你就徘徊吧!那一生成辦菩提與你絕緣了。通過這個學習,就是要信這種究竟了義教誨,要有這種果決,或者徹底審觀。徹底真誠特別重要!對自己要是真誠,你就會徹底審觀它,究竟選擇一次;不是似是而非、對自己不負責任、對自己的未來相續不負責任、對修法不負責任,那你怎麼成就道業?

依佛願來觀察最為方便,依淨土教法來觀察最為方便。否則紛紛攘攘,沒有頭緒。思慮千差萬別,或者所依智慧與道德也是紛紛攘攘,無量無邊,淨土教法有不可思議專修的功德——唯依的殊勝。大家會有對自己乃至對教法的責任。那就會真正在凡聖同修、九界同歸、利鈍全收的這個全收教法中被佛收過去。不再搞自己那一點點小名堂,隨順佛願真正得到究竟安心,隨順佛果地覺觀一切眾生是佛之事實,會在我們睜開佛眼那一刻鐘,看到這個清淨平等的法界及其如實德相。

我們就會念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正憶佛念佛,唯依佛乘。所謂發無上心,唯依佛乘。三輩往生分明講各個都是依無上菩提心——唯依佛的果地覺為因地心,你才有無上菩提心的認知與實踐,唯依佛願我們才有機會。這個教法的徹底、究竟、圓滿與無礙,是佛親證,是佛慈悲回施,是眾生接納與必然成就的傳遞。在淨土修持中,這種緣起或者因,一定要十分認真,不允許絲毫模糊。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有這樣的緣起,有這樣的種性,有這樣的所依,不退轉的法與利益必然成熟。這個地方若不清晰,雜緣熾盛、妄想紛飛、擇取不定,可能會空耗我們一生。或者說這一生欲成就阿毗跋致這種不退轉的修行或實踐,可能是個妄想。

在三寶加持下,在阿彌陀佛功德之回施下,諸位蓮友都有機會趣入無上菩提。依這樣的勝緣,我們就是蓮池海會。願大家同生安樂國!這不是祝福,是這個法必須修持所依所觀的一個內涵。

選自慈法法師《淨土生活》

十方恆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普光明樓網站:http://www.puguangminglou.com

QQ空間地址:http://user.qzone.qq.com/406311480/main

請點擊右上角,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發送給好友,舉手之間,功德無量;

如果您想訂閱」普光明樓微信公共平臺」的文章,可於如下三種方式任選一種:

1.點擊本文標題下的藍色小字「普光明樓」,選擇關注,然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

2.直接加微信號:QQ_406311480

3.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

感恩你的關注,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 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維摩經》在歷史上的成立年代大概是大乘佛教初起時期,一方面它很早便傳來中國,另一方面就它所展示的般若思想與對淨土的討論,表示出這部經典是在大乘佛教初期,緊貼著《般若經》及《淨土經》流行之後的大乘經典。結集時期大約在西元一世紀,結集地點當在印度東部的毗舍離城一帶,這裡相信亦是印度大乘佛教及般若系經典的發源地。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佛學,什麼是往生極樂淨土?別再繼續錯下去了!
    自性本來清淨,照見本性,即是淨土。真性自在無漏,煩惱不生,便是極樂。經云: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你若覺悟自性,處處皆淨土,六道輪迴皆被你轉,何須貪求它處?這就是道人知見,於世人知見的區別!
  • 念佛往生淨土的三大資糧
  • 印光大師:佛教疑問84答(二)
    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12.哪些人應該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嗚呼,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篇序(民二十年))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燻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
  • 佛教在漢唐間持續傳入我國
    「真常」之學逐漸傳開。性空、真常二系學理不同,以至覺賢與羅什團隊不睦(乃至被驅逐)。還有羅什的學生——道生,因轉向「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與「頓悟」義,被指為「離經背道」。直到《涅槃經》傳來,講「佛性」以「如來常住」、「真實不空」為旨,具「常樂我淨」之「四德」;「一切眾生,心所本具」,以此建立「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於是,《涅槃經》與覺賢都出了名,使「真常說」得到重視。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能稱之為教的教派,更多的是時間上的傳承與文化的沉澱,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源遠流長是無需置疑的;並且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佛教之中遺留下來更寶貴的是佛教真解與古籍經文。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
  • 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若具真信、切願、實行,依經教所言「若一日」至「七日」即能有所成就,臨終必定往生淨域。故於八萬四千法中,淨土法門稱「易行道」,乃「頓超」而「橫出三界」,為簡易而圓頓之大法。因此之故,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中流傳廣、度化眾,唐宋以後,淨土宗成為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攝受最廣的一個宗派。
  •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
    現實生活中常有行善罹禍,為惡得福的現象,是由於現生善業未報而昔世惡行始熟使然。所以,三世因果報應乃是廣闊時空中的生命真相,如只是拘限於一生來考究,便很難明了善惡報應之理。 慧遠大師具信神識不滅,三世輪轉的生命理念,所以,深懼生死之苦,累劫輪轉之痛,汲汲以求出離生死險道的路途。 故而一聞淨宗法門,一往情深,專注期生西方勝妙淨土,永享常樂我淨的妙樂。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同時還要一心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菩薩。一一菩薩又有無量眷屬,無量的身相莊嚴及無量神通。
  • 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問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中常說的「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以如是四種緣為增上緣,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即:(一)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二)雖未見神變,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
  • 佛教:念「阿彌陀佛」,做不到這2點,再念也無用!
    「阿彌陀佛」似乎是佛教的代名詞,寺院裡出家僧人或善信居士也常常是一句句「阿彌陀佛」不離口。那麼,「阿彌陀佛」到底是誰呢?如何念誦該佛號才能功德更圓滿呢?本篇文章,小編帶大家一起走進「阿彌陀佛」的世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關於「阿彌陀佛」的基礎常識。阿彌陀佛是佛經中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極樂淨土最大的佛,主要接引受苦眾生往生此地,離苦得樂。
  • 試述說「菩薩淨土」的意義是什麼?
    試述說《維摩經》〈佛國品〉中「菩薩淨土」的意義一、前言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主流為求生西方淨土,強調以信願行為基礎,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臨終可得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待花開見佛悟無生,然後回返穢土度眾生。
  • 佛法無上乘幾種深喻,觀照明白即明心見性,真得實利真修行
    因為通教次第將萬法萬相說為妄,空為真如,以此喻可知,妄即是真,真即是妄。在水的本位來講,沒有動靜,比喻空有二俱非,妄真同二妄,也可以說妄真同二真。因為動靜都是水。水非動非靜,現動現淨。如來藏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換句大白話,真心本來面目什麼都不是,又什麼都是。水冰喻水喻空,冰喻有(萬法萬相)。
  • 印光大師關於往生淨土的開示(信心增長百倍)
    (續編上·復智樂居士書)罪業雖重  亦得往生「淨土一門,專重佛力。以佛力故,雖罪業深重,若具信願,皆得往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譏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 善知識是「往生助念」的關鍵性,乘佛願力,除罪消業,得生淨土
    但是臨終者若然沒有遇上善知識這個因緣,恐無由得聞阿彌陀佛名號,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臨終者得以除罪,得生淨土。作為中介角色的善知識,他是如來的信差、彌陀的手足。他本人定是平生業成的淨土行者。他在平生之時,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決定深信彌陀四十八大願,無疑無慮,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 往生淨土很容易,只要做到這10點
    (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卷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作為一個學佛人,首先要相信有生必有死。
  • 這咒的殊勝功德,持此咒能得壽命長久,不墮惡趣,破一切可滅除厄難業障,可上品上生投生淨土!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圓滿,平等不二。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此名表顯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經讚嘆阿彌陀佛,等於讚嘆一切佛,觀阿彌陀佛(無量佛)即是觀一切佛,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義理。但並不認為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為佛佛具足三身,佛與佛是沒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