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記者與周恩來握手,故意掏手帕不停擦手,周總理一招輕鬆反擊

2021-01-13 史海魅影

1954年,中、蘇、英、美、法五國就朝鮮問題在日內瓦召開了舉世聞名的日內瓦會議,周恩來作為外交部長,代表中方參加了日內瓦會議。

圖│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上

在會議期間,周總理接受了各國記者的採訪,其中有一位濃眉大眼、身材高大的美國記者主動走上前來和周恩來握手。當時的中美關係其實並不理想,但是周總理認為不應該將人民扯入政治,於是暖心地回握了美國記者的手。

沒想到美國記者握完手以後並沒有繼續提問,而是掏出手帕不停地擦拭剛剛和周總理握過的手,嘴裡還大聲的對周圍人說道:"我怎麼能跟中國的好戰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

圖│周總理與美國記者

周圍的不少好事者看著這位美國記者的舉動,都放聲大笑了起來,美國記者洋洋得意的站在人群中間,自信的認為這次回國以後自己可要出名了,要跟國人好好炫耀。

不少站在中國方面的人則是為周總理捏了一把冷汗,在這種國際性會議上,周總理代表的是整個中國的臉面,美國記者的舉動不僅極其惡劣,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侮辱性。

圖│周總理和美國記者

周總理輕鬆地笑了笑,也從口袋裡掏出一塊手帕,擦拭了自己的手,然後眾人的矚目下穩健大方地走到垃圾桶跟前,淡定的把手帕扔進了垃圾桶。周總理轉身看著美國記者緩緩地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乾淨了!"

說完這句話,周總理就和工作人員瀟灑地離去了,美國記者一個人留在原地,尷尬的站著。

面對美國記者早有準備的挑釁和侮辱,周總理隨機應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美國記者反而立於尷尬境地,僅用一招就實現了有力的反擊。

然而這只是周總理人生中眾多精彩外交瞬間中的一個小細節,周總理輝煌燦爛的一生,無數次置身於危險境地,但他都憑藉著機智和才華,以及崇高的品格輕鬆化解,不僅贏得了人民的尊重,更在世界舞臺上弘揚了中國的大國風範,保全了國家的體面!

圖│偉大的周總理

01萬隆會議上三次"力挽狂瀾"

說起周總理的外交生涯,就不得不提起萬隆會議,周總理萬隆會議上談笑間力挽狂瀾,外交藝術堪稱"出神入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西斯勢力的瓦解和帝國主義陣營的削弱讓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在全世界轟轟烈烈地展開,其中亞洲和非洲的民族獨立解放運動最為盛大激烈。

圖│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講話

上世紀50年代初,亞非地區出現了包括中國在內的30多個民族獨立國家,這期間還有許多國家正在擺脫殖民主義的鬥爭道路上。

1953年,印度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向印尼會議提出了召開亞非會議的構想,1954年還召開了包括斯裡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和緬甸5國在內的科倫坡會議。

圖│周總理與印度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

在科倫坡會議上,印尼總理提出正式召開萬隆會議。得到消息的美國企圖阻擋該會議的召開,並且製造出了各種流言蜚語挑撥離間南亞五國的關係。

1955年4月11日,美方勾結臺灣特務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克什米爾公主號"謀殺事件,機上11名乘客及5名機組人員遇難身亡,周總理當時因為計劃有變所以沒有乘坐這架飛機,美方的陰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圖│克什米爾公主號殘骸

1955年4月18日,佔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29個亞非國家代表在化解美國等西方殖民國家的重重阻撓後,成功召開了萬隆會議。

從18日開始,萬隆會議一共召開了7天,7天的會議中氣氛幾度緊張,但最終還是成功落幕。這風風雨雨的7天中,萬隆會議就像狂風暴雨中艱難飛行的海燕,稍有不慎便滿盤皆輸。

在趕赴印尼出席萬隆會議前,周總理針對當前世界局勢,做出了緊密詳實的戰略總方針,結合中國當時的國情來看,周總理總結出了這樣一句話:"在妥協中堅持原則,在和解中達到目的!"

圖│中國外交使團

這句話也代表著中國的外交態度,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就在周總理一行人趕赴萬隆的同時,美國正在利用臺灣當局製造緊張局勢,不斷給中國施壓,妄想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

萬隆會議開幕前夕,周總理並沒有直接飛去萬隆,而是繞道去了緬甸同尼赫魯等人提前會晤,達成了中立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在亞非會議上堅持君子協定。

圖│周總理與尼赫魯

萬隆會議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順利的,氣氛也比較和諧,但是在第一天會議快結束的時候,伊拉克發言人法迪爾突然將矛頭指向了共產主義。法迪爾在發言中表示,世界上一共存在著三種擾亂和平的國際性勢力,第三種就是共產主義。

不僅如此,在後續的發言中法迪爾一方還表示共產主義就是"新形勢的殖民主義",還號召會議上其餘的非共產主義國家團結在一起。

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

19日會議剛開始召開,周恩來就立即抓住時機發表了演講,周總理一開口就決絕的說道:"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周恩來的這句話讓醞釀了一宿反駁發言的代表人都緘默以對,劍拔弩張的會場氣氛也變得逐漸緩和下來。

在萬隆會議上,美方想盡一切辦法幹擾,這樣內訌的場面是美國等西方殖民國家最希望看到的。周恩來一句話就化解了會場上緊張的氛圍,也向大家明確了中國的立場。

周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也成為了"萬隆精神"的主幹,這也是在萬隆會議上周總理第一次憑藉自己真誠的態度和巧妙的發言力挽狂瀾!

圖│周總理發表演講

在兩天的公開發言後,萬隆會議開始進入秘密會議階段。在秘密會議上錫蘭總統的態度變得非常強硬和激進,甚至提出"臺灣應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並建議將臺灣置於聯合國或者亞洲國家的共同託管之下!"

錫蘭總統的發言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國代表團的眾人都陷入了尷尬境地之中,之後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反對"蘇聯殖民主義",會議的重心瞬間變成了共產主義國家與反共產主義國家的正面交鋒!

針對錫蘭總統提出的"臺獨"問題,周總理和中國的態度一直都很明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永遠是中國的一部分!"

圖│周總理

這種妄想分割中國領土,侵犯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和發言,我們是堅決抵制的。針對錫蘭政治家科特拉瓦拉代表提出的激進觀點,周總理在會議上並沒有進行太多的發言,而是在會議結束後,與科特拉瓦拉進行了一段很長的談話,過了很久,兩人才肩並肩的從會議室走了出來。

在之後的會議上,科特拉瓦拉突然一改風向,委婉地向在座的各國代表表達了自己昨天的態度不好,自己並無意把會議引向分裂。科特拉瓦拉態度突然轉變,原因很明顯,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周總理和他進行的談話。

圖│周總理

在談話中,周總理讚賞了科特拉瓦拉積極的精神,但是無法同意科特拉瓦拉對於新式殖民主義的解釋。在兩人敞開心扉,求同存異的交談下,都對彼此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科特拉瓦拉也明白了周總理的立場,變得沒有那麼激進了。

這是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第二次力挽狂瀾,及時制止了會議向分裂的方向發展。

圖│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很受歡迎

第三次力挽狂瀾是在中立國家和親西方國家在中立和結盟的問題上。眾人爭吵的時候,周總理幾乎一言不發,冷靜的觀察著眾人的表現,傾聽大家的談話。

中立國代表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在爭吵中情緒逐漸失控,變得異常憤怒,周總理找準時機站了出來,向眾人重申了"求同存異"的主導思想,不僅巧妙的避開了爭吵,還成功的將會議拉回了正軌。

圖│尼赫魯

為了解決大家的矛盾,周總理將有人不喜歡的"共處"改為了《聯合國憲章》中的"和平共處",還把五項原則改為了七項原則,成功獲得了雙方陣營的肯定與支持。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三次力挽狂瀾,不僅向其餘亞非國家展示了中國的大國風範,更憑藉他機智的應對化解了別國的刁難,促進了萬隆會議的成功展開。

圖│萬隆會議老照片

02對外建交坦誠以待

1957年1月,受斯裡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邀請,周恩來親自訪問了斯裡蘭卡。斯裡蘭卡,位於印度洋海上,中國古代曾稱其為"僧伽羅",斯裡蘭卡被馬克·波羅稱讚為"最美麗的島嶼"!

班達拉奈克只比周恩來小一歲,年紀相仿的兩人有很多共同話題,彼此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當時首都科倫坡正好慶祝斯裡蘭卡獨立9周年,周恩來受邀前往科倫坡獨立廣場發表講話,為了這次演講,周總理提前做足了準備,在演講中大力讚揚了斯裡蘭卡人民獨立奮鬥的精神。

圖│周總理與班達拉奈克

就在演講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天空中卻突然下起了雨,周總理依舊冷靜的發表著演講。臺下的觀眾一個個都撐起了傘,周總理卻謝絕了上來打傘的工作人員,在雨中堅毅的看著主席臺下的人民。

圖│周總理在斯裡蘭卡(令人心酸的一張

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在朦朧的雨幕中,周總理腰杆挺得筆直,堅定又激昂的發表著演講,雨水斑駁了衣衫。遠遠看去,周總理就像一棵堅韌挺拔的白樺樹,在獨立廣場上堅定地屹立不倒。

常年遭受殖民統治的人民早已習慣了外國來賓的傲慢與歧視,但是來自中國的周總理卻在廣場上選擇與人民風雨與共。科倫坡人民深受感動,在雨中為周總理鼓起了掌,每個人都歡呼著"Pepsi goes well"(百事順利)。

圖│年輕時的周恩來

躲雨的民眾紛紛走回了廣場聆聽演講,打傘的人民也合上了傘在雨中為周總理歡呼。面對人民的歡呼,周總理緩緩舉起留下了舊疾的右臂,向在場的人們致敬。

雖然語言不通,但是那一刻,斯裡蘭卡的人民和中國人民,在周總理的帶動下手牽著手,心貼著心!

圖│周恩來招手和人民致敬

1964年1月9號,周恩來、陳毅等人帶領中國使團成功抵達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大陸最北端,擁有悠久的文明和多元的文化。

突尼西亞總統布爾吉巴早早地就站在迦太基宮門口歡迎周總理一行的到來,周總理身穿乾淨整潔的中山裝,風度翩翩的走上前來和布爾吉巴握手。在短暫的寒暄後,布爾吉巴安排了豐盛的歡迎宴會。

圖│周恩來和布爾吉巴

這張合影就是周總理和突尼西亞總統布爾吉巴,光從照片裡看,周總理要比布爾吉巴年輕不少,精神頭十足。當時的布爾吉巴頭髮幾乎全白了,走路也有些蹣跚,周總理走起路來昂首闊步,精神頭十足。

在宴會上,布爾吉巴問道周總理的年紀,得知周總理66歲的時候,布爾吉巴表現得非常吃驚,驚訝的說道:"原來你還比我大一歲啊!"

之後大家又展開了熱烈的談話,談到了周總理在長徵中所見所聞,以及抗日戰爭的艱辛困難,布爾吉巴聽完豎起了大拇指,對周總理敬佩的說道:"你是老戰士,老戰士!"

圖│周總理在宴會上與眾人舉杯慶賀

宴會上大家其樂融融,和氣十足,中國使團自信滿滿的認為兩國建交應該是沒什麼問題了。但就在這個時候布爾吉巴卻突然轉變了態度,開始大談特談中印戰爭以及中國的原子彈問題。

在國際外交場合中,初次見面就談論他國的外交態度不僅不禮貌,也有些逾越了,顯然布爾吉巴在中印戰爭和中美態度方面和周總理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使團的其他人都尷尬的看著周總理,周總理冷靜的點點頭,笑著說道:

"不錯,誠如閣下所說,我們兩國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是一致的。但是我們相信,通過兩國領導人的接觸和交換意見,我們總是可以增進相互了解,求同存異,並且為我們的共同目標而加強努力的。在我們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突兩國的友好合作關係,是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的。"

圖│布爾吉巴(戴眼鏡了)和周總理

周總理短短幾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希望和突尼西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我們允許每個國家之間存在不一樣,接受並且尊重它,但同樣也希望兩國之間可以友好發展,共同進步,這兩種態度同時存在並不矛盾。

布爾吉巴滿意的點點頭,對於周總理的態度也有了明確的認知,周總理一行就是來交朋友的,並不是來侵犯和同化突尼西亞的。有了周總理的這段話,布爾吉巴在一天之內就和中國閃電建交了。

一天之內閃電建交,在新中國外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光輝一筆,有了突尼西亞的先例,非洲的不少國家也對中國充滿了信心,為周總理後續的建交工作提供了有力條件。

圖│周總理和加納總統恩克魯瑪

在前往加納的時候,突然傳來了加納總統遇刺的噩耗。

加納位於非洲西部,全境大部分為平原地區,在所有西非國家中,加納的經濟算是發展得比較好的,以農業為主,黃金、可可和木材三大出口產品是加納的經濟支柱。

就在1964年1月2日的時候,加納的總統恩克魯瑪遇刺,刺客是一名衛士,被敵國的情報機關收買了,就在恩克魯瑪離開總統府的時候,衛士突然發動了襲擊,開槍射向恩克魯瑪。

圖│恩克魯瑪

恩克魯瑪的衛士長犧牲了,刺客一擊未成想要逃跑,恩克魯瑪一把抓住了刺客,刺客回頭咬傷了恩克魯瑪的臉,但是恩克魯瑪依舊死抓著不放手,最終刺客束手就擒。

確實,加納總統恩克魯瑪也是個真漢子!

加納的局勢變得相當緊張,恩克魯瑪停止了一切外出活動,住在一所堅固的城堡中。另一邊的中國使團徹夜難眠,這一下直接打亂了原有的訪問計劃,陳毅在周恩來的住所中來回踱步,坐立不安,一會兒舉起椅子鍛鍊幾下,一會兒又坐在椅子上思索。

圖│陳毅

周恩來坐在床邊,一個拳頭撐在腰間,一言不發。手裡拿著駐加納大使黃華發來的電報,看了一遍又一遍,黃華給出的意見是可以去加納。

思索再三,周恩來還是決定堅持原來的出訪計劃。為了保證恩克魯瑪的安全,周恩來主動提出免除加納政府一切外交禮節,一切會談都在恩克魯瑪所在的城堡中進行,這樣子恩克魯瑪既不用去機場迎接,就連城堡都不用出,周恩來說道:"我們不能因為人家遇到了暫時困難就取消訪問,這是對人家不尊重、不支持。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還是要去,才表現出我們的真誠,患難見真情。"

周恩來的舉動讓恩克魯瑪大受感動。1964年1月11日上午,中國代表團成功到達恩克魯瑪居住的奧爾蘇城堡,但是因為局勢的特殊性,當時大部分使團隨行人員都被留在了門外。

圖│周總理與穿著中山裝的恩克魯瑪

恩克魯瑪一見到周恩來就高興的走上來擁抱,對周恩來說道:"歡迎您,很感謝你能來!"為了見周恩來,恩克魯瑪特意穿上了之前訪華時候周恩來送他的中山裝,皮膚黝黑的恩克魯瑪穿著中山裝格外的精神。

接下來,恩克魯瑪還將自己的夫人以及孩子介紹給了周恩來,在加納,只有自家人才可以見到自己妻子的容貌,這也就意味著,恩克魯瑪把周恩來當成了"自家人"!

恩克魯瑪在會談中表示:"這一次訪問是歷來外國領導人對加納的訪問中最重要的一次!"這次訪問後,加納報紙的頭版上寫著:"中國是加納在反帝反殖民鬥爭中最可靠的朋友!"

圖│周恩來

03周總理外交時的妙語連珠

周總理溫文爾雅、玉樹臨風的形象和氣質放在今天也是萬千少女追逐的偶像,更不用說周總理為新中國建立做出的貢獻和犧牲,足以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偶像。

在外交上周總理遊刃有餘,從容不迫,談笑間便可力挽狂瀾,面對外國記者的刁難,周總理也總能風趣幽默的應對,既回答了問題,也成功反擊了那些不懷好意的人。

圖│周總理

有一位美國記者在訪問周總理的過程中,看到周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記者洋洋得意的出口諷刺:"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聽完這句話,淡淡地笑著回答:"這支鋼筆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覺得很有意義,就作為禮物送給我了,我無功受祿,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

周總理這番話說得美國記者啞口無言,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侵略野心被朝鮮和中國成功粉碎,此時美國記者提起這件事,反被周總理一句話說得顏面盡失,真是應了中國那句古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圖│周總理開懷大笑

後來還有一個外國嘉賓問周總理:"你見過世界上第一漂亮的女人嗎?"這位外國嘉賓自詡見多識廣,見過不少美人,這個時候說這話其實就是想嘲笑周總理沒見過世面。

周總理微微欠了欠身子,回答"見過。"外賓狐疑地問道:"是誰,她在哪裡?"周總理深情地回答:"是我夫人,在我家裡!"

圖│周恩來與鄧穎超

外賓聽完不屑的哈哈大笑:"你說你夫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周總理點點頭表示了認同,接著說道:"是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在我的眼裡,我的夫人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得夫如此,妻復何求啊!

周總理短短幾句話不僅向外賓展示了中國男人的專一與深情,還無形之中秀了一波恩愛,對於只看膚淺外表的外國嘉賓來說,周總理的格局高了好幾個檔次,兩個人簡直無法相提並論。

圖│"最美的愛情"周恩來和鄧穎超

04我心中的周總理:

小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十裡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那個時候不了解為什麼軍民都自發性地送一個去世的人。現在了解了這麼多周總理的事跡,打從心眼裡佩服周總理,愛戴周總理,只可惜沒有生在那個年代,親自見一見周總理的音容笑貌、風度翩翩。

物是人非事事休,周總理離開我們已經45周年了,但是周總理留下來的那些精彩的外交瞬間如今再次提起,依舊值得回味。

圖│偉大的總理周恩來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精神富有、心胸寬闊、容納百川!周總理便是這樣偉大的人!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歷史真相:美記者跟周總理握手後,掏出手帕擦手,周總理一個動作讓對方難堪
    在記者招待會上,美國記者故意問周總理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你們國家,為什麼一條清晰的道路叫做道路?」周總理平靜地回答:「我們的國家正在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這就是所謂的「短路」。」在所有人聽到他的回答後,爆發出一陣掌聲。
  • ……面對西方記者刁難,周總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些西方記者抱有偏見,因而為難周恩來總理,問了許多刁鑽、古怪的問題,想挖苦、刁難周總理,卻被周總理急智和機智地一一化解了。△周恩來在周公館留影為什麼叫「馬路」?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的「馬」,這是拆字、解字式的急智應對。為什麼低頭走路?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隨同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面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
  • 「我是那個向周總理獻花的小男孩」
    60年前,還是小男孩的梁思謀,在印尼萬隆向周恩來總理獻花,這是他一生都難忘的時刻。「周總理穿著淺灰色的中山裝,他步子邁得不是特別快,但特別穩健。握手時我感到很溫暖。周總理眉毛很濃,眼睛非常有神。」梁思謀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回憶說。1955年4月15日下午,印度尼西亞萬隆市清華中學初二學生梁思謀被校長帶到當地中華總會,獲知被選中去迎接參加萬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
  • 亨利·基辛格回憶周總理:聰慧過人,機巧敏捷,令人傾倒……
    其中,在他首次來華訪問中,和周恩來總理進行的兩天接觸和長達17小時的會晤,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在他的回憶錄《白宮歲月》中,對周恩來總理進行了很高評價。1971年4月6日,我們中國邀請美國桌球隊訪華,讓美國人大吃一驚。美國桌球隊的選手們受到了盛大歡迎。——這就是著名的「桌球外交」。
  • 毛澤東:周恩來一個「特別」的小動作,卻感動了無數仇視我們的人
    兩大人物,頂天立地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兩位很重要的人物,一位是領導人民群眾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毛主席,他當初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也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另一位便是一心輔導毛主席且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周恩來總理,周總理一直給人一種兢兢業業且無私奉獻的形象
  • 周總理在石家莊調研鋼鐵廠的故事!交流過程發生什麼?
    周恩來走下專車,只見他身穿灰布中山服,腳上是黑布便鞋,滿面笑容地揮起手臂向迎接的礦務局領導致意。隨周恩來一起來的還有煤炭部、冶金部、水電部、農業部、河北省和石家莊地、市的領導。石家莊地委第一書記康修民把姚君實、石儒等礦務局領導介紹給周恩來,他們緊握著周總理的手激動地說:「周總理您好!」周恩來微笑著說:「你們辛苦了!」隨後,周恩來一行換上汽車向礦務局駛去。
  • 前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眼中的周恩來總理!
    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是美國共和黨著名政治家、律師。1952年,和艾森豪搭檔參加美國總統、副總統大選競選成功,作為艾森豪的副總統連任兩界,任職8年。
  • 周總理的外語水平怎麼樣?
    在延安時期,有一位美國記者作為第一個採訪紅區的西方記者來到了延安,他就是埃德加.斯諾,他1936年經過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來到了陝北根據地,在這裡他第一個見到的領導人就是周總理,斯諾當時並不認識周總理,可是這位「軍官」卻可以使用流利的英語和自己打招呼,這讓斯諾非常驚訝,斯諾在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來以後,更是覺得這個儒雅溫和的人和傳說中三頭六臂的樣子非常不同
  • 「九一三事件」四十七年,周恩來的那幾個夜晚
    作為周恩來總理晚年最後一任秘書,從1968年直至總理逝世,紀東陪伴了總理8年時間,親歷了「文革」中後期的一些重大事件,見證了周總理在非常年代殫精竭慮、苦撐危局的樁樁往事。1971年的周恩來我是9月13日上午8時左右到人民大會堂的,林彪乘坐的三又戟飛機是13日凌晨1時50分從中蒙邊界44號界樁上空消失的,已經六個多小時了。
  • 周貽賡膝下無子女,言傳身教周恩來多年,周總理:伯父視我如己出
    在1946年時,有一位美國記者李勃曼對他進行採訪,就在採訪時提到可他離家學習的事情,於是他便這樣回答道:「十二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 那一年,周總理在江門新會田間點讚了這位農民水稻專家!
    這就是周恩來總理。  隨後,周總理登上西江防洪大堤,大家聽到總理來周郡視察的消息都非常興奮,都衝到碼頭上,希望一睹總理的風採。但是有一群人卻在往後退,原來他們是挑糞的工人,他們知道自己身上有一股異味,都不敢靠得太前。周總理知道了,主動地走到這班挑糞工人的身邊,和他們一一握手問好,他用行動告訴我們職業是不分貴賤。
  • 周恩來總理外交史上的十個經典幽默段子,太有智慧了!
    3、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裡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籤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
  • 周恩來訪問十四國隨員軼聞
    且不說這是一條未曾領略的航線,就是一次輕車熟路的訪問,代表團秘書長也不會輕鬆。黃鎮正是擔當了這個「大總管」的角色,負責著行政、組織、禮賓、安全、後勤等一系列的工作。還沒出發,他就感到這個龐大代表團的重擔向他肩頭壓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在他的脈管裡沸騰。在全部紛紜、縝密的工作中,他最擔憂的是代表團尤其是周總理的安全。
  • 周總理病逝,主席流淚,朱德敬軍禮!鄧穎超花圈寫:小超哀獻
    醫生們心急如焚,希望儘快給周總理做手術。可是,周恩來根本沒時間考慮疾病的問題,對於第二次化驗結果,他連問都沒問。熟悉現代史的人都知道,1972年是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打破了東西方兩個陣營的壁壘,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緊跟著美國總統的腳步訪問中國。周恩來要不斷接見外賓,籤署文件,與外國首腦會談,唇槍舌劍辯論,寸步不讓地為國家爭取利益。
  • 大江歌罷掉頭東:倒計時那587天,就是周恩來的「第二次」長徵
    毛澤東最後一次與周恩來握手。幾乎是同時伸出手,兩雙掌舵中國革命方向的巨手最後一次握在一起,組成了上圖這神聖且又沉重的瞬間。可是,一對老戰友,就要在這樣的夜晚,以握手的方式告別,彼此心情怎能不傷感、憂鬱。這是毛澤東與周恩來最後一次共同會見外賓。這也是我們目前看到的,兩位偉人之間最後一次握手。
  • 周恩來邯鄲調研!人民群眾知真情!發生了什麼?
    周恩來笑著說:「你的名詞還不少呢。」 作為一個公社的書記,尹景新為什麼敢在周恩來面前直言不諱地作檢討呢?原來在周恩來到臨漳之前就有人對他講:周恩來總理非常務實,如果你對他講假話,非挨批評不可,周總理可不好糊弄,對問題總是打破砂鍋問到底。他不看匯報材料,而是當面問你。因此,尹景新這次下決心講實話,主動承認錯誤,免得挨周總理批評。
  • 周總理夫婦罕見合影集,看到最後竟然哭了(紀念周總理逝世45周年)
    2021年1月8日是周總理逝世45周年紀念日,一起來回顧一下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幸福瞬間吧! 1925年8月8日,鄧穎超剛從天津匆匆趕到廣州,和周恩來在廣州拍了《結婚照》。
  • 周總理的答案令人讚嘆
    周總理的回答令人讚嘆一九二四年,蔣介石成立黃埔軍校,周恩來經黨組織批准,於一九二四年入黃埔軍校擔任政治教官,並主修政治經濟學等課程。而蔣介石也曾對人讚嘆道:「周恩來在過去是他最得力的部下。」接著,周恩來和蔣介石之間開始出現了政治上的分歧,此後,開始了搖搖欲墜的二十多年的交往生涯。
  • 周恩來三位母親:養母文化啟蒙、乳母連結群眾,生母萬氏影響一生
    祖父去世後,周家也逐漸凋敝,周恩來的父親和伯父長期在外求生計,因此周家子女的養育工作全部落到了家中女人身上。在周總理的一生中,有三位母親對他影響深刻。是她們含辛茹苦撫養總理長大、教他讀書識字、幫他明白事理,最終培養出了群眾心中人人敬愛的周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