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不喜歡 Sentiments(英文「感傷的」、「溫情的」等意);也並不怎麼浪漫。她在創作中表現來的,是異常的冷靜與清醒,仿佛一個冷冷的旁觀者,看穿了人生的一切把戲,將蘊含於日常生活中的悲劇層層地撕下給世人看。在現代中國的女作家中,她可能是唯一的一位遠離煽情的女作家。也可稱得是最具觀察力的一位。
張愛玲對愛情、婚姻的看法,切近實際,絕不浮誇。
她對女權有自己的看法:「菲律賓的一個島上,女權很高,因為一切事情都由女人來做,男人完全被養活,懶得很,只知道鬥雞賭博。那樣的女權我一點也不羨慕。」所以,她又說:「用丈夫的錢是一種快樂」,「那是女人傳統的權利」。至於理想中的丈夫,她是這樣說的:「常常聽人家說要嫁怎樣怎樣的一個人,可是後來嫁到的,從來沒有一個像她的理想,或是與理想相近的。看她們有些也很滿意似的。所以我決定不要有許多理論…… ……不過我一直想著,男子的年齡應當大十歲或是十歲以上,我總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該有經驗一點。」
但是,張愛玲在現實中的婚戀,卻充滿了傳奇色彩,她似乎並不是那種能完全把持自己的女性。看來,人都是一樣的,都難免要為情所困。
張愛玲第一次的婚戀發生在與一位讀者之間。
那位讀者讀了張的小說,仰慕得了不得,親自去拜訪張愛玲,兩人一見鍾情,墮入情網。這位讀者就是日軍佔領期間汪精衛政府的宣傳部次長胡蘭成。
胡蘭成比張爰玲年長十五歲,性情風流,略具才情。他是浙江人,曾當過文書、教師,抗戰爆發後,當過香港《南華日報》主編,寫了許多親日的社論,因而得到汪精衛政府的青睞。汪組織偽致府時,胡蘭成便背雲直上,當了宣傳部次長,《中華日報》總主筆。
張愛玲與胡蘭成在經歷、思想各方面都有很大差異,但這種差異卻使雙方如痴如醉。胡蘭成讀到她的作品,驚為才女,與張認識後,更為她那種既天真又成熟的性格所傾倒。張愛玲呢,覺得胡蘭成能讀懂她的小說,再加上胡的學識廣博,談資豐富,也將他引為知已。那時,胡蘭成已有家室,張愛玲卻是第一次戀愛。
1944年,胡蘭成與他的夫人離婚,而與張愛玲籤訂婚約:胡蘭成與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實安穩。炎櫻旁寫為媒證。
結婚後,夫婦兩人的生活溫馨、平和,而充滿色彩,雙雙並座欣賞文學著作,讀古詩,讀外國小說,偶爾出去到西洋糕店鋪吃點點心。兩人的談話也總是平易而激人想像。顯然,張愛玲對於這段生活比較滿意的。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抗日戰爭的進展,胡蘭成預感到末日的來臨,作了潛逃的打算,他對張愛玲說:「我必定逃得過,頭兩年裡要改姓換名,將來與你雖隔了銀河亦必定我得見。」張愛玲說:「那時你變姓名,可叫張牽,又或叫張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牽你招你。」
胡蘭成先去漢口,企圖在那兒成立什麼「大楚國」,沒想到日本人很快投降,他只好隱姓埋名,躲在浙江溫州一帶。在這期間,他先後與周小姐、範小姐有染。張愛玲曾往溫州看望他,要求他與周小姐斷絕關係,胡蘭成卻擺出多情才子的派頭,哪一個都不想放棄,張愛玲十分傷心,對他說:「你是到底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再愛別人,我將只懸萎謝了。」兩人從此產生芥蒂。
到了後來,張愛玲又知道了範小姐的事,痛下決心與胡分手,她給他去了一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惟彼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找,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的。」這段奇特的婚姻就此結束,多少有點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胡蘭成不久便去了日本,先與範小姐結婚,後又與大漢奸胡世寶的遺孀佘愛珍結婚,並撰寫回憶錄《今生今世》。
張愛玲第二次婚戀發生在美國。
那時,她從香港到了美國,已是一個三十四、五歲的婦人。她與美國著名劇作家 Fedinand Reyher相遇,Reyher長張愛玲三十歲,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信徒,對於共產主義非常鍾愛,他的性格算得上典型的「美國佬」,熱情爽朗,正好與張愛玲的冷漠內心相映成趣。
他們在1956年6月結婚。1961年, Reyher先生不幸中風癱瘓,直到1967年去世。
張愛玲的兩位丈夫,一位極端反共,並且墮落為漢奸,另一位卻極端地信仰共產主義,說明張愛玲本身對於政治的極其冷漠,她注重的是人本身,才華,情致,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