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聯社
擁有超過3萬家門店的美國咖啡零售連鎖巨頭星巴克,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下,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該公司於近日撤回了此前發布的2020財年業績預期,並宣布該財年第二財季(自然年即2020年第一季度)利潤將減少約一半,而中國作為其第二大市場,第二財季銷售額將減少約4億美元。
「星巴克受到最大的影響還是疫情所致。」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咖啡豆分會秘書長付靜雅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星巴克會適當減緩開店速度,以前開店速度加快,有市場增長的新需求,也有源自瑞幸對標的壓力,如今這個壓力明顯走弱,且線下門店正遭受疫情衝擊,該公司應該會適當調整原有計劃。」
疫情致業績大幅縮水
「中國業務在第二財季表現不佳,收入下降是由於商店在此期間關閉、減少營業時間和嚴重減少客戶流量導致。」星巴克執行長凱文·詹森(Kevin Johnson)和財務長帕特·格裡斯麥(Pat Grismer)在提交給股東的公開信中坦言,中國市場快速擴張所產生的大量門店,因疫情原因對公司產生拖累。
疫情爆發前,星巴克正在加速開店,計劃每15個小時開出一家新店,到2022財年末,中國大陸的門店數將達到6000家。
安信證券在今年1月發布的研報中指出,2019財年,星巴克全球門店數量達到31256家,其中中國的門店數為4123家,較2018年同期淨增602家,新增門店數量超過同期整個北美地區。而星巴克官方微信號顯示,截至目前,其在中國市場已經擁有4300家門店。
「預計業務將在未來兩個季度全面復甦。」星巴克方面指出,「從2月下旬開始出現中國市場復甦的證據,這種復甦在整個3月份以略快的速度持續,2月份可比商店銷售額下降78%,3月份可比商店銷售額下降64%。」
而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同樣為該公司的全年經營帶來巨大挑戰。隨著3月份疫情在美國爆發,星巴克也選擇關閉部分門店,根據凱文·詹森的致股東信,截至4月9日,其美國門店只有44%開放,即超過8000家門店處於關閉狀態。該公司表示,3月最後一周,美國市場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60%-70%。
「星巴克以15小時一家門店的速度進行拓展,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瑞幸咖啡的影響,但後者財務造假的曝光,驗證了『店海』戰術也許並不適合中國市場。」原上海市食品協會咖啡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星巴克應該借著疫情導致較多獨立咖啡店關閉的機會,探索以副牌的形式進入更高性價比的細分市場,通過新品牌進入線上、低線城市和社區,會比單純地開設核心門店更符合疫情後的市場需求。」
對於疫後市場發展,星巴克相關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所能披露信息已經披露,一切以公告內容為準,如果未來有消息會及時公布。」不過,該公司在致股東信中表示,儘管疫情的影響推遲了在中國的開店計劃,但3月下旬,仍有兩家新店開張,包括深圳星巴克啡快概念店。
市場面臨被蠶食風險
「瑞幸咖啡的出現,確實敦促星巴克加速推出新的產品以及一些合作,以穩定消費者及股民的信心。」付靜雅說。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瑞幸的突然崛起和快速發展,不僅讓星巴克加速開店步伐,還直接促使其開啟了外賣業務。此外,瑞幸等品牌的興起,也令星巴克在華業績受到影響,其2018年第三季度同店銷售出現下滑。為解決業績問題,星巴克通過與阿里旗下餓了麼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外賣服務「專星送」,並通過提高菜單價格,希望改善業績。
為繼續發力數字創新服務,星巴克還調整中國業務結構,將其重組為兩個業務單元——「星巴克零售」和「數字創新」,直接向新成立的董事長兼執行長辦公室匯報。
「瑞幸對星巴克的挑戰並不是來自於門店數量,真正威脅到星巴克的是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如何更好的獲取線上流量。」王振東認為,「星巴克更多的門店拖累了淨利潤,而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依靠少開或關閉門店,從去年星巴克中國組織架構調整就可以看出,該公司顯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疫情提醒他們,數位化轉型的速度必須更快一些。」
「瑞幸財務問題曝出後,後續給星巴克的壓力會越來越小。」一位咖啡行業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星巴克的市場份額會擴大,但只是合理擴大,不會暴增,瑞幸的消費者有些原本是星巴克的客戶,還有部分客戶會分流到其它咖啡館。
「瑞幸打造的是『羊毛黨』咖啡,而不是平價咖啡。他們和瑞幸達成的交易,更像是每個人以個人流量與瑞幸交換一杯咖啡。瑞幸如果部分退出市場,預計對市場整體影響有限。」王振東說。
不過,目前中國咖啡市場仍有廣闊的空間。倫敦國際咖啡組織此前預測,2020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元,預計2025年規模可達10000億元。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為569億元,同比增長31%,且現磨咖啡符合消費升級趨勢,是咖啡市場的主要增量及投資賽道。
因此,在咖啡連鎖品牌接連收穫投資的同時,新進入者也越來越多。如「網紅」茶飲連鎖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也相繼推出咖啡產品,涉足咖啡產業。業內人士指出,「喜茶和奈雪目前都在謀求上市,且受到資本的青睞,如果二者靠融資加速開店步伐,難保不會是下一個『瑞幸』。加上中石化旗下的易捷咖啡,依託易捷便利店在全國的20000家店鋪,也會蠶食星巴克的部分市場。」
但在付靜雅看來,「奈雪、喜茶等開展咖啡業務,不會對星巴克產生太大壓力。消費者心中有心理定位,就像星巴克的咖啡很受消費者歡迎,但是茶就賣不過咖啡,是一個道理。」
「其實咖啡品牌早就進軍茶飲市場了,與其說是茶飲品牌在搶佔咖啡市場,不如說是加速國內咖啡和茶飲這兩大咖啡因飲品的市場融合速度。」王振東認為,短期和中期來看,消費者還是會傾向於咖啡店買咖啡,茶飲店買茶,這還牽涉到兩類產品存在著供應鏈和標準化操作流程的差異性;但長期來看,技術上的很多瓶頸逐步突破後,咖啡和茶飲的差異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