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問我,網上說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元兇,
我體檢發現了幽門螺桿菌陽性(以下簡稱HP),能吃能喝、不疼不脹,沒有任何症狀,要不要治療呢?不治療會不會得胃癌呢?
其實,他們的潛臺詞大多是:最好不治療;
但又擔心會得胃癌,很糾結。
回答這個問題,醫生往往要了解很多您的情況,比如年齡、性別、既往史、家族史、過敏史、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工作環境。。。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建議和方案。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很多消化科醫生都會建議根除治療。
我國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HP)的感染率高達50%—67%,意味著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感染。
研究表明,感染者中大約有1%的人最終會演變成胃癌。
而我國有7億人感染,即便是1%的感染者不加治療罹患胃,那麼將有700萬人是胃癌的候選人。是非常令人恐怖的數字!
到底哪些人需要治療?具體細節,今天,咱們就聊聊。
一、先從兩個病例說起:
2020年4月18日,一位45歲的男性病人,自訴平素健康,近伴個月食慾下降、噁心、打嗝、腹脹;
3年前體檢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並未根除治療,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檢查發現,胃癌合併結腸、腹膜、肝多處轉移,早已喪失手術機會,5月30日就不幸去世了,短短40來天。
抖音知名主播「古月天龍」於2020年5月30日去世
去年8月19日,我們還發現了一例32歲女性早期胃癌,她是一個二胎媽媽,二寶才2歲。
數年前偶然體檢發現碳14呼氣陽性+++,也沒有什麼大毛病,沒有太在意,一直拖著。
近期發現納差、噁心,胃鏡發現胃體前壁可疑病灶,病理結果顯示胃腺癌。
好在,是一個早癌。
經評估,屬於黏膜內癌,高分化,沒有淋巴和脈管侵潤,病灶在1cm左右,符合內鏡下治療指徵。順利實施了ESD術,手術完美。
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當時因為沒症狀,所以都沒有理會。
雖然HP不是胃癌的唯一因素,但是是一個主要因素,甚至是一個催化劑;
如果當時能夠根除,也許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至少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二、沒有症狀=沒有病嗎?
研究表明,HP感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感到有症狀,但是100%都會在組織學上發生活動性胃炎。
所以,沒感覺到不適症狀,不代表就沒有問題!
反過來也一樣,有症狀也不一定就有感染。
目前的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病人當中,只有30%左右的患者有不舒服的感覺,比如胃脹、胃痛、反酸、燒心等。
剩下的70%的患者基本沒有什麼症狀。
研究顯示,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100%都會有活動性胃炎,胃黏膜都會存在炎性反應,包括慢性和活動性炎性反應,慢性炎性反應表現為胃黏膜淋巴細胞浸潤、增生、淋巴濾泡形成,活動性炎症主要表現為胃黏膜中性粒細胞浸潤。
這些表現在內鏡下,或者在病理切片下,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但是感染者並不一定感覺得到。
李兆申院士曾說過:「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許多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甚至有的中重度的異型增生、胃癌,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或者即使有一些症狀,也多多沒有特異性,不容易鑑別。
臨床上胃癌的癌前病變,比如腸化、異型增生,嚴重萎縮,大多是沒有症狀在胃鏡檢查時發現的。
在一個,我國胃癌70%-80%發現時候都是中晚期,也是在早期沒有症狀才被忽略的,等到有症狀,火燒眉毛了,才來做胃鏡,很多人活不過5年(進展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30%)。
總之一句話,感染了hp,你沒感覺到症狀,並不表示它對你很友好,只是還沒到時候。
三、幽門螺桿菌有哪些危害?
2019年4月19日我國發布的《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首次全面地闡述了幽門螺桿菌的危害,和根除治療的重要性:
1、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治療可有效降低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2.胃炎
幾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
3.消化性潰瘍
Hp感染者中,大約15%~20%會患上消化性潰瘍,即平時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4.胃惡性腫瘤
約1%的Hp感染者會發生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
我國有14億人,就算50%的感染率,那麼將有7億人感染,即使1%會因為感染HP而罹患胃癌,那也將是700萬人,是個十分恐怖的數字!
5.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約5%~10%會發生Hp相關的消化不良。
6.其他疾病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少見胃病,以及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維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四、不根除HP,何談預防胃癌?
幽門螺桿菌(HP)已定性為一類致癌因子,HP感染引起慢性胃炎,進而導致胃黏膜萎縮、腸化也已經被公認為胃癌發病的前期病變。所以2014年在日本京都,全世界的醫學專家達成共識,預防和根除HP感染,應該作為預防胃癌的首要手段。
在日本,通過根除HP而達到了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病率的目的。
2013年2月21日,日本開始實施消滅胃癌計劃,對12~20歲人群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並將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納入醫保範疇。
實施該策略後,預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患者死亡率可下降約40%。
日本胃癌的發病率雖然很高,但因胃癌死亡的比率卻很低,五年存活率達到了80%以上。
反觀中國,據2017年中國癌症中心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度新發胃癌68萬例,因胃癌死亡49.8萬例,5年生存率不足30%。
日本雙率持續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得益於胃鏡的普及,和全民消滅HP計劃的實施!這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日本逆天的治癒率得益於全民根除HP
五、我國有7億人感染,
即使1%的罹患率,就是700萬人
中國是HP感染的大國,有7-8億感染者,假如只有1%的人最終罹患胃癌,那麼也將是六、七百萬的恐怖數字!
所以,預防和根除HP任重而道遠。
以下是權威統計數字:
可見中國的一句俗話「十人九胃」,並非空穴來風!
目前我國約有7億人感染此病菌,約佔總人口50-56%。青壯年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30%左右,50歲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為50%~80%,胃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幾乎為80%,十二指腸潰瘍幾乎100%;萎縮性胃炎患者檢出率更高達90%。在我國,60%的胃病患者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有些專家甚至把胃癌稱作「傳染病」。兒童青少年感染率大約在30%-40%左右,尤其衛生條件差的集體生活的兒童Hp感染率更高,達64.39% 。Hp陽性的兒童中,10歲以下被感染者佔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如此龐大的感染人群,加上我國的家庭結構、就餐模式,從源頭上避免口口傳播,難度很大,全面推廣分餐制,難以實現。
那麼就要在確認感染後,及時根除,以防後患!
六、40歲前受益最大、
萎縮、腸化前根除可完全消除胃癌風險
胃癌的發展模式叫做Correa模式:
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應,阻止或延緩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可逆轉萎縮,但難以逆轉腸化生。
所以,在胃萎縮或腸化生前根除Hp,阻斷了Correa模式"腸型胃癌演變"進程,幾乎可完全消除胃癌發生風險。
已發生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者根除Hp,可延緩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進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
因此,根除Hp的最佳年齡為18~40歲。
近期一項來自中國香港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60歲以上人群中開展H.p根除也可獲益,但其降低胃癌發生率的效果要在根除10年後才能顯現。
日本的一項針對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炎患者的調查結果顯示:10年內罹患胃癌的患者比例,
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罹患率為0%,
而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則為2.9%。
另一項研究顯示:
早期胃癌治療後根除幽門螺桿菌除菌的患者,與幽門螺桿菌未除菌的患者相比,3年內發新發胃癌的機率明顯降低,數值統計結果相差了三倍。
七、哪些人必須根除?
目前國內關於無症狀是否根除,還有兩派意見。
「鷹派」以李兆申院士為代表,建議成年人,只要沒有抗衡因素,一經發現,都建議根除,而且越早越好。
而「鴿派」卻擔心會破壞菌落平衡、抗生素耐藥、醫療資源浪費等等,一直比較保守和謹慎。
但兩派的共識一般如下:
14歲以下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除非有必要,不建議檢測和治療。
以下人群建議檢測並根除:
1.年齡大於等於40歲;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6.有長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內的非甾體抗炎藥的人群。
而我國最新出臺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的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卻給出了更為客觀的建議:
所有成年人,只要沒有抗衡因素,無論有無症狀,都建議根除治療!
該《共識》認為:
1、幽門螺桿菌不是益生菌,是傳染病,根除之是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手段;2、根據日本的經驗,18-40歲之間,根除受益最大;3、在淺表性胃炎或無症狀階段根除,受益最大,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4、根除hp利大於弊;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對某些疾病呈正相關;5、在根除方案的選擇上,摒棄此前的標準三聯療法,推薦使用含有鉍劑的四聯療法;6、建議無抗衡因素的所有成人都檢查並根除。
李兆申院士說:
無論什麼時候,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都應該根除,不分年齡、不分時間,只要檢測是陽性,越早根除獲益越大。
八、小結
1、檢查是否感染,一般常用的檢測手段是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簡單、快捷、無創、無痛、準確。
2、治療一般推薦含鉍劑的四聯療法,療程10-14天。
3、治療後一個月複查呼氣試驗,此時,最好連胃鏡一起做。
4、感染幽門螺桿菌不一定會得胃癌,但畢竟是一個高危因素;
5、根除後,還要注意飲食衛生,提倡公筷、公勺,最好分餐,防止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