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來幽門螺桿菌陽性,但沒有症狀,會不會得胃癌?要不要治療?

2020-12-21 醫學科普小達人

很多朋友問我,網上說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元兇,

我體檢發現了幽門螺桿菌陽性(以下簡稱HP),能吃能喝、不疼不脹,沒有任何症狀,要不要治療呢?不治療會不會得胃癌呢?

其實,他們的潛臺詞大多是:最好不治療;

但又擔心會得胃癌,很糾結。

回答這個問題,醫生往往要了解很多您的情況,比如年齡、性別、既往史、家族史、過敏史、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工作環境。。。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建議和方案。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很多消化科醫生都會建議根除治療。

我國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HP)的感染率高達50%—67%,意味著幾乎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感染。

研究表明,感染者中大約有1%的人最終會演變成胃癌。

而我國有7億人感染,即便是1%的感染者不加治療罹患胃,那麼將有700萬人是胃癌的候選人。是非常令人恐怖的數字!

到底哪些人需要治療?具體細節,今天,咱們就聊聊。

一、先從兩個病例說起:

2020年4月18日,一位45歲的男性病人,自訴平素健康,近伴個月食慾下降、噁心、打嗝、腹脹;

3年前體檢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並未根除治療,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檢查發現,胃癌合併結腸、腹膜、肝多處轉移,早已喪失手術機會,5月30日就不幸去世了,短短40來天。

抖音知名主播「古月天龍」於2020年5月30日去世

去年8月19日,我們還發現了一例32歲女性早期胃癌,她是一個二胎媽媽,二寶才2歲。

數年前偶然體檢發現碳14呼氣陽性+++,也沒有什麼大毛病,沒有太在意,一直拖著。

近期發現納差、噁心,胃鏡發現胃體前壁可疑病灶,病理結果顯示胃腺癌。

好在,是一個早癌。

經評估,屬於黏膜內癌,高分化,沒有淋巴和脈管侵潤,病灶在1cm左右,符合內鏡下治療指徵。順利實施了ESD術,手術完美。

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當時因為沒症狀,所以都沒有理會。

雖然HP不是胃癌的唯一因素,但是是一個主要因素,甚至是一個催化劑;

如果當時能夠根除,也許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至少不會發展的如此迅速。

二、沒有症狀=沒有病嗎?

研究表明,HP感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感到有症狀,但是100%都會在組織學上發生活動性胃炎。

所以,沒感覺到不適症狀,不代表就沒有問題!

反過來也一樣,有症狀也不一定就有感染。

目前的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病人當中,只有30%左右的患者有不舒服的感覺,比如胃脹、胃痛、反酸、燒心等。

剩下的70%的患者基本沒有什麼症狀。

研究顯示,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100%都會有活動性胃炎,胃黏膜都會存在炎性反應,包括慢性和活動性炎性反應,慢性炎性反應表現為胃黏膜淋巴細胞浸潤、增生、淋巴濾泡形成,活動性炎症主要表現為胃黏膜中性粒細胞浸潤。

這些表現在內鏡下,或者在病理切片下,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但是感染者並不一定感覺得到。

李兆申院士曾說過:「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

許多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甚至有的中重度的異型增生、胃癌,都沒有任何明顯症狀,或者即使有一些症狀,也多多沒有特異性,不容易鑑別。

臨床上胃癌的癌前病變,比如腸化、異型增生,嚴重萎縮,大多是沒有症狀在胃鏡檢查時發現的。

在一個,我國胃癌70%-80%發現時候都是中晚期,也是在早期沒有症狀才被忽略的,等到有症狀,火燒眉毛了,才來做胃鏡,很多人活不過5年(進展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30%)。

總之一句話,感染了hp,你沒感覺到症狀,並不表示它對你很友好,只是還沒到時候。

三、幽門螺桿菌有哪些危害?

2019年4月19日我國發布的《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首次全面地闡述了幽門螺桿菌的危害,和根除治療的重要性:

1、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根除治療可有效降低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2.胃炎

幾乎所有Hp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

3.消化性潰瘍

Hp感染者中,大約15%~20%會患上消化性潰瘍,即平時所說的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4.胃惡性腫瘤

約1%的Hp感染者會發生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瘤)。

我國有14億人,就算50%的感染率,那麼將有7億人感染,即使1%會因為感染HP而罹患胃癌,那也將是700萬人,是個十分恐怖的數字!

5.消化不良

Hp感染者大約5%~10%會發生Hp相關的消化不良。

6.其他疾病

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少見胃病,以及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維生素B12缺乏症等胃外疾病。

四、不根除HP,何談預防胃癌?

幽門螺桿菌(HP)已定性為一類致癌因子,HP感染引起慢性胃炎,進而導致胃黏膜萎縮、腸化也已經被公認為胃癌發病的前期病變。所以2014年在日本京都,全世界的醫學專家達成共識,預防和根除HP感染,應該作為預防胃癌的首要手段。

在日本,通過根除HP而達到了大大降低胃癌的發病率的目的。

2013年2月21日,日本開始實施消滅胃癌計劃,對12~20歲人群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並將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納入醫保範疇。

實施該策略後,預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患者死亡率可下降約40%。

日本胃癌的發病率雖然很高,但因胃癌死亡的比率卻很低,五年存活率達到了80%以上。

反觀中國,據2017年中國癌症中心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度新發胃癌68萬例,因胃癌死亡49.8萬例,5年生存率不足30%。

日本雙率持續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得益於胃鏡的普及,和全民消滅HP計劃的實施!這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日本逆天的治癒率得益於全民根除HP

五、我國有7億人感染,

即使1%的罹患率,就是700萬人

中國是HP感染的大國,有7-8億感染者,假如只有1%的人最終罹患胃癌,那麼也將是六、七百萬的恐怖數字!

所以,預防和根除HP任重而道遠。

以下是權威統計數字:

可見中國的一句俗話「十人九胃」,並非空穴來風!

目前我國約有7億人感染此病菌,約佔總人口50-56%。青壯年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30%左右,50歲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為50%~80%,胃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幾乎為80%,十二指腸潰瘍幾乎100%;萎縮性胃炎患者檢出率更高達90%。在我國,60%的胃病患者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有些專家甚至把胃癌稱作「傳染病」。兒童青少年感染率大約在30%-40%左右,尤其衛生條件差的集體生活的兒童Hp感染率更高,達64.39% 。Hp陽性的兒童中,10歲以下被感染者佔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劇增加;如此龐大的感染人群,加上我國的家庭結構、就餐模式,從源頭上避免口口傳播,難度很大,全面推廣分餐制,難以實現。

那麼就要在確認感染後,及時根除,以防後患!

六、40歲前受益最大、

萎縮、腸化前根除可完全消除胃癌風險

胃癌的發展模式叫做Correa模式:

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應,阻止或延緩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可逆轉萎縮,但難以逆轉腸化生。

所以,在胃萎縮或腸化生前根除Hp,阻斷了Correa模式"腸型胃癌演變"進程,幾乎可完全消除胃癌發生風險。

已發生胃黏膜萎縮或腸化生者根除Hp,可延緩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進展,也可不同程度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

因此,根除Hp的最佳年齡為18~40歲。

近期一項來自中國香港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在60歲以上人群中開展H.p根除也可獲益,但其降低胃癌發生率的效果要在根除10年後才能顯現。

日本的一項針對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炎患者的調查結果顯示:10年內罹患胃癌的患者比例,

沒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罹患率為0%,

而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則為2.9%。

另一項研究顯示:

早期胃癌治療後根除幽門螺桿菌除菌的患者,與幽門螺桿菌未除菌的患者相比,3年內發新發胃癌的機率明顯降低,數值統計結果相差了三倍。

七、哪些人必須根除?

目前國內關於無症狀是否根除,還有兩派意見。

「鷹派」以李兆申院士為代表,建議成年人,只要沒有抗衡因素,一經發現,都建議根除,而且越早越好。

而「鴿派」卻擔心會破壞菌落平衡、抗生素耐藥、醫療資源浪費等等,一直比較保守和謹慎。

但兩派的共識一般如下:

14歲以下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除非有必要,不建議檢測和治療。

以下人群建議檢測並根除:

1.年齡大於等於40歲;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3.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級親屬;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6.有長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內的非甾體抗炎藥的人群。

而我國最新出臺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的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上海)》,卻給出了更為客觀的建議:

所有成年人,只要沒有抗衡因素,無論有無症狀,都建議根除治療!

該《共識》認為:

1、幽門螺桿菌不是益生菌,是傳染病,根除之是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手段;2、根據日本的經驗,18-40歲之間,根除受益最大;3、在淺表性胃炎或無症狀階段根除,受益最大,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4、根除hp利大於弊;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對某些疾病呈正相關;5、在根除方案的選擇上,摒棄此前的標準三聯療法,推薦使用含有鉍劑的四聯療法;6、建議無抗衡因素的所有成人都檢查並根除。

李兆申院士說:

無論什麼時候,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都應該根除,不分年齡、不分時間,只要檢測是陽性,越早根除獲益越大。

八、小結

1、檢查是否感染,一般常用的檢測手段是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簡單、快捷、無創、無痛、準確。

2、治療一般推薦含鉍劑的四聯療法,療程10-14天。

3、治療後一個月複查呼氣試驗,此時,最好連胃鏡一起做。

4、感染幽門螺桿菌不一定會得胃癌,但畢竟是一個高危因素;

5、根除後,還要注意飲食衛生,提倡公筷、公勺,最好分餐,防止再次感染;

相關焦點

  • 關注| 家裡人有幽門螺桿菌,孩子會不會有?要不要查?要不要殺?
    關注 | 家裡人有幽門螺桿菌,孩子會不會有?要不要查?要不要殺?,他們最常問的就是:患者我會不會傳染給家裡的孩子,他們要不要一起查,要不要吃藥治療?
  •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密切 圍餐用公筷可防胃病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很常見,但常常被人忽略,多數人感染後沒有感覺、沒有任何症狀,結果有的發展成較嚴重胃病才去就醫。廣東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麥韻屏提醒,定期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有利於胃病的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密切俗話說「十人九胃」,胃不舒服,各種胃病已經成了當代人的通病。
  • 牙膏、大蒜能根治幽門螺桿菌?醫生:規範治療,不信偏方
    在朋友圈,不少人談「幽」色變,常曬出各種小偏方,號稱能對抗幽門螺桿菌。對此,福建省第三人民醫院脾胃病科的葉渟渟醫生說,幽門螺桿菌可根除,極少數感染者才會發展為胃癌。一旦確診陽性,要及時進行規範治療,不要相信偏方。 說法一 大蒜是個寶, 能抑菌還能抗癌?
  • 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最全科普,一文解決所有疑問!
    約有一半的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為什麼感染率這麼高? 感染了就一定會得胃癌嗎? 要不要查?要不要治? 別急,咱們一條一條解答~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
  • 大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家裡的小孩怎麼辦?一文全弄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豔 朱小敏 李沂航體檢出「幽門螺桿菌陽性」,好像聽說有這個細菌容易得胃癌,而且會傳染。家裡還有小孩,我該怎麼辦?什麼是幽門螺桿菌?所以絕大部分兒童是不需要特地檢查這個細菌的,家長不要因為擔心,或者小朋友存在中耳炎、牙齒不好、食物過敏、生長遲緩就來查查有沒有幽門螺桿菌這個細菌感染,那是沒有必要的。感染了這個細菌,是不是一定得胃癌?
  • 在一起,筷行動|全家多人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杭州寶媽「下令」:不...
    最近,杭州32歲的寶媽王女士(化名)給全家下了一道嚴格的指令:除了外婆,其他人都要儘量減少和寶寶的接觸,尤其不能碰他的專屬餐具。 原來,王女士最近體檢時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其他家人也紛紛「中招」,只有外婆一人沒有感染。擔心2歲多的兒子被傳染,她不得不要求家人在治療結束前和寶寶保持距離。
  • 防治幽門螺桿菌,降低胃癌發生率,巖藻多糖複合液有一套!
    01.全民早期篩查 由於胃癌的早期症狀非常不明顯,而日本的胃癌發病率又非常高,等到發現胃癌時,往往已經到了晚期。對此,日本發起了全民胃癌早期篩查,宣傳口號是「越早發現、越好治療」。1964 年有40 萬人進行了檢查,到了1970 年就有 400 萬人,1990 年後每年都有約600 萬人進行胃癌篩查。
  • 擔心增加患胃癌風險,全家出動查幽門螺桿菌?醫生建議這樣預防
    Hp感染者中,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15%-20%發生消化性潰瘍,5%-10%發生Hp相關性消化不良,而人們懼怕的胃惡性腫瘤(胃癌、MALT淋巴瘤)發生率約為1%。感染了Hp,體內可長時間存在抗體,即使已服藥治好了,過一段時間再抽血查抗體也可能是陽性。所以,從未檢測和治療過Hp的人,如果查出抗體陽性,很高概率是感染了;但是,已經治療過Hp的人,再查出抗體陽性,不能說明一定又感染上了,也可能是先前的抗體殘留。
  • 幽門螺桿菌要不要趕盡殺絕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楊愛明 □主治醫師 嚴雪敏幽門螺桿菌(Hp)是人類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致病因素,此外,它還可能導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發生,這讓人們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個「壞細菌」,發現就應該根除。但是現在的研究發現,雖然有些人群的Hp感染率較高,但胃癌的發生率並沒有水漲船高;對有些人群而言,根除了Hp,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高了,有些人甚至更容易過敏了。似乎Hp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其實,Hp只是一種被研究得較多的生活在胃內的菌而已。隨著科技進步,人們的認識已經從胃內沒有菌,到胃內有致病性的Hp,到胃內有產毒素的Hp和不產毒素的Hp,再到胃內可以生存不止Hp一種菌。
  • 胃癌癌前病變:預防和治療,以及與幽門螺桿菌的關係
    腸上皮化生的症狀  大多數人沒有腸上皮化生的明顯症狀,其他人可能有胃部不適的症狀,例如胃酸反流,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或胃食管反流病(GERD),但這些症狀可能是由其他根本原因引起的。事實上,2019年對非洲幽門螺桿菌患者的一項研究發現,所有十二指腸潰瘍中約有90%至100%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而消化性潰瘍中有70%至80%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這項研究還發現,有38.6%的腸上皮化生者也被診斷出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眾所周知,幽門螺桿菌會侵襲胃壁。這是許多專家認為感染與腸化生發展直接相關的原因之一。
  • 菏澤市二院:消化內科胃幽門螺桿菌檢測 吹口氣即可
    現已明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炎、胃潰瘍、胃癌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相關,而並非每個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都會有症狀,大多數人渾然不覺,但是患有胃病的人大多數幽門螺桿菌呈陽性,部分患者有反酸、燒心、口臭、上腹部不適、反酸、噁心等不適。
  • 幽門螺旋桿菌「入侵」身體,會有4個症狀!哪怕只現1個,儘早去檢查
    第一步: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感染的4種典型症狀 在了解症狀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幽門螺桿菌在胃裡的生存狀態。 它是目前為止唯一一種可以存活在胃裡的細菌,寄存於胃粘液和胃黏膜之間,躲避胃酸的絞殺,以胃部相關組織為食,並代謝釋放出氨氣等能引起臭味的氣體。
  • 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分餐制應該普及嗎?
    【肝膽外科醫生李洪光】 1%這個數據看似很低,但由於幽門螺桿菌這種病菌會直接使胃黏膜發生炎症,目前的國際共識是,不管有沒有症狀和併發症,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都是一種感染性疾病。 目前,幽門螺桿菌治療現狀存在幾個問題: 一是感染人群基數大,但並非所有陽性患者都必須治療。而且對所有陽性人群都進行根除治療不可行,也不符合國情。一名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治療費用約700~1000元/次,而且感染人群只有90%有效,10%無效。
  • 幽門螺桿菌感染,身體會出現哪些症狀?除了口臭,還有4點別忘了
    前不久,老劉又胃疼了,飯也吃不下,老感覺噁心、想吐,大便的顏色都發黑了,老劉這才意識到問題不簡單,急忙趕到了醫院,檢查結果很遺憾,是胃癌。要說胃癌這個病有多要命,到還真不至於,早期胃癌並不會致死,治癒的希望也非常大,做完手術的患者,5年的生存率能接近90%。可一旦胃癌發展到了中晚期,癌細胞擴散,患者的生存率還不及10%。
  • 多篇文章解讀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發生的神秘關聯!
    【3】Mol Cell:特殊小RNA分子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人類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doi:10.1016/j.molcel.2020.09.009全球有超過一半人機體的胃黏膜都攜帶有幽門螺桿菌,其在人的一生中通常並不會引發任何健康問題,但有時候幽門螺桿菌卻會引發機體炎症發生,甚至會導致胃癌的發生。
  • 幽門螺桿菌最怕4種藥物組合,堅持治療10天,助你根除細菌
    幽門螺桿菌是生活在我們胃幽門部的、螺旋形的一種細菌。這種細菌是目前人類發現唯一能在人體胃中存活的微生物種類,它會導致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以及胃癌等嚴重的後果。那麼幽門螺桿菌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以及目前對付幽門螺桿菌都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方法,下面帶你了解。
  •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如何根治?它最怕4種藥,用對了遠離胃病
    原來,小琳前幾天參加了公司的體檢,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陽性」。 得知結果後,小琳茶飯不思好幾天了,腦子裡一直在想自己會不會得胃癌,正琢磨著去做個胃鏡。 其實,小琳的想法並不是個例,很多人對幽門螺桿菌和胃癌的關係並不了解,乍以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會得胃癌,實際上它們倆的關係並沒這麼「深」。
  • 幽門螺桿菌「最怕」1種水!早晚堅持喝,口臭沒影了,胃會感激你
    隨後醫生讓她進一步做幽門螺桿菌檢測,結果很意外—幽門螺桿菌指數高達189,而正常值應該小於40,醫生告訴她這屬於幽門螺桿菌嚴重感染。「醫生,快救救我,我聽說幽門螺桿菌會引發胃癌,可我還很年輕……」,醫院裡,孟女士焦慮不已,急得哭了出來。
  • 中年男原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張姮主任進一步詢問病情,了解到他曾經在網上看到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癌的第一元兇,所以有些驚慌。隨後,張姮主任為周先生安排了胃鏡檢查,發現只有輕微的潰瘍。張姮主任告訴他,幽門螺桿菌不等於胃癌,年輕患者如無症狀可暫時不治,建議他目前可按時使用抗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治療,一般7到14天就能見效。
  • 胃腸科普:對幽門螺桿菌需要趕盡殺絕嗎?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2018年3月的時候,去醫院做呼氣檢測和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為:幽門螺桿菌呈陽性,HP值1368,和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剛開始我對幽門桿菌沒有什麼太大的概念,後面我從醫生那裡才了解到這種病菌多與胃病關聯,久拖不治更易導致胃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