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 為何還強調要有危機意識?

2020-12-13 央視網

  全球食物不足發生率及人數逐年統計和預測圖(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大力提倡的社會風尚。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浪費之風務必狠剎」。此後又多次強調,切實遏制公款消費中的各種違規違紀違法現象,並針對部分學校存在的食物浪費和學生節儉意識缺乏等問題提出明確要求。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為何要反覆敲響杜絕浪費的警鐘?

  我國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

  新中國成立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穩。據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後,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於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因此,必須始終對糧食安全抱有危機意識。對於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微小的浪費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只有堅持一手狠抓糧食生產,一手狠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真正有底氣將自己的飯碗端牢。

  更要清醒看到,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尚在世界排名70名左右;目前經濟運行面臨較大壓力,脫貧攻堅正處於決戰決勝階段,很多事關人民福祉的急事大事需要大量的投入;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自身發展……當此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尤其不能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丟掉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這個「傳家寶」。

  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

  作為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用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10月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近幾年我國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完全能夠自給,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稻穀和小麥品種合計佔比不足6%。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裕、供應充足、市場穩定,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

  「通過貫徹『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生產取得歷史性的『十六連豐』,糧食產量連續5年達到1.3萬億斤以上。」該負責人表示。

  在前有新冠肺炎疫情、後遇洪災旱災的情況下,今年我國夏糧再獲豐收,產量達到2856億斤,相較去年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再次增強了端牢「中國飯碗」的信心和底氣。

  然而,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處於「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進城務工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逐年減少

  當前我國的農村人口總數約為5.6億。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不高,以小農經濟為主,收益也不高。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適齡勞動力離開鄉村進城務工,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數量逐年減少。

  地處河北壩上的尚義縣南壕塹鎮十三號村就曾是個「空心村」。「房屋破舊漏、街道髒亂差。下雨走路,鞋子都會陷在路上。」談起村子以前的環境,村民們都是連連擺手。

  生存環境的惡劣,加上缺醫少藥,上學不便,讓不少村民相繼搬離。2013年時,原本2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41人,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全村193處宅基地,閒置破損的達到140多處,撂荒耕地佔全村耕地面積一半。後來,靠著火起來的壩上旅遊,十三號村才得以煥發新機,原來的村民也重新回到這裡。

  並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適合走這條路。據民政部2016年全面摸底調查,我國有1600多萬農村留守老年人。出於對農業生產後繼乏人的擔心,「誰來種地」仍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此外,有資料顯示,我國用全世界33%的化肥,生產了世界25%的糧食。對化肥過高的依賴和不規範使用,有可能帶來土壤汙染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利於農業生產長遠發展。

  有專家認為,從需求形勢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均口糧消費將穩中略降,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從生產形勢看,農業生產成本仍在攀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抗災減災能力有待提升,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較大。從流通形勢看,糧食生產將繼續向核心產區集中,跨區域糧食流通量將進一步增加,糧食市場大幅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

  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率達11.7%

  一方面是供應緊張、隱憂暗伏,另一方面卻是糧食浪費這一世界性難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9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統計,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為每年13億噸。

  對於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浪費問題更不容小覷。此前有數據測算,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造成的損失浪費就高達700億斤。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糧食產後損失浪費已有所減少。在收儲環節,加快建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引導分等分倉儲存和精細化管理;在流通環節,廣泛應用機械通風、穀物冷卻、環流燻蒸、糧情測控的儲糧「四合一」技術,推廣綠色儲糧和信息化管理技術,降低流通過程損耗;在加工環節,組織糧食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大宗米麵製品、油料適度加工等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合理制定工藝和產品標準,減少過度加工導致的損失。

  相比之下,餐桌的消費環節才是大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餐飲業收入達到4.6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4%。龐大產業蓬勃發展的背後,食物浪費量也是驚人的。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課題組2015年撰文《我國糧食供求及「十三五」時期趨勢預測》指出,據估算,在消費環節,全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供養約3.5億人一年的需要。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更具有代表性。課題組自2012年至2015年間,走訪了北京、上海、成都、拉薩4個城市的366家餐館。調研發現,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其中,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大型聚會浪費達38%,而學生盒飯有三分之一被扔掉。

  隨隨便便倒掉的一碗飯,浪費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寶貴的自然資源。糧食浪費越多,水土資源消耗就越多。為了14億人的飯碗,土地即使很「累」也難以休耕;每生產1公斤糧食要消耗800公斤水,在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很緊張的情況下,灌溉用水依然要千方百計「擠」出來。

  糧食浪費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同樣不可小覷。分類不夠完善的廚餘垃圾,填埋可能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汙染,焚燒則會汙染大氣並產生致癌物質。專家對此表示,避免浪費食物能夠立竿見影地緩解諸多問題,既能減輕農業對環境的影響,也能節約食品生產所需資源,還能促進當地、區域性、全球的食品安全。

  全球2.65億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係、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增加,世界糧食供應變數叢生,國際糧食市場風雲暗湧。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飢餓人數大幅增加,今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可能由1.35億人增至2.65億人。

  今年以來,聯合國多次預警糧食危機。近日,聯合國再次發布報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受疫情影響陷入極端貧困的人數可能還會新增4900萬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致陸認為,「人的要素」是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重中之重,所以疫情對農業衝擊尤其嚴重。「農業的供應鏈一旦被打破,就很難恢復。」

  即便是在糧食資源豐富的國家,產業鏈也面臨斷裂危機。

  由於供應鏈斷裂和隨之而來的恐慌性購買,國際市場小麥價格和去年三月相比上漲了8%,大米價格上漲了25%。一些國家已經對此作出了響應。作為小麥主要出口國之一的俄羅斯,在4月初宣布限制小麥出口,以保證國內對糧食及其加工產品的需求。諸如此類的限制出口政策進一步抬升了國際糧食市場價格。

  從去年底至今,世界多地接連暴發了蝗災,禍延東非、中東和印度等地。還有澳洲山火等嚴重自然災害,增加了全球農產品供給的不確定性,引致糧食市場波動。

  「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產,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形成各國搶購、限賣及物流不暢的恐慌疊加效應,導致國際糧價飆升。」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表示。

  持續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採取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碟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特別是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制定出臺了《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相關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有關部門正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實施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社會深入推進位止餐飲浪費工作。餐飲業也積極行動,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引導廣大消費者杜絕浪費。

  8月11日晚,武漢餐飲業協會發布倡議書,推行「N-1」點餐模式、半份菜小份菜、提供打包盒、公勺公筷、安全就餐、不烹飪長江魚等反對餐飲浪費的舉措。

  同日,鄭州市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也發出倡議,倡導「適量點餐,剩餐打包」的用餐文化和「公筷制、雙筷制」的使用規範,實行餐飲「分餐制」,自覺做「文明用餐」的宣傳者、實踐者和監督者。

  「我們在點菜時,都會根據顧客的人數提醒點菜數量。顧客用餐結束後,如果飯菜還有剩餘,我們也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打包服務。」西貝莜麵村北京華聯公益西橋購物中心店店長金春閣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在疫情衝擊背景下,前來用餐的顧客本身也會注意適度消費。

  進一步制止餐飲浪費,讓節儉成為習慣,還要打出組合拳。專家認為,要針對不同的個體多管齊下,對於消費者要推出懲戒制度,規範餐飲行為,懲罰浪費行為;對於餐飲企業,則要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剛性長效機制。《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提出,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愛糧節糧意識,抑制不合理消費需求,減少「餐桌上的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繼續藉助「世界糧食日和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全國糧食科技活動周」等活動載體,通過送糧油科普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軍營活動,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消費方式,持續營造「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濃厚氛圍。

相關焦點

  • 糧食危機意識時刻不能放鬆
    網絡圖據報導,目前全球長期營養不良和挨餓的人口仍有9億人之多,30多個國家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有專家指出,儘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其實食物資源遠遠少於世界平均水平,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特別是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從全球來看,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合組織發布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可能會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歷史性衝擊」,而且威脅糧食生產的風險不止一個,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時常發生。
  • 世界糧食日 | 節約糧食,不負好「食」光
    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預計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人口將增加8300萬人至1.32億人。聯合國警告稱,2020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 媒體應做珍惜糧食的「吹號手」
    8月13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各會員企業要進一步加強直播內容管理,特別是要重點關注以美食類為主要內容的直播,加強引導樹立正確的飲食消費觀,堅決禁止在直播中出現假吃、催吐、獵奇、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以及其他鋪張浪費的直播行為。
  • 2021江蘇公務員面試熱點:糧食浪費需社會共治
    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 點讚會務餐:節約糧食的良好舉措|「綠會指數」(GMI)觀察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節約糧食,人人有責,我國的餐飲業在這方面大有可為。近日筆者在中國科技會堂參加一次會議後用餐時,被該場所的餐廳在節約糧食方面的努力所感染。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筆者認為,該餐廳在以下幾點值得學習。首先,倡導與宣傳。無論是餐廳入口,還是每一個小桌子、以及取食物的地方,都有各種標語,提醒著大家要節約糧食。其次是防疫工作。
  • 每年1800萬噸糧食被浪費!這是近5000萬人一年口糧!制止餐飲浪費刻...
    李小華 中國網評論員 大胃王式吃播雖然不在中國最先出現,卻有可能在中國最先消失。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飢餓的體驗早已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但這不該成為對糧食失去敬畏的藉口:世界76.33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人面臨飢餓,相當於全球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被隨意丟棄、吐掉的食物,對於世界上許多貧困地區的人來說,就是救命的口糧。與此同時,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糧食主要出口國或叫停或收緊糧食出口,引發了關於糧食危機的擔憂。
  • 確保糧食安全,習近平把這幾大問題談透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十三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  ——2015年7月16日,在吉林考察調研時強調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定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這方面,既要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也要加強政府支持保護。
  • 對比中國,日本對外的糧食依賴超過60%,為何不擔心糧食危機?
    2020年,因為疫情全球大流行,數度引發了世界糧食市場的波動。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發布了《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中國在2020年,一共累計進口糧食超過1億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 【地評線】大洋網評:立法反浪費,為糧食安全加把「鎖」
    千呼萬喚,這隻「靴子」終於要落地了。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在年底走上前臺,可謂水到渠成。一方面,《關於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於2014年實施,雖然只是針對公務接待和機關食堂,但也為普適性法律法規的出臺做了前期鋪墊。另一方面,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 推進節糧減損反對浪費,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創新舉措有哪些?
    《通知》指出,糧食關乎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國際形勢日趨複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各級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要時刻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 大報大新聞|耕耘蔚藍,看山東如何向大海要「良田」
    狠剎餐飲浪費之風狠剎浪費之風,對餐飲浪費說不,是貫徹糧食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強化危機意識的一種集中體現。山東是糧食生產大省,是保障全國糧源供應的重要「根據地」。今年我省夏糧喜獲豐收,總產量達513.84億斤,創歷史最高水平。但豐收絕不是浪費的藉口。
  • 種業自主創新有力支撐中國糧食連年豐收
    原標題:種業自主創新有力支撐中國糧食連年豐收 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12月19日報導:從中國農業農村部近日在京召開的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上獲悉:目前,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
  • 中國糧食產量還有上升空間嗎?科學家:只要不怕胖,敞開吃
    小小一粒糧食,牽動百姓神經。聯合國糧農組織曾在四月初警告,「如果不儘快採取措施,預計4月至5月就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而在G20農業部長會議特別會議上,一份聯合聲明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農業勞動力流動和投入品供應所遭遇的衝擊將很快對糧食生產構成嚴峻挑戰,危及所有人的糧食安全。」
  • 青平:牢固責任意識,維護糧食安全
    青平:牢固責任意識,維護糧食安全 2021年01月01日 15:35:00來源:中青在線 報告指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應充裕,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但我國糧食中長期供求仍呈緊平衡狀態,目前糧食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影響糧食安全的潛在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於民而言,「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民群眾安全感的源頭,所謂「家有餘糧,心中不慌」;於國而言,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 氣勢磅礴的「豐收交響樂」
    9月21日,永城市舉辦「老家河南,豐收中原」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陳集鎮農民現場展示該鎮特色農產品。用稻草、秸稈搭建的豐收景觀引人注目均為王錚孫海峰攝□本報評論員又到秋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優質農產品展,農民趣味運動會,給農業技術能手頒獎……連日來,我省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致敬辛勤勞動的農民,唱響「慶豐收、迎小康」的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