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傷害到自己身體,甚至憤怒之下做出令人痛悔的事。可在發怒的時候有幾個人是能控制自己的?其實通過修行是可以斷除惱怒的,因為怨惱是生滅法,一切能生滅的就不是真如,就可以斷除。
受人欺負,心裏面不快樂,這叫做怨。然後開始思維設計方法,準備要去報復,設計完成決定要去實行叫做惱。因怨與惱就會生起報復,這怨惱瞋恨都因為「名」與「色」而有,也就是因為五陰而有,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親眼看見了五陰的虛幻不實,所以會開始漸漸地轉變習氣,會向無瞋有悲,無愛有慈的境界逐漸邁進。所以受到人家不合理的待遇、瞋恨怒罵的時候雖然會生起煩惱,但是一定不會有報復的心態,即使有的話,也會在一兩分鐘後,最多一二十分鐘以後還是會打消那個報復的念頭,這是初見道的人。
悟後起修已經有一段時間的人,絕對不會有一念的報復的心態,因為有禪悅的緣故,因為有道共戒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一切跟真如完全不相干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一切都是人生的一場大夢裡面的小事一樁的緣故。有情眾生難免會有一些貪瞋痴的不好行為,但是我們要知道:「眾生原本就是這樣。」所以有時候因為過去生瞋恨的習氣很重的緣故,可能我們很容易發作起來,但是開悟者回心返照的時候,馬上觀照到自己起瞋怒心是一種錯誤,是虛幻的,然後替對方想一下:「眾生本來如是。」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有瞋恨心了。
有的人把悟看得很玄,他說開悟以後就永遠不生氣啦。有的時候他會責備你:「你不是開悟了嗎?你怎麼還生氣啊?」其實悟了之後,三縛結才剛剛斷了,無始劫累積下來的習氣,還要靠悟後起修斷除。即使到了菩薩二果,尚且還有淡薄的貪瞋痴呢。即使成為阿羅漢,尚且還有瞋恚餘習未盡。誰告訴你說悟了不能生氣?而且悟了的人,當他發覺這一件事情,生氣就能解決,不生氣就不能解決時,他甚至可以從內心深處爆發出來,一發就不可收拾了,驚天動地,事情就解決了。但是有個好處,事情解決了以後,他一轉身又嘻嘻哈哈了,沒脾氣了。為什麼?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戲。
從真如的立場來看,人生就是在演一場戲,所以悟後不但可以生氣,而且可以比別人氣得更厲害,但是一轉身馬上就丟掉了。悟了的人不是常常生氣,是偶爾,必須生氣才能解決的話,就生氣一一用智慧來處理。但是生氣是例外,平常是沒什麼脾氣的。
此外,瞋心應該要儘量斷掉,菩薩犯瞋是很大的忌諱。菩薩即使犯了邪淫戒,他的罪都遠不及犯了瞋恨的戒,因為犯了瞋恨就跟眾生絕緣。犯了邪淫戒,將來還可能度了那個人。所以世尊特別指出,菩薩對於瞋的行為必須要特別注意,不要去犯了它。那麼這一目講的是說,怨惱之心在悟後會漸漸地開始消除掉、舍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