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以後的人所表現出的惱怒,都是表演

2021-01-07 普通人看世界

每個人都知道發脾氣不好,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傷害到自己身體,甚至憤怒之下做出令人痛悔的事。可在發怒的時候有幾個人是能控制自己的?其實通過修行是可以斷除惱怒的,因為怨惱是生滅法,一切能生滅的就不是真如,就可以斷除。

受人欺負,心裏面不快樂,這叫做怨。然後開始思維設計方法,準備要去報復,設計完成決定要去實行叫做惱。因怨與惱就會生起報復,這怨惱瞋恨都因為「名」與「色」而有,也就是因為五陰而有,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親眼看見了五陰的虛幻不實,所以會開始漸漸地轉變習氣,會向無瞋有悲,無愛有慈的境界逐漸邁進。所以受到人家不合理的待遇、瞋恨怒罵的時候雖然會生起煩惱,但是一定不會有報復的心態,即使有的話,也會在一兩分鐘後,最多一二十分鐘以後還是會打消那個報復的念頭,這是初見道的人。

悟後起修已經有一段時間的人,絕對不會有一念的報復的心態,因為有禪悅的緣故,因為有道共戒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一切跟真如完全不相干的緣故,因為知道這一切都是人生的一場大夢裡面的小事一樁的緣故。有情眾生難免會有一些貪瞋痴的不好行為,但是我們要知道:「眾生原本就是這樣。」所以有時候因為過去生瞋恨的習氣很重的緣故,可能我們很容易發作起來,但是開悟者回心返照的時候,馬上觀照到自己起瞋怒心是一種錯誤,是虛幻的,然後替對方想一下:「眾生本來如是。」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有瞋恨心了。

有的人把悟看得很玄,他說開悟以後就永遠不生氣啦。有的時候他會責備你:「你不是開悟了嗎?你怎麼還生氣啊?」其實悟了之後,三縛結才剛剛斷了,無始劫累積下來的習氣,還要靠悟後起修斷除。即使到了菩薩二果,尚且還有淡薄的貪瞋痴呢。即使成為阿羅漢,尚且還有瞋恚餘習未盡。誰告訴你說悟了不能生氣?而且悟了的人,當他發覺這一件事情,生氣就能解決,不生氣就不能解決時,他甚至可以從內心深處爆發出來,一發就不可收拾了,驚天動地,事情就解決了。但是有個好處,事情解決了以後,他一轉身又嘻嘻哈哈了,沒脾氣了。為什麼?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戲。

從真如的立場來看,人生就是在演一場戲,所以悟後不但可以生氣,而且可以比別人氣得更厲害,但是一轉身馬上就丟掉了。悟了的人不是常常生氣,是偶爾,必須生氣才能解決的話,就生氣一一用智慧來處理。但是生氣是例外,平常是沒什麼脾氣的。

此外,瞋心應該要儘量斷掉,菩薩犯瞋是很大的忌諱。菩薩即使犯了邪淫戒,他的罪都遠不及犯了瞋恨的戒,因為犯了瞋恨就跟眾生絕緣。犯了邪淫戒,將來還可能度了那個人。所以世尊特別指出,菩薩對於瞋的行為必須要特別注意,不要去犯了它。那麼這一目講的是說,怨惱之心在悟後會漸漸地開始消除掉、舍離掉。

相關焦點

  • 吳怡農批臺軍的軍演為「表演」,蔡英文惱怒回擊
    臺海軍陸戰隊演訓造成兩死一傷,民進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吳怡農昨在臉書表示,「我們軍隊的訓練,長期以來大多是為了『表演需求』;漢光演習就是每年最大場的表演。」這就帶出一個核心問題,臺軍首要任務是防衛臺灣,為什麼陸戰隊在操演「聯合登陸作戰」?預想任務無論是奪回外島的歸復作戰,或模擬「敵軍」登陸作戰是合理的嗎?他認為,臺灣的軍隊的訓練,長期大多為了表演需求;漢光演習就是每年最大場的表演,與防衛作戰可能面臨的真實情境,有很大落差。只要順利完成表演(畫面好看),就算達成任務。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真正的開悟?
    很多的人,在學佛久了以後,也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已經開悟了?還有很多人,他們想判斷其他人是否有所成就,但沒有辦法。那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容易解決,因為用一個方法,就可以判斷得出來的了。這裡我們所說的開悟,並不是說真正的覺悟。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你的內心永遠是寧靜的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這個必須是過來人才有資格說的,否則就是誤人子弟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就會領悟出一套理論,並且他做到了以下三點:人生沒有疑惑生命主動進化指導別人開悟,回答以上問題簡單得很開悟的人不但對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三觀相關的問題沒有疑惑,而且對科學也有深刻的認識,開悟者從整體上把不同的學科統一了起來。
  • 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開悟的人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意思是說:世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只是眾人被貪婪心、怨恨心、不明理之心所蒙蔽,所以才不能夠成佛。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但他每說的一句話,都極有分量,會讓你思考半天都明白不過來,他所預測的事情分毫不差,太神奇了!
  • 90後女青年所表現的「萌」是種表演嗎?
    破裂與危機:童年的消逝與對「萌」的呼喚在面對一種新的身份或社會角色時,多數人會表現出惶恐和不安的情緒,尤其對於人生的必經階段—由「自然人」向「社會人」或由兒童向成人轉化時,對童年依賴環境的心理破裂和對「成人」這一新角色的未知與不適,使得人們產生緊張和抗拒的心理,並在不斷對逐漸消逝的童年的緬懷和現實的學習中尋找調適。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在佛教說法中,開悟前,所見所執,無不是虛妄,而開悟之後,頓見自性本真,從此常住不空,再不隨生死而輪轉。但其實,關於開悟,由於本身就是難以言說的境界,就不得不借用比喻,而佛教緣起於印度,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在印度的神話中,誇張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聽上去難免顯得像是神話,實則不過是比喻。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以後,他四處遊歷,講經說法,參訪孔廟,融匯儒、釋、道三學,終於成為我國禪門一代高僧。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
  • 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金剛經》裡面,佛對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金剛經)出。而其實整部金剛經,就是講了兩方面:一個是離相,一個就是修行,二者缺一不可。《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聽五祖弘忍講解金剛經,當慧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瞬間開悟。實際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就是離相、破執,也就是說,不滯留在任何一種狀態,也不去分析辨別任何事物和現象,但是這只是在心性上提高了一個層次,在修行上遠遠不夠。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什麼樣的人容易大徹大悟?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在讀這篇文章的朋友都可以輕鬆地回答:狗的大腦還沒有人類發達,可以說和人類差得很多,連我們人類都難以開悟,這 小旺 又何德何能,可以開悟呢其實 海雲青飛 說的不是笑話,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人多得很,你知道我說的是哪些人嗎一個人要開悟確實很難
  • 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若真修道人,必經磨難,不魔不成佛,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觸動的一刻即震動三界,一定會有千磨萬難在等著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經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言即已遍滿三界,你歷劫累生的冤親債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緣都在路上等著你了。
  • 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證悟」。光從外表上看,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證悟者。比如有些修行人,外面行為也特別莊重,似乎內心非常成熟,人人對他讚不絕口,但他內在的貪心、嗔心、噁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來。而一些內心與佛法完全融為一體的大修行人,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成熟,甚至瘋瘋癲癲,就像濟公和尚一樣。
  • 傑德·麥肯納:開悟,再簡單不過了
    「嗯,你知道的,」她還是不太相信我竟然要她說出這麼明顯的事情,「是為了靈性成長吧,我想。我要,呃,你知道的,成為更好的人,能夠更深刻地去愛,並且,你知道的,提升我的振動……你知道的。」我仔細聽著每一個字:「你的振動什麼?」「呃,頻率?
  • 開悟的人都悟到了些什麼?悟道者一語道破:變與不變,生死之間
    一個人開悟以後,他領悟的是什麼原理?就是 變化之道。這有什麼神秘的,每個人都多少有一些,你睡覺的時候,其實你的大腦還是在整理分析一些事情的,你學過生理學和心理學就知道了。任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你習慣了以後,你可能就不想改變它,這就是不符合大道了這是什麼道理呢?對待任何事情都要高舉雙手擁抱變化,不能先天地產生抗拒的心理,這是不是太苛刻了?先說一下淺顯層次的道理吧。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甚至連說話,也保持著一種不疾不徐的狀態,讓人感覺很親切,喜歡親近他。一般開悟的人有如下特徵:第一,說話不急不慢,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對生活事業的成功,急功近利,脾氣暴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慢慢積累和沉澱的。一個人的說話水平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而性格又關乎著命運。開悟的人內心平靜如水,不論遇到什麼事,都能冷靜面對、智慧處理,做到不急不慢。一張一弛,儘是內心世界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