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01 孩子缺乏時間管理能力?
昨天和朋友聊天,朋友憂心地說,昨天陪兒子寫作業,一個小時過去了,兒子硬是只憋出了三個字。"寫作業拖拖拉拉,眼看著今年9月就要上小學了,真讓人頭疼。"、
在做作業這件事上,鄰居成媽媽也總是跟我抱怨,女兒每天放學要先玩會兒,吃完飯會還得歇會兒,得催她好幾遍之後才開始寫作業。
好不容易開始動手寫,卻是邊寫邊玩。寫著寫著覺得算術太難就跑去寫漢字,沒寫幾個字,又開始背起書。一來二去,一晚上就過去了,寫作業的成果也只有幾個字……
作業完成不了,成媽媽就只好在旁邊逼著孩子做,不出意外,每天晚上都得拖到12點才能上床休息。
很明顯,這些孩子的問題一來是對寫作業這件事的排斥,二來,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時間的管理意識不強。而大多數家長在面對孩子類似的情況時,往往是比較被動的。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一昧催促孩子,讓孩子趕緊做作業。但是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孩子更加排斥做作業這件事,而且治標不治本。
家長不妨教孩子"吃青蛙"法則,抓住寒假這一黃金時期,來鍛鍊和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02 "吃青蛙"法則
"吃青蛙"法則是什麼呢?這裡說的可不是簡單的吃青蛙哦!
"吃青蛙"法則最早是由美國著名演說家博恩·崔西提出的。崔西花了20多年的時間在關於時間管理的研究上,終於嘔心瀝血地作出《吃掉那隻青蛙》一書。用書中的話來概括"吃青蛙"法則就是:
"你需要發現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一整年甚至是你的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三件事,這三件事情便是你一定要吃掉的"青蛙"。不要花費時間去觀察它們,而如若你要連著吃掉這幾隻"青蛙",那你要記得先把那隻最大也最醜的吃掉!"
崔西用幽默簡單的表達告訴我們: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都需要從最重要,同時最具有難度的事情開始做起。
因為通常我們就是被這些事情束住手腳,有時候還會因為它們過於棘手而選擇逃避或放棄。時間也往往在還沒開始行動就結束了。
而貪玩是孩子的天性,比較起來,做作業則是一個需要時間精力集中完成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必須要吃掉的"青蛙"。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利用"吃青蛙"法則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管理和分配自己的時間。
"三隻青蛙"法則的獨特之處,就是能夠教會孩子分辨手頭上的"工作",在同一個時間裡吃掉三隻"青蛙",並且從最難的那隻開始。
家長可能會疑惑,為什麼數量是"三"呢?能不能變成四隻、五隻青蛙呢?
"三隻青蛙"是因為如果一時間增加了太多的難題,那麼一旦完成不了只會給孩子徒增煩惱。況且,當孩子能夠一心一意地解決好最重要且難度最大的那件事之後,內心便會收穫到滿足和成就感。
在那之後,也就更有勇氣和信心去挑戰更多的困難,也有能力可以處理其他的問題。因此,家長也不要操之過急。先讓孩子吃掉"三隻青蛙"。當孩子能夠將最讓人頭疼的那隻吃掉之後,接下來都會變得輕鬆起來。
03 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學會"三隻青蛙"法則
1、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任務
首先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整體意識。讓孩子知道今天一共有幾門功課需要做啊,每天都會有同樣的作業嗎,哪個作業對自己來說是最具有難度的等等。除了作業之外,還需要將吃飯洗澡等睡覺之前需要完成的日常任務考慮進去。
除此,寒暑假等假期孩子也需要安排好目標任務,然後再一件件解決。因此學會認識任務,將"青蛙"羅列出來,確定目標是孩子需要做的第一步。
對此,家長也可以讓孩子按照下面的標準對任務進行依次排序:
第一、重要的且最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時間限制的事情,也可以歸到第一位。
第二、重要的但並不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這類事情儘管重要,但在時間上可以更充裕得事情便可以歸到第二位。
第三、不太重要的但需要迫切完成的事情。儘管在重要性方面不強但這類事情的時效要求較高。
第四、既不重要也不需要迫切完成的事情。
家長可以通過以上四點協助孩子將每天起床到睡覺的所有時間安排進行匯總,只要是合理的安排,家長便可以讓孩子自己進行調配。隨心所欲的安排會比拖拖拉拉讓孩子更快完成每天的任務,還能為自己節省出時間進行自由活動,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可以當做對孩子的鼓勵和動力。
2、找出困擾的"三隻青蛙"
孩子在每個時間裡都會有不喜歡做的事情,可能是不喜歡做作業,也可能是不喜歡洗澡,也可能是不喜歡喝牛奶等等。這時候家長就要幫助孩子找到它們,並且克服它們。不但能夠解決"青蛙"問題,還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信心和動力去完成其他任務。
"三隻青蛙"法則適合孩子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恰好能夠抓住孩子的思維。"青蛙"就好比一個童話,當父母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故事時,孩子便能夠帶入進去,並且找到具體的"青蛙敵人",並從中發揮童話裡提倡的勇敢和克服困難的品質,從而吃掉"青蛙"。
而當孩子能夠解決掉最大"青蛙"之後,他們便會發現,困擾自己的,讓自己畏懼的一直更多的只是自己的想像,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艱難,這樣一來也能夠培養孩子知難而上的氣魄和勇氣。
當解決了更多的"青蛙"之後,孩子也會發現,所有的困難都是有辦法解決的,並且自己是可以發現解決方法的。就好比遇到有難度的題目,孩子會思考是不是看漏了題目,還是解題思路不對,實在不行還可以求助大人等等,而不是碰到不會的題目馬上就打退堂鼓。
3、學會保護自己的"青蛙"時間
帕累託定律指出:人的80%的成就來源於20%的活動。在8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效率的差異往往只取決其中一個小時。
解決難題的關鍵,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時間,關鍵在於能否產生積極的效應。而能夠留有足夠時間來解決關鍵則是智慧的表現。在解決問題中,常常會遇到其他變數,讓任務完成不下去。
比如孩子會在做作業的時候遇到同學找他玩,或是在第一隻"青蛙"還沒解決完時,第二隻"青蛙"就出現了,催促孩子吃掉自己。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保護這個"青蛙"。時間。只要沒有突發著急的事情,就讓孩子遵守"青蛙"時間,先吃掉最迫切的那隻。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幫孩子將任務分解。孩子每解決一個小任務,就在任務清單上打一個勾,這樣也能夠給孩子一個反饋,讓孩子知道"進度條"到哪裡了,只需要再堅持一會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目標。
"三隻青蛙"法則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但實現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抓住寒假黃金期一起吃掉"青蛙"。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