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張手繪圖串起的扶貧路丨興義市南盤江鎮田房村...

2020-12-21 天眼新聞

 

2019年7月底,我作為興義市自然資源局黃草分局的一名普通幹部到南盤江鎮田房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剛到村裡,看到村辦公室非常簡陋,辦公設施短缺,只有一臺非常陳舊的舊電腦,連個像樣的會議室都沒有,大家看在眼裡,想在心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市局早為我們準備好了基本的生活用品,能夠滿足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經過短暫的收拾,我們駐村的五名同志算是安頓下來了。

脫貧攻堅網格手繪圖圖片

既來之則安之,進駐一個村,愛上一方土,得儘快適應新環境,熟悉新工作,來此之前,幹的都是專業相關工作,對脫貧攻堅只是政策性的一知半解,未接觸過實際工作。  村級指揮所按照上級要求實行網格化管理,我成為田房村烘貢上、下組和下譚組的網格管理人員。  為了摸清每戶基本情況,我的對網格內的三個組進行入戶走訪,在村常務幹部的陪同和幫助下,我開始進行入戶走訪,與老百姓交心談心,了解每戶人口數、就業人數、住房情況、教育情況、醫療情況、飲水情況、主要收入來源……  為了方便工作,我發揮自己所長,對網格內的三個居民小組房屋位置進行實地繪製,邊走訪邊繪製,將各家各戶房屋落實到一張圖上,並進行了標註,危房改造的就標註「W」,低保戶就在旁邊標註「D」,由於三個組是相互交叉居住的,烘貢上組的在旁邊標註「上」,下組的標註「下」,下潭組的標註個三點水。經過近半個月的走訪,完成了網格手繪平面圖。

脫貧攻堅網格手繪圖圖片

這張圖伴我走過了脫貧攻堅一年多的時間,脫貧攻堅政策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新冠疫情防控、串戶路改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2020年底,南盤江鎮順利通過了各級檢查,現在這張圖也即將完成它的歷史使命,由一張變成了「兩張」破舊得皺巴巴的圖了。我愛這張圖,我愛這方土,我愛生活在這裡居住的樸實勤勞的人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譚支樂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也過上了現代化生活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壩艾...
    我叫蘇文華,我家原居住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壩艾村昂來組,人們調侃的「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不是傳說,我家原來居住的那裡就是這樣的。那時候,我們吃的食糧蔬菜都是自己種,豬肉狗肉自家餵來殺,煮飯做菜用的柴都是上山去砍,餵的豬要背到很遠的鎮上去賣來換一些生活必需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秀麗:扶貧雖辛苦,但心暖暖的||田...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秀麗:扶貧雖辛苦,但心暖暖的||田茂香: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2020-12-07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翻越千山萬水來扶貧丨興義市滄江鄉祭山林村扶貧...
    我叫楊克萬。2017年大學畢業後,我來到「春城」雲南省昆明市工作,成為了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分公司的職工。2018年我離開公司,離開昆明,來到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參加事業單位招聘考試,2019年我來到興義市滄江鄉,就這樣一頭扎進了脫貧攻堅的工作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辛苦也幸福|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
    我叫邢孝仙,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2014年3月,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幫扶人」,幫扶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李顯國。回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那些溫暖的事兒歷歷在目。2014年6月,在我的鼓勵下,李顯國和妻子同泥凼鎮的水泥工一起四處幫人刷牆、扎鋼筋、做防水、砌隔牆等,每天250元,每個月大概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3月,我幫其申請「特惠貸5萬元」用於養殖業,8月,李顯國和朋友合夥養豬50頭,李顯國妻子在養豬場當飼養員,每月有2500元的工資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灑向盤江都是情丨興義市雄武鄉盤江村駐村幹部賀...
    我叫賀繼勇,2013年通過考試來到了興義市雄武鄉工作,並成為了雄武鄉盤江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我在盤江村共包保了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2019年已全部脫貧。丫路組的王斯華戶則是全村最為貧困的貧困戶之一,他家共有3口人,其母親年近九旬,妻子在生育女兒王書麗半年後離家出走,至今音訊全無。三代人相依為命十多年,導致王斯華不能外出務工,只能守著幾畝貧瘠的土地艱難度日。
  • ...扶貧故事」扶貧那些事,我的2020年|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學校...
    梨樹坪沒有梨樹,梨樹坪也不平,梨樹坪是興義市泥凼鎮下屬的一個村。梨樹坪最多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山,還有滿山的石頭!2020年,是我在梨樹坪村梨樹小學任教的第六年,這一年,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又好像什麼都在悄然變化著……這一年,通往學校的路,通往每個學生家門口的路不再泥濘!條條大路打通了這個村子與外界的聯繫!每天早晨8點,中午1點,噠噠駛過的班車準時響徹村子。車上載著許多人去往市裡走親訪友、逛街,亦或是拎些土雞蛋去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 ...參與脫貧攻堅是我人生之大幸丨興義市南盤江鎮人民政府鎮長焦燚
    我叫焦燚,是黔西南州興義市南盤江鎮的鎮長。我出生在普安縣一個非常偏僻的農村,小時候日子非常苦,所以對脫貧攻堅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熱情。我認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小時候的自己,幫助我曾經貧窮的父母和鄉親。因此我非常感謝組織給了我到脫貧攻堅一線衝鋒陷陣的機會。
  • 「我的扶貧故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丨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王明鳳
    我叫王明鳳,現任黔西南自治州興義市倉更鎮黨委書記、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2016年11月,組織選派我到倉更工作。從那時起,我正式加入脫貧攻堅一線戰場。4年來,參與和見證了倉更鎮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段時光裡有快樂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敗,是我人生中最為珍貴的奮鬥旅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另一個「戰場」 丨興義市倉更鎮扶貧辦負責人...
    2016年8月24日,作為一名退伍老兵,一名黨員,我滿懷戰鬥熱情來到了黔西南州興義市倉更鎮,走上了人生第一個崗位,進入了人生另一個「戰場」,同時也有了更多的角色。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我不由微微皺眉,放眼望去漫山黃土、遍地黃沙,這與我在部隊到高原荒漠駐訓時的環境也不遑多讓吧,心中不禁對自己的選擇多了幾個問號?當天報到後我被安排到倉更鎮扶貧辦工作,正式成為扶貧辦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興義市灑金街道周定武
    新市民家門戶手寫感恩對聯這就是我們興義市灑金街道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常態,思維方式裡,一定要讓「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新市民感受到「換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為方便他們無障礙就學、就醫、就業,黔西南州政府首先在全國為搬遷群眾做了一張類似於身份證的相關卡片,該卡片有身份證的屬性,起名為「新市民證」,就把我們的搬遷群眾親切地叫做「新市民」。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記得報到的那天,從姑開鄉政府出發,摩託車在泥濘路說路上顛簸了近1個小時才到火把村。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手繪「扶貧地圖」!常德「90後」副鎮長畫出脫貧攻堅「作戰圖」
    「扶貧地圖」也是「作戰圖」。現在,每個扶貧幹部都對村裡情況爛熟於心,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近了一步。扶貧圖一張A4大小的紙上,筆記工整,脈絡清晰。「地圖雖然不專業,也不是很精美,但求簡單實用,清晰易懂。」
  • 「我的扶貧故事」黃智龍:小鳳 往前走是希望
    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思路決定出路,駐村第一天,我在思考如何「下手」抓工作,深感責任重大,憑著過去曾在基層工作多年的經驗,明確了「五個什麼」的工作構想,即:我為什麼駐村?貓寨村的群眾需要做什麼?能為貓寨的群眾做什麼?產業鏈延伸為什麼?全村今後可持續發展的路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
  • 講好中國扶貧故事
    中國扶貧是了不起的人間奇蹟,是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壯舉。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中國為什麼扶貧?為誰脫貧?怎麼脫貧?脫貧後怎麼辦?
  • ...靠「雙手」脫了貧丨興義市七舍鎮革上村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王清斌
    可是,我要說的這個人,他沒有腳,脫貧真的就只靠他的「雙手」。2019年7月,我被組織委派到興義市七舍鎮革上村開展扶貧工作。在駐村中,我重新認識了劉禮林。作為土生土長的七舍人,我很早就認識劉禮林,他殘疾、愛酗酒、靠低保和親戚接濟生活。大多數父老鄉親,都是通過這些標籤去「認識」劉禮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