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出去聚餐,朋友小A聊到自家孩子的時候突然嘆了一口氣,我很是疑惑,小A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成績好懂禮貌,活脫脫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小孩,怎麼現在看起來有些憂慮的樣子?於是問小A到底怎麼回事。
小A說:"孩子明明都做的挺好,我和爸爸也沒有給孩子什麼壓力,可是孩子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對自己特別沒有信心,我和孩子爸爸都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開導孩子……"
家長如果發現自家孩子內心敏感,內向自卑沒信心,一定要重視起來,孩子年紀小,家長的引導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要慌亂,也許你的孩子是高敏感人格!
高敏感人格不是病,家長要對高敏感的孩子加以引導,讓孩子知道,他們無需自卑,"高敏感"是一種特別的天賦,那是孩子們特有的超能力!
高敏感是人格特徵不是症狀
那麼,高敏感到底是什麼呢?不要擔心,高敏感不是什麼病症。
高度敏感乃一種人格特徵(而非一種"症狀"),具備這種人格特徵的人約佔總人口的15%-20%,高度敏感的人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對微妙刺激的敏感加工上,這是他們最基本的特性。
具備高敏感特徵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別人忽略的微妙事物;會自然而然地處於一種激發狀態,,往往受到激發的速度往往比別人要快,從而會讓他們自己感到不舒服。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敏感,擔心孩子是生病了,其實不然,高敏感人格者比之普通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更有天賦。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你對"高敏感"的不解與疑惑,或許這本書可以給你答案。
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俘獲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課——《高敏感是種天賦》,狂銷全球美、英、德、法、日、韓等18國語言版權!
用19個方法面對自己、向外溝通,勇敢享受與眾不同的天生才能,讓孩子開啟身體裡的獨特接收器——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賜給孩子的最特別的禮物。
接納自己,不做孤獨的"高敏感"
家長發現孩子自卑對自己不自信,孩子覺得自己很孤獨,只有自己很奇怪,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告訴孩子他不是一個人。
史丹福大學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通報》中的報告指出:"人們在判斷同伴的內心世界時存在系統的偏見,往往低估其消極情緒的普遍性……有時,人們會認為自己是唯一處於情緒困境的人,其實則不然。"這被稱為"情緒多元無知效應"。
人們總覺得身邊的人性格開朗外向,善於交際,與他人相處愉快,過得比自己輕鬆舒適許多。實際上,這樣的想法都是個人心理上的局限性造成的。
"情緒多元無知效應"讓人們情不自禁地忽略了,其實自己並不是那麼地孤立無援,在我們身邊,每5個人就有一個高度敏感者。
但是,"高敏感"並不意味著內向與自卑,"高敏感"不是心理問題的表現。統計數據表明,約30%的高敏感度者天生擅長外交,是社交活動中的積極分子。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父母的陪伴與教育,有一些人認為高度敏感者對自己缺乏信心,易受他人的影響,"高敏感"是童年時期由於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原生家庭沒有營造溫暖平和的成長環境,而導致的一種性格缺陷。
那麼,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小A的孩子,這類孩子生活環境相對優渥,父母沒有給過孩子壓力,孩子本身能力也相對出眾,但他們卻呈現出自我效能過低的狀態,他們又為什麼會"高敏感"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關於人格,遺傳因素比環境因素和教養的影響更大。"高敏感"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但更多的由遺傳決定的與生俱來的性格。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在交流中讓孩子意識到抱怨沒有意義,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學會勇敢地接納自己的"高敏感"。
那些高敏感人格擁有的超能力
更深刻的感受造就更豐富的精神世界高敏感度人群的標誌特徵之一就是他們比普通的以及低敏感度的同伴擁有更深刻的感受。"他們有敏銳的直覺,會深刻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心理學家特德·澤夫博士如是說道。
高度敏感型人擁有發達的神經系統。比起與他人進行溝通,高敏感度者更擅長與自己進行交流。不斷思考,不斷探索,進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
高度共情意味著高情商共情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高敏感度的人對於一個情景會做出更多的反應。比如,他們會更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事情,對朋友以及周邊的人遇到的難題也更有同感。
他們會更加顧慮到其他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會怎樣反應,在同樣的場景中能夠照拂到更多人的情緒。高敏感度者會更能理解他人的想法,他們適合在談話中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照顧到許多人的工作,這樣的高情商表現會使得他們擁有好人緣,為人稱道。
高度共情帶來的高情商會讓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魚得水。
更好地適應獨自鍛鍊澤夫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說,高敏感的人可能傾向於避開團隊運動,因為他們會覺得每個人都在看著他的一舉一動。因此,當獨處對普通人意味著孤獨的時候,對高敏感的人而言,這反而使一種更加舒適的狀態。在與自己獨處的時間裡,他們會與自己的靈魂深度對話,這樣的時機能夠讓自己的精力更加充沛。
家長不必勉強孩子進行過度的社交行為,獨處的時光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最好的情緒舒緩,他們並不會為此感到焦慮。
更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高敏感"意味著更容易感受到他人情緒或者環境的變化,注意到許多看似無用的細節。他們會在第一時間發現周圍的變化,發現他人看不到的細節,或許是房間裡突然少了一個人,桌子上的鉛筆原來不在現在的位置,老師在黑板上的板書有錯別字……
更出色的危機處理能力高敏感人群在考慮事情時,不僅會想像可能出現的結果,還會想像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並考量這些問題對應的處理方式。在開始著手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會提前預想各個方面的細節以及風險,考慮周全後,做好對應的解決方案。當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能立刻做出反應,而不會因為突發情況的出現而自亂手腳。
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研究顯示,與一般4歲左右的兒童相比,抑制性(敏感性)的兒童更少欺騙他人、破壞規則或者做出自私的行為,即使他們知道沒人看著他們。並且,在經典的道德兩難問題中,他們也更傾向於根據對社會的影響來選擇合適的行為。
許多高度敏感型人都有著強烈的責任感,認為自己需要承擔許多方面的責任。
從很小的時候起,高敏感的孩子就能感知到身邊的不安和焦慮,並總是想盡辦法去解決。他們對自己有著更高的道德要求,常常不計較付出,為團隊奉獻許多。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高敏感"的人格特徵,要對孩子給予引導,讓"高敏感"成為孩子的一項技能。鼓勵孩子學會接納自己,悅納自己,做到和自己的內心和解。
"高敏感"不需要躲在小角落裡羨慕別人,雖然與他人不同,但"高敏感"的孩子一樣光彩奪目。要讓孩子知道,高敏感不是缺陷,是他們特有的超能力,是上帝饋贈的最特別的禮物。
我是昊科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